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湾网 > 镇街博览 > 名人名胜 > 正文

【乡贤·风采录④】为了祖国的舰艇装备事业——记海军高级工程师、海军先进科技干部谢又川

更新时间:2020-05-07 14:45:42    内容来源:   

  编者按

  为深入挖掘乡贤文化精神内涵,弘扬乡贤文化时代价值,浙江省首部集中撰写乡贤的主题文集《初心——杭州党湾乡贤风采录》已在党湾首发。现依托“萧山党湾”微信公众号全景式呈现党湾乡贤成长成才、创业创新中闯荡人生的艰辛曲折和回馈家乡的桑梓之情。

  04

  第四期

  { 谢又川 }

  为了祖国的舰艇装备事业

  乡贤名片<<<

【乡贤·风采录④】为了祖国的舰艇装备事业——记海军高级工程师、海军先进科技干部谢又川

  谢又川,1939年10月出生于萧山党湾团结村。1958年12月应征入伍,曾在海军青岛潜艇学校学习,后留校任实验员;1972年奉调海军91991部队某护卫舰任副机电长,后调入机关,任机电业务长,从事海军舰艇 动力装备的使用、管理、维护和技术培训教育。军队专业技术五级,高级工程师,大校军衔;40年海军生涯,为扬我国威、军威做出突出贡献,1992年起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为了祖国的舰艇装备事业

  萧山党湾的土地,孕育出了一位共和国海军装备技术的优秀人才—— 谢又川,这位仅有初一文化的农家子弟,在40多年海军生涯中,凭着自己对共和国的一片赤诚,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克服重重困难的奋斗意志,不但成为海军潜艇学校的高材生,成为海军舰艇动力装备的技术骨干,还及时解决了各类复杂装备的技术问题,保障了舰艇主机等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为圆满完成多项重大国防任务做出了贡献。他不忘初心,寄情故乡,为人低调、淡泊名利,是一位值得钦佩、值得书写的乡贤人物。

  从戎报国,成为海军科技人才

  1939年10月的一天,谢又川出生在萧山县党湾乡(今团结村)的一户农民家庭。父母虽都是地道的农民,但知道读书对一个人成长的重要性。因此即使家境颇为贫寒,仍节衣缩食让谢又川在党湾中心小学读上了书。谢又川从小聪明伶俐,悟性很高,成绩一向不错。1954年7月,谢又川在党湾中心小学毕业,拿到了毕业证书。要知道当年能读完小学(初小4年、 高小2年)的人,已经颇有学问,是个“知识分子”了。

  尽管谢又川还想再读下去,读初中,读高中,但毕竟家境捉襟见肘,不得不回家务农了。虚龄还只有16岁的他便在村农业生产合作社劳动,因为“文化程度较高”,还担任了村合作社下属的生产队会计。“会计在生产队还是个重要角色。我干得很投入,也很快适应了会计这份工作,社员们也从没因为我还是个半大的孩子而不信任我。”谢又川回忆,几年的会计工作燃起了他为集体工作的热情,细致对待每一个数字、每一个小数点的习惯,也让他养成了凡事讲求条理、讲求认真的脾性。

  但他还是想着去读书,向往那书声琅琅的教室。3年多后,在村农业生产合作社的举荐下,谢又川获得了去萧山第三农技学校学习的机会,这让他喜出望外。尽管那是一所设在新街棉麻试验场的农技类学校,学习条件并不好;尽管就读期间,还得经常在大田里劳动,因为这所学校实行的是半工半读的学习形式,谢又川依然十分高兴,也很珍惜学习机会。他甚 至还觉得,半工半读的学习形式更能学以致用,对掌握各类农技知识和能力十分有效。在该农技学校读书的时间虽然只有大半年时间,可他觉得,自己还是学到了不少东西,知识技能无疑更全面了。

  提前结束在农技学校的学习,是因为恰逢部队来萧山一带招兵,梅西、 党湾也有名额。那是1958年临近年底的日子,“大跃进”的形势下,每个人都在努力为社会主义建设添砖加瓦,投身军营、保卫祖国也是所有年轻人向往的事。谢又川恋恋不舍地提前离开了农技学校,按照人武部的要求,经目测关,再在义盛区卫生院参加体检,又完成了政审,然后才与另一同乡青年一起,在瓜沥统一上车,前往萧山城厢镇集中出发。一路都很顺利,19岁的谢又川由此成了一名光荣的人民解放军战士。

  至今,令谢又川记忆犹新的是,当他身穿没有领章帽徽的新军装,前往瓜沥集合点时,村里和乡里的乡亲们敲锣打鼓地夹道欢送他,欢送的队伍长达500米。从义盛到瓜沥有近8千米,乡亲们竟一路走一路送,一直送到瓜沥镇上。这难忘的一幕铭记在他的心头,每当想起,谢又川全身顿时就充满力量:在部队不好好干,干出点名堂来,怎么能报答乡亲?怎么能报效国家?

  因谢又川曾经读过大半年的农技学校,那所学校属于初中技校,所以在参军时填表,在文化程度那栏他填的是初一。或许又是因为在当时,初一文化程度已经较高,所以一入伍,谢又川就直接被选送到位于青岛的海军潜艇学校学习,读了整整一年。“其实我知道,与那些读完初中的、读完高中的战友相比,我的文化程度是欠缺的,这应该是我当时的一个弱项,但我学习非常用功,可以说,我拿出了比别人多几倍的力气去学习,不留下一个疑点,不疏忽每一次考试,所以我的成绩一直保持在全班前列,可以说,我比文化程度高的人还要学得好。毕业后我留校,在海军潜艇学校工作了10年,担任实验员,从事教育实验工作。”谢又川感慨地说,这10年为他之后从事海军舰艇动力研究,打下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奉调英雄部队,练就一身真技艺

  1972 年,组织根据需要决定把谢又川调往海军91991部队一艘国产护卫舰上工作,从事海军舰艇动力装备的使用、管理和维护保养、技术培训教育工作。

  海军91991部队是一支与共和国同龄的、功勋卓著的英雄部队,其前身是海军第一支护卫舰部队,1949年11月8日正式组建于上海,1950年4月扩编为华东海军第六舰队,1958年移防舟山。1953年2月21日,毛泽东主席曾亲临舰队的“南昌”“广州”“洛阳”舰视察,做出了“为了反对帝国主义的侵略,我们一定要建立强大的海军”的重要题词。至20世纪70年代,在党中央、中央军委的关心和领导下,海军91991部队已由最初从国民党手中接收的几艘破烂舰船,发展成为拥有一定规模的各类先进舰艇的部队,当时中国海军最大的护卫舰队就在这支部队里。

  令人自豪的是,这支部队战功赫赫,部队组建初期。先后参加了三门湾护渔战斗、菜花岐海面战斗和解放一江山岛战斗等,后又执行了南沙巡逻,并参加“3•14”南沙赤瓜礁战斗任务。组建以来,这支部队共参加过大小战斗7次,取得七战七捷的辉煌战绩,曾击沉 ( 击伤 ) 敌舰船2艘, 缴获敌舰船8艘,毙敌5人,俘敌40人,有力地捍卫了国家的神圣主权和海洋权益。这支部队还创造了人民海军首次到我国南海曾母暗沙宣示主权、首次组织舰艇编队出访、首次到海外参加海军联合军演等30多项纪录,承担了全军和海军赋予的重大科研和试验任务 30多项,首创了40多项训法 战法,先后圆满完成上百次战备演习等重大任务,两次被中央军委荣记集体二等功。

  能在这样的部队里工作,谢又川觉得这是为国家出力、为军队争光的新的机会,“滚身油泥苦钻研,练就一身真技艺”是他那段时间全身心投入工作的生动写照。他曾在一份个人工作总结材料中写道:“当我从潜校实验员改任护卫舰副机电长时,面对各种各样的机器、泵浦、轴系,密密麻麻的管道、电路、阀门,真的让我眼花缭乱。我猛然感到一种从未有过的压力:能不能自如地运用电、气、油、水,将是对自己的严峻考验。”

  在事业上,谢又川当然不会认输。先天不足,任务艰巨,他就边干边学,奋力拼搏。好在他担任10年多潜校实验员期间,已经相继补习完初中和高中的数理化课程,并以顽强的毅力自修了高等数学、普通物理、电工基础、内燃机原理等大学课程。他捧着书整天钻在机舱里,渐渐地,他熟悉了每一部机器、每一种装置的结构和原理。而一旦舰艇出海,谢又川更是舍不得休息,利用机器运转和舰艇摇晃的好时机,检查各机舱机械设备运转情况,干得全身都是汗水却浑然不觉。

  “不久后,我经受了一场巨大的考验。那天舰艇出海,第一次遇上了 增压器轴承故障。当时大家都不敢动,因为要排除这个故障,工程量很大,并且对拆装工艺的要求也很高。而我觉得这是个‘练艺’的好机会,带着大家整整拆修了一个通宵,终于让机器恢复了正常。”谢又川说,这一仗打胜了,信心备增。从此,只要哪条舰上发生了疑难故障,他就会闻风而去,吊气缸、拆电机、修泵浦、查管线,样样都干,后来做到事事都能解决。

  追赶尖端技术,参加太平洋巡航

  时代与科技在发展,中国的海军事业也在不断进步中。随着以内燃机为动力的导弹护卫舰逐步更替了蒸汽动力的老护卫舰,谢又川发现自己原来的知识和技能又不够用了,必须尽快精通新型舰艇的机电专业知识。他买来许多大部头书,一本一本地“啃读”,再运用到实践中。由于舰艇技术仍在进步发展,他也必须时刻跟上,10多年来,他的学习和研究一直没有停歇,有时常常为了弄懂一个问题翻资料、查文献,忙到深更半夜是常有的事。这么多年来,他几乎没有陪家人一起看电影、看电视的时间,连三次住院开刀,他身边都带着书,一有空就拿过来翻阅、研读。与此同时,他曾多次参加海工短期培训,成绩优异。

  1987年5月,舰队组织“蓝鲸二号”编队赴太平洋进行较大规模的海上演练。开拔前的海上预演时,参演舰突然发现燃油混有海水,主机启动困难。舰上人员查了整整一天,仍没有找出原因。谢又川奉命登舰,拆了主机高压泵后发现海水已把泵腔锈蚀堵塞。那么,这海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他查实该舰在预演中做过纵向补油训练,又从机舱值班记录中看到主机故障发生在海上补油之后,还从舱段班了解到补油时曾发现油管接口处渗出乳白色泡沫,而对补给舰的油料进行严格化验,油料中则不含海水。在谢又川的坚持下,经编指首长亲自过问,再对各个环节予以细查,终于在补给舰通向受油舰的输油管子上发现了裂缝,补油时吸进了海水。症结找到了,影响编队完成海上演练任务的隐患得以排除。编指首长竖起大拇指对谢又川连声称赞:“战舰出征,你立了头功!”

  还有一次,海军91991部队组织双舰编队远航训练,出西太平洋赴西沙折回北海。这是我导弹护卫舰组建后首次突破岛链。为了首战告捷,争取50多天的航行安全,谢又川详细核查和统计了各型舰使用以来的机电故障记载,发现60%的故障是管子断裂漏油漏水造成的。考虑到远航时持续航行震动,加上可能遇到的风浪,都会对管系的安全造成更多的威胁,谢又川采取了加密各种管系固定马脚间距的措施,把管道扎得严严实实。果然,舰队归途经过台湾海峡时遇到了强台风,军舰挡水板前的工具箱都被掀翻了,但所有管路都安然无恙,管系故障大大下降。舰队返师后,谢又川在舰队机电装备管理会上介绍了这一经验,受到极大重视,并在海军护卫舰部队中推广这一做法。舰船制造厂军代表当即表示,在新建舰和厂修舰中增加这一小间隔固定项目,以进一步完善该舰的远航性能。

  不过,令谢又川最为自豪的是1987年9月,他随指挥舰参加执行中沙、西沙、南沙巡逻任务,并在南海曾母暗沙宣誓主权。他说:“曾母暗沙这个地方是属于我们中国的,我们绝对不能放弃。那是我第一次去南海曾母暗沙,出发前大家都做了全面的准备,说实话那次战备等级很高。我的任务是要确保动力装备的战斗使用,沿途要随时发现机电故障等问题,并及时解决这些问题。10月1日那天,恰逢国庆节,我们在曾母暗沙附近还进行了舰艇检阅,宣誓中国的领海和领土主权。”谢又川说,南海的自然环境非常好,每座岛屿、每片海域,都是中国不可多得的宝贝。后来,他经常前往南海执行任务,两三年必去一次。

  就在执行这次重要的巡逻任务时,谢又川又立了一功。当编队在琛航锚地休整时,某舰报告,该舰的两台主机,各有一只气缸出现了气缸裂缝漏水。由于时间很紧,更换气缸套工具不足。编队装备保障组的领导原先准备采取焊缸补漏、观察使 用的方案,但谢又川立即给予否定,并提出缸套裂缝难以焊补,即便补好了也容易再出现裂缝,而海区复杂,任务重大,必须做到万无一失,建议立即更换漏水严重的左主机副排二缸缸套,且不能再耽搁。经编指首长批准,谢又川负责现场指导。经过9个小时的紧张抢修,干到凌晨3点钟,及时排除了故障,让编队能继续执行重大巡逻任务。指挥部和舰上的官兵们纷纷向谢又川表示钦佩和感谢,编指司令员紧紧握着谢又川的手说:“你这个关把得好!”

  谢又川还告诉笔者,20世纪90年代,他随海军护卫舰,赴印度尼西亚参加该国独立日的海军阅兵活动,凭着他高超的技术,保障了舰艇主机等机电设备的正常运转,圆满完成了任务,为扬国威、军威做出了贡献。

  荣誉等身,大海永远是家乡

  直至光荣退休,谢又川在部队服役了40多年,他默默奉献40多年,也刻苦学习钻研军事装备技术40多年。他始终认为,知无涯,学也无涯,尤其是进入新时代,世界科技飞速发展,各国军事装备突飞猛进,不学习、不钻研就意味着落伍。作为海军先进科技干部,他以身作则,以自己细致、 勤勉和执着的作风,影响了身边不少年轻的海军技术人员,也以他丰富的经验、扎实的技能,培养出了一批科技素质强的海军装备科技人才。

  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理论成果及时运用于实践,又从实践中充分获取理论研究的丰富素材,这是谢又川工作的信条,也是他成功的秘诀之一。多年来,他随军舰参加战备训练和军事演习,每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海上跟船,多次远赴南海和太平洋执行各种战备巡逻任务。每次执行任务,他都十分关注舰艇动力设备的细微动静,及时发现症候,及时解除隐患,及时解决问题,从无懈怠。有人说,谢又川已经做到了“听得懂动力设备的话语”。一次,有一艘舰艇刚刚驶离码头,主机突然启动不了, 舰上反复检查却没有结果。谢又川登舰后,试车后反复谛听,就断定是回行机构单向阀失灵。拆开一看,果然是单向球阀卡在弹簧里,谢又川只花20分钟就搞定了。舰长连声称赞“老谢真神了”!没错,这么多年来,只要谢又川出马,动力设备故障就会尽快排除。

  而在解决各类复杂装备技术问题,保障作战舰艇动力装备安全的同时,谢又川又系统地总结了自己所获得的各类舰艇动力装备的操作使用、维护技术经验,主持编写了海军某新型《舰艇机电装备操作使用维护保养条例》,撰写了多篇军事科研学术论文,荣获多项全军科技成果奖,取得了多项军队荣誉证书和奖章。他先后四次荣立三等功,并作为海军技术专家,于1992年被国务院批准享受政府特殊津贴,还多次受到中央首长接见,军内报纸多次报道谢又川的先进事迹。

  “当时我曾经想过转业回萧山老家的,但部队要发展舰艇事业,需要装备技术人员,仍让我留下来,我毫不犹豫地响应号召留了下来。部队对我们这些业务骨干也特别关心,专门设置了技术职务,后来又评我为军队专业技术五级,行政待遇相当于正师级。”谢又川感慨地说,他们这一代人经历了很多,对人生也颇多感悟,但对党、国家、军队始终有着浓得无法化开的深情,一生矢志不移,无怨无悔。

  谢又川还深情地告诉笔者,他永远忘不了家乡人民对他的关爱。记得当年,按照部队的规定,参军之后的前两三年都不能回家,之后有特殊情况才能回家。可令他万分欣慰的是,家乡政府逢年过节都会带着慰问品探访他的家里,家里一旦遇上了什么困难,家乡政府也都会帮着解决,这使得他在部队一直很安心,可以全身心地投入工作。

  “改革开放以来,包括家乡党湾在内的萧山经济发展非常快,每次回到故乡,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都让我们这些在外的游子无比自豪。在外工作生活,我都会主动宣传萧山、党湾这几年的建设和发展成就!我衷心祝愿党湾更加繁荣昌盛,家乡人民生活更加幸福美满!”谢又川不无激动的话语中充满真诚和希望。

  (作者:孙侃,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杂文学会副会长,知名英雄人物传记文学作家)


作者:  编辑:楼晶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