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湾网 > 镇街博览 > 名人名胜 > 正文

【乡贤·风采录③】徐传化的传奇人生

更新时间:2020-05-07 14:45:42    内容来源:   

  编者按

  为深入挖掘乡贤文化精神内涵,弘扬乡贤文化时代价值,浙江省首部集中撰写乡贤的主题文集《初心——杭州党湾乡贤风采录》已在党湾首发。现依托“萧山党湾”微信公众号全景式呈现党湾乡贤成长成才、创业创新中闯荡人生的艰辛曲折和回馈家乡的桑梓之情。

  03

  第三期

  { 徐传化 }

  乡贤名片<<<

【乡贤·风采录③】徐传化的传奇人生

  徐传化,1935年出生,萧山党湾镇人,其名也是浙江传化集团名字的由来。1986年他靠2000元起家,一口大缸一只铁锅,创办生产液体肥皂的家庭作坊(传化集团的前身)。如今企业营业收入突破851亿元,拥有“传化智联”“新安股份”两家上市公司和8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年过六旬后又二次创业,于1995年创办传化慈善艺术团并任团长至 今,义务演出3000余场,观看和受教育群众达2000多万人次。

  徐传化的传奇人生

  “你是否得到了,期待的人生。梦里的海潮声,他们又如何,从指缝中滑过,像吹在旷野里的风。”看着我眼前的八旬老人,我的耳边响起了歌手朴树演唱《猎户星座》那深情而圆润的歌声。

  我与他是在党湾乡贤故事编委会与乡贤对接恳谈会上相识的。

  当我们作家一行一早从杭州赶到萧山党湾镇政府在四楼的会议室时,他和其他的乡贤早已坐在那里等候。初一看,我根本不敢相信他已年过耄耋,最多不过七十出头吧。头发墨黑(大概染过发),梳得纹丝不乱;一件紫红色的T恤,将脸色映衬得红扑扑的。说话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也难怪,现在他依然经常要带艺术团下乡演出,还要上台表演节目呢!

  虽然我们初次见面,其实我对他已很熟悉了。因为在此之前,他的事迹经常见诸报端。他,就是浙江传化集团创始人徐传化。

  他出生于兵荒马乱的1935年,从贫瘠的海涂沙地走来,吃尽了人间的各种苦难,也培养了勤劳、自强、自力更生、永不言败的品格;他亲历了新中国成立以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参与了祖国轰轰烈烈的生产建设,也见证了改革开放后日新月异的发展和辉煌。

  萧山党湾这片故土,承载了他的青春、热血、梦想、希望和快乐,也留下了他创业的艰难、汗水、泪水和迷惘。

  他用自己的坚毅和实践,活出了一个民营企业家的传奇!

  喜获殊荣

  2019年6月5日,杭州。

  风光旖旎的西子湖畔,鲜花盛开,游人如织。

  这一天是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全球主场活动在杭州举行。

  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副总理韩正出席活动,宣读习近平主席贺信并发表主旨讲话;联合国环境署代理执行主任姆苏亚出席活动,宣读联合国秘书长古特雷斯的贺信并致辞;联合国前秘书长潘基文,浙江省委书记车俊,国家生态环境部部长李干杰到会致辞;国务院常务副秘书长丁学东,浙江省委副书记、省长袁家军出席活动。

  这次世界环境日,以“蓝天保卫战,我是行动者”为主题,体现了世界各国人民改善大气环境质量的迫切需要和坚定决心。

  在这次大会上,85岁的徐传化又成了人们和媒体关注的焦点。

  当大会主持人郑重宣布,传化集团创始人徐传化,荣获中华人民共和国生态环境部颁发的“第二届中国生态文明奖先进个人”时,全场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这是我国生态文明建设领域唯一的政府奖项,每3年评选一次。这一届,浙江省有5人入选。

  在此次评选中,评选机构特别提到了他带领传化慈善艺术团开展“两山”重要思想、环境保护等各类主题宣传教育活动,把习近平总书记“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重要理念,送到了浙江省内及周边省市的乡镇村寨,对弘扬社会主义生态文明观做出了很大的贡献。

  自1995年从生产经营第一线退下来后,他又开启了新的人生之旅,亲自创办了传化慈善艺术团,坚持送戏下乡、送文化下乡,把党和国家的政 策传播到广袤的乡镇农村。

  在他的带领下,20多年来,艺术团风雨无阻,义务演出了3000多场。特别是近5年来,年过八旬的徐传化,依旧坚持亲自带团下乡演出,每场必到,每场必定亲自登台演出。

  由于小时候家里穷,他没有读过一天书,然而他依靠自己的勤奋好学,从一名一字不识的庄稼汉,自学成一个知识渊博、吹拉弹唱样样都会的文 艺积极分子。通过自学,他已经能够独立看懂一篇简单的报道。从经营一线退下来以后,他不愿意在家里安享晚年。他对我说:“想着要是跟别的老人一样,整天睡睡吃吃,晒晒太阳,我也很快就会真正老掉了!好在我有我的爱好。这些年来,我学会了拉胡琴、吹梅花(笛子)、弹圆琴,最近几年又学会了口技、变魔术……”

  他用我不能完全听懂的萧山方言,讲述着自己的创业和奋斗体会,身上洋溢着一种让人惊叹的与他的年龄不相称的激情和活力。

  对于他在85岁高龄又获殊荣,许多网友发出了由衷的祝福和赞叹。

  网友飞飞说:“老人家的创业之路历历在目,由衷地敬佩,祝福他健康平安。”

  网友广说:“徐老是我们最尊敬的人!”

  而网友季华锋说:“传化出生在萧山区党湾梅西,发展壮大在萧山区宁围镇,品牌名声响彻全球,全体传化员工,全体萧山人民为此感到骄傲!”

  是的,徐传化是平凡的,平凡到就像沙地里生长的一棵小草,沐风栉雨,顽强地生存着。他又是不平凡的。他的人生经历,向我们昭示一个做人的道理:我们无法做世上伟大的事情,但我们可以怀抱着伟大的爱去做小事。只要有这种信念,生命依然可以无比精彩!

  我想起了塞缪尔·乌尔曼的《年轻》,这是一篇让全世界许多读者引起共鸣的作品:“年轻,并非人生旅程的一段时光,也并非粉颊红唇和体魄的矫健。它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是情感活动中的一种勃勃的朝气,是人生春色深处的一缕东风。年轻,意味着甘愿放弃温馨浪漫的爱情闯荡生活,意味着超越羞涩、怯懦和欲望的胆识与气质,没有人仅仅因为时光的流逝而变得衰老,只是随着理想毁灭,人类才出现了老人。岁月可以在皮肤上留下皱纹,却无法为灵魂刻上一丝痕迹,忧虑、恐惧、缺乏自信才使人佝偻于时间尘埃之中……无论是60岁还是16岁,每个人都会被未来所吸引,都会对人生竞争中的欢乐怀着孩子般无穷无尽的渴望。在你我的心灵深处,同样有一个无线电台,只要它不停地从人群中,从无限的时间中接受美好、希望、欢欣、勇气和力量的资讯,你我就永远年轻。”

  是的,人的生理年龄是无法改变的。60岁以上就算是进入老年阶段。但是,如果我们每一个人在心中都有一个无线电台,每天捕捉着乐观向上的电波,那么,我们便有希望拥有超过年轻的90岁。

  徐传化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年轻是心灵中的一种状态,是头脑中的一个意念,是理性思维中的创造潜力。因为他的心中有理想,所以,他就永远保持着年轻的生活状态!

  艰难崛起

  如今的传化集团,已经成长为一个涵盖化工、物流、农业、科技城、投资五大事业板块的多元化现代企业集团。在它的旗下,拥有“传化智联 (002010)”“新安股份(600596)”两家上市公司,八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各项业务覆盖全球80多个国家和地区。它名列中国企业500强,中国民营企业500强。习近平、江泽民等党和国家领导人都曾亲临企业参观考察。

  然而,这家企业在它刚起步时,却是那样简陋、渺小,也是那样的卑微与无奈。

  那是1986年,对徐传化来说,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年份。这一年,一件事情让这个坚强的汉子陷入了山穷水尽的苦痛之中。

  什么事情呢?因病致贫。

  那一年,他的小儿子徐冠巨因劳累过度,患上了一种极为严重的病症。四处求医问药,不仅花光了家里不多的积蓄,还欠下了几万元的债。

  “屋漏偏遇连夜雨。”他干了多年的乡化工厂,又濒临倒闭,这意味着他将失去工作。

  在那些日子里,生活的重压,无助的心酸,让这个从不怕困难与吃苦的硬汉子整夜辗转反侧,难以入睡。

  那一年,他52岁,已经是知天命的时候。

  他颇为感慨地告诉我:“现在回头想想,人的一生是有困难好还是没有困难好?我觉得还是有困难好。因为只有克服不了的才是困难,只要克服了,那就是财富。这样一想,在我面前,所有的困难就都不再是困难了。”

  卡耐基说:“人在身处逆境时,适应环境的能力实在惊人。人可以忍受不幸,也可以战胜不幸;因为人有着惊人的潜力,只要立志发挥它,就一定能渡过难关。”而别林斯基认为:“不幸是一所最好的大学。”

  他决定通过自己的努力创办企业,把穷字甩掉,从困境中崛起!

  徐传化的小儿子、传化集团董事长徐冠巨是这样评价徐传化他们这一辈人的:“父亲那一代是非常辛劳、富有责任感和艰苦奋斗精神的一代人。如果没有父辈的辛勤劳动,也就没有今天萧山的繁荣景象:萧山50万亩的围垦是他们肩挑背扛出来的,500公里长的河渠是他们用锄头、铁锹挖出 来的。可以说,萧山的沙地精神、沙地文化就是他们这辈人俯身躬耕创造出来的。”

  萧山,东、西、北三面都濒临钱塘江。随河道的延展,萧山地分三块:上山(俗称萧山)、里畈、沙地(俗称下萧山),党湾就地处沙地片。

  这三块地中,沙地片历来是最穷的地方。“潮来一片水汪汪,潮去一片白茫茫。”沙地片原本就是荒凉的盐碱滩涂,天灾连年不断。

  小时候,他最怕的就是“坍江”。每一次“坍江”,房倒地毁,许多人葬身浊浪翻滚的钱塘江,原先人们在沙地滩涂上的努力都前功尽弃,付诸东流。人们只好远走别处谋生,一切从头开始。一切又陷入一贫如洗的境地,生活的艰辛可想而知。小时候因“坍江”到底搬过几次家,徐冠巨已记不清楚了。

  除了天灾,还有人祸。旧社会军阀混战,土匪撗行,民不聊生。对生活在贫瘠的沙地滩涂上的人们来说更是雪上加霜。艰苦的生活磨砺着人们的性格,也塑造着沙地人开拓进取、艰苦奋斗、永不言败的精神 。而徐传化,就是沙地人的典型代表。

  既然命运逼得你无路可走,那么,沙地人的本性此刻就显现出来了。在与家人商量后,徐传化决定通过自己办厂来走出困境,为家庭的生存、儿子治病闯出一条生路!没有资金、没有技术,没有经验,没有场地。可以说,办厂的任何一个条件他都不具备。他有的,就是那永不言败的奋斗精神和向往新生活的美好憧憬。

  在一次与朋友的闲聊中,徐传化了解到液体肥皂在市场上非常紧俏。企业家的敏锐,使他看到了其中的商机。没有过多的犹豫,他就下决心实施自己的办厂计划。

  我曾采写过著名企业家鲁冠球的报告文学,他靠4000元钱办铁匠铺子起家,从一个农民逐渐成长为一个冲进世界汽车王国的著名企业家。而徐 传化同鲁冠球十分相似,当初就是靠东拼西借的2000元,办起了一个液体肥皂工厂。

  至今,在传化集团的展厅里,人们还可以看到办厂初期的那口七石缸。它静静地站立在那里,似乎在讲述徐传化创业初期的艰难和不易。

  历史转折

  “2000元买一勺盐”的故事,是传化集团发展史上难以抹去的一笔。

  20世纪 80年代,乡镇企业在我国广袤的农村大地上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虽然它们体制灵活,在资金、设备、原料、销售等方面能与全民企业平等竞争,但是,先天不足的就是人才和技术。鲁冠球创业伊始,拿出的招数就是“借脑袋”。从杭州市的大专院校、科研机构、国营大厂中聘请专家、教授和工程师担任厂里的兼职顾问,请他们帮助解决企业生产中不断出现的技术难题。

  他同鲁冠球一样,也想到了“借脑袋”这一手。

  徐传化首先去请的是杭州电化厂一位搞化工研究的洪师傅。凌晨四点钟,天空中布满繁星,乡间的小路上还阒无一人,徐传化就出门了。可是,好事多磨。他起了个大早来到厂里,却没有见到洪师傅。原来,洪师傅今天家里有事,请假没有来上班。他一连去了三四次,才和洪师傅接上了头。洪师傅给他开了一个原材料的单子,让他先按单子筹办好原材料。

  生产液体皂的主要原材料有四种。在当时计划经济的情况下,大部分都是计划供应,一般老百姓即使拿钱也买不到。他一次又一次地往萧山五交化公司跑,然每而次都是空手而归。可他从不气馁。他坚信,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一次次空手而归,又一次次满怀希冀地跑去。一天,他在五交化公司的仓库附近等候时,无意中发现一个破桶,里面的原料基本上漏光了,但还剩下桶底一点点制造液体肥皂的原料。他赶紧找到仓库管理员,要买这点原料。那位管理员大概天天看到他这样急切地跑来,又天天空手而归,也动了恻隐之心,就同意了。

  就靠着蚂蚁筑巢、锲而不舍的精神,终于,他备齐了洪师傅开出的原材料。经过努力,他的办厂申请也批下来了,厂名是萧山宁围宁新合作净洗剂厂。

  工厂的牌子挂起来了。厂房就是自家的房子,设备就是一口七石缸,作为生产液体肥皂的搅拌缸。生怕不够用,他又向邻居借了几口七石缸;一口大铁锅是向生产队里借来的,用来做反应釜;炉灶是自己垒起来的。

  1986 年10月的一个星期天,一大早,徐传化家里就来了好多人。当然,“星期日工程师”老洪也被他恭敬地请来了。大家都跃跃欲试,准备开工。哪知道,天公不作美,这时候突然下起雨来。他们几个人手忙脚乱地把七石缸搬进屋内。

  就在他们搬运七石缸的时候,洪师傅已经将原材料按比例调配好了,这让原本想学习一下配方的徐传化落了空。当最后一道工序完成后,大伙都发出了“啧啧”的惊叹声。原来像水一样稀薄的溶液,竟然在不多的时间里逐渐浓稠起来,变成像糨糊一样的液体,还散发出一种好闻的香气。

  “这个东西灵光勿灵光啊?”有人说。

  徐传化赶紧找来一件脏衣服,从缸里取了一点液体皂抹在脏的地方搓洗起来。还真有用,只搓了几下,衣服上的污迹就消失了。他知道,今天的试生产算是成功了,这就是可以卖钱的液体肥皂。看着这一缸不断散发着香气的浓稠液体,前段时间不眠不休筹备的疲劳,为备齐原料遭受的冷遇和不快,这一刻都被成功的喜悦冲刷得无影无踪。此刻,他的事业和梦想,正从这口粗糙而巨大的七石缸前缓缓升起。

  忙碌的日子过得特别快。在办厂的头几个月里,每一次要调配原料时,洪师傅就被徐传化恭敬地请到家里,好茶好饭地供着。每次,洪师傅都像变魔术一样,从这个罐头里舀一勺,从那个桶里取几杯,而且一边调配着原材料,一边指使着徐传化干这取那,反正不让他安心在旁边学技术。

  虽然工厂是自己在办,但核心技术却掌握在别人手里。而洪师傅又显然不想把技术全部教给他。这也难怪,教会了徒弟,师父没饭吃,所以师父在关键时刻都要留一手。可是,工厂的生命线掌握在外人手里,一旦师傅漫天要价,双方谈不拢,或者师傅不做了,那么,工厂就得停下来。

  徐传化知道 ,要改变受制于人的被动局面,必须尽快把关键技术学到手。在多次的细心观察后,他渐渐悟出,除了已知的原材料,洪师傅还有一个制皂的秘诀。果然,他发现,有一次,洪师傅在调配完原材料后,趁大家不注意,从自己的包里取出一个装有白色粉末的小瓶子,住缸里倒了一些。这一切被他看在眼里。晚上,趁洪师傅吃晚饭的时候,他从瓶子里取了一些粉末。

  第二天,他急匆匆把粉末拿到杭州一家化工站,请站里的人看看是什么东西。可是,好几个人又看又闻,弄了半天也说不出个所以然。他不死心,又拿到一家化工厂去问。他承诺,只要有人认出这是什么东西,就奖励500 元。

  果然,很多人都围了上来。一位小伙子先看看,再闻闻,然后用手指蘸了一点粉末,用舌头舔了舔,笑着对他说:“我知道是什么了!500元奖金我不要,你请我们大伙好好吃一顿,吃好后我就告诉你。”

  当天中午,徐传化就在工厂附近的饭店请小伙子和他的一群工友吃了一顿好的。本来,大伙吃得高兴,他也爽快地兑现。饭吃好了,该小伙子兑现诺言了。谁知道,那个小伙子却出尔反尔了,说:“这东西就一个字,虽然简单,但你是办厂做生意,告诉了你,你就能赚大钱。而我只吃了你一顿,太便宜你了。这样吧,你拿 5000 块钱来,我就痛痛快快告诉你。”

  听了小伙子的话,徐传化一时气得说不出话来。等定了定神,考虑了利弊得失,他还是咽下了这口气,双方磨了一阵嘴皮子,那人才让了步,说:“那就2000块,再少一分也不行!钱到我手上了,我就告诉你。”

  2000元,在1986 年,也不是一个小数目。当时,企业生产刚起步,还没有赚多少钱。但为了掌握这项生产的关键技术,徐传化又急匆匆赶回家,东拼西凑了2000块钱,然后又匆匆赶回那家化工厂。

  最后的结局是徐传化想不到的。至今,他还记得那个场景:小伙子接过 2000块钱后,慢慢靠近他,在他耳边轻轻地吐出一个“盐”字。小伙子的神情和举动,分明让他感到一种戏弄人的成分。他的心一阵痛,不是因为那 2000 块钱,而是觉得自己都年过半百了,不能这样受人轻视和让人摆布。

  这件事让徐传化深受刺激,也令他醒悟:搞企业,一定要重视科学,重视人才。对传化来说,这件事是一个历史的转折点。这笔学费,为以后建立传化实验室,请来专家李教授,开始传化精细化工的自主研发之路开了一个头。从这个角度想,“2000块钱买一勺盐”,不仅不吃亏,还赚了呢!

  敢为人先

  一家企业在发展初期,企业的创始人不仅要能够吃苦,还要经受种种预想不到的难堪和挑战。

  我知道,为了传化的发展,徐传化吃了常人不能吃之苦,经受了常人所不能经受的各种考验。

  “液体皂,卖液体皂噢!”在萧山宁围一带,只要是 20 世纪 80 年代出生的人,都会依稀记得小时候那个叫卖液体皂的声音。同时看到的场景是,一个老人骑着一辆破旧的自行车,后座上绑着几个塑料桶,老人一边弓腰曲背奋力踩车,一边沿街叫卖。

  初创时期,没有销售渠道。企业生产出来的产品,就靠最原始的沿街叫卖销售。徐传化晚上在厂里制皂,白天推着自行车四处叫卖。辛苦可想而知,但他被一种创业的激情鼓舞着,倒也不觉得苦。每天,他都是天还没有亮就蹬着自行车出门了。一直到很晚,他才带着一路风尘回来。

  后来,随着生产的逐步扩大,盈利多了,条件慢慢改善了,他就买了一辆摩托车。摩托车比自行车速度快,也不用费力地蹬,但老是熄火。特别是冬天,室外天寒地冻,发动一次要费老半天。为此他也吃了不少苦。

  再后来,新产品不断开发出来,产品销售的地域也越来越广。1988 年,徐传化花了万把块钱买了一辆面包式的三卡,他让侄儿徐观泉学会了开车。从此,叔侄俩搭档,风里来雨里去,终日奔波忙。

  为了赶时间,每天一早他们就出发了,中午在外面的小饭馆花几毛钱一人一碗面条或蛋炒饭就打发了。为了省钱,连晚上这一顿都要赶回家吃。

  当然,那辆三卡有时候也会出故障,让他们叔侄俩吃足苦头。有一年夏天,天气热得邪门。哪怕待在屋里不动,人也是大汗淋漓。那天叔侄俩还是一早出门,一直到天都黑透了才往家里赶。本来,徐传化都算好时间的,再有个把小时,就可以到家吃饭、洗澡,然后睡觉。在路上奔波了一天,多想早点休息啊!

  可是,当他们途经钱清一带时,车子突然扑腾了几下,熄火了。叔侄俩检查了半天,也找不出故障出在哪里。这么一折腾,几个小时过去了,两人又累又饿。深更半夜,万般无奈之下,徐传化敲开了路边一户人家的门,恳求留宿一晚。饭篮里只有一点剩饭,还有一点咸菜,他们用水一泡,就狼吞虎咽地吃了。吃完饭,连澡都没有洗,两人挤在一张破草席上沉沉睡去。睡梦中,他迷迷糊糊感到有无数的针在扎自己的身体。一觉醒来,往身上一摸,身上布满了蚊子叮咬的大大小小的肿块。侄儿的身上也是如此。

  改革开放后,中国像徐传化一样的民营企业家,创业的境遇是大致相同的。在刚开始起步的时候,他们一没有背景,二没有资源,三没有任何人脉,就是“摸着石头过河”,一步一个坎,战战兢兢,胼手胝足,流血流汗,慢慢地开创出一番事业来。

  如今的传化集团,已经成为国内纺织化学品与物流行业的龙头企业。在三十多年时间里,传化不断地开创新局面,不断地绘就崭新的发展蓝图,传化的产品源源不断地走向世界各地。

  对创业的体会,徐传化用十个词话来概括:一心一意,就是做事情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这山望着那山高;两袖清风,就是要洁身自好,不要吃人家的,拿人家的;三餐误时,为了工作,常常顾不上吃饭。四季在外,一年四季都在外面跑业务;无(五)处不到,为了推销产品,走遍千山万水;六亲不认,就是不任人唯亲,要有大情怀,接纳来自五湖四海的员工;吃(七)尽苦头,为企业甘吃千辛万苦;八方求情,为了企业的生存,磨破嘴皮,千言万语说尽好话;久(九)经风雨,要经得起各种竞争和考验;实(十)实在在,就是要堂堂正正做人,实实在在做事。

  是的,几十年来,徐传化历经坎坷却从未停止脚步,敢为人先不断超越自己,这就是他留给员工和孩子们最大、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在传化当今浩浩荡荡的物流潮中,人们仍会看到一个身影在不断地催人奋进,鼓舞人心:徐传化正推着自行车从门口走来,车子后面的书包架上,挂着几个塑料桶,当年企业的创始人就是靠着脚踏车载着几桶液体皂走街串巷叫卖起家的……

  快乐永驻

  52岁在困境中创办“传化”;62岁再创业成立“传化艺术团”;69岁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全国第一个入党的私营企业家……

  与大多浙商在青壮年时就开始创业相比,徐传化显得“大器晚成”。当改革开放的春风徐徐吹来,他和他的“传化”就应运而生,发芽、开花、结果,在中国民营企业中占据了重要一席,而徐传化,也成为一代浙商的代表人物之一。

  1989 年年底,对徐传化来说是终生难忘的。

  当年,关于“姓资还是姓社”的争论不休,政策也未明朗化,各地的大门半开半掩,民营企业的日子艰难。

  喜讯却突如其来。就在这一年农历新年前,萧山宁围乡通知徐传化去参加乡劳动模范表彰大会。在会上,乡里的主要领导给他佩戴了一朵大红花,颁给他一张奖状,上面写着:“徐传化同志,荣获一九八九年度劳动模范。特授此证。”

  对徐传化来说,这不仅是一朵红花,一张证书,这更是一种认可,一种鼓励,一颗定心丸:政策允许且鼓励私营企业继续发展下去!他满怀深情地在领奖台上说:“我感谢改革开放,感谢共产党。”

  对党的深厚感情清晰了、坚定了,徐传化开始思索在企业里建立党组织。

  1995 年,“传化”正式向宁围镇党委打了申请报告。宁围镇党委不久便批准它成立党支部。

  到1998年,“传化”已经有了70多名党员。这时,徐传化父子又提出一个设想:能否在私营企业内建立党委?

  同年9月,经过层层报送审批,传化集团被确立为“省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示范点”。10月,浙江省非公经济组织第一个党委——浙江传化集团党委正式成立。

  2003年7月,69岁的徐传化也终于实现夙愿,站在了党旗下宣誓,成为国内第一批入党的私营企业主。

  徐传化没有上过一天学,这是他最大的遗憾。不过,自称“看不懂报纸,也不会写文章”的徐传化,记性特别好,口才也是百里挑一,他称自己是“白墨先生”。在创业时他就硬是凭着死记硬背,记住了100多种产品的代号、名称。平时,他潜心思考和琢磨企业应该如何更好地发展,他说:“唱歌要唱流行歌,做产品也要做流行产品。”“经过九十九难,克服它,困难就变成好事。”

  那天在四楼会议室,我与徐传化坐在一起。当时,我作为作家代表,在会上做了一个简短的发言。我发言后,他顺手就把扩音器拿到了自己面前,说:“我也要讲几句。”我赶紧请镇委宣统委员陈芳过来安排。

  那天讲话,他没有草稿,也没有准备,完全是即兴式的发言。可是,他的讲话条理清晰,风趣幽默。镇政府的小傅悄悄告诉我:“老人家常说自己是没有吃过墨水的‘白墨先生’,可他讲话的条理性比有文化的人都好。你听,一、二、三、四、五,每一点都讲得头头是道。”

  自从将企业交给儿子和高层团队后,徐传化更是全身心扑在艺术团上,自编、自演、自己搭舞台,一年要公益演出200多场。他颇为自豪地告诉我:“这些年我一共学了六种乐器,最近几年又学会了口技、魔术。我学得晚,快到60岁的时候,才从二胡开始一样一样地学,真当难。”

  我知道,1995年,徐传化亲手创办了传化艺术团,经过20多年的迅速发展,艺术团已经成为拥有演职人员30余人,集曲艺、歌舞、戏曲及其他综合艺术于一体的企业文艺团体,而且各种先进的音响、灯光、舞美设备也已配备得相当齐全,累计投入资金1200多万元,几乎可以与专业的剧团相媲美。

  但是,这位做了一辈子生意,从2000元起家,做到总产值几百亿的商界传奇人物,在艺术团这个“项目”上,却只有付出,不求回报。根据传化集团提供的统计数据,艺术团义务演出场次已达3000余场,观看和受教育群众达2000多万人次。

  艺术团成立至今,演员的工资、车辆交通费、舞美灯光费等都是企业出,尽管在演出时承办单位也有补贴,但那只是杯水车薪。每年,艺术团要“亏损”100多万元。徐传化却认为一点都不亏,当他看到台下观看演出的乡亲们一张张笑脸时,心中比吃了蜜还甜。他认为乡亲们的快乐是无价的。

  萧山的作家陆亚芳曾跟随传化艺术团到萧山八都村演出,深感徐传化这个团长当得不易。下雨天,天色晚得早,车到八都村时,天色已微暗了。戏台就搭在村中央的一块空地上。上面顶着雨棚,雨棚一直延伸到台下十来米远。台下,有雨棚处已是人头攒动,徐传化撑着伞,走近人群里观望了一阵,对主持人说:“人还不多,还有许多人在吃晚饭,再等等他们。”

  那天晚上,徐传化先是吹唢呐,一曲《社会主义好》赢得满场喝彩声。再来一首《大海航行靠舵手》,还用唢呐吹奏出大公鸡、老母鸡、火车等的叫声,让台下的观众啧啧称奇。

  吹完唢呐,他又表演魔术,把变出来的小包装传化洗衣粉和喜糖扔给台下的老人与小孩。晚上九点二十分左右,演出结束,雨忽然又大起来了,

  众人忙将他扶上车。上车后,起先他还与大家聊着天,车子还未驶离八都村,他便不好意思地说:“我想睏哉(睡觉了)……”

  十点四十多分,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行驶,汽车快回到集团时,他忽然一骨碌坐起身来,揉了揉眼睛问:“到哉(了吗)?”陆亚芳写道 :“这一刻,我心里忽然闪过一个念头:这个时刻,别的同龄老人都早已在自家床上酣然入梦了,这个要什么有什么的八旬老人,还奔波在归途中,他究竟图什么呢?”

  俗话说:“知子莫若父。”那么,反过来,“知父莫若子。”徐冠巨是很了解父亲的。他说:“父亲一生遇到过很多困难和挫折,但他永远是快乐的。他的这种快乐不只是一种性格,更是由于内心宽阔、强大、坦荡 体现出来的一种能力,一种精神力量。”

  我想,数十年来,徐传化风雨劳顿,晓行夜宿,从不觉得倦怠和疲惫,除了沙地人坚忍不拔的意志、勇于承担的责任感、乐观向前的精神,还有他对生活、对家国、对事业、对艺术的无限热爱与向往。因为热爱,所以心地澄澈,快乐永驻!

  一个人在老去后,仍能保持对生活的热忱,是件多么难能可贵的事情啊!热爱生活的人,善于发现生活的美好,从中寻找到人生的乐趣;热爱生活的人,能把平淡的生活过得有滋有味;热爱生活的人,才能永远保持一颗年轻的心。

  徐传化就是一个快乐的人,所以,他才能把每个平淡的日子过得熠熠生辉。“你是否得到了,期待的人生?”我想,他会快乐地回答:“我得到了!我得到了!”

  (作者杨新元,为中国作协会员、高级记者,历任《浙江日报》杭州记者站站长、《经济生活报》副总编辑、浙江省作协全委会委员和报告文学创委副主任)


作者:  编辑:楼晶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