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社会民生 > 

林科达:一个艺术工作者在萧山“铺了张网”

[ 社会民生 ]    
2021
10-08
10:28

于喧嚣的闹市中,择一隅静谧。在浮躁的人世间,守一寸“净土”。

初识林科达是在他的工作室。不修边幅、安静淡然是林科达给人最初的印象。

图片

细谈之下,慢慢发现,提起文化艺术事业时兴奋的模样才是真实的林科达。

“我们的设想,不光是传播当地的文化,更多的是将当代文化与萧山特色文化相结合,顺应时代趋势,形成一个文化产业。”林科达的眸子里有光。

No.1

远方已成故乡

他希望“点亮”萧山文化

林科达,浙江舟山人,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大学期间主修工业造型。毕业后的他涉足过工业品设计、影视动漫设计、展览设计、室内设计、景观设计、建筑设计等多个领域,获得过西湖博览会最佳展位奖、因参与设计“中国台风博物馆”接受央视采访……多年来,他一直在不断尝试、不断突破,寻找自身的价值。

图片

图片

先前参与萧山开发区展厅设计,让林科达与萧山初次邂逅。进一步了解这里以后,他发现,相较于发达的经济,萧山地方文化的挖掘、公共文化事业的发展都相对滞后,不符合社会发展的需求。

“萧山的传统文化是有积淀的,但是缺的是当下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如何使之展现出当代的魅力。”这是他一直在思考的,“萧山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统文化,但是大多只有老年人感兴趣,这其实是一件很可惜的事情。”

诚然,相较耳熟能详的“萧山萝卜干”,河上红石雕、湘湖泥塑、箍桶技艺、衙前张夏祭祀等等萧山传统文化则冷门很多。诸如此类的手艺、传统,曾是一个时代生活的缩影,眼下,守着一方文化印记的人不少年近古稀。

一想到一门老手艺可能就此失传,作为旁观者,不免一声叹息。林科达看在眼里,“为传统艺术注入时代活力,是我们需要去做的事情。”

他明白,萧山文化想要得到长远且稳定的发展,需要年轻人更多的关注与参与。现在的传统文化与年轻人之间隔着一些距离,“我们想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萧山的文化,让古典的文化现代化,让萧山城市文明有一个传承。”

No.2

怎么让萧山文化“活起来”?

让理念照进现实

有一份热,发一份光,是艺术工作者就去传承和坚守,有能力有资源就去做市场和推广,凭借着多年设计工作的积蓄和人脉,面对天时地利人和的绝佳时机,林科达心里萌生了一些想为当代文化事业发展做点什么的想法……

几经辗转之后,河上“丄美术馆”成了林科达填补萧山公共文化空间的空白的第一站。“把河上作为第一站也是一个机缘吧,当时是想在河上做一个纯艺术的项目,恰巧一帮搞艺术的朋友在河上,当地政府也支持,可以把旧厂房改造一下,心头一热,我们就这么去做了。”

有的时候,做一件事情,需要激情和随性。

图片

河上“丄美术馆”

虽然用了“随性”二字轻描淡写,但实际上项目落地也费了一番功夫。林科达坦言,过程中需要多方支持和频繁沟通,联系有关部门、合作单位等等,尤其是文化这个话题,大部分时间,就是一个理念的碰撞。

“我们的项目肯定是有和当地有特色的文化元素相结合,以当地传统为依托,做创新型的项目。”在林科达的观点中,盲目做新项目是不可取的,首先要寻找当地有意义、有丰富内涵的文化符号和文化现象。

以此为理念依托,林科达专注打造了“伯年国艺”这一文化IP。

“任伯年作为萧山的标杆名人,本身就有深厚的文化价值。我们的运营团队以任伯年纪念馆为依托,将其市场化。”于是,一座以任伯年研究为中心,集学术展览、艺术收藏、艺术创作、学术研究、公共教育、国际交流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现代化综合型学术纪念馆就此落成。

林科达表示,在疫情之前,纪念馆一年会有5万左右的预约量。每年会举办伯年文化艺术节、伯年国艺全国美术作品展,开公益讲座、公益研学,吸引市民前来。

图片

伯年文化艺术节——全国百位驻留艺术家作品展开幕图源:浙江瓜沥

如今,这里也成为不少学校研学之地。

图片

图源:萧山区瓜沥镇党山小学

2020年,瓜沥任伯年纪念馆获全区“最受欢迎的十大景点”荣誉称号。

图片

项目有序推行,得到了不少正面的反馈,这让林科达有了更多的信心:路子选对了。

接着,基于“岳飞笑饮欢潭水”的美丽传说,打造兵器博物馆;利用浦阳文化艺术中心现有空间,承接浦阳缺失的基本艺术和文化服务,提供各类文化培育活动;借助官河特有历史文化底蕴,提升改造衙前老街,以文创产业赋予老街新的生命力;向存量要发展,将义桥、靖江等老旧商业街进行改造提升,打造具有特色的东盟文化艺术交流中心等。

图片

瓜沥、浦阳、义桥、进化、衙前……一张连接萧山各个乡镇的文化网络徐徐铺开,一个错位打造的新时代公共文化空间、文化共享平台正在林科达的推动下初现雏形。

拉伸文体产业链条,助推文旅转型升级,让优秀传统文化释放出时代红利,林科达的理念逐渐照进现实,“我们的项目是一个有机的更新,每次有新想法就会融入进去,不是一成不变的。”给传统文化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动,是新一代艺术工作者林科达的最终目的。

No.3

诗和远方也需要“盘缠”

艺术家并非孤军奋战

梦想的达成不是一蹴而就,通往诗和远方的路上,既需要梦想,也需要“盘缠”。林科达想担起艺术工作者肩上的道义,也只能慢慢转型做起了“生意人”。

一个个平台搭起来了,如何让这些空间盈利?一方面,林科达牵头组织文化艺术界朋友一同做起了美术教育培训、承办“匠人集市”等活动、会展。

图片

林科达策划的河上镇“破墟赶集”文创手作市集热闹开场图源:萧山河上

另一方面,利用乡镇的低租金、低劳力、低成本的特点,引文创团队入驻,研发文创产品,同时依托“互联网+”时代“线上交易、线下展示”的模式进行销售,既打破了地段劣势,也增加了文化团队的生存优势,让这产业能更健康持续的发展。

通过结合乡镇实际,在不同乡镇打造不同形式的文化艺术中心和文创园区,不仅可以挖掘本土文化,形成萧山独特的文化品牌,提升文化的影响力,而且能吸引社会资本加入,更重要的是,引来更多志同道合的文人雅士,在萧山筑一个“巢”,孵化文化项目,激活萧山文化。

让萧山的特色文化走进更多人、更多年轻人的心中,走向更远的地方,这也是他一直所追求并为之努力的,而这条路上永远不是孤军奋战。

筑巢引凤,君自来也。林科达想做的,是希望能带动一个群体,艺术家的群体,能够扎根在萧山。“萧山不缺经济发展迅速的高大上的地方,但是缺一个被文化慢慢“浸透”的地方,需要更多人参与其中。”

图片

图片

每个文化背后都有一个待激活的灵魂,丄美术馆、任伯年纪念馆、破墟赶集……一切只是一个开始。

对于未来,林科达认为,他对萧山的公共文化发展充满了信心。“通过我们的努力和积淀,营造出良性循环的文化产业发展,最终达到文化水平与经济水平相平衡,让公共文化在共同富裕的征途中不缺失。”

后记

从“外乡人”到河上新乡贤,林科达轻叩着萧山文化的门,走进并体会它,以此希望将这扇大门向更多人敞开。

努力的人千千万万,要想做的更出色,总需要那么一点灵感来添彩。从设计专业走向设计工作,林科达的日常伴随着创新和创意,但于他,灵感似乎是轻而易举的事情。“走得近了,多多少少会有所感触。”在他眼中,一切的思路都跃动在千变万化的事物之间,留下一点苗头给人追寻,又在意料之外的方向出现,越靠近,心里头的火焰越盛。

文以载道,以文化人。文艺是启迪思想的工程,承担着铸就灵魂、凝聚力量的责任。林科达的作为,使萧山的乡镇在经济物质快速增长的过程中,同步发展着精神文化。

在这个人人追逐爆款和流量的时代,或许很容易成就一个个表面繁荣的“文化产业”,但是,真正有益于人民的“文化事业”,仍需要有人苦心孤诣、耐心钻研。


来源:萧山网  

作者:高艺炯 徐敏芝  

编辑:高艺炯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