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旧版 | 设为首页 萧山网 - 瓜沥网
您的位置:萧山网首页 > 瓜沥网 > 文化旅游 > 正文内容

古塘遗事之续龙图殿

时间:2013-04-27 09:21:00   来源:   

  古塘遗事之续

  龙图殿

  ●史海钩沉

  萧山城东凤仪乡瓜沥里(瓜沥镇前身,又称塘头),清·乾隆年间(公元1747年),钱塘江改道由中小门入海,昔日惊涛骇浪的钱塘江潮水不再经过瓜沥,江流成为沼泽地,逐渐成为“沙地”,又几经变迁成为可耕地。因此,塘内住户纷纷向塘外迁移,又在瓜沥塘外聚居,这也是当时瓜沥集镇不断扩大繁荣的主要原因。

  据《瓜沥镇志》记载:“大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倚塘北建‘龙图殿’,又称‘包公祠’,主体建筑两进,每进三间,前一进通大殿,有一条通道,左右为两个天井,西侧厢七间,东侧厢四间,共有房屋二十多间,殿后‘放生池’即鱼花池,庙内供奉龙图菩萨”。

  最近,笔者在原“龙图殿”遗址弄堂内新发现一块祠碑(原东侧墙内)记载:“捨茶碑记”清·道光三年立(公元1824年)。根据碑文记载,塘头包公祠(后称龙图殿)是通衙要道,上通官塘,下达城隅也……

  “捨茶碑记”的主要内容:世居塘头,年久历深的陈何氏和媳妇陈冯氏以及其子女,在炎热夏季,看到路过塘头的客商,每逢炎热酷暑,汗流如雨,口干舌苦,且无有一处可以解渴,实在口燥而无法,为了解渴,只能喝不洁或生冷之水,因此往往得病。她内心很焦急,虽然她每天心里都在想,怎样去做这件为百姓造福的事,但一时心有余而力不足。为此,她为许多多路过塘头的人着想,把家中尚存的六亩五分良田捐给“包公祠”,从捐赠之日起(清·道光三年)由祠僧负责收每年租息,收来年租息。祠僧在每年六月初六始在祠内搭炉灶,烧清洁水和泡上好茶叶供茶水,免费提供路过塘头的客商。这样做,让她的心得到了安慰。此外,她还告诫祠僧,不管到哪一代住持,都要代代相传,完成这件为百姓服务的善事,如果祠僧出现不良的念头,就送官究办。

  为了使塘头百姓都知道此事,她特在路边立了一块碑,这块碑名就叫“捨茶碑记”。石碑实际记录了190年前,发生在一位久居塘头的陈何氏和陈冯氏婆媳为路人施茶止渴的好事以及子女助人为乐的精神,值得当今社会借鉴和学习。

  那么“包公祠”究竟建于何年?

  一、关于《瓜沥镇志》记载的“龙图殿建于大清同治年间(公元1862年)”显然有误,因为现在已发现“捨茶碑记”为清·道光三年,此镇志记载早39年,或许早前称包公祠,后改为龙图殿,也可能一祠二名。当时东侧前殿归瓜沥消防队使用,在编写瓜沥镇志时,没有看到祠碑。现据发现,已早有包公祠。

  二、包拯逝世为宋仁宗年间(公元1062年),那么塘头包公祠究竟建于何年?从此祠原建筑结构和艺术风格及现残存石柱分析,属宋代建筑,与塘头航坞山上白龙寺和山下陛下庙的建筑工艺十分相似,应属于北宋神宗或熙宁年间的建筑。其原因是包公逝世后,各地民众为纪念这位深受百姓拥戴的青天大老爷,纷纷建寺、祠、庙。

  三、根据《绍兴县志》的记载,明初时,塘头已有包公祠。

  四、塘头(瓜沥)根据历史记载查考,地名以“瓜沥湖”为最早,后称“瓜沥里”、“瓜沥镇”。

  至于“塘头”的地名,始于明初。大明朝军师刘伯温重修北海塘,自瓜沥牛头山(今航民村)至绍兴斗门三江,始称瓜沥塘头,即北海塘起头的地方,从有关资料推断,塘头包公祠在明初(公元1368年)已有存在,至今已有七百年历史。

  因此,塘头包公祠究竟建于何年,有待进一步考证。

  包拯(公元999——1062年),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今安徽合肥),北宋仁宗天圣五年(公元1027年)得中进士。中进士后,包拯因父母年事已高,不忍远离,没有前去吏部报到任职,后双亲过世,才到吏部挂号待命。宋·景佑四年(公元1037年)任安徽天长知县,由于他为官清廉,疾恶如仇,深得民心,因此被升任端州知州(今广东肇庆)。三年后,在治理端州中,反腐倡廉,民声大振,又调京擢升任监察御史和历任三司户部判官,三司副史以及出任京东、陕西、河北等路转运史。

  宋·嘉佑元年(公元1056年),任开封府尹,由于严以律己,公正廉明,并专肃贪赃枉法之贪官污吏,以刚正不阿,不畏权势而名闻天下,又深受大宋仁宗皇帝信任,肃整朝纲,令贪官胆颤心惊,被百姓誉为“包青天”。

  宋·嘉佑六年(公元1061年),他官至枢密副使,龙图阁大学士。由于包拯为官清正、铁面无私,使贪官畏惧,又一心为民办事,深受百姓赞颂。

  次年五月,包拯在京都病逝,京师吏民无不伤感,被百姓誉为“包龙图”青天大老爷。

  后世百姓为纪念这位“包青天”,许多戏曲爱好者、小说家,创作各种剧目的剧本,如“狸猫换太子、斩庞吉、乌盆记、包公智斩鲁斋郎”等,都是老百姓家喻户晓的传统戏曲节目,还被编成小说、连环画,如七侠五义、三侠五义、包公案等。

  当时,全国各地为纪念这位深得民心的“包青天”建庙、塑像,其目的是祈愿天下太平,百姓安康,使为官者清廉,邪恶者必办。因此,为包拯塑像建庙是封建社会老百姓的一种心理祈求,对贪官的一种精神制约。当时瓜沥里建“包公祠”(后称“龙图殿”)也是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而建。

  瓜沥原“龙图殿”壁画,堪称一绝,有瓜沥任家溇任岳兴祖上绘画,与海派画家任伯年为同族,当时壁画是“佛光普照”和“普渡众生”。解放前后,此庙香火甚旺。

  文化大革命前,“龙图殿”归瓜沥供销社使用,后作废品收购部,1995年拆庙建路,从此以后“龙图殿”也不复存在,只能成为老人们的一个历史记忆。

  (项宝泉整理)

本站编辑:phpcm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