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5G呼啸而来的今天 海岛无网生存体验为何能办5季

2019年6月3日 9:13来源:浙江在线

  拿回手机的一瞬间,队员们有些兴奋,也有些落寞。熟悉的手机回来了,难忘的48小时结束了。留下的,带不走的,被封存在了小岛上。

  5月31日至6月2日,30名队员在舟山枸杞岛度过了48小时的“离岛断网”生活。这是“离岛断网”活动的第5季,由浙江日报舟山分社、舟山市文化和广电旅游体育局等单位主办。每次断网活动都会选择舟山的一个海岛,让人们抛开手机,远离原来的生活,与陌生人在海的彼岸进行一场发自内心的交流。2014年第1季活动举办时,只有300多人报名。随着活动声势的扩大,现在,2612位报名者争抢着30个席位。

  很多人好奇,一场海岛无网生存体验,为什么能举办5季?在5G时代呼啸而来的今天,它到底有着怎样的意义?

  让你我飞

  5月31日下午2时30分左右,30名“离岛断网”队员将手机、运动手环、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装入信封,准备过一段“不插电”生活。从报名信息中可以看到,30名队员,年龄最大的62岁,最小的22岁,有研究生、小学教师、专利工程师、自由摄影师、淘宝电商、模特等。

  他们多多少少都有一些与互联网世界的矛盾和纠结。有的人因工作需要24小时待机,有的人由于过度使用手机,身体出现大大小小的毛病,还有的明知该少玩手机却还是停不下来。他们都承认48小时断网并不会真正改变自己的生活轨迹,但都迫切地希望借这48小时“离岛断网”时间,让自己从寻常中“飞”出一会儿,尽可能感受面对面交流的真实与亲近。

  上岛的第一个晚上,身为小学教师的队员胡艳青坐在木椅上,双腿交叉,抱着吉他轻轻地吟唱。没找到谱架,队员李茂森就坐在她对面,帮她捧起乐谱。怕胡艳青尴尬,他用谱子挡住脸,甘当一个不露脸的观众。其他人或坐或站,不说话,全神贯注地听着演奏。

  这是活动当天少有的安静时刻。刚在成语听写比赛的分组对抗中,有人因过分自信将“醍醐灌顶”写成“醍湖灌顶”而略显懊丧,有人因太急于给出答案却连连失误进行着反思。回到线下的团队活动,队员们开始直面没了手机而产生的不安全感。

  此刻,琴弦拨动,平抚着他们内心的躁动。在海风的吹拂中,人们思索着互联网背景下,人与人之间产生的一种新型关系。

  在参加人员名单公布时,工作人员给队员们建了个微信群,便于交待注意事项。对于看不见的陌生人,队员们的交流似乎也没受到很大影响。一不留神,未读消息就是几百条。相识在线上,相遇在线下,有着相同目的的人们,很容易产生沟通的需求。从杭州、宁波、金华等地出发的小伙伴商量着怎样去舟山,从上海出发的队友约好几点在沈家湾码头碰面。互联网为彼此的交流节省了时间,更拉近了距离。

  舟山出发的小分队在半升洞码头相遇,像是多年未见的老友。把姓名对上人脸,就算完成了结识新朋友的最后一道程序。他们尽可能在面见时带着与线上一样的热络和善意。队员王乾怕大伙儿起太早而饿肚子,将一大袋油条带上轮船;队员许良红的家就在舟山,特意装了10斤李子酒准备在活动结束后给大家尝尝;远道而来的队员高克也从内蒙古带来了地道的奶酪。

  高克还带了平时没什么机会用的相机。由于工作原因,他没什么机会结识新朋友,晚上回到家,洗澡做饭,吃完晚饭已将近10时。有一次去野外勘查,他整整一个月没跟人说过话。“我特别渴望有机会认识新的朋友。”高克承认自己不善于和陌生人面对面交流,但他特别珍惜与队友们在群里的互动。线上充分的沟通缓解了面对面交谈的尴尬,也为线下的深入交流作了铺垫。

  在杭州工作的队员宋强,已连续两次入选断网活动。作为一名软件测试工程师,测试APP或小程序在手机上的运行状况,并上报遇到的错误,是他工作的日常。频繁使用手机的他,有着与高克同样的渴望——寻找“面对面”的朋友。这次断网中,他和同屋队友聊着活动中的人和事,慢慢地打开话匣子,也敞开了心扉。眼见房间里飞进一只大蚊子,宋强细心地把房门关上了。

  很难改变,却总会有所改变。再次与“离岛断网”团队相遇,宋强分享了他的细微变化。自参加上一季在在岱山举办的“离岛断网”活动后,他为自己定下规矩:利用吃饭、走路、上厕所的时间,跟手机说“待会儿见”。

  让想象力飞

  队员喜豆露出了笑容,作为一个手机重度思念者,这48小时她很少发自内心地笑。但回顾刚刚过去的断网时刻,她依然觉得有一种超出想象力、克服了自己的成就感。她有意识地举起相机,记录下“离岛断网”活动组织者忙碌的身影。她说,我想了解这样一个事情是怎样坚持了5季。

  寻求改变,是宋强两次报名参加活动的原因。他对自己要求很高,像设计好的软件程序一样,他希望自己能一步一步迈向自己理想中的样子。身材纤瘦、略微腼腆的他,不愿承认自己性格内向。这也正是他“强迫”自己与他人社交,来改变性格的原因。他希望,能超越对自己既有的想象。

  难得的旅程,让30名队员在枸杞岛放飞了一个个自我。

  “在这个单独的时刻里,我只需要属于我自己就够了。”杨丽喜欢席慕蓉的《独木》。在没有集体活动时,她经常站在一边,静静地观察人群。在这里,两个孩子不会黏着妈妈,不会吵着要妈妈陪他们玩。在这里,没有妈妈这个角色,只有她自己。

  在一群青春面庞中,62岁的退休检察官顾阿姨融入顺畅,这很出乎她的预料。如何面对年轻一代的流行语言、时尚潮流构建的陌生世界,她有了新的体会,那就是和年轻人一起保持年轻。生活是场马拉松,青春只是起始,绝非其中唯一的高光时刻,任何年龄的人只需顺生而行。

  不仅是队员。枸杞乡党委书记王燕对枸杞岛的旅游发展也有了更丰富的想象,那就是将枸杞岛之美,推送到背包客的视线中。她说,“离岛断网”这样的活动刚开始时,还是基于助力海岛品牌在互联网上的知晓度,走过5季,已经定位到更精确的目标人群,追求游客数量和质量兼得。

  刚刚过去的断网48小时,最终也许仍是互联网时代的一个碎片。但碎片的体验、思考或飞翔,也是有价值的。它是个什么成色,有没有营养,值不值得吸收,关键在于能不能一片接上一片,把这些“杂多”处理成自己有机的一部分,类似光合作用。

  我们一页页地翻阅着队员们寄给家人友人的明信片,这些原本在微信朋友圈里自说自话、前后不搭、却又有某种潜在一致性的一长串内容,现在变成一个可见可触摸有回味的实物或风景,会让人从心里笑出来: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故事啊。

  让海岛飞

  “离岛断网”活动开启的首日,王燕早早来到码头,等候第一批登岛的队员。她说:“第5季‘离岛断网’能在枸杞岛举办,是我抢来的。”

  早在去年6月初,第4季活动还没结束,刚刚调到枸杞乡任职的她就预订了这一次的共同主办权,她看好的是“离岛断网”活动引发的互联网传播效应,特别是活动之后的微信朋友圈打卡涟漪。

  这背后有个巧妙的逻辑。48小时断网,为的却是达成“万物互联”的效果,让海岛伴着网络飞得更远。

  2017年第3季“离岛断网”活动在花鸟岛举办,当时王燕还是嵊泗县委宣传部副部长。那是她第一次对网红经济有了体验。“过去的48小时,我在嵊泗花鸟岛度过了最清净的48小时生活”“无网络,有花鸟,放下手机,收获更多”……队员们返程后在微信朋友圈或网络上写下感言,海岛也随之“飞”了出去。如今花鸟岛在网上旅游攻略中已有了“中国圣托里尼”的美誉。

  与王燕有同感的,还有第2季活动举办地砚瓦岛的酒店管理者徐先生。砚瓦岛只有0.75平方公里,能同时容纳100多人,岛上酒店是唯一的人工建筑。静谧的小岛因为有了与人的相遇变得格外“稀缺”。从2004年开始对外营业到2016年,酒店经营一直处于亏损状态。2016年6月,“离岛断网”来到这里,活动结束,砚瓦岛红了,酒店客人络绎不绝,2017年经营开始持平。徐先生说,“离岛断网”就像一个触点,触发了小岛的旅游业发展。

  互联网让海岛飞,舟山本地的摄影师姚峰也是见证者。这次他也是活动的30名队员之一。上枸杞岛的前一天,他正在金塘岛拍摄甬舟铁路工程的建设施工情况。晚上,姚峰照例在微信朋友圈用“九宫格”就当天的摄影场景发了一则“消息”。

  2003年,舟山跨海大桥开始动工兴建。在金塘土生土长、又热衷摄影的姚峰,开始用影像记录大桥的建造过程。从这以后,但逢舟山群岛中大桥建造的重要节点,姚峰都会挎起摄影包,支起三脚架,定格充满意义的瞬间。

  这些年,姚峰的海岛作品在网上很受欢迎,他本人也成为人民网、新华网、视野网、CFP等众多新闻媒体和图片网站的签约摄影师。仅去年,他的300多张带有舟山印记的照片被各大网站采用。

  移动互联网正在塑造着海岛的今天和未来。对于这一次的“离岛断网”活动,王燕有着更清晰的预期。枸杞岛有1.53万亩的蓝海牧场,年产贻贝8万吨,一年的经济收入可达3亿元。作为国内最大的厚壳贻贝产地,王燕想借活动的机会向全国推广,并在电商平台建立销售网络。她还打算在夏天举办贻贝节,扩大宣传力度并延长岛上的旅游旺季。

作者:记者 王卓尔 王蓉蓉 滕蓉 陈颖  
编辑:杜科慧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