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文教卫 > 

大禹治水娶妻萧山 遗迹传说着实不少

[ 文教卫 ]    
2021
10-18
08:28

大禹,姒姓,名文命,字高密,相传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禹父鲧,鲧父颛顼,颛顼父昌意,昌意父黄帝,禹系黄帝玄孙。帝尧时,洪水滔天,鲧采用堵塞方法,治水九年不成。禹子承父业,受命继续治水,他总结经验教训,提出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前后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

距今4300多年前,史料佐证大禹治水十三年中,曾在大越萧山治理江河。大禹在萧山留下夏驾山、涂山、涂山福主庙、涂川等多处遗迹。大禹还留下治理浦阳江、治理西小江、在涂川娶妻、治水毕功了溪的一些传说或故事。

大禹是中国历史治水名人,华夏民族历史治水的先贤代表,彰显了中华民族精神,其生平业绩是中华优秀文化,同样也是全国人民永远学习的风范。《大禹治水在萧山留下的遗迹和传说》揭示大禹治水与萧山的关系,展现萧山历史文化的厚重以及水文化的源远流长。

大禹治水遍天下,从川藏高原的沱沱河、岷江到东海之滨的松江、钱塘江、浦阳江,从滔滔的长江、淮河到滚滚的黄河、汉江,无不留下他劈山导江的踪迹。他劳身焦思,胼手胝足,平安水土,主名山川,区划九州,教民安邦,创立夏朝,造井为法。在灿烂的中华民族古代文明历史中,谱写了光辉的篇章,有着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大禹治水传说,流传至今,名扬中外。

大禹真有其人

公元前2000多年前受卷转虫海进影响,萧绍宁平原和杭嘉湖平原为一片浅海,洪水肆虐,水患频繁,水害严重,大越部落离开平原退居丘陵、山林,依赖“随陵陆而耕种,或逐禽鹿而给食”而生活。

浙东一带成为大禹治水活动的中心。

著名科学家顾颉刚(1893~1980)在《古史辩》(1926年出版)提出:“禹是南方民族神话中的人物”“这个神话的中心点在越(会稽)”。著名历史地理学家陈桥驿于《吴越文化和中日两国的史前交流》(《浙江学刊》,1990年第4期)指出:“禹的传说就因为卷转虫海进而在越族中起源,然后传到中原。”

20世纪前,史学界一直认定大禹是一个神话人物,但进入21世纪后经考证确有其人。专家考证,大禹后代姓氏变化繁多。据绍兴盛鸿郎(《大禹宗族姓氏总谱》)认为,禹后代姓氏多达89个甚至可能更多,仅由会稽衍生出的姓氏就有30个,占总数的三分之一强。据萧山王炜常(《见山楼诗文选》关于《萧山姓氏、家谱研究》):“大禹确有其人,越王勾践为大禹44世孙。”今绍萧一带的姒姓、夏姓、楼姓皆为大禹后人。

2019年12月,水利部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根据《新时代水利精神宣传贯彻工作方案》安排,经过资料整理、研究分析、征求意见、网络投票、专家审核等程序,并报部党组审定,将大禹列为“历史治水名人”之一(另外还有孙叔敖、西门豹、李冰、王景、马臻、姜师度、苏轼、郭守敬、潘季驯、林则徐、李仪祉),并公布于中国水利报刊。大禹简介如下:

禹,相传生于公元前2000多年,姓姒、名文命,又称大禹、帝禹。大禹治水被誉为中华文明的起源,为夏王朝的开创奠定了基础。

相传,禹所在的年代发生了全国规模的特大洪水。《尚书·尧典》载:“汤汤洪水方割,荡荡怀山襄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滔天的洪水使百姓苦不堪言,于是帝尧先令鲧(禹之父)治理洪水,鲧采用“壅防百川,堕高堙庳(低)”的方法,历时九年未能成功。禹子承父业,受命继续担当治水重任,他总结吸取了鲧治水的经验教训,提出了改堵为疏、因势利导的治水策略,前后历时十三年,终于治水成功。禹在治水的同时,还将天下划分为九州、整理山川名录,并根据不同地区的风俗物产制定了贡赋制度。《尚书·禹贡》载:“禹别九州,随山浚川,任土作贡”,这也是对古代中国最早的地理认知。

大禹治水体现了中华民族不畏艰险、艰苦奋斗的精神和水利工作公而忘私、创新求实的精神。几千年来,大禹治水一直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精神图腾之一,在世界范围也有广泛影响。

大禹,姒姓,名文命,字高密,大禹像唐尧三十五年(前2277甲子)生于今四川省石泉县石纽乡。《吴越春秋》载:“家于西羌,地曰石纽。”《史记·夏本纪》记,禹父鲧,鲧父颛顼,颛顼父昌意,昌意父黄帝,禹系黄帝玄孙。(引自《中国水利报》2019年12月7日报道)

萧山大禹遗迹

距今4300多年前,史料佐证大禹治水十三年中,曾在大越萧山治理江河。

有司马迁所著《史记》一书为证,《史记·夏本纪》记载:大禹治水江淮后,舟行至禹杭(今余杭),舍舟登陆至大越,“三江既入,震泽致定”。书内对此注释为“松江、钱塘江、浦阳江导入海,太湖治理平定。”因为三江中的钱塘江、浦阳江皆经萧山,故可以得出大禹曾在萧山故土治理江河的结论。

禹迹,产生于文字出现之前的传说时期,分布于宁绍平原卷转虫海侵之后最早成陆之地山麓地带,距今有4300多年的历史,萧山禹迹分布有四:

夏驾山

《水经注·渐江水》:西陵湖“湖西有湖城山,东有夏架(一作驾)山。湖水上承妖皋溪,而下注渐江。”夏驾山位于西陵湖东(城山以东)。

嘉泰《会稽志》卷九《山·萧山县》:“翠嶂山在县西二十五里,一名夏驾山。《旧经》云:山出苮草,织以为席,甚细密。多接者为精。山在夏驾湖,湖去海止数里。”清顾祖禹《读史方舆纪要》卷九二:萧山“县西二十五里夏驾山,而有西陵湖,又名夏架湖,山在湖中,去江止数里,亦曰翠嶂山。”但民国《萧山县志稿·山川》说:“今邑人或以回龙山当之,或以紫红岭叶家山当之,均在白马湖之西。”

夏驾山(或夏架山),位于西陵湖中,西陵湖现名白马湖,地处滨江区西兴街道、长河街道和萧山区城厢街道范围。根据钱塘江、白马湖沧海桑田的演变,现白马湖旁边城山东侧的山,名包家湾山,海拔103米,按地理位置疑是史籍记载的夏驾山,是大禹治理钱塘江时留下的踪迹,即禹迹所在。

包家湾山(夏驾山)地形图

涂山

萧山南片有座大禹娶涂山氏女娇的涂山。

唐尧六十四年(前2248癸巳)三月庚子,禹登宛委山,娶涂山氏女娇。萧山至今流传着大禹与涂山女的传说。关于涂山,史籍记载不尽相同:

《越绝书》:“涂山者,禹所取娶之山也,去(山阴)县五十里。”

《吴越春秋》:“在永兴(按:今萧山区)北。”

嘉泰《会稽志》:“涂山在(山阴)县西北四十五里。

现萧山境内的涂山,又名石盘山,位于进化镇(原欢潭乡,旧新江岭乡),浦阳江右岸,海拔335.8米,山高坡陡,易发洪水。

石盘山(涂山)地形图

涂山福主庙

涂山上有庙,祀奉大禹,上世纪称福主庙,近年改为五社庙。门联曰:四岭环抱福主千载赐名;五社联盟庶民百代兴盛。相传大禹在涂川村一带治过水,深受村民爱戴,亦获得涂川女的爱情,娶其为妻。后人建庙祭祀。

涂山五社庙(原名福主庙)

涂川

涂山脚下有涂川村,系山川汇合处,溪水环绕,古木参天。大禹在涂山山麓治水,开江导流,围堤造田。涂川,古人聚居成村落,旧称涂里坞,系禹迹古地名。

大禹治水传说

传说是历史的影子,因此传说是历史的一部分。大禹治水在萧山故地的传说或故事归纳整理如下:

大禹治理浦阳江

相传大禹在涂山一带治理浦阳江,经会歌后得涂山女。原涂山脚下,江水横溢,浊浪拍天,大禹知通水之理,采用了疏导的治理方法,在涂山以外的远处,开了一条新江,将江水套出,不再回流涂山脚下,于是水去地显,山脚下呈现出一片可以耕植的洼地,不再受江水的冲蚀,除害兴利,立竿见影。这片土地,就是现在的大满畈。新江之名沿用至今,旧新江岭乡的地名来历当与此相关。

大禹治理西小江

传说,大禹还导西小江。西小江,是连接古代临浦湖,蜿蜒于会稽山北麓的一条河道。原河道相当曲折又地势平缓,经常壅水漫溢滨海平原。兴许是大禹得通水之理,用因水之力,去弯领直,使西小江顺流达海。历史上西小江又名乌石江,推断因它紧挨乌石山(在今绍兴界内)而得名。现在该段江道流淌于大、小螺山间,已远离了乌石山麓。这表明,历史上西小江曾发生过河道变迁。

大禹涂川娶妻

传说禹在今萧山区进化镇涂川村附近用疏导方法治水,深受村人尊敬,亦获得了涂川女的爱情,娶其为妻。

据传,早先会稽山下一带都是水,大禹治水来到这里,用一种能生长不息的土——息壤,撒在海上,顿时海水东流,露出一大片土地。

有一只已有千年修功的乌龟,因偷吃了一块息壤,神力大增。它看到这大片土地很不错,就挖起海涂,垒了一个窝,这个土垒就是涂山。乌龟在此地居住下来,做了一方土地爷。

几年以后,大禹疏导内地江河又经过这里,见有座山拦住了去路,就动手搬山。可是,他怎么用力也搬不动涂山。大禹正在纳闷的时候,从远处传来了阵阵歌声,歌声越来越近,唱歌的是位美丽的姑娘,大禹就向她打听这座山的来历。姑娘笑着答道:“地是大王造,山是土地搬。”大禹就取出黑色玉圭放在地上,要看土地是谁?那玉圭本是天赐宝物,能照至冥国。玉圭放下不一会,乌龟从地下爬了出来。大禹令它搬掉此山,乌龟自恃有理,非但不动手搬山,反而说:“此地是我管,此山是我搬,要移这座山,除非我勿管。”说完,一转眼钻入地下就不见了。

这时,那位姑娘又唱着山歌飘然而来,就问道:“大王又是因何生气?”大禹把乌龟镇山之事讲了一遍。姑娘又道:“大王治水,本来就是堙疏并用,如今这山正可堵住海潮,大王引内水,通江河,可以绕道挖川。”大禹听了,马上登涂山向四周瞭望,只见山外是滔滔海水,山内是千里平畴,觉得姑娘的话果然有道理。

大禹这时已经30岁了,由于一心忙于治水,尚未娶妻。他下得山来,把姑娘打量一遍,发现这位姑娘不但模样长得漂亮,而且如此聪明,对治水又有独到见地,不免产生爱慕之情。就说:“姑娘,你的话讲得有理,不过那只乌龟,太便宜了它。”姑娘又说:“那乌龟自从做了土地,管田管地,保一方平安,大王何必去难为它呢?”大禹开始动工挖土,乡里的百姓纷纷出来帮忙,那只乌龟也主动出来卖力,姑娘更是忙进忙出,送茶送点,还给大伙唱山歌解乏。

大禹吃了姑娘的茶点,双手更有力量;听了姑娘的山歌,干活不知疲倦。很快在涂山脚下挖好了三条川,开通了两条江,使内河之水流入东海。涂山脚下因开有三条川,故该地得名涂川(在今进化镇)。

大禹治水毕功了溪

嘉泰《会稽志》载:“夏禹治水,毕功于了溪。”大禹治水,劳身焦思,胼手胝足,薄衣食,卑宫室,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运用疏导方法,最终在唐尧六十九年(前2243戊戌)治水毕功于了溪。今浦阳江上游安华江与大陈江汇合口以下,诸暨市牌头镇以上段史称了溪(浦阳江上游安华江与大陈江会合口以下,诸暨市牌头镇以上段)。由此推断,大禹治水经萧山后至诸暨,于浦阳江上游了溪治水成功(另说在嵊州曹娥江上游黄泽江出口处,嵊州市城北7.5千米处的禹溪、禹溪村)。大禹治水成功后,“上茅山,大会计,爵有德,封有功,更名茅山曰会稽”(《越绝书·记地传》)。会稽自此始名。舜崩后,大禹创立夏朝。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作者:陈志富 徐以道  

编辑:蔡少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