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湾网 > 镇街博览 > 名人名胜 > 正文

【乡贤·风采录⑫】中国民营石化行业领军人 ——记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水荣

更新时间:2020-06-08 09:24:12    内容来源:   

  编者按

  为深入挖掘乡贤文化精神内涵,弘扬乡贤文化时代价值,浙江省首部集中撰写乡贤的主题文集《初心——杭州党湾乡贤风采录》已在党湾首发。现依托“萧山党湾”微信公众号全景式呈现党湾乡贤成长成才、创业创新中闯荡人生的艰辛曲折和回馈家乡的桑梓之情。

  第十二期

  { 李水荣 }

  中国民营石化行业领军人

  乡贤名片<<<

【乡贤·风采录⑫】中国民营石化行业领军人 ——记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水荣

  李水荣,1956年7月出生,萧山党湾镇人。高级经济师,浙江荣盛控股集团董事长。2015年度“风云浙商”“2017全球浙商金奖”获得者。2018年11月8日,应邀赴京参加由李克强总理主持的国务院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任杭州市人大代表、杭州市商会副会长、浙江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

  ——记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水荣

  从个体木匠到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第四届理事会副会长、中国化纤工业协会副会长、杭州市商会副会长、浙江理工大学兼职教授、浙江工商大学经济学院客座教授;从萧山市益农化纤网络丝厂到浙江荣盛控股集团;从总资产20万元到总资产1700多亿,从1990年产品销售收入318万元到2018年实现销售1286亿元。李水荣可谓是中国民营企业的“大哥大”,中国民营石化行业领军人物。这位2015年度“风云浙商”和“2017全球浙商金奖”获得者,在几十年的商海搏击中,勇立潮头,一路向前,以“鲲鹏水击三千里”的魄力与担当,为中国民营企业高质量创新发展树立了一个浙江样板。

  小木匠初尝创业甜头

  李水荣1956年7月出生于浙江萧山党湾镇勤联村,家中六兄妹中他排行老三。因为家里穷,他只读到小学三年级就辍学,参加劳动挣工分。16岁那年,李水荣开始学木匠,到20岁时,已是远近闻名的阿毛师傅(小名叫阿毛),带有七八个徒弟。因为他做的活精细且效率高,一年到头忙不过来。十年后,做木匠的人越来越多,他的活再多,收入也少得可怜。李水荣开始想到换行。换什么呢?当时萧山益农等地都在拆草房建瓦房,木材很是紧俏。可计划经济年代,原木是国家统购统销的,任何个人都不能贩卖。他就到福建、开化、遂昌、临安等地去收购老房子拆下来的旧木材,再运到萧山来卖,到1989年他已赚了20万元。

  就在大家羡慕他的木材生意时,他的目光却瞄准了刚刚兴起的纺织业,毅然决然关掉了那个木材行。

  他用这20万元钱购了8台纺织机,又在益农镇租了6间闲置旧平房,雇用了当地20多名工人。小厂开张那天正是1989年8月8日——这个晚稻种下的立秋次日。手抚那块“萧山市益农化纤网络丝厂”招牌,李水荣在心底发誓,一定要在这块见不着火车,没有一条像模像样公路的滩涂上闯出名堂来!

  “放着这么好的木材生意不做,有钱不赚大傻瓜!”

  “做事别太冲动!纺织业风险大,市场竞争激烈。你能行 ?”

  面对来自家庭和外界的质疑声,李水荣想起了20多年前的往事。当时脚下这块土地正是抢潮头鱼的地方。1966年的一天,自己跟着大人们一起到这里来抢潮头鱼。不想那天来的是一种很凶险的剪刀潮。随同的大人远远望见形似剪刀的潮水滚滚而来,说声不好,撒腿就跑。等他回过神来,已来不及了。他被泥浆潮水卷了进去。等他清醒过来,发现自己一身泥水,已被潮水抛到了岸上。那种孤独无援、劫后余生的悲喜令他没齿难忘。

  脚下这片土地还是他爷爷新中国成立前开过染坊的地方,后来,这片土地塌掉了,染坊也塌掉了。爷爷一家一下子跌入了生活的低谷。

  益农这块地,实在是他的大难不死之地和家族伤心之地!在这里建厂对他来讲意义非凡。

  而他更看好的是当时纺织业的生机和希望。他坚信,中国百废待兴,经济正处在逐渐上升阶段,中国纺织业市场的春天才刚刚开始。成立之初,工厂以生产、销售涤纶化纤布为主。在经营过程中,李水荣“以销定产”。

  他经常去柯桥轻纺城做市场调研,看消费者喜欢什么产品,回来后就生产什么产品。他还在中国轻纺城设立了专门的销售机构,及时、准确捕捉市场信息,迅速调整产品品种。同时又聘请了一批销售精英,拓展产品销售市场,逐步在市场上站稳了脚跟。到1990年产品销售收入已达318万元,利润30万元。

  1995年9月,李水荣成立萧山市荣盛纺织有限公司,开始实施以织造为主、涤纶加弹为辅的生产经营策略。这年年底,织机已由8台增加到100台。

  可当时,整个纺织行业进入低谷期,一些大中型企业纷纷倒闭或转产,有人预料,纺织这碗饭已经吃到头了。李水荣当机立断放弃织造,全线向其上游产品延伸,整个行业转型到涤纶丝加弹项目。

  1996年,公司毅然卖掉100台织机,之后又陆续投资1200万元,完成了产品结构由涤纶布向涤纶丝的转变。第二年,公司在7台加弹机全部投入运行的基础上,再投入3900万元,新增涤纶加弹扩建项目,购入4台日本产的33H加弹机,并添置国产加弹设备,使企业年产涤纶加弹能力达到3万吨。这年,荣盛公司完成产品销售收入1.82亿元,上交税金760万元,实现利润1566万元。

  勇挑战靠的胆大腿快

  在业内,李水荣素以胆大腿快而著称。说他胆大是因为他敢走别人不敢走的路,说他腿快是因为他善抢市场的头口水喝。

  在变“织造”为“弹丝”的加弹项目上喝了萧山化纤行业的“头口水”之后,荣盛的发展是在加弹的基础上继续做大,还是有所突破?

  已经决定再上加弹项目并预订了设备的荣盛,当时展开了一场对于公司发展来说具有历史性的“大讨论”:产业链往下延伸还是往上延伸?

   往下游走,意味着公司的发展将向着劳动密集型的方向发展,其缺憾是市场竞争激烈,产品容易被人模仿,走下游的企业太多;走下游的优点是技术和资本需求相对较低,生产相对简单,市场风险较小。

  而走上游,投入大,风险大,技术要求高是其最大的难题;但走上游,同行竞争少,产品附加值高,高投入会带来高收益。李水荣毅然决定再往上游走。

  当时中国化纤企业大都转行另谋发展,在这个节骨眼上,李水荣却放弃生意很好的加弹。荣盛的“反常”让许多业内同行疑惑不解。有替李水荣暗捏一把汗的,有说风凉话的,有等着看好戏的。

  但李水荣心里清楚,敢下这个“单”,敢拍这个“板”,不是一时心血来潮,而是自己对国内外市场考察、调研后得出的结论:在星罗棋布的织布厂相互拼杀,布业已经杀成一团,价格竞争你死我活,利润空间十分狭小的当下,如果再在原地踏步,前途十分渺茫。而放眼国内化纤原料生产厂家却寥寥无几,何不转型搞化纤原料?尽管搞化纤原料项目投资成本吓人,动辄上千万。但大投入有大回报。做上游产品利润空间大,价格优势明显。

  李水荣一锤定音:向产业链上游要效益,上纺丝项目!1998年,他投入5500万元,上了两条纺丝线,做聚酯切片纺。1999年和2000年又分别投入1个多亿对纺丝项目进行扩建。到2000年底,公司销售突破7亿元。

  刚松了口气的李水荣,这时又在思考,如何进一步做大做强企业。他再次想到往产业链上游走。从“聚酯切片”转型“聚酯直纺”。

  2001年,他投入3.8个亿,上了一条年产18万吨的聚酯直纺生产线,实现了聚酯—纺丝—加弹一条龙产业链,第二年投产。2001年,年产值首次超过了10个亿,利润7500多万元。第二年,荣盛公司再传喜讯:实现年产值20.3亿,利税1.5亿元。

  2003年2月8日,萧山区四套领导班子敲锣打鼓,送上了“登上新台阶,再创新辉煌”金匾以示庆贺。2002年,荣盛被评为萧山区工业“冲千亿”突出贡献企业,成了区政府奖励的8辆宝马车的得主之一。

  2003年初,荣盛化纤集团宣告成立。当年企业实现产销30亿元,被杭州市委、市政府评为“杭州市2003年度十大突出贡献工业企业”。

  荣盛的高速发展,引来了全省乃至全国同行关注的目光。有人问李水荣:“荣盛发展有何秘笈?”李水荣笑着回答:“企业要发展,眼光很重要。荣盛的发展离不开及时的转型升级。”

  2003年至2004年,荣盛又投入7个多亿,增加了一条年产40万吨聚酯直纺的生产线。2006年荣盛产销突破100亿,位列全国化纤行业前10强,萧山企业第三强。

  2005年年底,荣盛集团董事会在宁波召开。在这次会议上,李水荣再次提出要向上游产业链要效益,他想在宁波北仑60万吨 PTA(聚酯的原料)项目建成投产后,再上一个PTA生产基地。可当时有几个股东持不同意见,认为集团当年销售已达70个亿,何必再去冒风险,稳稳当当守着摊子赚钱就可以了。李水荣在会议休息时把副总裁俞传坤叫过去说,你再给他们好好算算账:我们现在生产的聚酯直纺,与它的原材料PTA价格差很大,如果我们继续扩大上游产业,将会给企业带来丰厚的利润。

  2006年,荣盛投资37.5亿在大连又新建了一个PTA生产基地,之后又在海南新建了PTA生产基地。这三个PTA项目,年总产能达1350万吨,超过全国总产能的四分之一。

  荣盛飞速发展的背后,是决策者李水荣的胆略和魄力。企业足够强大了,就有了抵御风险的能力。2008年次贷危机,市场因此淘汰了一批企业。可荣盛却在市场中击风迎浪,勇立潮头,稳健发展。因为大大减少了原料成本,次贷危机没有给荣盛造成影响。第二年就赚回了十几个亿。

  “听李董的没错!”股东们事后都竖着大拇指在背后夸他。以后只要开董事会,意见都高度一致了。有的股东还半开玩笑地对李水荣说:“你是掌舵人,我们跟着你坐在同一条大船上,啥都不怕!”

  2012年10月26日,李水荣受邀去浙江理工大学讲课,整个报告厅300多个座位爆满。两个多小时里,他讲了荣盛的发展,讲了创业的理念。讲课结束,掌声经久不息。许多学生私下发出这样的感叹:这个李总真了不起!

  七转型完整产业链条

  2016年,深圳证券时报社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编周一专程到荣盛采访了李水荣。

  面对镜头,李水荣侃侃而谈。他对周一说:“我们从织布开始,到目前为止,对产业链不断地转型升级,已做了七次转型了。开始是织布,然后做加弹,后面做切片纺,最后做聚酯直纺,做PTA,做芳烃(PX),现在做到炼油。整个炼油一体化了。每次转型,其实都是对决策者的考验。”

  确实,荣盛一步一步往产业链上游走,靠的正是李水荣深远的战略思考和准确的市场判断。

  2009年,李水荣经过国内外市场调查后发现,生产PTA的原料芳烃(PX)80% 以上靠国外进口,这个产业一直被国外卡着脖子。为什么我们不能自己救自己,自己来生产芳烃呢?外国人能生产,我们中国人也一定能生产,国营企业能生产,我们民营企业也一定能生产!

  他知道,芳烃在国内的需求缺口达2000万吨。这是一个多大的商机啊!更重要的是自己生产芳烃,就不再受外商的控制了,产品的附加值也更高了。

  可当时国内政府和老百姓对投入这个项目都是排斥的,认为做PX会污染环境。

  公司内部也有反对意见,认为地方政府都不想挑担子,怕老百姓闹事。公司的日子已很好过,何必再自寻烦恼。

  但李水荣认为,这是当地政府和老百姓对这个项目缺乏正确的认识。他一边跑北京,向国家部委要求,一边跑当地政府,向他们保证,项目一旦上马,废弃物一定按国家标准排放,绝对不会污染环境。

  2009年4月,公司出资1000万元收购了宁波中金石化有限公司,投资110个亿开始建设芳烃(PX)项目。2015年项目建成投产,年产芳烃200万吨。而李水荣也信守承诺,废弃物一直严格按国家标准排放。

  织布—加弹—切片纺—聚酯直纺—PTA—芳烃(PX)—炼油,从产业链的下游一直往上游走,把纺织业做到天花板上,这一直是李水荣的职业梦想,也是他要做大做强企业,创新发展企业的一个目标追求。

  可梦想很美好,现实很残酷。

  民营企业进军炼油业谈何容易。国内没有先例,谁有勇气吃这只螃蟹?

  李水荣一直瞄着机会。

  机会终于来了。

  2014年,国务院印发《创新重点领域投融资机制鼓励社会投资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国家规划确定的石化基地炼化一体化项目向社会资本开放”,曾经的垄断行业终于向全社会打开了大门。

  这一年,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走访纺织业,了解到我国纺织行业原材料长期受新加坡、日本、韩国等化工产业的制约。省委省政府很重视这个意见,立即成立了“浙江省石油化工行业发展调研组”。

  李水荣早有准备,成竹在胸,很快让相关人员起草了一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建议意见》。这个“意见”,详细阐述了荣盛涉足石油化工行业的先天优势和发展前景。

  2014年11月20日,李克强总理来嘉兴乌镇参加互联网大会,当晚听取了省委省政府的汇报。听完后,李总理说:“民营企业进军石化行业,完全可以!可以由民营企业牵头,由央企、国企参与。希望浙江搞成一个由多种所有制混合的示范工程。”

  当李强省长把这个消息告诉李水荣,李水荣兴奋得一夜无眠。

  浙江省委几次召开常委会专题讨论,认为荣盛基础好,有实力,决定让荣盛牵头,由民企抱团把这个项目做起来。

  一个由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李强为组长,浙江省省委常委、常务副省长袁家军,浙江省副省长兼舟山市委书记孙景淼,荣盛控股集团董事长李水荣为副组长的“浙江舟山绿色石化基地项目”推进领导小组成立了。

  2015年3月,由两家国企,一家民企参股,荣盛控股的浙石化项目——舟山绿色石化项目,正式拉开筹建序幕。同年6月,投资达2000亿元的浙江石化公司正式成立。

  那天,袁家军及孙景淼带着二十几个省厅级领导一起来到荣盛现场办公。整整一天时间,研究落实项目申报落户等问题。袁家军指示各相关部门要与荣盛对接好。袁家军说:“对荣盛,我们要特事特办。省级部门,随到随办,涉及到国家部门,省里的各对口部门要及时做好工作。有问题的找我一起跑!”

  甘为先民企涉足石化

  工地开工了,曾经的孤岛——舟山鱼山岛,一下子沸腾起来。

  2018年9月27日下午,在浙江考察的李克强总理临时改变既定路线,登上了舟山鱼山岛。李克强总理在李水荣的陪同下,登上了鱼山岛观景平台,在这里,整个浙石化项目建设现场尽收眼底,展示在总理眼前的,是一座规模巨大而又布局有序的“超级工地”——巨型石化生产设施林立,大型建设器械和车辆往来穿梭,几万建设者正在工地上干得热火朝天。

  李水荣分别就李克强总理所关注的项目布局、项目工艺、项目产品等方面做了汇报,并告诉总理:浙石化项目自2015年6月启动以来,坚持“国际一流、绿色环保”的理念,采用了当今世界最先进的工艺路线和技术装备,未来还打算重点发展与现代制造业、新能源、生命科学等新兴产业配套的石化新领域,届时将形成世界级大型、综合、现代的石化产业基地。李克强总理笑着接过话头:“你们的项目是民营的,掏的都是自己的腰包,为稳投资做出了巨大贡献。一定要做到绿色、安全、国际化,要严守一流环保标准,确保安全质量。”

  李水荣频频点头,微笑保证。

  “你们的建设项目给市场一剂‘稳定剂’。我们还会出台更多政策,给民营企业更加良好稳定的市场预期。” 李克强总理临走时对李水荣说。

  2018年11月8日,李水荣应邀赴京参加国务院经济形势专家和企业家座谈会。在中南海偌大的会议厅里,国务院各部委的负责人全都来了,而来自全国各地的只有三个专家、三个企业家。当轮到李水荣发言时,李克强总理笑着说,“他是我点名邀请的!”

  听了李水荣的发言后,李总理接着说:“舟山绿色石化项目是我国第一个由民资控股的石化项目,他们没用国家的钱,是国内迄今为止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为稳投资做出了贡献。这个项目不仅是当前应对经济下行压力的重大项目,还对稳投资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相关部门一定要从国家大局出发,抓紧协调、予以支持。这一项目不仅向市场释放强烈的信号,进一步激发民间投资活力,更对国民经济具有一举两得的重要意义:一方面,项目建成后将会促进大幅降低国内相关石化产业的价格,为中下游中小企业发展提供更广阔的空间;另一方面,石化产业是纺织业的源头,也是服装业等中国制造的重要支撑,毗邻舟山港的舟山绿色石化基地可以有力辐射长三角乃至长江腹地,发挥更大的带动作用。”

  在回萧山赶高铁的路上,李水荣的手机一直响个不停,各部委纷纷打电话给他,让他有什么困难,尽管提出来,一定及时予以解决。

  赴京回来,李水荣在心底默默告诫自己,一定不能辜负李克强总理的殷切希望!一定不能辜负浙江省委省政府的殷切期望!那一刻,他更坚定了自己一直孜孜以求的人生信念:引领行业,创新发展,实业报国。

  荣盛浙石化项目不仅是目前世界上投资最大的单体炼化一体化项目,也是国内迄今为止民营企业投资规模最大的项目。说起这一项目,李水荣兴致勃发:“单一基地,一次性统筹规划4000万吨/年产规模的炼化一体化项目是比较罕见的。我们4000万吨/年产规模,不仅仅包括炼油,还包括芳烃、烯烃,是全方位的。光做炼油,很多副产品就浪费掉了,利用率不到90%。我们实行芳烃烯烃一体化后,利用率能达到98%。”

  荣盛进军石化、炼化一体化项目,一期投资800多亿,今年,2000万吨/年的生产线已全线打通,这一打通,使荣盛石化的规模翻了一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荣盛”。目前,二期正在建设,三期计划报批。到时,总投资3000亿元,6000万吨/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将会给荣盛带来更大的惊喜。

  强荣盛胸有纵横战略

  别人羡慕“挪威的森林”,李水荣却一直在营造自己的“中国森林”。目前这片“中国森林”已根深叶茂,高耸入云。

  织布—加弹—切片纺—聚酯直纺—PTA—芳烃(PX)—炼油,这七次转型让荣盛在中国纺织版图上留下了一个个令人难忘的亮丽转身,更让荣盛成了中国纺织业的浙江样板,李水荣也一跃成了中国民营纺织业的大哥大,中国民营石化行业的领军人物。

  萧山荣盛纺织有限公司—浙江荣盛化学纤维有限公司—荣盛化纤集团有限公司—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浙江荣盛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这每一个“荣盛”背后,昭示的是李水荣搏击商海、勇立潮头,不断创新发展的雄心和胆魄。

  从2005年开始酝酿上市改制,到2011年拥有荣盛石化股份有限公司和宁波联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两家控股上市公司、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一家参股上市公司。这每一次“上市”,让“荣盛”从荣盛走向更大的荣盛。

   荣盛的发展,离不开李水荣处处敢为人先的战略性思考。有人则将荣盛的发展归功于李水荣的“胆大”和“腿快”。李水荣笑着解释,所谓“胆大”,就是要摸准市场规律。所谓“腿快”,是要找准发展方向。“市场起起落落自有其规律,当时我搞投入,很多人说是在找死。我说,关键是看对规律的把握,什么时机出手?这得研究。”在许多转折关头,李水荣对“方向”的把握,总使许多当年对他持怀疑态度的人折服。

  而荣盛的成功,同样离不开李水荣独树一帜的“纵横”发展战略。

  纵向——把产业链做长;横向——把产品做新。这种“纵横”双向发展战略,也是李水荣“诚信立业,追求卓越”的经营理念的注脚。

  创新离不开科技发展。在市场竞争激烈,用工成本上升的宏观形势下,荣盛早作布局,其化纤领域在国内首次引进了代表国际先进水平的全流程自动化装备,实现了“机器换人”。这一“换”,不但减少了40%劳动力,还稳定并提升了产品品质,年可增加收益和节省综合成本在3800万元以上。2009年荣盛旗下的大连逸盛开发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年产120万吨到250万吨的PTA系列成套生产技术,打破了国外30多年的技术垄断格局。截至2019年6月,荣盛拥有各类专利125项,其中发明专利36项,国际专利3项。

  企业注重创新和质量,最终就是要让企业的品牌向名牌升级。几十年漫漫探索之路,李水荣始终坚持创新发展,追求卓越的从商理念。2001年,荣盛集团导入了CIS识别系统,对企业形象和行为规范做了统一的设计和策划,并进一步加大了创名牌的步伐。最终,“杭州市著名商标”“知名商号”“浙江省著名商标”“浙江省民营经济品牌示范企业”“中国市场产品质量用户满意十佳品牌”“中国名牌产品”等荣誉接踵而至。2007年8月,Rongxiang牌涤纶长丝喜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实现了萧山区化纤行业名牌产品零的突破,而全国化纤行业历年来获此殊荣的仅4个产品。

  求卓越勇于实干创新

  “我们浙江最大的精神就是实干,第二就是创新。我认为浙江精神就是把主业做大做强。如果这一行去做一下,那一行去做一下,这种企业现在都不行,都没有品牌,我们荣盛品牌一个个做上去了,最后我们又将这些品牌做成了名牌。靠的就是实干和创新。我们做企业的都要诚信立业,追求卓越。实干求质量,创新求发展。做好这一切,名牌自然就出来了。”李水荣说。

  对外严守信誉,真诚待人;对己严格要求,超越自我。这是李水荣对“诚信立业,追求卓越”的诠释。

  在商业来往中,不论是对大公司还是对小客户,李水荣一直坚持“诚信”原则。在许多人还在为中国民营企业的信用感到怀疑的今天,李水荣的诚信却取得了社会各方的信任。在创业过程中,他逐渐把个人的“守信”作风融入了企业,荣盛集团由此着手打造起了自己的信用管理体系,并得到了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的肯定。荣盛是全省首家挂牌的“企业信用研究基地”。李水荣还把荣盛打造信用管理体系的经验推向了全国:参与起草了首部《企业诚信管理体系》国家标准,并于2015年8月发布。

  “要么不做,要做就要做得最好”“荣盛就是要做行业的引领者”。正是在这些理念的引领下,李水荣才在荣盛开展了那么多大刀阔斧的改革和创新,从投资项目的设计,到生产线设备的引进,再到现场施工管理,荣盛始终坚持高起点、高要求。目前,在荣盛投资的众多项目,建设的标准、设备的先进程度都是处于行业的前列,有的甚至走在了国际的前列。

  李水荣认为,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企业要做到基业长青,有三个因素至关重要——规模实力、市场影响力、品质,而要做到这三点,源头是管理,人才很重要。因此,多年来荣盛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除了在同行业中较早地实现了股改上市以外,荣盛还积极引进了信息化管理系统、完善了绩效考核系统,这些举措,使荣盛的管理水平不断提升。而为了更好地培养员工,2014年,李水荣又成立了一个荣盛学院,这个学院既是员工学历的通道,又是技术培训的场所。

  眼下的荣盛,PTA板块的产能已经做到全球第一;国内单系列规模最大的芳烃项目建成投产;4000万吨 / 年的炼化一体化项目将于近年投产。

  李水荣的战略目光,创新理念,诚信立业,注重质量,培养人才,打造品牌,追求卓越等一系列的思维和实践模式,为荣盛打造了一个石化、化纤帝国。2017年,荣盛控股集团销售业绩,在中国500强排名154位,中国民营500强排名36位,中国民营石化企业排名第2位,浙商中国500强排名第9位。

  截止目前荣盛总资产已达1800亿元。2018年,荣盛集团实现营业收入1286亿元,增幅21%,利润35.08亿元,增幅8%。

  2018年,在很多民企上市公司股票大跌,市值缩水,国进民退的大背景下,荣盛的股票却上涨30%以上。

  李水荣为荣盛的发展倾注了多少心血和汗水,谁也说不清,人们只知道,他的办公室每天晚上的灯起码要亮到12点以后。看不完的材料,批不完的文件,办不完的事情都等着他。有人问他,你天天这样,累不累啊,他笑笑说:“心不苦,做什么事,都不辛苦!”

  有担当造福乡民百姓

  李水荣有一句座右铭:“做事唯实,做人唯德。”在创业过程中,他时刻没有忘记创业初期的宏愿:为社会做实事、做好事。创新创业、回报社会是他始终不懈的追求。

  看到公司内部生活困难的职工,李水荣总是想方设法帮助解决。2004年,荣盛集团有名员工患了白血病,李水荣立即把镇政府奖励的2万元奖金送到患者手里。

  因为从小家里穷,读不起书,李水荣总是特别心疼那些读不起书的孩子。有一年荣盛化纤集团招工,面试时李水荣了解到一位年轻人因家境贫困读不起书。他马上要求他别先找工作,去读书,并表示所有高中学费都由他来个人来负责,直至这位学生后来到英国留学深造。

  李水荣把荣盛集团本部建在益农这片土地上,是有情结的。益农是他少年险遇和爷爷败落的伤心地,也是他企业发展壮大的见证地。没有益农就没有荣盛,他觉得冥冥之中,他的命运紧连着这片土地。现在是时候回报这片土地了!

  2001年,荣盛投资300万元建成了益农镇中心幼儿园,改变了幼儿基础教育落后的局面。

  2002年,他送女儿到萧山中学读书,发现来自益农镇的学生只有两个。他回来就去镇里问个中原由。镇领导说,益农地处偏辟,是萧山的“西伯利亚”,好的教师留不住啊!李水荣二话不说,立即设立了一个“荣盛教育奖励基金”,从刚开始5万一直追加到以后每年出资150万。现在这个教育奖基金本金已达2000万元。每年奖励益农镇出色的学生和教育成果显著的教师。今年,益农考上萧山中学的学生已达44人。

  2007年,荣盛又出资1000万和2000万元,用于新建益农初级中学和益农文化中心。

  李水荣把荣盛反哺社会看作是一种历史责任和时代使命,只要益农有需要,他总会伸出援手。2002年,荣盛出资200余万元建造连接益农东西两片的两座大桥。2007年,李水荣发现益农镇一条刚建成的主干道路的路面上没有安装路灯,一到晚上,漆黑黑的一片,给行人带来不便。一问镇里,说是装路灯要250万钱,镇里拿不出这么多钱。李水荣马上接口:“这钱,我们荣盛来出!”

  2004年9月,李水荣在参加益农镇人大主席团团审议时,看到一份提案,其中的一句话引起了他的高度关注:益农镇42000多常住人口中,每年有几十个人得癌症。他当场表示,我们荣盛先拿出50万,为那些因病致贫的家庭送上一份温暖。2010年,荣盛又拿出3000万元,冠名了一个“健康关爱基金”。现在荣盛每年都为这个关爱基金支付150万元。

  去年年初,李水荣听村民反映,镇里离市区太远,村民万一有危急情况,市医院派救护车都来不及,他就又出资88万元,买了一辆救护车捐给镇医院,以备危急病人急用。

  为了解决益农镇村民上省城看病难问题,李水荣主动联系浙一、浙二医院。从2019年一月开始,荣盛出资让浙一、浙二医院,每天派不同科室的专家来益农镇医院坐堂门诊。从此,益农镇村民不用再乘车到省城挂专家号了,几分钟就能在家门口看专家门诊。

  益农镇上有一条交流要道,车流量大,交通事故多,协警们很是辛苦,冬迎寒风,夏顶烈日。李水荣看在眼里,疼在心里。当知道这些协警们年收入才五万左右,更是从心底里升起一种敬仰之情。2018年8月下旬,他让集团副总裁俞传坤去公安局对接。最后,捐赠了1000万元的警察关爱基金,使整个萧山区的5000民警从中受益。

  在慈善工作中,李水荣总是亲身参与。他亲自担任了益农镇慈善分会会长,近年来,荣盛还与周边10个困难户结成了扶贫对子,他哪怕工作再忙,每年都要抽出时间亲自去走访。他还叮嘱企业的工作人员,在帮助困难户的过程中,不能走走形式就算了,而要从他们的实际需求出发,多为他们怎么样尽快摆脱贫困做些考虑。

  除了家乡党湾和集团所在地益农镇,李水荣还将关爱的目光投向那些需要帮助的困难地区。

  23位三峡移民就业成了难题,李水荣二话没说就让他们来荣盛工作。周边好几个省的残疾人生活难以维持,李水荣毅然推出多个岗位,为这些残疾人提供就业机会。这些残疾员工在荣盛集团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生命存在意义,实现了自己活着的价值。

  2011年11月,李水荣去新疆阿克苏做投资考察。当他与当地的地委书记一起走进阿克苏中学时,看到一间教室70多名学生挤在一起。同去的浙江省教育厅厅长刘希平告诉他,这里的教育资源很紧张,没钱,投入少。听了刘厅长的话,李水荣内心很不是滋味,马上接口:“我捐一点吧,2000万。”第二年4月,李水荣应邀参加捐赠仪式。在这个仪式上,他动情地说:“我们有责任和义务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这点钱算不了什么,却是我们荣盛要表达的一点心意。”

  从最早出资20万元为家乡党湾村民修路,到以后为益农做各种社会公益,到最后为外省提供帮助,李水荣一直践行着自己的诺言:做良心企业,做快乐公益。他总对他的属下这样说,打造一个有行业地位、有持续盈利能力的百年企业,必须要有社会的责任感和担当精神。

  李水荣自己是个生活极简朴的人,不崇尚名牌,也不喜打牌、搓麻将。就连理发,他也一直在镇上的一家小理发店里解决。可对社会公益事业,却尽心尽力,乐此不疲。几年来,他主动联系,帮助政府搞城建,办教育,做慈善。在他的带领下,荣盛集团至今已为社会公益事业实际捐款达2个多亿。

  相信这位中国民营行业的领军人物,将在不断壮大发展荣盛的同时,不忘初心,回馈社会,造福乡民,报答国家!

  (作者郑休白,为高级编辑,中国作协会员,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绍兴市评论家协会副主席兼秘书长)


作者:  编辑:楼晶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