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旧版 | 设为首页 萧山网 - 瓜沥网
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瓜沥网 > 媒体关注 > 正文内容

清风亭的传说

时间:2020-01-22 10:16:09   来源:   

项宝泉

□史海钩沉

  古北海塘边,有一座“清风亭”,位于瓜沥镇航坞山北,牛头里石大门西侧(原坎山镇工农村),距老底塘头街不远,在南沙一带颇有名气,只知道建亭是为了纪念清官,紧靠朝北山脚,依山而建。

  上世纪七十年代前,清风亭有屋朝北共二进,头一进是三开间大堂屋,第二进是朝西背靠山的二间小平屋,其中一间是卧室,南一间是厨房,小平房顶头还有一间“净头”(厕所)。

  清风亭听其名谓,好像是一座亭子,实际是由三大二小五间房屋组成,亭西侧是一条大溪沟,沟西南是山岙和一大片农田,溪沟顺山脚坡徒,沟宽而深,每逢下雨,溪水从山巅北侧自上而下,汇集于山脚,溪水湍急,如遇连日雨水,从不淹田,每逢干旱,溪沟仍有涓涓细流,也不干枯,此溪既能储水,又能抗旱,平时溪水满溢,直通大湾。

  经考证,清风亭内一直供奉着一尊土地菩萨,究属何因?却众说纷纭,只知道每年农历三月初六和五月初二拜谒者甚众。解放以前,曾有一位叫妙月的老道居住,解放前夕,老道故世,后有工农大队十四组社员沈镇海管理。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开展“农业学大寨”时期,开山取石,围海造田,始在沿航坞山各地开办石料厂(即采石场),不久清风亭所在山脚也要开山,清风亭被拆迁至工农大队万家坞内(今工农村),重新建房,仍是“清风亭”,又称 “镇海殿”,香火十分旺盛(附:今“清风亭”照片)。

  那么清风亭究竟建于何时?因何而建,原建亭碑记已毁,查阅《坎山镇志》和《萧山县志》均无记载。为此经过很长一段时间的走访,经当地的一些老人记忆和历代传讲,说法不一,据传说在宋朝时期(北宋),钱塘江南岸,江边航坞山脚,有一座供路人休息的凉亭,当时山北临江,面对滔滔大海,路亭筑在山脚之上,因四面通风,凉风习习,故称为清风亭。

  又一传说是:为纪念镇海抗潮的“张老相公”而建清风亭。据《萧山县志》记载:张夏,宋萧山长山人(今楼塔、河上一带),其父张亮是五代越国主刑官(宋太祖追封其为刑部尚书),后夏荫父职,被授郎官,担任泗州知州,因治理水患有功,士民颂之。宋景佑年间,朝廷任其为工部郎中及两浙转运使,他从走访民众中获悉,浙江水患严重,特别是钱塘江两岸海塘年久失修,大潮常毁塘,危及两岸,生灵涂炭。经他多次勘察灾情,他认为主要是钱塘江两岸的防潮泥塘易被潮水冲毁,屡修屡毁,这是水患的主要原因,拟逐渐改泥塘为石砌塘,在他的号召下,修筑石塘历时三年,终于完成修塘的使命,其后潮灾顿减。钱塘江两岸的潮灾减少,民众安康,因此,他深受百姓的拥戴。他在一次视察钱塘江大潮时,不幸船被巨浪打翻,落水身亡,当地民众,深为悲痛,追认他为“潮神”和“张老相公菩萨”。他不仅是一位与潮水作斗争的英雄,而又是一位一心为民的好官,因此地方府衙,申报朝廷,被追封为“宁江侯”,后世历代皇帝又有封赠,并在宋仁宗庆历年间(1042年)敕建“张夏行官”(在原落江地,今衙前镇新林周)。

  据有关方面统计,为了纪念这位抗潮英雄,百姓的好官,在钱塘江南岸,北海塘边除了“张夏行宫”外,还有十八座“张老相公庙”或“镇海殿”,每年农历三月初六,是张夏的生日,至今祭祀人群不绝,这就是北海塘边建清风亭的由来。

  另一传说是为了纪念南宋清官,朝廷行台御史项厅,据《萧山衙前项氏宗谱》记载:项厅(1206-1299),其始祖项萃是南宋建炎元年殿中侍御史(迁浙衙前第一世),其祖父项松任南宋孝宗朝礼部尚书,后其孙项厅任行台御史,他在任期间与当朝奸相贾似道,作针锋相对的斗争,当时的理宗皇帝非常害怕贾贼,贾又不把皇上看在眼里,他权倾朝野,为非作歹,无恶不作,这也是造成南宋朝加速灭亡的根由。当时的忠臣以项厅为代表与奸相贾似道作坚决的斗争,贾似道最终受到应有的审判,历史作出了公正的判决。清官项厅至告老还乡,享年九十三岁,逝前他告诫子孙,不勉励后代入朝为官,要做普通百姓,要谨守礼仪,敬孝祖先。逝世后,当地百姓为纪念这位为国为民的清官,安葬在清风亭上山头,老底该墓前有石人石马和旗杆石,被称为“项家大坟头”,每年农历五月初二为祭祀项家老祖宗的日子,在清风亭祭拜,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因开山被毁,老坟也由塘头项氏子孙搬迁。

  关于清风亭的历史,根据调查推断,在航坞山北,还是钱塘江江流时期,山北江边修筑的清风亭,起初应该是纪念清官或为民办事的父母官,到明末清初时建屋代亭,塑神拜谒,既是潮神,又是当方土地神。也可能是钱塘江江流不走南大门 ,改中小门入海,即江流改道后,由原来的亭子,改建成庙宇或道观。但一直始终称其为清风亭。

  笔者在一九五五年暑假,和同学们去牛头里石大门和清风亭玩,此时正在修建“衙瓜”公路,我是第一次见到清风亭,顾名思义,当时以为是一座亭子,实际却是路边山脚处的三间朝北大堂屋,见当中一间屋檐下,悬挂着一块亭匾,上书“清风亭”三个雄伟大字,是一块黑底金字的横匾,落款是大清嘉庆三年(1798年),亭西侧廊东墙有重修碑记一块,当时未细看碑文(系石刻字,未描黑),既是重修,应有建亭碑记。上世纪七十年代,因开山采石而移拆清风亭,我闻讯后,即去时见亭屋已拆,亭碑已毁,只见残碑“戊午年春”吉立,问讯亭横匾也早已烧掉,所以确切详细的建亭时间已无从查考。

  据悉,在杭州西湖风景区和绍兴府山公园,历史上都建有清风亭,但该亭均为纪念北宋名臣,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兵部尚书范仲淹(989-1052年)。范仲淹曾在北宋仁宗皇佑元年任杭州知州,适逢杭城粮荒,难民无数,他一心为民,与民共度灾年,他为官清正,两袖清风,故后世百姓建清风亭,为纪念为国为民的好官。由此推论,航坞山北建清风亭也是为了纪念好官和清官是不会错的,今撰文,以不致淹没。

本站编辑:韩晨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