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生活网 >  新闻资讯 > 

那些堪比故事会的卖货套路,你中招过几个?

[ 新闻资讯 ]    
2022
02-23
16:22

“男朋友刚刚送的,闲置出”“分手了,礼物便宜出”……最近,二手平台上悄悄掀起一股转卖男朋友礼物的风潮。转售的礼物中,除了口红、香水、护肤品之类的美妆产品,还有价格更为高昂的奢侈品首饰和包袋。

为何送给爱人的礼物,纷纷流向二手市场?记者发现,这其中有不少名曰“男朋友送的礼物”,实则是商家想出的卖货套路,就如同十年前的街头,一些店铺永远在清仓甩卖。

如今,编故事式卖货、演戏式卖货……各种卖货套路更是被包装成五花八门的模样,在各大平台轮番上演。

男朋友送的礼物流向二手平台 原价万元的包包标价不到三百

记者在闲鱼、转转等二手平台上看到,最近不少用户发布了男朋友礼物的转售信息。觉察到这一风潮的闲鱼还专门推出了“转卖你的心碎礼物”的活动。

从商品类型来看,转售率最高的是口红、香水等美妆产品,成交价一般只在原价基础上减价几十到一百元。相较之下,部分奢侈品的转售差价更高,能达到几百至几千元,甚至还有用户将原价上万元的包包标价不到三百元。

谈及转售理由,一部分用户表示已有相似的产品而造成闲置;一部分用户是因为不太喜欢收到的礼物;还有一部分用户则出于更为情感化的理由,比如对象已成为前任,或被迫收下了追求者送的礼物。

随着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开始关注二手交易市场,将不适用的礼物转卖掉不失为当下一种流行的做法。但需要警惕的是,这些被赋予“心碎爱情故事”的商品背后,实则充满了套路。

记者点进部分转售情人节礼物的用户详情页,发现一些用户此前就发布了很多二手商品,看起来更像是职业卖家。而对于个别定价极低的奢侈品包袋,更是让人联想到仿冒的可能性。

对此,曾在闲鱼上出售过闲置口红的小赵也告诉记者,她认为很多用户转卖恋人赠送的礼物是假,想卖自己不想要的东西是真。“我以前也这么干,说口红是朋友送的生日礼物,很喜欢但色号不适合自己,其实就是为了让大家相信东西确实是真的。”

诱人故事赋予商品情感

吸引消费者争相购买

事实上,像这样的“编故事式卖货”在生活中并不少见。

以房地产为例,记者在杭州某二手房平台上看到,不少业主都在房源信息中写道“出国急卖”“摇中新房急卖”,其中部分甚至将细节描述得非常清楚。有中介表示,这其实是卖房子的一种惯用说辞,表明自己是由于客观原因不得不卖房子,从而让卖家可以更信任这套房源。

不仅是个人房东,开发商也会为卖房子编故事。近日,云南昆明某楼盘的广告在网上引发热议。开发商称其有“清朝建造的状元桥”,还传承了“清朝文脉”。但经业内人士查阅了大量资料后发现,该楼盘内的桥实则为一百年多年前一座村庄内的石拱桥,所谓的文脉更是无稽之谈。不难猜测,开发商的套路就是以状元为卖点,让注重成绩的家长“上钩”。

这几年,农业电商兴起,越来越多果农也开始站在镜头前卖货,“凑巧”的是,很多都为自己树立了“卖惨”人设。

最早利用信息不对称收割爱心的是微信和淘宝上的电商。他们在撰写商品文案时,大多以《救救果农,XXX滞销》为标题,故事则大同小异:水果丰收,中间商压价,无人收购,心血白费。最重要的是还要配上水果堆积和果农欲哭无泪的图片,成功引来众多消费者争相购买。

但随着媒体的实地调查和深入走访,这些爱心故事和照片很多被证实是假的。其中最有名的水果滞销故事发生在2018年的山西运城市临猗县,当时,“苹果滞销4000斤”“果农无奈砍树”等消息在网络上迅速发酵,宣传中还出现了加盖当地政府公章的证明材料。为此,临猗政府不得不出面澄清“临猗苹果滞销”是电商夸大事实的不当营销。

清仓甩卖出现电商版本

撬动直播间百万销量

这些卖货套路也让人联想到古早(注:闽南语词汇,意为年代久远)的清仓甩卖。10年前,街头上充斥着1折清仓店,宣传话术多为老板跑路、店面到期或经营不善,却许久未见关店。

随着清仓骗术被揭穿,这些店铺在生活中越来越少见。但近年来,电商兴起后,类似的“演戏式卖货”又开始在各大平台复苏。

记者注意到,最近短视频平台上出现了一批山姆、宜家清仓号。以抖音为例,搜索“山姆清仓”“宜家清仓”,跳出至少七八十个相关账号,且几乎均为个人注册账号。

“宝宝们,平时要几百上千的商品,现在清仓只要1元起啊!”这是某宜家清仓直播间内的场景,但当消费者询问其是否为官方店铺时,主播却没有做出正面回应。

同时,记者观察发现,不少清仓直播间会故意在名称上用错别字或加入标点符号,比如“山*姆”“宜家家”。而点进直播间选择商品后,店铺详情页显示的却是其他抖店,并非所谓的宜家、山姆。

有意思的是,这些早就被人看作骗局的清仓戏码在切换到短视频平台后,直播带货数据却十分惊人。“蝉妈妈”数据显示,一个名为“宜居家清仓号”的账号,只有3.4万粉丝,但30天的销售额高达184万。

妻子为了销量不得不减价卖货,却因此被丈夫辱骂;主播为了粉丝低价折扣,自掏腰包补齐差价……过去两年,这样的场景也时常出现在一些网红直播间中。如果多看几个同类直播,会发现都是相似的剧本套路。

针对该情况,快手曾对通过恶意砍价、演戏等方式诱导粉丝购买劣质电商团伙商品的部分主播作出停止直播14天的处罚。尽管如此,真真假假的带货戏码依然在上演。

卖货套路已被流水线化

平台有责任严格把关

换个马甲,换个阵地,这些似曾相识的卖货套路为何野火烧不尽?

有业内人士指出,在网上,一些卖货套路已经被流水线化。以短视频平台上的清仓号为例,其已形成一个产业,甚至推出了学习教程。一位账号运营方透露,粉丝是买的,画面是录制的,并且有课程能快速复制,纯新人纯新号3天即可上手。

上海交大、复旦大学EMBA讲师,华为特聘专职训练顾问薛维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当下流行的哄抬型、讲故事型卖货手段均是商家为挣快钱的短视行为。事实也证明,依靠概念炒作确实能帮助他们攻破消费者的心理防线,获得成功。但同时,这些套路也很快就会被识破,相关的企业还有可能被拉入投资黑名单。

此外,薛维舟提出,在这一系列营销中,涉及两个概念,一是产品品牌,二是服务品牌。从产品品牌角度来看,商家在保证产品质量的情况下,利用各种方法进行宣传无可厚非。但作为平台,需要树立自身的服务品牌,出于对消费者负责的态度,应该及时规范这些带有欺骗性质的卖货行为,进行严格把关。

“比如在二手平台上转卖男朋友送的礼物,有些用户发布的万元包包一下子降价到几百元,明眼人都能看出是假的。”薛维舟表示,在这个案例中, 二手平台在发酵这股风潮之时,就应该率先保护消费者的利益,牢牢把握住不能让假货流进来。



来源:每日商报  

作者:  

编辑:周婷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