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新塘街道 > 转型升级篇 > 正文

新塘羽绒跨省发展 建全区首个整体外移“镇街产业园区”

更新时间:2015年4月17日 16:30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新塘羽绒跨省发展 建全区首个整体外移“镇街产业园区”

  应对「新常态」羽都 谋变

新塘羽绒跨省发展 建全区首个整体外移“镇街产业园区”

  清朝中期以来,男人外出收毛、女人在家理毛,那时,新塘人就开始和小小的羽毛打起了交道,并逐渐成为当地百姓养家糊口的主要方式。

  200多年来,自己养殖家禽制毛、走南闯北外出收毛、创办工厂出口羽毛、制造高档羽绒制品,新塘人将小小羽毛不断升级。

  如今,荣获“中国羽绒之乡”、“世界羽绒之都”等美誉,新塘成为世界最大羽绒集散地,“敢于吃苦耐劳、勇于创业创新”的新塘人创造了萧山乃至中国的一个奇迹。

  然而,市场经济风云突变,世界产业格局面临洗牌。在这股号称“第四次工业革命”的浪潮中,在中国经济由高速增长转为中高速增长的新常态下,新塘羽绒无疑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是坐以待毙,还是裂变突围,新塘人在抉择新的命运。

  中国最早形态的毛行

  始于新塘

  羽毛羽绒是新塘的传统产业,早在200多年前的清朝中期,新塘人就出现了羽毛加工工场。

  那时,新塘人走南闯北,穿街走巷,吆喝收毛,至今从未间断。每年农历年底,新塘有70%左右的劳动力开始外出收购鸡、鹅、鸭毛,许多人过年也不回家。收毛是个“苦差事”,从那时起,吃苦耐劳的精神就刻在了新塘人的骨子里。

  “羽业”不断发展壮大,到了清代中后期,新塘就有了“毛裕兴”、“王和兴”、“周松大”等专业毛行,这也是中国最早的企业形态的毛行。

新塘羽绒跨省发展 建全区首个整体外移“镇街产业园区”

  其中“周松大”存在时间最长,前后历经数代人,达百余年,生意也最红火。他们将收购的鸡、鹅、鸭毛晒燥后,打包发至天津“包德胜”、“赵寿柏”羽毛厂出口,发一次十几吨,二三十吨,每月四五次,年发货千吨以上。

  这些毛,有的在国内加工,更多的则通过洋行出口到了欧美。可见,新塘人做生意有多么广阔的“国际视野”,也难怪如今新塘400多家羽绒企业各个都同老外做了生意。

  新中国成立后,现代意义的“工场”出现了,这也成为如今企业的“父辈”。

  1954年,华庄初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在塘里陈前塘村,办起了萧山首家集体所有制性质的前塘羽毛加工场。1956年秋,为生产自救,又在塘里陈纶纾墙门办起了浙东紫霞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羽毛加工场,有固定工二三百人,更多的是家庭妇女在家里穿毛,几乎家家户户如此。

  工厂月产羽毛二三万斤,均销往天津。后又组建三乡联合羽毛厂。该厂规模较大,下有涝湖、道源桥、下畈朱、新桥等六七个工场,共有工人2000余人,羽毛发至浙江省畜产品公司出口,同时做鸡毛掸帚内销。

新塘羽绒跨省发展 建全区首个整体外移“镇街产业园区”

  建园区集群式发展

  摘得“羽都”桂冠

  新塘的羽绒行业,在国家改革开放以后才更加兴旺起来了。

  1982年7月,新塘创办了萧山县羽绒厂。这是新塘,也是萧山第一家羽绒企业。1990年7月,浙江萧山羽绒总厂引进澳大利亚金融股份有限公司资金60万美元,创办新塘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浙江北天鹅羽绒制品有限公司。

  小小羽毛“飞”起来了,在北天鹅“领头雁”的带动下,一大批“小天鹅”飞了起来。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新塘的羽绒企业似雨后春笋般涌现。

  新塘人并不固步自封、不思进取,为了解决企业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较低、规模较小、布局分散、企业和居民居住相混杂、环境污染难以彻底治理等问题,1999年11月,经浙江省计划委员会批准,新塘人大胆“创意”,建立了萧山市羽绒及制品加工园区,翌年10月,更名为“中国羽绒工业园”。天翔集团、柳桥集团、金弘三鸟等品牌企业都在园区内,产业集聚功能强,关联度高。至此,新塘“羽业”进入从自发到组织、从低端到高级、从小型到大型的规模化、集约化、科学化持续健康发展阶段。

  “中国羽绒工业园”是省级示范特色工业园区,总面积10.63平方公里。如今园区汇集的数百家羽绒企业,总产值百亿元,成为中国最大的行业企业集群。据了解,我国目前有大大小小羽绒服装企业超过4000家,但超过亿元产值的羽绒服装企业不多于40家。其中新塘就有20家。

  进入21世纪,新塘羽绒已占据世界羽绒的“半壁江山”。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羽绒出口国之一,羽绒及其制品占世界羽绒市场的一半以上,萧山占了全国总量的50.6%,新塘的羽绒及其制品占了全区总量的90%以上。

  小小羽毛飞上天、漂洋过海赚大钱。羽绒及羽绒制品如今是新塘的支柱产业,辖内集中了全区90%的羽绒企业(达200余家),产值占街道工业总量的65%。羽绒年出口量占全国的30%以上。

  1998年10月新塘被浙江省人民政府命名为“羽绒之乡”;2004年1月被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中国家纺协会授予“中国家纺名镇(街)称号”,被业界誉为“世界羽绒之都”。

新塘羽绒跨省发展 建全区首个整体外移“镇街产业园区”

  从羽毛、羽绒转向家纺

  产业不断升级

  精明大气、开拓进取的“羽都”新塘人不断使产品和产业升级,将羽绒块状经济“蛋糕”越做越大。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新塘十几家羽绒企业都是外向型企业,以贴牌生产为主,为他人做嫁衣,国内销售的基本没有。

  过去,很多企业都是以羽毛出口为主,到了1998年,新塘企业家们纷纷进入高附加值羽绒制品领域。如今新塘羽绒企业外贸出口值,一半以上是羽绒制品。自2003年开始,新塘羽绒企业还注重国内市场的开发,国内、国际市场两条腿走路。一些企业还大打品牌战略,有的企业还被评上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

  1984年成立的兴隆羽绒有限公司,是新塘街道一家较早具有自营进出口权的专业生产提花布、沙发布、枕套、靠垫、窗帘等产品的羽绒制品生产公司,产品远销美国、日本、澳大利亚、欧洲等20多个国家和地区。

  正当企业发展蒸蒸日上的时候,兴隆羽绒感觉到同质化竞争的危机。2006年,企业“走出去”签订合作协议,为鄂尔多斯集团开发家纺系列产品。到目前,鄂尔多斯家纺专卖店(商场)加盟商达60家。新塘羽绒企业产品原来基本以床上用品为主,现在是床上用品与服装并举。

  “新生代”羽绒人则更是推陈出新,利用电子商务平台的先进模式经营羽绒企业。早在2002年,姚岳均就注册设立了中国羽绒交易网,现在注册会员4200多家。波司登等知名企业都参与其网上交易,年交易额数亿多元。

  创新产品、打造品牌

  突围前行

  羽绒、家纺是“羽都新塘”的支柱和特色产业。近几年来,面对诸多不利因素,“羽都新塘”适时提出“调整、转移、提升”的转型升级思路,开始一场“羽绒业革命”。

  羽绒产业的结构调整是形势所逼,近年来受国际市场需求低迷、同质化恶性竞争、劳动力成本提高等不利因素叠加影响,造成生产订单减少,出口下挫,价格下降,库存增加,给新塘羽绒企业带来很大的压力。为此,新塘羽绒人使出浑身解数寻求产品和产业升级转型,力求突出重围迎来春天。

  创新,让新塘羽绒穿上了“时尚衣”。痛定思痛的新塘羽绒企业去年就在业界刮起了一股时尚风。运动型、超薄型、休闲型主打的萧山羽绒服,让各地客商眼前一亮。眼下,已有企业在悄悄策划反季节销售。

  品牌,是市场的利器,品牌就是企业竞争力。为国外客商“量身定做”产品,是许多新塘羽绒企业的法宝。近年来,新塘积极引导羽绒业逐步向家纺业转移,实施有重点地帮助企业做好产业转移和产品梯度转移,引导中小型规模、缺乏自主品牌的企业由羽绒业向家纺业转移。

  同时,新塘帮助企业做好产业的嫁接,内外结合,实现土地、资本和技术的有机结合,使传统羽绒企业通过嫁接焕发新活力。

  为规避国际贸易壁垒,增强企业竞争力,政府还支持航民科尔、新塘羽绒等大型集团企业外出投资发展。如今,科尔(美国)公司已在美国南卡罗来纳州购地近800亩,启动年产30000吨气流纺纱项目建设,新塘羽绒也在韩国设立了分厂。

  跨省打造“兄弟园区”

  整合资源谋“重生”

  如今,面对土地、资金、劳务成本等资源要素的制约,新塘人更是大胆变革,走出萧山建设高规格、高标准、和世界接轨的工业园区,以使羽绒产业迎来“第二次革命”。

  不破不立,不舍不得,统筹“内整资源、外拓市场”,新塘引导企业强强联合,鼓励企业境外投资,建设起了我区首个整体转移外省的镇街产业园区。

  经过深思熟虑,新塘街道和安徽省宣城市“联姻”了。新塘选定安徽省宣城市为外拓基地,通过战略投资合作,建起了我区首个整体外移的镇街产业园区。

  按照业已签定的羽绒产业转移合作协议,双方成立新塘羽绒园区开发公司,落实专人启动“宣城新塘国际羽绒产业园区”运作。目前,一期占地1700亩的宣城新塘国际羽绒产业园区已完成项目规划,首批370亩用地已到位,园区建设正式启动。今年1月8日,产业园区在宣城顺利奠基。同时,新塘正抓紧羽绒产业“退二进三”和羽绒总部建设,确保“中国羽绒之乡、世界羽绒之都”地位不动摇。

  新塘街道负责人介绍,通过三到五年的时间,将园区打造成国内乃至世界最大的羽绒特色产业集聚地、中国最大的羽绒原料加工供应基地和羽绒及家纺制品出口基地。与此同时,政府还伸出“有形之手”,积极引导东兴、万羽、金弘三鸟等3家羽绒企业强强联合,实现战略重组,合并组建杭州萧山新塘羽绒有限公司,共同打造新塘羽绒发展品牌,使全区“提挡”进入发展快车道。

  新成立的新塘羽绒公司又与素有“亚洲毛王”之称的浙江柳桥集团合作建立新塘渤洋羽绒有限公司,并与天津渤海商品交易所达成战略合作。目前,“渤洋羽绒”产品在天津渤交所成功上市,拉开了新塘羽绒产业正式从传统生产型走向“现代型、资本型、国际型”发展的序幕。目前,该平台日均交易近2亿元,成为中国乃至国际羽绒市场的“风向标”。



作者:记者 刘殿君 通讯员 夏丹  编辑:洪美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