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家乡居民出行的巨大变化

2019年9月29日 10:19来源:萧山日报

  新中国成立70周年来,家乡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有了历史性的变化,其中之一是居民交通出行发生了巨大变化。

  家乡位于瓜沥镇运东村,这是萧山沙地区的一部分。生活在这片沙地上的居民,历史上生产、生活极苦,其中一大苦是出行难。从300多年前沙地进驻了第一代开垦者起至20世纪60年代,家乡居民出行靠的是两只脚走泥土路。由于沙地的土壤含有可溶盐;沙地的表层土为液态土,踩踏后能出水。所以沙地的泥路,久旱天气一路风沙,老百姓俗称“鬼(音“拄”)头风”;多雨季节长满青苔,泥泞路滑如淋油,人在路上行走跌跤是常事;冬季路面结冰时,踩踏后的冻土如刀削;而当太阳出来时,则路上一片泥泞。当时家乡大部分农家没有胶鞋、雨靴,有事出门要么赤脚,有条件的穿竹笠壳鞋或草鞋,没有要紧事的就窝在草房里。这种路况,在家乡的沿河两岸更为明显。农家上街、走亲、运物乃至学生上学,全靠双足步行。如有助行和运输的车船,也只有少量的农用船与独轮车,自行车则还是一种罕见的贵重车辆。

  1970年,县委、县政府提出“土地平整、田块成方、渠路成网、排灌自如、绿树成行”的园田化建设要求,结合农田基本建设,沙地农村的道路不再弯弯曲曲,而是按园田格子状排列的直、平、宽大道,但不变的是多数道路仍是泥筑的土道。同时,河道的疏竣和开挖也在大规模进行,基本形成纵横交叉的河网排灌运水系。其时,自行车开始进入家乡的千家万户,双轮手拉车,挂浆机农用船和手扶拖拉机也进入生产领域,沙地农村出行的路况和工具有所改善。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改革开放发展了农村经济,至1993年,沙地农村实现乡乡镇镇通柏油路。而条件一般的村,则在主要通道上铺上石碴。同时,对河道进行砌石护岸,桥梁进行改建或改造。家乡沙地区的出行道路状况进一步改善。与此同时,随着收入的增加,农村居民的出行工具也在改变。除了家家户户拥有一辆或多辆自行车外,摩托车和后来出现的助动车大批量进入农家,轿车等四轮交通工具也进入少量农家。家乡农民的劳动出行实现了机械化和半机械化。

  进入二十一世纪,沙地农村居民的出行环境与条件有了更进一步的改变。镇街呈树枝状的道路通向每个村道,格子状的村道、组道通到每家每户。整个沙地区交通环境实现道路硬化,路旁绿化,路灯亮化,路边洁化;河道两岸石砌化;主要镇道、村道和部分组道监控智能化;路两旁、河两旁的居民住宅楼房别墅化。与道路变化相适应的是:区级公交车通到每个行政村;有中、青年人的家庭,轿车、助动车、摩托车齐全。农村居民的出行便捷了,空间距离更近了,去杭城如去赶集镇;去县城如造访邻村;去绍兴、金华等地也如到城厢镇;去上海、宁波办事,早晨出行傍晚可回家门;驱车去机场,乘机进出国门也不稀奇。最方便的是那些不会开机动车的老人,公交车上敬老卡、爱心卡一刷,可按时到达要去的沿路集镇或村社。至于有车的家庭,汽车、助动车一动,上街赶集、走亲访友快如风。相反,数百年来习以为常的路上行人少了,数十年来惯见的自行车骑行也少了;独轮手推车成了文物,双轮手拉车在农田大户中还能一见,陆运取代了水运,伴随家乡沙地农民几百年的农船基本绝迹,曾威风数百年的牛拖船,在50年前已进入历史。20世纪50、60年代的沙地行路难,成为那个时代还健在老者的回忆和笑谈。

  新中国成立70年,萧山沙地农村各方面起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衣、食、燃能、照明、通信、文娱、卫生等生活方面与城里人不相上下。住房、饮用水的条件远远超过城里人。居民的出行从道路到工具变化更是巨大,许多方面是城里人想都不敢想的。家乡沙地农村的大部分家庭住的是楼房别墅,每家有一个独自的庭院,每家有一个或几个棚屋形车库,通往外界的水泥路面即在门口,打开大门即连通途,城里人通常遇到的停车难、洗车难、塞车多和人行道上走路难问题,家乡沙地农村几乎没有发生。

  70年时间,在人的一生中不算短;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也不算长;这既长又短的70年,家乡沙地农村交通出行为什么会出现这么大的变化,究其原因:

  一、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党领导的人民政府,能集中力量办大事,这是我们社会最大的优越性。各级党委政府始终把农田水利建设与修桥铺路等作为重要的农业农村工作来抓。尤其是改革开放以后,萧山的各级党委政府遵循中央“若要富,先修路”的指示精神,一代接着一代干,一路紧跟一路行,生产开发到哪里,路桥河等硬件建设到哪里。

  二、改革开放发展了农村经济,农民真正富起来了。1978年,萧山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是137.6元。而到2017年,农村居民人均收入达到34588元。收入的稳定增长,为家乡农民自我改善交通工具等创造了先决条件。所以有农民说:20世纪60年代劳作一年省吃俭用买不了一辆自行车;现在劳作一年节约一点可买一辆小轿车。

  三、多元投入机制,在萧山沙地农村的交通道路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即曾长期实行的农业发展基金制度,农村合作基金制度,农业承包金上缴制度,农村劳动积累制度。这四项农业投入制度,加上国家财政的投入,每年可收集可观的农业投入资金,其中大部分用于镇街以下的农田基本建设和农村交通道路等建设。

作者:文/钱志祥  
编辑:韩晨璐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