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湾网 > 镇街博览 > 民风民俗 > 正文

【南沙夜话】围垦·记忆系列八:车大水与掘湾

更新时间:2020-05-07 15:20:03    内容来源:   

  早先,沙地的河流盘绕弯曲,宽窄不一,浅滩众多,所以沙地人向来称河流为“湾”。由于河湾淤浅,水利失修,常常是“落起来落煞,旱起来旱煞”。特别是阴雨绵绵的黄梅季节,到处水满为患,庄稼受淹。这时节,家家户户都要搬出水车,把田园积水倒入水塘、河湾,并且一倒就是十天半个月,这被称作“车大水”。

  20世纪60年代抽水机推广前,车水的工具都是水车,也叫“龙骨水车”,其原理是以人力带动木节转链,即龙骨,由装在木链上的刮板将水刮入车槽,从而提水、引水。龙骨水车大多在驱动轴上装有两人或三人脚踏的“车水榔头”,称“踏车”;少数水槽狭窄的小水车,也可手持摇杆牵引,叫作“牵车”。

  车大水,不仅男人,连妇女小孩也要参加。雨天车水,人们总是头戴箬笠,身披蓑衣,脚穿草鞋。还常在水车上面搭草寮,以避雨遮阳。由于日日车水,许多人脚底起泡、霉烂。有的为利用或打发时间,身伏水车横杆,脚踏“车水榔头”,手中还绩麻不止。

  当时,江边闸站少而小,排水不畅,河湾之水常常越积越满,两岸则大埂之上筑小埂,水位高于地面数尺。沙土筑成的大埂小埂一旦坍塌,便会“发大水”,田地一片汪洋,这时节,门板、大脚桶、七石缸等,便成为救生、交通的主要工具。

  为改变这种状况,从20世纪50年代起,在水利部门统一规划下,沙地每年开展大规模的“冬修水利”活动,其主要工程是人工开辟、拓宽及疏浚河湾,统称“掘湾”。按照河道管辖权限,掘湾由县、乡镇、村三级分别组织实施。如县属河道,便由县政府指定有关乡镇组织落实,乡镇派人筑坝、抽水,并将掘湾地段划分给各大队,大队再分解到各生产队,一般要求三四天时间统一完成。一旦动工,所有民工均自备米菜、工具,或乘船,或骑车,或步行,前往工地。掘湾时,午餐一般由生产队指定专人统一蒸煮。如路途较远,则自带棉被,床铺搭在沿湾农家,早晚两餐也由集体蒸煮。参与掘湾的一般是男劳力,工程量大时,也出动女劳力。掘湾的主要工具是铁耙、土箕、泥钩扁担,以及挑水的粪桶,人均每日挖土、挑土在3-5立方米左右。

  经过30余年努力,沙地共开掘人工河150余条,河流均呈格子状布局,使沙地做到了排灌畅通,旱涝保收。较大的河流有十二埭横河、盛陵湾、小泗埠直河、河庄直河、永丰直河、前解放河、后解放河、张神殿横湾、义隆横湾、白洋川、长山直河、方迁溇河、义蓬直河、生产湾、梅林湾、党山湾、北塘河、小砾山输水河等。

文 | 沈青松


作者:  编辑:楼晶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