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湾网 > 镇街博览 > 名人名胜 > 正文

【乡贤·风采录25】马亚囡:钱塘沙地飞出的“金色夜莺”

更新时间:2020-08-04 09:08:11    内容来源:   

  为深入挖掘乡贤文化精神内涵,弘扬乡贤文化时代价值,浙江省首部集中撰写乡贤的主题文集《初心——杭州党湾乡贤风采录》已在党湾首发。现依托“萧山党湾”微信公众号全景式呈现党湾乡贤成长成才、创业创新中闯荡人生的艰辛曲折和回馈家乡的桑梓之情。

{ 马亚囡 }

【乡贤·风采录25】马亚囡:钱塘沙地飞出的“金色夜莺”

  钱塘沙地飞出的“金色夜莺”

  25、第二十五期

  马亚囡,女高音歌唱家。1976年出生于党湾幸福村。上海音乐学院音乐学硕士,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副教授。现任浙江音乐学院声乐歌剧系歌剧教研室(筹)主任,中国声乐家协会理事,中国国际歌剧教育协会理事等。曾获第十三届CCTV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唱法“优秀奖”,蝉联第十二届、十三届CCTV全国青歌赛(浙江赛区)美声组金奖,第一届中国音乐国际比赛“特等奖”和“最佳风采奖”,意大利第二十届“ORVIETO”国际声乐比赛优胜奖等等;多次受邀出访美国、日本、新加坡、香港等国家和地区交流演出并获奖;摘得“浙江省高等学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浙江省高等学校教坛新秀”“浙江省首届十佳青年教师”“杭州市十大杰出青年”等荣誉称号。

  马亚囡——“金色夜莺”

  萧山党湾,200年前,这里是一片白茫茫的滩涂。100多年前,才逐渐有了人烟,开启了轰轰烈烈的沙地围垦战役。

  有人的地方,便有了故事和传奇。

  幸福村,一个隐于党山湾底和梅林湾西的小村。童话里的夜莺,择林而栖。但是在党湾,沙地里也飞出了一只“金色夜莺”。

  马亚囡,幸福村的“女儿”,1976年出生。村民们常说:“阿囡小时候身体不太好,总是生病,爹娘养她勿容易,没想到长大后成了歌唱家,不简单!”

  她从党湾沙地里出来,怀揣着音乐之梦一路勇闯,成功考入上海音乐学院,三闯全国“青歌赛”,到美国排演歌剧,在新加坡举办师生专场音乐会,受邀远赴多国参加交流与演出……马亚囡成了名副其实的党湾骄傲。

  幸福村的女儿初长成

  马亚囡自己也没有想到,有一天她会走上专业音乐之路。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小小的村子里,别说美声、高音、花腔这些词儿没听过,就连女高音歌唱家是何“生物”,也没有几个人能说的上来。

  钢琴、小提琴更是见都没见过。马亚囡唯一记得,小学音乐课堂上,老师会用脚踏风琴。那会儿,这样的大件乐器,可是宝贝,谁要不小心碰一下,是要挨批的。

  成名后,总有人问马亚囡,你小时候的音乐熏陶来自哪里?她回答,没有。如果要说有,那也只是小时候经常听母亲唱越剧。马亚囡的父亲马水根是幸福村二十几年的老支书,母亲是一名地道的农家妇女,平时喜欢唱些越剧名段。在萧绍乃至江南一带,越剧始终是民间最有生命力的曲艺。

  “你说我走到今天,搞的是音乐吧,学的还是西洋美声唱法,现在主攻歌剧。这些离我原本生活如此遥远的东西,居然有朝一日成了我的主业。”马亚囡觉得一切是那么不可思议。

  她努力回忆,小时候听到的唯一一首美声,还是在村广播里,长大了才知道那首歌,其实是叶佩英演唱的《我爱你中国》,“那时候不知道这样的唱法叫美声,只是觉得好听。那么悠长、那么嘹亮。”

  幸福村不大,马亚囡在村里的小学念完三年级,就被合并到隔壁大西村读完小学。每天骑自行车十来分钟的路程,哼个小曲就到了。这是一段无比快乐的乡村小学时光。从小性格大大咧咧的马亚囡,活脱脱一个假小子。学校老师还曾不小心把她的姓名中的“囡”字硬生生错写成了“男”。

  天资聪慧的马亚囡,骨子里倔强好胜、不甘落后,并逐渐显示出学霸潜质,成绩始终名列前茅。小学毕业那年,她顺利地考上了区重点中学——靖江中学的重点班。

  因嗓门大被音乐班录取

  人生的真正转折点,是在14周岁初中毕业那年。命运给自己的礼物,谁也不知道藏在哪个宝盒里。

  马亚囡遇见音乐,是偶然,却有种注定的宿命感。

  1990年,马亚囡初三中考在即。她已经打定主意要考师范,而且是当时在省内乃至全国都名气响当当的湘湖师范学校(1928年由教育学家陶行知创办的历史名校)。

  20世纪90年代初,中考成绩最好的那批尖子生,大多数选择了报考中师。原因很简单,中师生当时是国家培养、包分配。这些对于农家的孩子来说,是鲤鱼跳龙门的好机会。回望历史,那些本身很优秀的中师毕业生,如今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的中坚力量。

  听说马亚囡想考湘湖师范,正巧家里远方亲戚中有位哥哥也在湘师,他无意间提了句:“要不你来考考我们学校的音乐班?”

  这句话如同一束微暗的火,悄悄燃起了马亚囡心中隐藏的梦想。“音乐班?听上去不错。要不去试试?”4月份出生的她,身上有着典型的白羊座特质,爽直、冲动,认定的事情立马行动,不喜欢拖泥带水。一个女孩子,却有着刘欢《好汉歌》里“风风火火闯九州”的劲头。

  和今天四岁练琴、五岁学画的艺考之路不同,马亚囡考音乐班,完全是裸考上阵。她甚至连声乐究竟是什么都没有搞明白,就兴冲冲跑去了。考试内容很简单,只需要清唱一首歌。她选了当时歌手刘欢非常流行的一首《少年壮志不言愁》,“几度风雨几度春秋,风霜雪雨搏激流……”,完全是靠听收音机模仿自学的。没有任何技巧,扯开嗓子就唱了。按马亚囡后来的猜测,大概是因为自己嗓门大吧,总之,稀里糊涂便被录取了。

  就这么误打误撞,她的人生从此和音乐结下了不解之缘。

  和读大学失之交臂

  进入湘湖师范学校音乐班,马亚囡才知道这个班不简单。音乐班的掌门人是国内知名的音乐教育家桑送青。1943年,考虑到浙江很多小学缺少音乐老师,在时任校长金海观的支持下,桑送青办起了音乐班,并担任班主任。尽管1990年马亚囡进校的时候,桑送青已经离世,但是桑氏音乐世家中,桑叶菁、桑凌等老师当时都仍在湘师任教。

  一个音乐班,四十几个人。马亚囡发现,其实一半同学,和她一样,是没有什么音乐基础的。当然,也有一些同学,很多由于家庭的影响,从小就开始了音乐训练。那些孩子,无论身材、长相和气质都比较出挑,一进校就受到老师和同学的关注。再看看“假小子”模样的自己,完全是个“反面教材”。留着短发,衬衣边角塞到裤腰里,穿衣打扮处处冒着“土气”,这让念初中时还敢跟男同学打架的假小子,开始不自觉地有些自卑。

  “我一定比别人差吗?”她不服输的倔劲又上来了,内心暗暗告诉自己,既然选择音乐,那就要做到最好。

  “我的未来不是梦”,一个全新的世界从此开启。

  和音乐有关的太多第一次,统统始于这个湘师音乐班。钢琴、声乐、舞蹈、指挥、乐理、音乐欣赏……马亚囡突然发现,闯开“音乐”那扇大门后,背后的世界是如此奇妙和绚丽,她如饥似渴地徜徉在音乐的海洋里,开始了琴房、教室、寝室三点一线的师范生活。湘师三年,尽管是零基础,但她每门功课都不甘落后,铆足了劲,一路追赶,直到进入了班级专业成绩排名的第一方队。

  中师毕业那一年,迎来了一个新的机会。音乐班有唯一一个保送名额,可以直接入读杭州师范大学音乐系本科。以前保送的音乐系都是大专,这是学校第一次能让保送生进入本科音乐专业学习。保送上大学,这是多少人梦寐以求的机会啊。马亚囡有幸成了三个推荐人之一。

  但是,最终她落选了。

  后来,她留在了湘湖师范附小当音乐老师。马亚囡笑笑说,学校算是给了一个“安慰奖”。

  其实,当年很多人眼里,能留校任教已经是个求之不得的香馍馍。在绝大多数人观念里,女孩子,中师毕业,当老师,铁饭碗,多稳当啊。过几年再嫁户好人家,人生安逸又轻松,大概是最好的安排。

  但马亚囡心底不这么想。和大学失之交臂的经历,让她人生第一次有了一种强烈的挫败感。

  “一定要读大学!”大概是天生不服输的闯劲,从此她满脑子挥之不去的都是三个字——考大学。说不清是为了证明自己,还是弥补缺憾,考大学成了一块心病。

  开启上海音乐学院之梦

  人最怕惦记,所谓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历经湘师三年,刚刚步入音乐之门的马亚囡,才发现之前的苦读还只是皮毛,天外有天,有个更广阔的音乐世界等着自己去攀登。

  她开始了一边当老师,一边继续学习的生活。节假日、寒暑假,别人休息,她跑到北京、上海等地拜师学艺。工作后的那点收入,她几乎都用到了学习上。

  毕业后,马亚囡继续跟着湘师里的音乐老师桑叶菁和桑凌学习钢琴。桑叶菁,湘湖师范音乐班创始人桑送青的第二个儿子,学生都尊称他老桑老师。和父亲桑送青一样,桑叶菁是远近闻名颇有情怀的一位音乐教育家。而桑凌是桑送青的孙女。

  薪火相传,恩师桑氏世家几代人对音乐教育的挚爱和坚守,对马亚囡的影响很大,也让她更确定了这一生都要以音乐教育为事业。功夫不负有心人,她在教学和个人比赛上取得了不少亮眼的成绩,并在首届全国中小学音乐教师五项全能大赛中获得了一等奖。老桑欣慰地笑了:“人家说‘村里第一、城里倒数第一’,你现在是‘村里第一、城里还是第一’!”

  在老桑的引荐下,马亚囡遇到了刚来萧山文化馆不久的声乐干部颜莉亚。从此颜莉亚成了马亚囡的声乐老师。

  最初,马亚囡只是想学好专业。但颜莉亚授课之余,常常鼓励她应该去报考像上海音乐学院这样的国内知名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这在当时马亚囡眼里,上音这座音乐殿堂是可望而不可及的。

  后来,她跑去杭州师范大学音乐系进修,恰好分到的老师是20世纪70年代上海音乐学院毕业的王玉玲。有一天,王玉玲也向马亚囡提议:“你为什么不去报考上海音乐学院试试?” 两位恩师都觉得可以一试,这让马亚囡久压在心底的那个大学梦重新燃烧了起来。

  于是,在朋友的引荐下,马亚囡奔赴上海音乐学院,找到了时任声乐系副主任的顾平。“我唱了几首歌以后,顾老师直接问我,你来的目的是什么?我说我就想看看自己有没有可能报考上音。他说,我不能保证你一定考上,但是,你不考就可惜了!”一句“不考就可惜了”,让那晚住在上音地下室招待所里的马亚囡,彻夜失眠了。

  惊心动魄的追梦之路

  一夜之间,马亚囡已经下定决心要报考上海音乐学院,但是很多事情必须理清千头万绪。各方的压力接踵而至,她还有教学工作,如果参加备考,谁来给学生上课?马亚囡是家里老大,有个比自己小11岁的亲妹妹,正在自己教书的小学念书。平时这个小学生妹妹都由她照顾,接下来,妹妹怎么办?

  从上海回到杭州,马亚囡第一时间找了好朋友,把自己的妹妹托付给了对方。工作她不可能立马离职,只能请平时相熟的老师帮忙。最终她拜托了六位班主任老师,帮她代课。

  没有了后顾之忧,马亚囡开启了昏天暗地的备考大战。

  那一届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美声专业只招九个学生,一共要经历专业考试、初试、复试,三轮都通关,才有资格参加最终的高考。

  机会始终是留给有准备的人。这一回,马亚囡像开了挂,一路过关斩将。4月参加完最后的复试,5月就接到了领取文考证的通知。

  当时的高考时间是7月7日,而此时已经5月份,也就意味着,留给她准备文化考试的时间,顶多只有两个月。而她需要在极短的两个月时间里,补学完人家需要三年才能完成的高中课程。这些年,实际上她连高中教材都没机会摸过,是老师帮她借齐全套教材。政治、语文、历史、英语,一共四科。上音还有英语单科分数线,她当时只有初中英语基础,在短时间内要强化到高考程度,谈何容易。

  听上去如同天方夜谭,只有学古人“头悬梁,锥刺股”了。每天最多允许自己睡三四个小时,困了就灌一大杯浓茶下去,继续苦读。白天躲在家里闭关背诵,比如厚厚的几本高中历史教材,她一共背了三遍。第一轮每天背50页,第二轮每天背100页……到了夜幕降临,她又背起背包,去找萧山中学的老师辅导。母亲望着她消失在夜幕中的背影,心疼又无奈。

  父亲马水根觉得女儿放弃稳定体面的工作去考大学有些可惜,毕竟这个年纪,村里别人家的女儿有的也开始谈婚论嫁了。可自己的女儿呢?满脑子全是拼命往外闯,前途未卜。但老马心里清楚,这个大女儿,一旦决定的事,九头牛都拉不回来。

  两个月的苦战,马亚囡一下子瘦了八斤,却换得了高考战役的大捷。就这样,她终于如愿成为97届上海音乐学院声乐系中的一员。

  这段全力为自己梦想的拼搏奋斗之战,多少年后,马亚囡回忆起来,都是如此清晰和惊心动魄,仿佛就在眼前。也许这就是青春的底色,不言悔、不放弃。

  只是1997年9月开学时,父亲马水根陪着女儿马亚囡到上海音乐学院报到后,他是悄悄抹着眼泪回萧山的。父亲虽然懂女儿的心思,但和天下所有的父母一样,看着自己的女儿一切又从零开始,他心疼自己的孩子太辛苦。

  沙地的女儿敢立潮头

  上音声乐系本科五年,全班美声加民声一共16位学生。所谓山外有山,马亚囡进校时是9名美声专业的学生中排名倒数的。9人中,大多数是应届参加高考进来的,也有个别复读升学的,但像马亚囡这样,工作多年后才来读大学的,她是班内唯一一个。

  学了一年,因为方法的调整和一系列挫败,她有些不自信了,甚至都不敢唱歌了。几次参加学校比赛都没有获奖,想去报上海国际歌剧大师班,也没有考成功。这对当时在萧山基本横扫第一的马亚囡来说,心理落差是巨大的。在藏龙卧虎的上音,马亚囡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在专业上的差距究竟在哪里。

  倔强、不服输,始终是令她闯过一关又一关的法宝。就拿英语来说,按成绩被分为ABC好几个等级的班。高考的时候她刚刚过了英语单科分数线,所以刚进去的时候马亚囡是C班的最后一名。一个学期后,她升到了C班第一名,得以成功跳入B班。再下一个学期,她又升到了B班第一名,顺利跳进了成绩最优秀的A班。

  这股“火箭女孩”式的韧劲,她用在了每一门学科上。有差距,就自己钻研怎么追上去。琢磨不透,就找老师死磕,直到专业成绩一点点升到了班里前列。

  等到5年本科快毕业时,她已经连续两年考入上海国际歌剧大师班,成为正式学员,而且还是班里本科毕业时唯一一个在学校举办个人毕业音乐会的。

【乡贤·风采录25】马亚囡:钱塘沙地飞出的“金色夜莺”

在上音演出后与恩师们的合影,左起:陈其莲、颜莉亚、马亚囡、顾平

  “我是萧山农民的女儿,大概就是胆子大吧。有的同学其实比我唱得好,但就我敢开音乐会。也想看看自己到底几斤几两。我始终觉得,那次毕业音乐会,为我日后登台,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现在我自己也非常鼓励学生,学校期间要去尝试这样的个人音乐会。”2002年5月,马亚囡在上音学术报告厅举行了自己生命中第一场独唱音乐会。全场300多人,除了同学、师长,还有萧山亲友团的观众。这些乡亲包了辆大巴,来回奔波了六七个小时来为党湾的“女儿”捧场。

  走上青歌赛一战成名

  上海音乐学院毕业后,马亚囡选择了回杭州工作,进入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做老师。杭师大音乐学院,就是那个曾经和它失之交臂,让马亚囡燃起梦想和斗志的地方。命运的安排总是如此神奇。

  2004 年,马亚囡 28 岁。一路都在为音乐追梦的她,终于和陪伴自己奔跑了7年的另一半迎来了自己人生最重要的一年,结婚生子。年初举行婚礼,12月生下了大儿子。

  只是,追梦的脚步依然没有停歇。2005年暑期,还在哺乳期的她,接到邀请,有机会赴美国加州参加一个国际艺术家的夏令营,主题是她感兴趣的歌剧。儿子尚在襁褓嗷嗷待哺,去,还是不去?

  2018年底,马亚囡生下小儿子,成了二胎妈妈,怀孕初期同样面临海外交流研修的抉择。她选择了为孩子放弃,“一个女人,也许是时候停下来先歇一歇,再追赶了。”

  但是14年前,一路在追梦路上奔跑的她,几乎没有犹豫,选择了给7个月的儿子提前断奶,到美国参加为期两个月的艺术家夏令营。一边是音乐梦,一边是母爱,每一次都是无法衡量的抉择。孰轻孰重,从来没有对错。

  那次海外交流,让她第一次有机会走出国门,真正接触到了纯正的西洋歌剧,并得以在歌剧《卡门》中出演米卡埃拉一角。

  回国后不久,马亚囡决定,继续到母校上海音乐学院攻读硕士。从2007年开始,三年在职求学生涯,工作日以学生的身份到上海读书,周末回杭州当老师教,几乎没有一个喘息的日子。

  那几年,马亚囡印象里,除了读书,还在全国各地参加歌唱比赛。一不小心,成了得奖专业户,几乎包揽了省内所有声乐比赛的一等奖。比如第一届中国音乐国际比赛“特等奖”和“最佳风采奖”;首届长三角地区青年歌手大赛金奖;浙江省第六届音舞节声乐一等奖;浙江省歌曲新人新作大赛一等奖和“观众最喜爱的歌手奖”等等。

  折桂青歌赛是无数音乐人的梦想。马亚囡闯了三次。2002年,浙江队全军覆没;2006年浙江队团体成绩以微弱之差无缘团体决赛,马亚囡个人冲进了决赛,可惜第一轮就被淘汰了。2008年4月,她重振旗鼓,凭借咏叹调《前天夜里我的孩子》《我说我是什么也不怕》和中国作品《我爱这土地》《为祖国歌唱》等,最终杀进个人赛全国前十,摘得第十三届CCTV 全国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美声唱法“优秀奖”。这已经是浙江代表队当时近十年来在青歌赛上取得的最好成绩了。

  那场青歌赛,成了幸福村人的狂欢。每次,电视上马亚囡闯过一关,全村人都会相互转告,为她加油鼓劲。萧山的父老乡亲和杭州师范大学的师生们也都时刻关注着青歌赛的银屏。

  从北京的青歌赛凯旋归来,马亚囡一下子成了声乐界明星。媒体采访、各路邀约纷至沓来。党湾老乡骄傲地喊她“沙地里飞出的金色夜莺”。

  继毕业个人独唱会后,马亚囡一直想做一场更大型的个人音乐会,青歌赛大捷,让她觉得时机终于成熟了。她想把个人专场放在家乡。得知马亚囡要在家乡开独唱音乐会的消息后,萧山区政府破天荒地为她拨出专款,党湾镇政府为她拉来了企业家赞助。

  2008年6月21日,“金色夜莺——马亚囡独唱音乐会”在萧山剧院举行。1300多位父老乡亲纷纷赶来捧场,用掌声和鲜花迎接这位“从萧山金沙地上飞出的金色夜莺”。

  演唱结束,马亚囡把母亲和自己的声乐启蒙老师颜莉亚请上了舞台。她一直感恩,如果当初没有颜老师的鼓励,也许就不可能走出杭州,唱到上海,唱到北京,唱遍全国,甚至还走出国门。

  心中永远有棵“梧桐树”

  师范出身又考上音乐表演专业,加上多年任教。师恩,始终是马亚囡学艺生涯中最难忘的一环。得于上音个人毕业音乐会的启发,近20年的音乐教学生涯中,马亚囡在学校创办“梧桐树——马亚囡师生音乐会”,已经举办了8场。音乐,是需要舞台的。她想借“梧桐树”鼓励学生,勇敢地把心中的梦想通过音乐表达出来。

  为什么叫“梧桐树”?还得从她2002年的那场个人毕业音乐会说起。一个本科毕业生,敢在上音这样的殿堂开音乐会,声乐系的老师欣赏马亚囡的胆识,纷纷用实际行动来支持她的这场“个人秀”。不仅到场助阵加油打气,声乐艺术指导刘桂龄教授还亲自上台为马亚囡钢琴伴奏。音乐会排练时唱到《梧桐树》一曲时,马亚囡望着台下坐着的慈祥的胡逸文老师,脑海里不断浮现他们在音乐之路上手把手指导自己的点点滴滴。眼眶忍不住红了,唱道:“老师,您是我心中的梧桐树。”很多临别的话说不出口,但音乐可以。

  俗话说,栽下梧桐树,筑巢引凤来。“有时候想想,我们做音乐教育的,又何尝不是一棵梧桐树,希望学生更风采地飞向远方,枝繁叶茂。”就这样,马亚囡和学生们办起了“梧桐树”系列师生音乐会”,一届又一届。

  都说,常怀感恩之心 , 福报自然到。这个以“感恩”和“传承”之名成立的梧桐树音乐会,也为马亚囡带来了好运。2012年,马亚囡收到一封来自新加坡第四届国际华人艺术节的邀请函,希望她和她的学生一起去新加坡演唱。原来对方是看了她的梧桐树师生音乐会后,被打动了。

  8月3日,马亚囡带着学生,在新加坡举办“西湖印乐”马亚囡师生音乐会,成为那年第四届国际华人艺术节上的亮点。把师生音乐会搬到国外,这在浙江声乐界,还是头一回。翻开新加坡节目单介绍,“女高音马亚囡,杭州萧山人”。马亚囡一直告诉自己,“无论唱到哪,都不要忘记自己是谁。”

  新的歌剧梦新的起航

  2013年,受学校攀登工程“师从名师”项目资助,马亚囡前往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继续深造,为期一年。在纽约大都会歌剧院、百老汇……马亚囡一下子掉进了歌剧艺术的海洋。上课之余,她几乎每天都要去各种剧院看歌剧、音乐剧、舞台剧、交响乐、芭蕾等等。为了省钱,她有时候就买一张20美元的站票,站着看完全场,或者就是买开场前的“Rush Ticket”折扣票和个别观众的退票。

  马亚囡租住在当地美国人家里,她对歌剧的这股痴迷劲,把老外房东都吓到了,连说“Crazy(疯狂),Crazy”。老外不知道,中国人很少能像西方那样,有机会可以天天看歌剧。平时,想看歌剧,马亚囡只能跑去北京、上海。国家大剧院平均一个月制作一部歌剧,她几乎每个月都会追着去北京看。

  在纽约,马亚囡不仅仅是欣赏看剧,每部剧的导演风格、舞美道具,以及服装等舞台上的一切,她统统都感兴趣,常常看完还得回去仔细记录琢磨。她心底渐渐有了新的梦想:“什么时候在浙江,也能有自己团队制作的歌剧呢?”

  从美国茱莉亚音乐学院访问回来后,恰好碰上了杭州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成建制划归筹建一个独立的浙江音乐学院。根据学校院制建设,将成立声乐歌剧系,身为副教授的马亚囡,开始把重心转向了歌剧。2016 年,浙江音乐学院正式成立。

  如何制作一部歌剧,如何培养歌剧表演人才,如何推广歌剧艺术,让更多的人能欣赏到歌剧、喜欢歌剧……马亚囡花了一年时间,把莫扎特歌剧《费加罗的婚礼》搬上了舞台。所有演员全部都是浙江音乐学院的学生,不仅在杭州演出,还到上海音乐学院公演。

  歌剧是西方古典音乐中最高级别的综合艺术。对于一个仅成立一年的音乐学院来说,排演一部完整的西洋歌剧,背后的挑战可想而知。此前,浙江已经有十多年没有排过西洋歌剧了。上一部歌剧还是2005年,浙江和美国团队合作的歌剧《卡门》在杭州大剧院上演,当时马亚囡在里面扮演了米卡埃拉。

  在浙音学生眼中,提到马亚囡,说的最多的常常有两点:一是执着,是一位对音乐真心热爱、怀有赤子之心的好老师;第二就是,她对学生严格,对自己更苛刻。马亚囡提及恩师,总会用一个词“慈祥”:“但我之所以会对自己的学生严格。是因为我知道她们还缺什么,现在的大学生是要靠逼的,我明明看到他们有音乐潜力,明明只要努力,可以走得更远。为什么不对自己狠一点呢?”除了传道授业,她对音乐的执着与拼搏也无形中影响着学生,她的很多学生也在国际国内声乐赛事中屡屡获奖,有的还考上了国外的名校继续学习。她始终坚信,任何一个梦想,付出就会有回报。哪怕沙地,也会飞出“金色夜莺”。

  围垦精神代代传承

  什么是党湾精神?勤劳、勤俭、勤奋、诚朴、诚信、忠诚。马亚囡的音乐追梦之路,是无数奔竞不息、勇立潮头,敢于拼搏的党湾人的缩影。

  “披星又戴月,满身是泥沙。”小时候,围垦大军一员中的爷爷,每次背起工具出门,小亚囡总是兴奋地想跟着一起前往。小小的她,自然不知道什么是围垦,只晓得和爷爷到江边,可以抓螃蟹,很开心。

  长大后,回望自己的音乐之路,她才明白,“围星”一词对于党湾人的真正含义,党湾人在一片贫瘠的沙地上建设自己的家园。“父母亲辛勤劳作的身影,影响了我一辈子。我并非出生音乐世家,但是一路上都有师长朋友的帮助和提携。我也正因为知道自己起步晚、底子浅,所以才要更加倍努力,为追逐艺术梦想永不停歇。”她知道,勤劳、拼搏、不服输、有勇气,那些深入骨髓的特质,早已渗进了每一位党湾人的血液里。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今年大儿子退队的时候,学校让每位家长给孩子准备一份礼物,马亚囡和先生商量后,决定将“勤劳致富”四个字作为家训交给儿子。她说,“勤劳、勤奋是我们父辈身上最突出的特质,而‘富’不仅仅指物质财富,更是通过努力获得内心的丰盈与富足。希望我们的孩子能将党湾沙地人珍贵的‘勤劳致富’精神传承下去。”


作者:  编辑:楼晶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