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村网 > 正文

李马太:大石盖村最后的“造船匠”

更新时间:2019-05-29 10:24:00    内容来源:   

  戴村永兴河旁,76岁的李马太最近捣鼓起了“小木船”,从外形上看,这些船连头带尾不到1米长,这对造了一辈子大船的人来说,实在是有点“屈才”。“现在整个村,也只有我会造木船,没有人愿意学啊。”“造船匠”的失落,反映出社会的变迁。

  李马太,出生“造船世家”,从祖父开始,三代专职造船。18岁时,李马太师从父亲,开始接触造船。造船是手艺活儿,摸清门道并非易事。“刚开始学习,得从基本功开始,打油灰、破板等等,这些都是体力活。”回忆起学艺时光,李马太感受最多的就是一个“苦”字:“造船很花力气,别看一艘六七米长的木船,中间要打500多颗钉子,从早到晚不得空,往往一天下来,腰酸背痛,筋疲力尽。”

  尽管辛苦,但生意红火,很有成就感,这让李马太最终坚持了下来。改革开放前后,沿着永兴河,每家每户都有一艘小木船,用来捕鱼、捉蚌,尤其是养河蚌风靡一时的那段时间,富阳、绍兴一带的农户慕名赶来,小小的手工作坊常常挤满人。忙不过来时,李马太和父亲就会叫上两个弟弟来帮忙,据李马太说,鼎盛时期,一年能做六七十只船。

  从家家户户“争抢”,到无人问津, 这背后,有工艺本身的原因,也有环境因素。一般来说,做一艘10米左右长的大船,需要五六天时间,包括选料、配料、破板、拼板、组装、打麻、填灰、油船、下水九个步骤,每个步骤均采用纯手工操作,工序繁复,而且制作过程中没有图纸,全凭造船师傅的经验,因此价格比较贵。当塑料船出现后,木船的需求逐渐减少。

  另一方面,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务农人口越来越少,加之近几年,农村加强环境整治,河道、池塘里禁止捕鱼,造新船更是没有必要了。

  从前年开始,李马太过起了闲散的“退休时光”。“有想将这门手艺传下去吗?”“想!但是很难。”李马太说,手工造船学成至少需要三四年时间,而且还要经常上门维修,对于年轻人来说,相当考验耐心和意志力,他儿子也不愿继承“家业”。

  得知李师傅这一想法后,前段时间,大石盖村宣传委员周金友主动找上门,希望李马太“出山”,在暑假为村里小朋友上课,用另一种方式,将这项传统民间手艺传承下去。为了便于给孩子们教学,眼下,李马太正试着将大船改良成小船,当了一辈子“造船匠”,当拿起有近百年历史的造船工具时,他那坚定的眼神里,又燃起了希望和热情。


作者:  编辑:楼晶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