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湾网 > 镇街博览 > 名人名胜 > 正文

【乡贤·风采录⑪】弄潮儿不忘故乡情——农民建筑企业家沈柏焕回忆实录

更新时间:2020-06-03 10:15:38    内容来源:   

  编者按

  为深入挖掘乡贤文化精神内涵,弘扬乡贤文化时代价值,浙江省首部集中撰写乡贤的主题文集《初心——杭州党湾乡贤风采录》已在党湾首发。现依托“萧山党湾”微信公众号全景式呈现党湾乡贤成长成才、创业创新中闯荡人生的艰辛曲折和回馈家乡的桑梓之情。

  第十一期

  { 沈柏焕 }

  弄潮儿不忘故乡情

  乡贤名片<<<

【乡贤·风采录⑪】弄潮儿不忘故乡情——农民建筑企业家沈柏焕回忆实录

  沈柏焕,杭州萧山人,浙江宝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荣获浙江省优秀建筑企业经理及2012浙江经济年度人物等称号,被评为全国建材行业劳动模范。大浪淘沙,一位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从钱塘江南岸闯出来的优秀农民建筑企业家;走南闯北,一个坚守初心而不移企业根基的党湾儿子。

  ——农民建筑企业家沈柏焕回忆实录

  我于1954年5月21日出生在萧山党湾老埠头村的一个普通农民家庭,是4个兄妹的老大。父亲沈才堂,一个地道的萧山农民,老实本分、寡言少语,一辈子辛勤劳作,以种地为生。母亲倒是个性格开朗的外向之人,善于交际,也颇具一些经营头脑。母亲除了整天在生产队干活挣工分,早晚稍有空隙便忙碌着刺绣花边。这花边是萧山特有的传统工艺品,又称萧山万缕丝,属于当地重要的出口创汇产品,也是萧山人直接用自己双手去改变贫困的宝贝。当年萧山常年十几万妇女在从事花边编织挑绣,挣来一个“花边之乡”的美名。母亲起早摸黑绣花边,用挣得的那点现钱去换取油盐酱醋,换取家里儿女的鞋袜衣衫。记忆中的母亲,总是那么阳光灿烂,喜欢经营,也善于同别人打交道,一天到晚忙忙碌碌地充满着生活的激情。也正是因为父母亲如此辛劳,才在那个缺吃少穿的特殊年代,艰难地支撑一家人的生活,抚育我们四兄妹成长。

  父母亲勤苦劳作与忠厚朴实的秉性,从小就影响着我、教育着我,成了我这辈子取之不尽的精神食粮。要创造幸福生活,全靠自己的双手,这也是我人生最早的领悟。

  1962年,国家处于三年困难时期,我9岁了,开始上小学,假期里仍然去生产队参加农业劳动挣工分。那时乡村小学条件落后,师资薄弱。记得教我们的那位女教师叫钱凤娟,一个人负责教班里的语文和数学。读书时,我的成绩一直不错,尤其数学似有一定天赋,语文成绩也保持班级前列。那时年纪小,人生得瘦弱,性格像父亲,有些内向,于是常被一些凶悍的同龄人欺负。但我成绩好,类似现在的“学霸”,为人又沉稳可靠,肯在学习上帮助别人,渐渐地便以自己的成绩和诚信与同学们建立了友谊,有一定的凝聚力和号召力。那些强悍同学不再欺负我了。自己从小组长升到班长,又当上少先队大队长。我经常帮老师批改作业、整理班务,这不仅使我的内向性格有所改变,还渐渐学会了与人交流及组织班级活动。这大概就算是我最早接受的人生启蒙,深深地影响了我的一生。直到我已成为上万人企业的负责人,心中仍然感激少年时那些宝贵的锻炼机会。

  短暂的上学生涯给我混沌懵懂的世界开启了一扇天窗。这是知识的天窗、学习的天窗,也是通往外部世界的天窗。虽说它还不足以让我了解外面大千世界的真实面目,却让我知晓:除了田间劳作、山边玩耍、河边嬉戏,还有学习与知识这种特殊价值形式的存在。那间破教室中朗朗的读书声,成为我一生记忆中最为神圣甜蜜的声音。

  1966年,“文化大革命”爆发。整个国家的命运发生转折,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命运将随之发生转折,我的求学生涯也面临终止的厄运。当时规定,坚持上学就不能到生产队挣工分。家庭的实际困难,让我这家中的老大只能选择回乡务农。平静的读书生活仅维持了4年,13岁的我就这样掇学了。没想到一辈子的读书历程,结束得竟是如此草率!我将重返父辈、的道路——空白的脑袋、贫瘠的土地,以及似乎永远也不能摆脱的饥饿与贫困。我根本就无法知道在未来生命发展的道路上,还会有哪些变化。

  4年的初小学习相对一个完整的教育体系来说微不足道,但对我来说却是受益终生。它一方面给了我一些人生观价值观的启蒙,形成了一些良好习惯,明白了一些做人的道理;另一方面,那些文理知识,特别数学方面的基础知识在我今后的工程造价和财务管理上得到很好应用,可谓受益匪浅。因为生活所迫,在我最需要学习的时候离开了学校。从此也让我每每看到校门便会心生无限的惆怅,天下学子,学习机会务必珍惜!

  当年,萧山党湾为棉麻产区,生产队的劳动主要是剥麻、拔草、割麦、种田。每个队大约分到150亩地的“剥麻”任务。每天早上天蒙蒙亮开始干活。一株麻3米来长,根系发达,每拔一株都几乎耗尽了我瘦弱身体的全部力气。麻的周身长有刺,剥麻时一不小心就会被深深刺到,即使没刺到,几根麻剥下来手掌磨脱了一层皮。直到现在,我仍会想起每年9月,整个萧山大地上那片忙忙碌碌的剥麻景象。

  拔麻、剥麻不易,种田又何尝轻松?特别夏收夏种的“双抢”季节,天气酷热,时间紧迫,劳动强度极大。党湾那片沙地土质坚硬,插秧得先用木楔在地上插孔,然后再把秧苗放入孔里,操作起来既耗时又费力。夏季炎热非常,地面40多摄氏度,稻田水中人体感觉50多摄氏度,一个人在如此高温烈日下割稻插秧,几天下来手脚都泡烂了。当年的那种苦,也不知道是怎么熬过来的。

  当然,沙地也非全是坏处。沙地里长的萝卜就异常松脆而且带着一种特殊的甜味。勤奋精明的萧山人将它制成萝卜干,最后还竟演变成世人称赞的“萧山萝卜干”了——一款闻名遐迩的农产名品得以远近销售,成了钱塘江南岸沙地文化突出的标志物。那时的萧山农村,几乎家家都做萝卜干。每年的11月份我都要跟随父亲,带着弟弟、妹妹去地里收萝卜。家家户户的院子里,萝卜堆成了小山。结束一天生产队的劳动之后,晚上便蹲在家里切萝卜,每每切到深更半夜才收工。次日一早将切好的萝卜条拿到太阳底下晒,连续晒上五六天再装罈加盐浸渍两三天,然后沥出,在太阳下继续暴晒,100斤萝卜大约可制10到15斤萝卜干。采用这种工艺制作的萝卜干味道脆甜,放饭镬头上蒸,越蒸越好吃。倘若将其切细了与毛豆子一起煸炒,更是一道让人馋涎的仙家菜肴。萝卜干做好后,除了少量自用,大部分卖给供销社。收购价在每百斤8元至14元左右。有一天我挑了一百斤萝卜干去梅西供销社出售,验货人员只给8.5元的收购价,我觉得不划算就一狠心挑了回来。供销社到家10里地,真是挑得我又累又气又失落。父亲安慰说没关系,过几天他陪我一起去。这一次验货员给价12元,我再讨价3毛他居然也同意了。那天我家的萝卜干卖了个12.3元的好价钱。虽说多挑了10公里路,自己劳动成果的价值得到合理认定总归开心。二舅得知此事后常对人说:这小子从小就有做生意的头脑!

  与生产队干活和家庭劳作相比较,参与钱塘江50万亩围垦工程的经历才让人永世不忘。这是一个与“荷兰填海”齐名的、世界上最伟大的造地运动,采用不折不扣的人海战术。15至18岁的青少年,照理应该在教室、图书馆、操场,可是命运偏偏安排我与苦难为伍。不知多少次参加围垦工程,我与父亲都属于当时萧山7900余万人次围垦大军中的一员。每天晚上七八点钟赶往围垦工地睡觉,凌晨二三点钟起来干活,抢在潮水退下后再去拦坝,随身携带的几个冷番薯便是充饥的食物。筑堤宕渣要去十几公里之外的地方运送过来,没有运输工具,全靠人力担挑,来回一趟需要走五六个小时,每人肩挑一百三五十斤的渣石,在浅水滩里一脚高一脚低地不停奔波,劳动强度之大,何逊于往昔开挖京杭大运河,甚至建造万里长城?这时候的中国农民,自身潜力已经发挥到极致。终其一生,除了劳动还是劳动,除了吃苦还是吃苦。人说他们天生就这吃苦耐劳的种,其实一切还不都是被环境和生活逼出来的吗?我不知道这样的生产方式和方法什么时候才能够改变,不过心里总有一个想法,我们这一代农民是到了改变的时候。总有一天,我们能用自己的双手去改变命运!

  1972年我19岁,进入当地成立于1963年的梅西公社建筑队,当了一名泥水学徒工。1975年,梅西公社建筑队并入萧山第二建筑工程公司,成为萧二建梅西工程队。1976年23岁,担任杭州市林业局黄龙洞仓库工程项目经理,开始自学项目工程的施工及技术管理。1979年26岁,我主管的杭州市林业局天水桥工程荣获萧山县粉刷工程质量第一。在建筑队里,我从开始的小工变为学徒工,又从学徒工慢慢成长为能够独立完成师父交给的工作,最终又从一大群人中被选拔出来当项目经理。在担任项目经理期间,我通过自学建筑工程科目而逐步掌握建筑施工与项目预算的相关技能,并通过实践积累了一定的管理和技术经验。那些年自己的努力,其实公司和建筑队领导都看在眼里。他们有意将我当作队里的重点对象来培养,只要有生产管理、预算和建筑技术等方面的赴外培训都会让我参加。1982年,29岁的我成为梅西工程队主管技术的副队长,这距离我19岁进入建筑队正好整整十年。所谓十年磨一剑,我已由一个踏出泥田的青葱少年成长为一名能够独挡一面的建筑施工管理者。只是这其中夹杂的汗水和艰辛,恐怕也只有我自己知道。

  30岁之前而能进入建筑队领导层,这在当时建筑圈内很是少见。自己的心里除了高兴也有压力,意识到必须付出更大努力去快速提升自我素质才能胜任工作。这就得不断学习,向书本和实践学习,同时也需要跟别人学习。那时候,只要一打听到哪个建筑队在做一项高难度或者新的工程,我就会千方百计去学相关技术,设法参观交流,碰到联络有困难的单位我就干脆偷偷溜入人家施工工地去一探究竟,总之是在工程实践中不断学习、总结和提高。那些日子,我几乎天天骑自行车往萧山、绍兴的工地上跑,每个工程都成了我学习的课堂,每册书本都成了最好的老师,由此养成刻苦自学、终生好学的习惯。但是作为技术副队长,除了自身素质的提升外,更要带领全队人员不断学习和掌握新技术。20世纪80年代的中国和世界,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建筑更是日趋多样多元,项目结构的难度在不断加大。我在队里举办业务培训班,把掌握的新技术和相关重点与队里的业务骨干们共享,就像当年师父把他一身技艺全部传授给我一样。这个培训班犹如自己建筑队的“黄埔班”,培养出了不少专业精英。两年过去了,我在公司的技术管理方面取得了不错的成绩,随着施工技术手段的不断更新和技术力量的不断壮大,逐步形成了一支稳定有力的技术团队。

  31岁那年,我开始担任主管生产的副队长,从技术领域转到生产组织与管理领域,其间还担任党支部副书记,实为第三把手。这一年乡镇企业改革进一步深化,梅西建筑队急需一个队长。因为我当过项目经理,又从事过预算、决算,既管过技术又管过生产,领导希望我担任队长。偏偏自己属个性倔强刚直之人,觉着队长职务压力和责任太大,便一时没有应承。后来领导鼓励我年轻要勇于担当不退缩,实在是有些却之不恭,只好答应。在建筑行业做了13年后,我成为主管梅西工程队的队长。这是我事业的重要转折点。记得那一天是1985年5月25日。

  当时工程队管理层中我年纪最轻,前任书记仍是支部委员,分管业务的副队长是我的泥工操作师父,分管技术的副队长是我的技术指导师父,他们都是我的前辈。我十分尊重老前辈的指导意见,但凡工程队遇到重大抉择我都请他们来共同商议,他们对我工作每每给以最大的支持;他们都是我生命历程中的好人、恩人。说明在这世上,以诚待人还是有回报的。在企业内部,我从不以领导身份凌驾于众人之上,对所有人保持应有尊重,事务处理力求公正、公平,处处从企业集体利益出发,绝不搞偏向性。慢慢地,我不偏不倚的做事风格赢得企业员工的理解与尊重,使得在当时特殊过渡时期的大环境下,大家仍然能够齐心协力,以企业发展为共同目标。

  家和万事兴,企业也同样。这期间除了内部改组就是开拓市场。1987至1989年我们主攻宁波市场,成立宁波办事处,扩大了工程业务量,更是增加了自信心。之后,又乘势向大上海市场进发,拿下了上海工业玻璃三厂这个投资230万的项目,并设立上海办事处,算是有了立脚点。1988年梅西工程队改名为萧二建梅西工程处,第二年又更名萧二建302工程处。为了满足日后在全省乃至全国范围内发展的需要,我开始着手工程队的组织结构改造,将分散各地的小组升级为办事处,最先设立杭办、萧办、绍办、宁办和沪办等5个办事处,由各个办事处负责驻地的项目营销与市场开拓。同时把一些思想依然停留在计划经济时代,不能很好适应日益开放的市场经济的人员进行调整,将踏实肯干、勤奋学习、努力接受新知识和新技能的年轻人推向领导岗位,制定了详细的人才培养制度和办法,分批选人去浙江大学土木建筑专修班学习。另外,在财务结算体系上做了一些改革,将原来采取估算法进行核算并交税的“自欺欺人”的做法改变为实际资金收入进账法,并按照实际收入交税。同时,我一刻也没有放松过对于工程质量的要求,无论机构设置还是人才储备,最终无非就为了开拓业务和提升工程质量嘛。

  质量是我们建筑行业的生命线!经过那几年的外部扩展和内部改革,工程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营业额一年一个台阶往上发展,业务量从1985年的三四百万元,上升到1986年的九百万元,直至1990年突破千万元大关。

  从1975年以来,梅西建筑队与萧二建的隶属关系始终没有变动过,萧二建20多个工程处共用一个资质,相当于20多个乘客只有一张船票,显然已经不能适应当时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的需要。于是在1992年我考虑梅西工程队从萧二建独立出来,单独成立萧山第五建筑工程公司。但成立公司需要资质,1993年2月杭州市建管局批下一个暂三级资质,3月28日萧山县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正式挂牌成立。企业的宗旨定为:团结、务实、开拓、创新。

  在中国经济发展大潮中,各地建造了不少水泥厂,当时萧山就有很多,其中包括我亲戚当厂长的红山水泥厂。这些厂都采用落后的机立窑生产工艺,不仅能耗大,称为“电老虎”,且对周边环境污染非常严重,甚至影响到农作物与蚕丝产量。我那位亲戚有意对厂里水泥生产线进行改造扩建,计划上马一条年产量18.5万吨的回转窑法生产线。这件新事物对我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如若放弃,恐怕以后就难以再有机会进入该领域。钱塘江南岸的萧山人,历来讲究抢潮头鱼,敢于在稍纵即逝的大浪潮头去捕捉机遇。我遂主动请求,承接了该项业务。1993年1月始,历时十月恰如十月怀胎,红山水泥厂年产量18.5万吨的回转窑生产线顺利竣工,整个工程受到甲方充分肯定与好评。施工期间,我都与两个副队长分工负责几个施工小组日夜死盯在工地上,白天组织监督推进进度,晚上争分夺秒学习水泥生产线施工技术和质量标准,阅读有关国内外水泥生产线施工案例,不断总结经验,为企业日后能够全面进入水泥生产线施工领域打响了第一炮。

  1993年8月与新都建筑队合作,着手桐乡新都水泥厂年产量18.5万吨回转窑水泥生产线建设,并于1994年6月顺利完工;1995年又与青山建筑队合作建成临安青山水泥厂一条年产量18.5万吨的回转窑水泥生产线;紧接着采用垫资方式,完成余杭巨龙水泥厂年产量18.5万吨回转窑生产线。等到胜利完成上述四个工程之后,萧五建已成了省内水泥生产线建设方面独一无二的施工企业。

  1995年下半年,通过招投标,最终以业绩和技术分优势拿下杭州建材公司下属国营杭州水泥厂日产七百吨回转窑生产线建设项目。之后,公司又趁势将这项建设业务扩展到全省、全国,乃至海外的印尼等地。

  到了2011年,公司水泥生产线建设项目的市场份额已占到省内的百分之九十、全国的三分之一。据统计,公司已承建日产量为5千至1万吨的水泥新型干法生产线400余项,总产值达到700亿元。水泥生产线建设施工成了企业真正的拳头产品。萧五建终于成为一家名副其实的,具有水泥生产线建设专业特色的乡镇建筑工程公司。这期间,我个人也取得了一些荣誉,当选为全国建筑材料行业劳动模范,还获得浙江省建筑业十佳总经理等省级荣誉称号。

  1995年,浙江省建设厅颁发萧五建二级建筑资质。此事在当时,亦属颇费周折。先是借船出海,1993年与省级公司合作完成杭州一所高中的18层教工宿舍楼,接着又自建萧山总部大楼(19层),初步具备申报二级资质必须的高层建筑业绩。1994年省建设厅批下暂二级资质,次年转正二级。

  1996年3月8日,萧山第五建筑工程公司正式完成企业改制,转换了经营机制,这是公司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自己则成了这家民营股份制企业的掌舵人,公司经营上了新台阶,年终统计业绩总额达到1.77亿元。

  2000年企业更名浙江宝盛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自己担任总经理和书记。这一年公司完成了望江楼三幢18层高楼,提请申报一级资质,最后经国家建设部评审被授予房屋总承包建筑施工一级资质。如此,宝盛遂成为萧山地区为数不多的几家建筑总承包一级资质企业之一。

  2001年,杭州宝盛宾馆正式开业,企业开始涉足宾馆旅游业,初步形成旅游集团的雏形。

  2002年公司又涉足房地产,正式成立杭州宝盛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

  2003年,企业更名为浙江宝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

  2007年,企业收购天台县鑫远矿业有限公司,涉足矿业。

  2009年起,我担任浙江宝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这一年公司接受并顺利完成由国家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共同组织对于建设行业八大国家职业标准进行修改的“钢筋工”一项标准的修订任务,历时6个月,三易其稿,最后于12月在北京由专家完成终审。

  2010年1月11日,国家职业“钢筋工”标准正式实施。一家以农民工为主力的乡镇企业,居然参与完成了国家标准的修订,确实了不起。11月企业成立宝盛管理学院,专门负责对于企业中下层干部的管理与技术培训。这一年还成立了酒店集团公司,旨在重点推介“酒店一站式服务”——从酒店功能定位策划设计到建筑施工、设备安装,以及装潢设计和施工,加之酒店经营管理等全程一条龙服务。此举国内首创、效果明显,一经推出便引起巨大的市场关注,第一年签约9个合作项目,远远超过预期制定的目标。应该说,这里面依然包含着我当年果断跨入水泥生产线建设领域的一些思维痕迹。

  2011年,成立涵翔医疗公司,致力于中美国际医疗服务。

  2016年一座超高层民用建筑竣工,这就是位于钱塘江南岸的40层大楼——宝盛世纪中心。

  经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演变,我们始终坚持“团结、务实、开拓、创新”的企业宗旨,浙江宝盛建设集团有限公司现在仍以建筑业为核心,同时向其他领域如房地产和宾馆旅游业人才培训和商业管理,矿业和国际医疗服务、水泥生产线成套施工设备出口等拓展。业务健康有序地开拓发展,公司总部早已从偏僻的党湾梅西搬了出来,但是在一个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从钱塘江南岸闯出来的农民建筑企业家的心里,除了国家和人民,当然还有永远难以忘怀的乡土之情。

  2008年汶川大地震,当时我正在印度尼西亚考察,得到消息后立即电话通知公司高层安排赈灾事宜,第一时间向四川灾区捐款20万元。不久,宝盛建设集团援建灾区施工队入川至广元援建安置房,在交通运输异常困难,生产物资与材料供应极度匮乏,以及余震危险不断发生的艰苦条件下,仍能保质保量按时完成任务,获得当地群众和领导的好评。宝盛建设集团先后获取浙江省抗震救灾先进集体、浙江省援建四川集体三等功、浙江省援建四川广元安置房先进集体等荣誉。

  在我的心里,总是渴望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让病人有钱治疗,让老人有个温饱舒适的晚年,让贫困人家的孩子也有接受更高等级教育的机会。这正是自己承担社会责任,从事慈善的一个最为朴素的基本出发点。对于桑梓故土,自2000年起,宝盛集团相继加入捐助活动,主要分三个层次,一是每年对党湾一些贫困户进行扶贫;二是对一些贫困村的捐助;三是每年举办以春风运动为名的捐助活动。2009年加入萧山慈善总会党湾分会后,每年上交15万元给慈善总会做统一扶贫安排。对于社会慈善事业,自己也有系统性和方向性的部署,先从当地和周边开始,在力所能及的范围之内争取对社会做出更大回报与贡献。

  这些零零碎碎的捐助,对于一个企业或者企业家个人来说,算不了什么。倒是这数十年来,虽说企业发展早已跨出了党湾,但宝盛建设集团的注册地始终没有改变,还是照样留在党湾。为什么?就是想把企业每年上缴的数千万元税金留给党湾,这才是一个大数目。这期间,尤其宝盛在建筑领域逐渐积累的市场竞争力和知名度,受到不少地方政府与部门的青睐,自然不乏有人多次抛橄榄枝来动员我脱离党湾,变更企业注册地,并承诺提供多项政策优惠。如若单从企业和个人经济利益出发,鉴于公司办公地址早已不在党湾,基本上不占用当地资源,接受邀请堪称最佳选择。但是我却毅然决然地予以回绝了,对于这些优惠条件的诱惑,自己始终也没有动过心。宝盛集团创办于党湾,这钱塘江南岸的小镇是生我养我的故土,那里有我祖母、父母的影子,有我弟妹和诸多乡亲的身影,有我童年在河边挖野草的记忆,还有从那间破教室飘出来的朗朗读书声……

  总之,我从党湾出来,不可能忘本。那里才永远是我和企业的根!把企业留在党湾,努力把公司经营好,就是把企业经营的成果留在党湾,能以缴纳税收为老家城镇建设和百姓富裕做些实实在在的反哺,永恒地细水长流又润物无声。

  上述一番不乏坦诚的表白,是我那颗始终不忘桑梓的初心!

  (作者詹苗康,为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省作家协会会员;高级工程师,国家首批注册电气工程师)


作者:  编辑:楼晶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