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寻找浙江新动能"调查:小微园如何成就蝶变乐土

2019年6月12日 9:8来源:浙江在线

  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的活跃度,被视为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达程度的市场表现。但小微企业的成长之痛,也是各地亟待破解的难题。

  对浙江而言,小微企业这个群体更不可小觑。截至2018年底,浙江共有小微企业220万家,占企业总数的97%以上。显然,浙江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必须要在小微企业群较好的底子上打造。浙江经济新旧动能的加速转换,也必须借助于一大批小微企业的提质增效。

  小微兴,浙江兴,抓小微就是抓浙江经济的明天。本报记者在多地调查时发现,新旧动能转换中,小微企业的培育壮大正在加速这一进程。2018年我省新增小微园222个,今年计划新增200个以上。各地加快推进的小微企业园,正是破“小微”发展之难的重要平台、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阵地。在椒江、柯桥、新昌、诸暨、嵊州、桐乡等地,通过对已建成和正在建设中的一批小微园及小微企业的采访,记者获得了当下小微企业的“新成长”故事。请看记者发回的报道。

  守护“火种”

  去留之间展开竞赛

  去年以来,概括技术含量低、规模小、分布散这一短板的“低小散”被“低散乱”所替代。这被认为是浙江为小微企业正名的一种信号。毕竟大企业多是从小微企业成长起来的,我省的许多龙头企业、隐形冠军也都是从小微企业逐渐发展壮大来的。可以说,守护小微企业中的“优质火种”,就是培育明天的独角兽企业。

  但数量庞大的小微企业,要安身并不是件容易的事。有限的土地空间供应给什么样的企业,有限的能源供应给什么样的企业……这是摆在各级政府面前的现实难题,对要素资源约束制约较严重的浙江来说,尤其如此。是放任“村村点火户户冒烟”,还是腾出空间集聚发展,近年来,全省各地普遍了选择后者。

  桐乡的濮院毛衫创新园、龙湾的海洋科技创业园、诸暨的友地金属加工生态园……这些看似五花八门的园区,有个共同的名字“小微园”,也就是小微企业的新家园。

  在绍兴市经信局局长何坚刚看来,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界线越来越模糊,传统产业升级后,可能就成了新兴产业。修复传统动能就是培育新动能。小微企业这个传统动能的主要载体,也是新旧动能转换进程中的重要主体。

  离绍兴轻纺城几公里的冠南小微园,要求拥有3台套以上专业设备;位于梅渚镇的智能装备小镇小微产业园,要求符合绿色发展标准;诸暨的友地金属加工生态园,要求亩均税收20万元以上……走进这些小微园,记者发现这些小微园无一例外都设有门槛,入园企业往往有符合当地产业特色,且自带有环评、能评指标(配额)等要求。

  不可否认,小微企业的“质地”差异悬殊。而小微园不可能承载我省所有的小微企业。在这些小微园里,选拔“优质火种”成为共同的选择。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整治1万家“低散乱”企业和小作坊。这也为规范化的小微企业应对市场竞争创造了条件。

  小微企业由于分布散,缺少抵质押物,管理又不够规范,因此难以成为银行服务的对象。有关部门2018年针对浙江小微企业园的调查显示,1/3以上的未入园企业存在不同程度的资金困难。而随着全省小微园的加快推进,多家金融机构已主动和相关主管部门对接,有意为入园企业提供金融服务。

  显然,在高质量发展的指挥棒下,小微企业内部的阵营分化已然开启,传统产业改造提升、“小微企业三年成长计划”等滚动式推进实施,更加速了这一进程。

  没能进入小微园的小微企业并非意味着停止生长。记者从有关主管部门和一些地区获得了较一致的意见:随着小微园的建设提升,将逐步接纳尚未入园的小微企业。凭“质地”去留,也在小微企业中形成了一种新的竞赛。

  呵护成长

  政府市场各司其职

  李贤斌,浙江冠南针纺染整有限公司旗下针织厂的一名车间主任,去年成了冠南小微企业园的物业经理。这家龙头企业的主要生产环节搬到了滨海工业区,而公司的厂区已改造为冠南小微企业园。

  走进多个县市区的小微园,记者看到园区运营方频频出现企业的身影。其实看全省小微园的名称,就能发现,万洋、置信等工业地产商也是省内多个小微园的运营主体之一。

  在新昌,高新技术开发区内的小微园由民企置信主导开发,厂房定制、产权分割等迎合需求的设置吸引了不少外地企业报名;而位于经济开发区内的一个小微园则由政府主导开发。

  有政府主导、也有企业主导,主导小微园的主体呈现多元化。记者的这一结论在主管小微园工作的省经信厅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处统计的数据中得到了印证。数据显示,目前全省约700家小微园中,政府主导开发的占36%,其余分别有龙头企业开发(17.5%)、企业联建(13.4%)、工业地产开发(13.7%)、村集体联合开发(7.1%)、专业运营机构开发(6.5%)等模式。

  小微企业缺生存空间、缺规范管理、缺公共配套、缺要素支撑,守护“火种”,呵护小微企业成长,必须补上这“四缺”难题。谁主导,谁就要肩负破难之责。政府以外的市场化主体能担此任吗?省经信厅企业服务体系建设处处长劳俊华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小微园具有准公共属性。因为政府对小微园不仅是要监管,而且要培育引导小微企业更好更快成长,这就要求在政府监管职责之外为小微企业提供公共服务,市场化主体对后一部分服务有能力供应。

  绍兴忠福印花纺织有限公司进驻专业机构主导的金龙小微园之初,最不习惯进入“监管视线范围”,常被政府部门和园区检查和要求参加培训,企业负责人李豫新一度认为这些是“烦人的事”。但不久后,园外的不少企业同行因为不规范被关停了,自己这个规范化生产的企业反倒赢得了市场机会。于是,他开始把消防、环保这两个底线牢记在心。去年,公司采购了100多万元的环保设备,对印花的废气排污处理已经达到4级。为了提高生产质量和节能减排,又花2000多万元更新了生产设备。

  比较发现,一些由政府主导的小微园,管理较规范,但容易加重财政负担;由民企主导的小微园,贴近市场需求,但企业逐利之下,可能产生“炒地炒房”,导致成本过高,须加以引导。

  在新昌县经信局局长何溢强看来,政府关注的传统产业改造提升,要与小微园的入园条件、运行机制等设置紧密结合起来。他举了个例子:对市场化运行的新昌置信小微园,政府规定开发商需自持20%,且明确了售价的上限,避免工业地产商的“二房东”行为以及成本过高的地价。

  早前投用的一些小微园,部分效果已逐渐显现。随着设备升级,不少企业入园后的年产值增幅达到30%至40%,有的甚至当年就翻番。

  转换思路

  成长驶入提速车道

  “晚上值班的保安大爷,一年至少要几万元人力成本。为什么不省下这笔钱,用上园区的信息化报警系统。”

  “规规矩矩给员工上几险一金不会吃亏的。我们保证你的厂入园以后年销售会大涨,从增加的利润里扣下员工的这些保障支出不算什么。”

  ……

  在诸暨店口镇友地金属加工生态园,这样的交流常常发生在小微园运营方浙江友地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负责人和入园小微企业主的对话中。

  推动新旧动能转换的关键是让政府和市场双重发力,如果说政府以有形之手引导企业改造升级,那么小微园平台的运营主体也在试图以市场化方式对园内企业加以引导。

  记者来到生产五金配件的诸暨杰妮机械配件有限公司生产车间,就注意到了地面上的分隔黄线框,用来划定作业区内生产设备、产品或辅料陈列。“这是归位管理法。”总经理陈波说,以前在村里租厂房哪管这些,堆在一起是常事,现在试了这个管理法,生产效率明显提升,操作工少了一半,产出还增加了,入园前年产值1000万元左右,今年预计能达1500万元至2000万元。

  记者走进相隔不远的诸暨市万商机械有限公司的汽车配件生产作业区,也看到了这样的归位管理法。

  “这些小微企业主起初可没想这么干。”友地投资董事长陈栋铭记得,他们早期想采用5S管理,不料听到一片反对声,就决定先找几家试试,请管理团队来给园内企业授课。怎么放设备更安全便于员工行走,怎么能在同样空间多放设备……上课现场,就有企业提出要更换设备,要求引入现代管理。少数几家车间试行后,不知不觉成了参观点,“这些企业主仿佛一下子爱琢磨管理了。”

  在绍兴市经信局副局长金毅看来,小微园不算是新事物,可视作工业园区的升级版。能否实现“升级”这一目标,不仅考验相关政府职能部门,也考验着每一个管理运营方。

  “入园不是搬迁”,想得到运营方的增值服务就必须遵守管理要求。改善装备条件、提升管理水平、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正是小微企业成长的必经之路吗。

  部分数据已印证了这一点。原有65家入园企业厂房土地面积约300多亩,集聚入园后只需111亩;原有年产值累计不到3亿元、税收累计不到2000万元,入园后经设备工艺提升后,预计今年年产值将突破8亿元、利税达到2.5亿元以上;入园企业单位万元产值能耗将下降至30%以上,亩产效益还将得到大幅提升。

  在提升氛围下,外部环境的倒逼、内部榜样的引领,一大批小微企业也自觉地努力进入新轨道。40岁的臧乐锋把自己的绍兴柯桥合丰布艺有限公司从柯桥街道搬进了冠南小微园,厂房面积大了一倍。入园后过得怎样,臧乐锋平静地列出了一串“付出”:房租一年就比外面随便租的多近百万元;排污设备从原十多万元的换成百万元级别的;产品单价不得不涨,价格优势落伍了……但很快,臧乐锋的语调不再“平静”,因为他不再想像以前一样办企业,要凭产品竞争力赢订单。曾经和妻子分别身兼数职的这个小企业,现在有了厂长、车间管理员、技术部、人事部、销售部、班组长等岗位。要问现在的产品品质怎么样,国外服装企业的订单就是最好的证明。

  在各类小微园里,记者发现,虽然各地政府一般都会要求售价或租金低于市场价,但在不同主体运营下仍不可避免出现偏差,甚至在环保、消防等更严标准的指引下,入园小微企业还将承担一部分高成本。但是承受这些成本挑战,或许也正在改变一些小微企业对粗放发展模式的路径依赖,在新的生态体系中留下动能转换的烙印。

  专家点评

  政府市场联动 升级小微园

  培育小微企业成长是各个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中不约而同的选择。近年来,浙江省委省政府把小微企业园建设提升作为培育小微企业成长的重要抓手。

  如何支持小微企业发展,是个世界性难题。浙江小微企业数量庞大,但获取资源能力相对较弱,缺“用地空间、规范管理、配套服务、要素支撑”,小微园这个平台要为破解这四“缺”发挥重要作用。在高质量发展指引下,小微园既要为小微企业提供成本合理的生产经营场所,又要提供精准便利的公共服务,还要大大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有效破解环境污染和消防安全等社会问题。但资源要素是有限的,小微园既不能完全搞市场化,也不能搞无偿化,因此,我省将小微园定位为具有准公共属性的发展平台。

  如何理解准公共属性,一方面,小微企业获取空间不是免费的,即便在一个县市区内各个小微园的租售价格也各不相同,而且园区也未必由政府统一运营;另一方面,政府要为小微企业园建设提供相应的要素保障,配套必要的扶持政策和公共服务。

  如何确保并实现小微园的准公共属性定位?市场化指数领先的浙江,应当发挥优势。坚持政府与市场联动,既要发挥政府有形之手的作用,也要挖掘市场无形之手的功能,做到有为政府与有效市场的有机结合,着力打造升级版小微园。

  把握好准公共属性,还必须放在助推小微企业成长,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坐标系下来审视。有形与无形之手要各司其职。以此出发,政府层面,重点应抓好小微园的规划布局和建设标准,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保障;严格控制土地价格和园区生产经营用房的租售价格,坚决防止“炒地皮”和“炒房产”现象;完善园区及周边的基础设施和生产生活配套;把好园区的产业定位和企业入园条件,确保园区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链条完整;提升公共服务能力,引导各类优质服务资源入园提供服务。市场层面,重点要发挥两大机制的作用。一是多元化的小微园开发建设机制,鼓励有积极性的各类市场主体投资建设小微园。二是专业化的小微园运营管理机制,由专业机构为入驻企业提供各种精准有效的服务,打造小微企业健康发展的生态系统。鼓励小微园所有权与管理权分离,扶持、培育和引进一批专业化的运营机构,支持连锁运营,为小微园赋能。

  应当看到,小微园是浙江块状经济转型升级和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的有效抓手,也是浙江新产业、新动能培育的孵化器和加速器,这里将培育出一批科技型、创新型、成长型的高新技术企业,造就一批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的隐形冠军企业。把握好准公共属性,必须在政府监管和扶持之下最大限度发挥市场的活力,在小微园这一平台打造良好的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生态系统。

作者:记者 苏靖 梁国瑞 裘一佼 陈佳莹 苗丽娜 报道组 费彪 吴一赞 方小龙  
编辑:杜科慧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