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文教卫 > 

楼塔,因许询而成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

[ 文教卫 ]    
2021
10-09
08:10

在萧山最南部的楼塔古镇,古称仙岩,传说因东晋名士许询在此隐居,修道炼丹,羽化成仙而得名。

在东晋时,许询就非常有名,与他同游往来的,如谢安、孙绰、支道林等均是当时名流高士,甚至晋简文帝司马昱在担任会稽王时,也尊其为座上宾。许询与王羲之关系最好,因此也是兰亭雅集,曲水流觞的四十一人之一。许询如何辗转来到仙岩楼塔,并隐居在百药山上,详见7月19日《萧山日报》5版,本文单就仙岩楼塔如何因许询而成为浙东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作一介绍。

■文/俞华波摄/俞志仁

怀古追星唐诗之路的主要成因

按“浙东唐诗之路”创立者、“浙东唐诗之路研究社”社长竺岳兵的研究成果,从钱塘江萧山开始沿浙东运河经绍兴、上虞和浙东运河中段的曹娥溯古代的剡溪(今曹娥江及其上游新昌江)经嵊州、新昌、天台、临海、椒江以及余姚、宁波,东达东海舟山和从新昌沿剡溪经奉化溪口至宁波这条线路,吸引了唐朝450余位诗人来此游历,并留下了1500余首诗词,其中最有代表性的要数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了,因而这条线路也被命名为“浙东唐诗之路”。

是什么原因吸引唐朝的诗人纷纷来到这里,写下如此众多的诗句?绍兴新昌大佛寺山门上的一副对联道出了其中原因:“东晋高风远,南朝胜迹南朝寺;盛唐翰墨香,一路风光一路诗。”正是因为东晋南北朝时期名人士子高风遗迹的留存,才吸引唐代诗人纷至沓来,从而踏出一条山水交融的诗路来。东晋南渡,大批北方士子跨江而来,顿时被山美水秀、风光旖旎的剡中之地所吸引,纷纷隐居下来,这其中就以王羲之、谢安、孙绰、许询、支道林、戴逵以及南朝谢灵运等最具代表性,他们或游弋山水,吟诗作咏;或白云烧药,修道炼丹,放浪形骸,率性而为,尽显魏晋风骨。大唐盛世,《晋书》刚刚修完,《世说新语》流传甚广,率真随性的魏晋风韵影响了大批士子,特别是以李白、杜甫等为代表的大唐诗人的价值观,均深受魏晋遗风的影响。所以唐朝诗人集中走唐诗之路,既是一次山水之旅,更是一条追星之路,许询无疑是其中最璀璨的明星之一。

李白《送王屋山人魏万还王屋》一诗中,有“此中久延伫,入剡寻王许”之句,诗中的王,就是王羲之,许,就是许询,充分表达了诗人走唐诗之路的主要目的,就是进入剡中,寻找王羲之、许询等东晋先贤的遗迹,追慕东晋名士的风采。唐朝诗人法振《送人游闽越》诗中有“道游玄度宅,身寄朗陵公”之句,推荐友人游闽越之时,一定要到许询的故宅游历瞻仰一番。

古道汇聚西侧支线的交通重镇

首先,萧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竺岳兵用大量的数据,论断了萧山是浙东唐诗之路的起点,也是终点。北马南舟,江南地带出行,水路无疑是古代的“高速公路”。进入浙东的唐朝诗人,大部分均是渡钱塘江而由渔浦渡口经浦阳江再转小西江进入绍兴的,回来时还得由此渡江北归。由于钱塘天堑和独特的大潮阻隔,诗人逗留时间较长,因而义桥的渔浦渡留下了30余首唐诗。萧山全境,包括最南端的楼塔,也由此成为诗人游历的范围,留下唐代诗篇百余首。

其次,从地理位置来说,楼塔位于唐诗之路的重要支线上。从渔浦渡沿浦阳江逆流而上到诸暨,进而到婺州(今金华)、衢州、处州(今丽水)、甚或到睦州(今建德桐庐一带),是唐诗之路的重要支线,而且隐隐地与主线形成回环,因而这一路也走过了无数的唐朝诗人,沿途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诗篇。而楼塔位于三县交界,古道要冲,历来是兵家必争之地。唐朝末年军阀刘汉宏就在楼塔(古称长山乡)设立黄岭、岩下、贞女三镇,被吴越王钱镠所破。其中黄岭古道翻大小黄岭而入富阳桃源,即可进入富阳县城;岩下镇古道经富阳常绿翻石板岭而至龙门古镇,即是东吴大帝孙权故里,之后水路沿富春江逆流而上,便是《富春山居图》描绘的一路风光,并到达严子陵钓台,也是唐代睦州诗派的重要发源地,共有50余位唐代诗人,留下100余首唐诗,其中不乏李白“人行明镜中,鸟度屏风里”、孟浩然的“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方干《题严子陵祠》“先生不入云台像,赢得桐江万古名”等千古名句。贞女古道由佳山坞到横坑而至诸暨,西施和范蠡在此留下许多古迹,留有唐诗30余首。因此楼塔是陆路沟通唐诗之路西侧支线的必经之路,交通重镇。

大咖亲临,仙岩楼塔因之扬名

仙岩楼塔虽没有水路可通,交通不便,但因为许询的隐居,吸引了很多唐朝诗人追星的脚步。其中最著名的要数王勃、孟浩然、温庭筠三位大咖。

唐高宗上元二年(675)的秋天,初唐四杰之首的王勃,在南下看望父亲之际,来到萧山,专程到仙岩楼塔,在许询垂钓的仙人潭畔,仙人石下,即兴赋诗一首:“崔嵬怪石立溪滨,曾隐征君下钓纶。东有祠堂西有寺,清风岩下百花春。”这首诗朗朗上口,通俗易懂,如今楼塔百姓从老人到小儿都能背诵,成了仙岩楼塔历史文化古镇的金名片。

唐开元十七年(729),孟浩然离开洛阳,前往吴越,寻访隐士文化。他专程来到镜台峰下,访许询遗迹,夜宿重兴寺僧人房内。重兴寺面东南而坐,只见嵯峨仙岩山与崔嵬仙人石在如帛溪水环绕,碧玉深潭点缀之下,一如画卷扑面而来,慨然写下《宿立公房》诗一首:“支遁初求道,深公笑买山。何如石岩趣,自入户庭间。苔涧春泉满,萝轩夜月闲。能令许玄度,吟卧不知还。”孟浩然用支遁买山的典故,来证明许询寻找隐居之地的水平其实比支遁要高明,而写作的地点却是在仙岩楼塔的重兴寺。

与李商隐齐名,并称“温李”的晚唐诗人温庭筠,在咸通三年(862)之后,专程来到仙岩山下,也在许询的故宅,当时已经受会昌灭佛后损毁的岩下破寺之中凭吊许询,写了一首《题萧山庙》:“故道木阴浓,荒祠山影东。杉松一庭雨,幡盖满堂风。客奠晓莎湿,马嘶春庙空。夜深池上歇,龙入古潭中。”这首诗其实也是作者怀才不遇,仕途失意,红颜香陨,生活潦倒悲凉际遇的写照,向往如许询一般龙入古潭,人潜深山的归隐之心。

王勃、孟浩然、温庭筠等三位大咖,其实正好是初唐、中唐和晚唐诗人的杰出代表,代表了唐朝近三百年历史读书人的主要价值观,他们不畏艰辛,长途跋涉来到楼塔僻壤山区,都有才华横溢而怀才不遇的共同特点,表达了三位诗人对许询辞荣不仕,清雅高洁的品格的高度认可和敬仰追慕之情。

颂扬集中,唐诗创作的重要主角

《全唐诗》中,各个不同时期的唐朝诗人,颂扬许询的诗篇多达30余首,综合分析这些诗作,主要表达了对许询许玄度一代文宗的才华、辞荣不仕的洒脱、潜心求道的虔诚、清风朗月的品格及舍宅为寺的佛缘等人格魅力的敬佩与仰慕之情。

一代文宗的才华

东晋时,许询的才华就得到名流士子的一致认可,与孙绰并称一时文宗。简文帝司马昱称:“玄度五言诗,可谓妙绝时人”。许询遗留的诗作由于年代的久远,大部分已经散佚,最著名的要数《竹扇诗》:“良工眇芳林,妙思触物骋。篾疑秋蝉翼,团取望舒景。”技艺高超的工匠到了竹林,眼睛一瞄即相中了上等竹材,奇思妙想在接触到竹材之时就在脑海里驰骋,精妙的手艺使竹篾如秋蝉的翅膀一样薄而透明,做成的团扇就好比天上皎洁的满月。这是对劳动实践进行细致观察后写下的佳作,非常的形象生动,看来楼塔山水之地,在东晋时就遍生毛竹,且已有技艺高超的竹篾之匠用竹子做成团扇。

到了唐朝,许询更是倍受追捧,许多诗人都把许询作为格调高雅,才华横溢的参照物,用以自喻或赞美与自己结识的高人隐士。如山水田园派诗人韦应物,非常向往隐逸生活,因而对许询十分推崇,其《夜偶诗客操公作》一诗中写道:“多谢非玄度,聊将诗兴同。”把偶遇的诗客操公比作许询许玄度。而他的四世孙、晚唐诗人韦庄,在《送李秀才归荆溪》一诗中也有同样比喻:“人言格调胜玄度,我爱篇章敌浪仙”。浪仙是贾岛的字,称赞李秀才人格魅力胜过许询,写诗著文可以与贾岛相媲美。刘长卿来到萧山西陵渡口,写下了《西陵寄一上人》一诗,其中“多谢清言异玄度,悬河高论有谁持”一句,即是将一上人善于清言的才华比作许询。曾任杭州司马的李端在《忆友怀野寺旧居》一诗中有“自嫌野性共人疏,忆向西林更结庐。寄谢山阴许都讲,昨来频得远公书”之句,远公即东晋名僧净土宗始祖慧远,把许询许都讲和名僧慧远作为时刻勉励自己的动力和参照。号称“得得和尚”的唐朝名僧贯休,在《刘相公见访》一诗中有“戒师惭匪什,都讲更胜询”一句,自谦自己没有写作能力,而刘相公的辩理之道却是胜过了许询。

辞荣不仕的洒脱

历史上,称得上真正隐士的,其实屈指可数。远古时期有许由巢父,东汉有严光严子陵,陶渊明以隐逸诗闻名,却也是做了80余天彭泽县令的。像许询面对皇帝连征高官,坚辞不就,甚至不惜散尽家财也要归隐山林的精神,深受唐朝士子的崇敬。

中唐诗人李翰写有一篇儿童蒙学课文《蒙求》,被收录于《全唐诗》中,全文都用四言韵文,每句各讲一个掌故,总计2484字。如“蔡伦造纸”“孔明卧龙”“匡衡凿壁”“西施捧心”等等名人典故均在其列,其中就有“许询胜具”之句,这个典故出自《世说新语·栖逸篇》的记载:“许掾好游山水,而体便登陟。时人云:‘许非徒有胜情,实有济胜之具。’”意思是说许询喜好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而且身体矫健,攀山陟水如履平地。当时的士子就称赞说,许询并非只有喜好山水的高情雅致,更有到达美丽风景的强健身体。可见许询对山水泉石的爱好,在东晋就是出了名的,这也是衡量名士风雅的重要指标。也说明李翰对许询这种对山水的真爱是十分推崇的,还因之影响了很多唐朝的读书人。刘长卿在《题灵祐和尚故居》诗中有“残经窗下依然在,忆得山中问许询”之句。晚唐最具影响力的诗人许浑在《酬殷尧藩》一诗中,有“相如愧许询,寥落向溪滨”的描述,就感叹和殷尧藩相处之际,虽然有心向往山水,但身体力行的行动和决心和许询相比,实在是感到惭愧。

潜心求道的虔诚

东汉顺帝年间,道教祖天师张道陵融合仙术方士和黄老学说,奉老子为教祖,创立了“天师道”。流传到东晋时,天师道在朝野大为盛行。许询,取字为“玄”度,他的4个儿子分别名元之、仲之、季之和珪。说明他也是非常虔诚的天师道教徒。《晋中兴书》载:“高阳许询,字玄度,丹阳许玄,字远游,并清高不仕。询有才藻,能清言。玄山居服食,志求仙道。游会稽临海山,誓不归家,乃与妇书令改适,后入深山,莫知所止,或以为升仙。”丹阳许玄,原名许迈,《晋书·许迈传》载:“乃改名玄,字远游,与妇书告别。”和许询一样,他与王羲之也十分要好,两人曾同游采药东海。这个狠人为求仙道,断绝尘俗,把妻子都休了,让其另行改嫁他人。《晋书·郗愔传》记载“与姊夫王羲之、高士许询并有迈世之风,俱栖心绝谷,修黄老之术”。楼塔仙岩隐居之地,与“栖心绝谷”的地形十分吻合,许询有没有休妻,不得而知,但当时为了隐居,躲进百药山修道炼丹,也是下了狠心的。除了散尽家财,舍宅为寺向朝廷表明态度和决心之外,也是怕皇帝恼羞成怒,而做了最坏的打算,把四个儿子分四地遣散,《许氏家谱》记载:许询长子许元之迁居诸暨,次子许仲之迁居东阳,三子许季之迁居台州,最喜欢的小儿子许珪则迁居永兴之究山,即萧山许贤乡(现并入义桥镇,许贤乡因许询第十二世孙,唐朝著名的孝子许伯会而得名),离自己的隐居地仙岩楼塔较近,当属为了探示方便,同时其父亲许皈之墓在凤仪乡(今萧山衙前镇),也是为了香火祭祀的需要,许珪死后也葬在凤仪乡。许询隐居在仙岩十许年,2013版《萧山市志》载:“东晋时,高阳名士许询在今楼塔境内百药山采药炼丹,为人治病。许询在境内炼丹修道,宣传道家思想,播撒了道教的种子,开了萧山道教活动的先河。”

唐朝盛世,因为道教始祖老子李聃与唐皇宗室都姓李,朝廷给予道教以特殊礼遇,使得道教空前昌盛,许询立志修道炼丹的风骨,也深刻地影响了唐朝的诗人,李商隐《郑州献从叔舍人褎(xiù)》一诗写道:“茅君奕世仙曹贵,许掾全家道气浓。”讲的就是许询全家笃信天师道,自己也隐居不仕,修道炼丹,并把许询和得道成仙的茅氏三兄弟相提并论。

舍宅为寺的佛缘

东晋时期名流士子崇尚清谈,黄老学说和佛理禅意都成了清谈辩论的内容,所以许询和高僧交往也很频繁,其中与支遁支道林最为交好,《世说新语》与《晋书》中均有多则故事记载两人的友情。唐朝诗人也常常把许询与高僧的超常友谊写入诗中,如杨巨源在《题贾巡官林亭》诗中就有“许询本爱交禅侣,陈寔由来是好儿”的描写,陈寔在东汉以清高有德行闻名于世,诗人认为许询与高僧的交往也是清高而有德行的表现。刘长卿在《秋夜有怀高三十五适,兼呈空上人》诗中“不见支公与玄度,相思拥膝坐长吟”之句;贯休在《蜀王入大慈寺听讲》有“只缘支遁谈经妙,所以许询都讲来”的描述,都引用了许询与支遁交好的典故。

许询受支道林佛家思想的影响,还体现在舍宅为寺的决心上,许询父亲许皈随中宗南渡后任会稽内史,所以安家于山阴,就是山阴老宅了,为寺后名祇洹寺(“祇洹”与“祇园”同,均是佛教故事“祇树给孤独园”的意思,印度的佛教圣地)。为避朝廷征召,来到永兴(萧山)西山脚下“凭树构堂,萧然自致”,就是永兴宅了,王勃在《山亭序》中写到“永兴新郊,许玄度之风月”,指的就是这座永兴宅了。2013年版《萧山市志》载:“东晋咸和六年(331),高阳名士许询舍宅建寺,初称崇化寺,北宋治平三年(1066)改名祇园寺。祇园寺堪称萧山佛教寺院开山之作,它的建立表明佛教开始传入萧山。”后到仙岩楼塔百药山建宅隐居,离开萧山前往剡县金庭时,又舍宅为岩下寺,后改为重兴寺。

如此众多唐朝诗人都不吝把最优美的诗句集中赞美一位东晋名士,其隐居之地自然也受到了非常之关注。清朝有个楼塔本地的诗人,写下了“人非因石千秋著,石自因人万古传”的诗句,说的就是仙岩楼塔许询垂钓之所的许玄度岩,当地百姓俗称的仙人石,也正是写出了许询隐居之地在古人心目中的重要地位。古镇楼塔,因许询的长期隐居,而成为唐诗之路的重要节点,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来源:萧山日报  

作者:  

编辑:高艺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