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湾网 > 镇街博览 > 名人名胜 > 正文

【乡贤·风采录⑱】丁国安:“匠心”践行“初心”

更新时间:2020-07-03 08:55:46    内容来源:   

  为深入挖掘乡贤文化精神内涵,弘扬乡贤文化时代价值,浙江省首部集中撰写乡贤的主题文集《初心——杭州党湾乡贤风采录》已在党湾首发。现依托“萧山党湾”微信公众号全景式呈现党湾乡贤成长成才、创业创新中闯荡人生的艰辛曲折和回馈家乡的桑梓之情。

丁国安  

“匠心”践行“初心”

【乡贤·风采录⑱】丁国安:“匠心”践行“初心”

  乡贤名片

  丁国安,1963年9月出生,萧山党湾新梅村人。现任上海域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上海市杭州商会副会长,党湾乡贤联谊会副会长。1982年投身建筑业,历经“泥水工—项目经理—集团公司董事长”的身份蜕变。所承建项目曾获国家优质工程奖、华东示范样板工程奖、上海“白玉兰”等各类奖项300多个。

  上海市郊,奉贤工业开发区内,一幢24 层的商务大楼显得有点鹤立鸡群,大楼上“域邦大厦”四个大字熠熠闪光。

  大厦顶楼的露台上,董事长丁国安以主人特有的热情领笔者参观。他指着远处CBD商务区里一幢30多层高、外饰玻璃幕墙、通体充满设计感的现代化大楼,自豪地对笔者说,“那也是我们承建的项目——望海CBD项目(绿地未来中心),曾获得国家级优质工程奖。”

  丁国安指向另一面,“那一边是杭州湾出海口,就是闻名世界钱江潮形成的喇叭口。在钱塘江的南岸有大片的海涂围垦地,我的家乡党湾镇新梅村就在那里。”

  说到家乡,丁国安那张写满岁月沧桑的脸上,顿时满怀深情。

  围垦田里走出的小工

    一杯清茶,一根香烟。坐在宽大的办公桌前,丁国安皱起眉头,开始回忆:

  我出生的新梅村是钱塘江南岸的围垦地带。100年前,这里还是汪洋大海。钱塘江上游冲下来的泥沙,在钱江潮水的反流冲击下,日复一日相互作用,进而淤积形成了沙石平原。所以民间又叫“沙地”。一条从党山奔流而下的河流穿过这片沙地,流入钱塘江。流经的地区,就是现在的党湾。沙地人都习惯把河叫作“湾”。

  记得那一年,我还在读初中。一场突如其来的“龙卷风”把我们新梅中学的校舍给吹走了,学校放假停课。从此我就进入了社会大课堂,开启艰难而精彩的人生。

  那年我16岁。我找到当生产队长的叔叔,要求代表村民小组参加大队的大围垦作业。我人小力气不够,他就照顾我,让我做围垦农田灌溉的活儿。那一年,我亲眼见识了轰轰烈烈、全民参与的“大跃进”式围垦场面。尽管时间不长,但也算为后来被联合国誉为“人类造地史上的奇迹”的钱塘江围垦工程尽了一份力。

  第二年,我17岁。记得很清楚,是1979年12月29日,我来到杭州锁厂做小工,主要工作就是骑三轮车为锁厂送货。每天从城北的卖鱼桥送货到解放路上的葵巷。那时候,最开心的事是经常送完货,几个小伙伴一起把三轮车骑到西湖边的湖滨六公园,学做“黄牛”生意,倒卖点烟票、粮票、布票、糖票等紧俏“票证”。有时,还拉外地客人兜兜西湖,挣点“小费”。……或许,正是这些当时看似“非主流、不着调”的“小聪明”,为处于青春期的丁国安上了一堂市场经济的启蒙课和实践课哩。

  丁国安聊得眉飞色舞,作为同龄人,笔者感同身受,不时插话共同回忆那段历史。只是丁国安的“党普话”实在太难懂,尽管有他儿子丁力峰在一旁当“翻译”,还是听不懂。这位1989年出生在海外求过学,回国又在社会上历练过的“少帅”,进老爸公司才一年多。显然,对父亲的这段“光辉历史”还知之甚少。看他也听得津津有味的样子,大家时不时一起哈哈大笑。

  与建筑业结下不解之缘

  1981年,19岁的丁国安来到了杭州红峰丝绸厂工地,开始跟一位姓高的师傅学做泥水工。两年后出师。从此,丁国安与建筑行业结下终身之缘。

  从1983年到1992年的十年间,丁国安戏称是自己“快乐的游击队”阶段。学徒出师,又在杭州见过“世面”的丁国安,如同快乐自由的“小鸟”,身上仿佛有使不完的力气。他先是到老家附近的舟山部队、金华部队驻地的军营,修营房、盖厂房。因为脑子灵光,又豪爽仗义,他陆陆续续“收编”了各地投奔过来的建筑“梁山好汉”,很快发展到了10多人的“突击队”。

  随着承建的小工程越来越多,这支活跃在萧山城乡的“快乐游击队”也逐年壮大,后期达到100多人。常常有十几个民宅厂房工地同步施工。与此同时,丁国安“十个指头弹钢琴”的组织协调能力,也在实践中练就提升。

  1993年,已在当地建筑市场风生水起的丁国安,在大上海改革开放后风起云涌的建设势头感召下,带着小分队试水上海滩。记得第一个项目,是分包朋友在宝山区承建的一个大项目中的浴室工程。虽然只有70多万元的作业量,但丁国安已经从中明显感觉到上海建筑市场与老家在劳务价值、建筑要求等多方面的差距。他决定把市场重心和大本营移到上海。

  1993年9月,丁国安团队接到上海中心城区普陀区内一个3万多平米的小区建设工程,共有13幢5—6层的住宅楼。敢拼善闯的丁国安兴奋之余,即调兵遣将,精心组织施工。最终这个工程荣获上海第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 “白玉兰杯”。对丁国安而言,意义更大。因为,从此以后,他可以自豪地说,我真正在大上海立足了!丁国安信心满满。此后项目越接越多,队伍越扩越大。

  2006年6月,丁国安收购了上海域邦建设工程有限公司,在原工程公司的基础上成立上海域邦建设集团有限公司,注册资本3.6亿,下设浙江、山东、湖南、湖北四个分公司,拥有1500多人的作业团队,从原先的一家二级建筑施工企业升级为集建筑、市政、装饰为主的施工总承包一级企业,并涉足国际贸易、房产投资、红木家具、餐饮管理、建筑劳务、物业管理、古建筑收藏修缮等多元一体的集团公司。

  荣誉墙前的传承

  谈到域邦建设集团公司成立后的辉煌,丁国安带笔者和儿子丁力峰来到公司会议室。一进门,靠右侧的墙面一排陈列架上,整整齐齐排列着各式各样的奖牌、奖杯。

  丁国安如数家珍,每一块奖牌后面都有一个励志故事,每个奖杯都在述说大上海的某一幢建筑的安全或质量。荣誉柜里数不胜数的奖杯、奖牌的排列组合,映衬的是域邦建设集团创立以来发展壮大的脉络轨迹。

  “这些奖牌奖杯,你最看重的是哪一块?”笔者好奇。

  “当然是国家优质工程奖。白玉兰杯只是上海的建筑最高奖,就像浙江的‘钱江杯’。”丁国安指着对面墙上单独悬挂的奖牌说。那是望海CBD绿地未来中心项目,2008年开工,2012年竣工,2013年投入使用。项目集商业、办公和住宅为一体,在奉贤地区也可以说是地标式的综合体建筑,总建筑面积22万多平米,最高33层,地下还有2层。作为公司重点样板工程,我们调集精兵强将,精心组织施工。项目在获得上海“白玉兰”杯、优质工程奖、文明工地、绿色样板工地的基础上,又一举拿下“国家优质工程奖”、国家AAA级安全文明标准化工地等殊荣。

  当然,最具挑战性的要数2009年1月至2012年12月承建的上海市重点工程——静安交通枢纽工程。由于项目位于静安区愚园路闹市区,施工要求高。我们采取连续墙围护、地下结构“逆作法”施工,即在一层大平面现浇完工后,分别采用上下同步施工;三层地下室工程自上而下,7至19楼的地上工程自下而上的同步施工作业,大大加快了工程的进度。这个设计现代、造型别致,总量12万多平米的单体建筑,在静安区同样具有地标效应。

  我们建造的最高楼在武汉,是湖北国展中心广场项目,总面积20万平方米,由两幢39层超高层和一个附建式2层地下室组成。建筑总高度为196米,2016年7月开工,甲方要求2017年12月竣工。为了确保工程保质按期完成,我们与各参建单位积极协调,主体工程4天一层,一年时间主体工程封顶,整个项目也按期完工。

  丁国安告诉记者,2018年集团公司在全国有29个项目同步施工,共369万平米,其中7个竣工,22个工地在建,年产值达到58亿。今年又新增8个开工项目。虽然公司管理层只有100多人,但全国各个项目部合起来已经超出5000人。光一级建造师我们就有40多个。

  从1983年学徒出师的光杆司令,到带领十人、百人的“游击队”,丁国安用了10年;

  从1993年带100人工程队进上海,到2006成立集团公司时的1500人,丁国安用了13年;

  从2006年集团公司成立时的1500人,到今天的5000人的规模,丁国安也只用了13年。

  “古宅收藏”的资深票友

  域邦建设集团宣传册的扉页上印有两句话:国兴德域,安和义邦。正是公司名称“域邦”的释义:国之兴,其政德均布福域;气安和,必泰然建业万邦。

  还有一段话:建筑,是凝固的艺术。建筑者,是蕴匠心成就品质的艺术家。域邦集团,熔中华匠心历经千年的传承和衍变,筑成了一座座文化和品牌的丰碑。

  工匠出身的丁国安,在用匠心认真做好每一个项目的同时,对中国古代的精美建筑也情有独钟。听说过有收藏金器的,有收藏玉器的,有收藏字画的,有收藏邮票的……而丁国安的收藏雅好是“古宅”。当“古宅收藏”的资深票友,可不是光有钱可以玩的,还要有对古建筑的特殊感情、价值评估和收藏条件。

  说起他收藏的古建筑,丁国安两眼放光,津津乐道。按照年代分,既有千年历史的宋代老建筑,又有明清徽派古建筑;从功能上分,既有官邸民房,也有宗祠寺院;从建筑材质上看,既有古樟古松,也有楠木红豆杉……

  丁国安这个爱好源于1997年,已经坚持了20多年。每年总要花上500—800万收购几幢古建筑。他的足迹遍及江西、安微和浙江上百个古村落。他说,这样做一方面出于对这些蕴藏着中国传统文化和工匠精神“宝贝”的偏爱,更重要的是对这些有生命的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早些年,很多村落的古建筑年久失修,濒临倒塌,有的因土地征用面临拆毁,如果不发现并及时组织专业队伍拆除,每个组件都细心编号保管或异地重新组装,就会永远从地面上消失。

  为了这一“痴迷”的雅好,丁国安专门组建古建筑收藏修缮团队。20年来,累积已经收藏历代古建筑50多幢,石雕、木雕、砖雕等各种古建筑艺术小品不计其数,目前这些宝贝大部分还堆放在各地仓库里。近年来开始“古宅复活工程”,有选择地把堆在仓库的“古宅”一幢幢“复活”。有的捐赠给当地政府工程,用于公益事业。如在临浦公园里,就有一幢丁国安送的老房子。规划设计之中的老家党湾公园里,也备有丁国安老房子的“安身之处”…….

  在丁国安的老家新梅村,支部书记章惠江带笔者参观正在“复活”之中的两幢大宅院。一幢是类似深藏民间的“宰相府”,徽派建筑,庭院深深,精致的木雕、石雕、砖雕工艺,令人叹为观止。相邻的一幢貌似一处宗族祠堂,里面画梁雕栋,还有一个大戏台,现在作为村里的文化礼堂使用。

  在建筑物的旁边,笔者走进一处加工厂,工人们正在用收来的旧木料来雕刻各种各样的“小配件”。经介绍,原来这是鉴于建筑物原有或拆运中的损伤,对拼装中发现的“缺胳膊少腿”情况,丁国安特地从江西民间请来能工巧匠,长期驻地修缮。

  丁国安的古建筑收藏修缮,名声在外。经常有人慕名拜访,想转让几幢。有位台湾来的富商出价到了2900万,想买他的“宰相府”,丁国安都不愿出手。他说,我不想居奇要价,只是希望能把它完好留在身边,让大家感受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精美。

  为中国“建筑名镇”添砖加瓦

  丁国安说:“身为建筑人,为家乡能成为第一个也是唯一一个‘中国建筑名镇’感到骄傲和自豪。不管走得多远,飞得多高,我们都不能忘记来时的路,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

  当党湾镇发出“党商回归”的召唤,丁国安成为第一批积极响应者。2018年11月28日,党湾镇镇一级的乡贤联谊会正式成立,丁国安被大家推选为副会长。同时,由他参与发起,24名党湾籍建筑企业家共同出资3.6亿组建的中量建工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成立。其中,丁国安出资8000万元。作为党湾“建筑特色小镇”的龙头工程,目前中量建工股份投资兴建的“建筑业总部大厦”项目已在建设之中。

  据镇有关领导介绍,党湾“建筑特色小镇”是做大做强、转型升级“中国建筑名镇”的抓手,已被列入萧山区首批特色小镇创建名单。项目规划总面积3.5平方公里,是一个集新型建筑工业化、新型建材研发和加工、建筑服务、电子商务、会展营销、创智中心为一体的一站式新型建筑产业基地。

  陪同笔者采访的新梅村支部书记章惠江一路如数家珍。村里村外,到处留下丁国安及其他乡贤援助的痕迹:这座桥,那条路;这个公园,那个礼堂。

  据章书记介绍,新梅村835户,2800人。村民以劳务输出和花木产业为主,比较富裕。但集体经济一直比较薄弱,主要收入来源靠围垦土地租赁,只能维持村里工作的日常运作。多年以来,各种建设项目需要靠上级支持和乡贤捐助。“丁国安是我们村在外乡贤中的领头羊。每次我们有需求都找他商量,他也都当仁不让,献计出力。2017年11月,在他的支持和带头捐助下,村里成立了帮困救助基金会,他被推选为首任会长。两年来,基金会每年慰问老寿星、贫困户,在乡风文明建设中发挥积极作用。”

  现任域邦建设集团总经理的叶军惠,也是新梅村人。他戏称,现在我们域邦建设集团充当着新梅村的“驻沪办事处”。村里的大事小事,包括村里父老乡亲的求医问药、红白喜事等等,丁老板经常都亲自交代,我就负责抓联络沟通、抓落实办理。

  半辈子悟出的“丁氏人生感言”

  传奇般的创业历程,丁国安感慨颇多。他在母校50周年庆典上与学子们的分享,或许能代表他的“丁氏人生感悟”。

  “努力未必得到回报,但是一定会有收获。”

  都听过这样一句广告词:“世间自有公道,付出总有回报。”然而现实却恰恰相反,有可能因为努力的方向、方法不对,你收到的回报微乎其微。但是即便这样,你依然是有收获的,你的收获就是让你意识到问题所在,进而寻找改进之道。

  “永远没有最终的成功,也没有真正的失败。”

  创业与学习一样,只有不断地去完成一个接一个的目标,才能持续前进。即使是失败,它也有提醒、反思和纠偏的意义与价值。你必须要正确面对失败,只有正确理解失败才能坦然面对失败,跨过失败。

  “不要只看到别人表面的光鲜,却看不到他们背后的心酸!”

  别人的成功固然与运气有关,却不是你应该期待的东西,因为获得成功,最重要的是在运气背后的付出与努力、汗水与泪水。你唯一能做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努力、不断提升,因为“机会常常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

  “匠心”成就“初心”。回望丁国安走过的创业之路,再细细品味他的人生感悟,相信你也会有不一样的体会。

  (本文摘自2019年出版的《初心—杭州党湾乡贤风采录》,作者:胡鹏程,为浙江日报报业集团主任编辑、《钱江晚报》原副总经理、杭州两岸文化交流中心副秘书长)


作者:  编辑:楼晶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