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浦阳江畔,中元节时,盏盏河灯承非遗

2019年8月12日 11:59来源:萧山日报

浦阳江畔,中元节时,盏盏河灯承非遗

裘陆铭老师为小记者讲解中元节民俗

浦阳江畔,中元节时,盏盏河灯承非遗

小记者向村民学习裁剪河灯

浦阳江畔,中元节时,盏盏河灯承非遗

钟妙明老师向科学小记者演示拓碑技艺

浦阳江畔,中元节时,盏盏河灯承非遗

浦阳江畔放河灯

浦阳江畔,中元节时,盏盏河灯承非遗

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浦阳江畔,中元节时,盏盏河灯承非遗

河灯制作过程中

浦阳江畔,中元节时,盏盏河灯承非遗

村民向小记者展示制作完成的河灯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中元节,进化镇沈家渡村都会举行放河灯仪式,这个习俗不仅是为了祭祀河神,更重要的是为了祈福国泰民安。8月9号,萧山日报小记者团邀请热爱传统文化的小记者,来到沈家渡村,探秘中元河灯。欢迎社会各界人士在中元节到来之际,来进化镇沈家渡村放河灯,体验非遗魅力。

  8月9日,在沈家渡村沈氏祠堂,来了一群活泼的小客人,他们要来寻找杭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浦阳江中元水灯节”的秘密。

  萧山二中南片文化研究社导师、小记者科学色拉酱导师团成员裘陆铭老师热情地接待了小记者们,在古朴庄严的祠堂正厅,他为小记者们讲述了沈家渡村的历史和“浦阳江中元水灯节”的习俗。

  追溯放河灯的历史,600年前沈氏先辈从外地到浦阳江边定居,那时,浦阳江水患频繁,沈家渡村民一边筑塘围垦,一边祭先祖、祀水神、放河灯,以祀求风雨顺、江波平、人民安。

  一代代的传承孕育了浦阳江两岸的文化和风俗,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放河灯文化,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个古老的习俗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了现代元素,形成了绵延不衰的“浦阳江中元水灯节”。

  从今年4月“丈量城山之巅,彩绘地球之美”湘畔探秘到6月“小记者亿年寻踪,探秘萧山地史九亿年”,自然学堂系列活动受到了许多小记者们的热爱和欢迎。上周,我们发出了新一期自然学堂活动预告,邀请小记者们走进美丽进化,探秘中元河灯。

  一桶熬好的松香油,一摞五颜六色的桃花纸,一个在炉火上面烧得发热的铜盆,小记者团团围在一起,好奇地观看村民们制作河灯,只见一位叔叔娴熟地选用了一张上等的桃花纸,把桃花纸做成荷花状,再剪齐周围,接着用白色的棉线做灯芯,涂上优质的松香,最后放进松香油,一个漂亮的河灯就这样诞生了。

  随后,《萧山记忆》特约编辑、《河上镇志》执行主编、书法家钟妙明老师向科学小记者演示了古老的拓碑技艺。在祠堂的一角,他手拿一张湿透的宣纸,站在布满青苔的“兰盆会碑记”旁,只听“砰!砰!砰!”几声,原碑文的字就拓了下来。

  8月15日,浦阳江中元河灯文化节暨2019进化镇文化遗产保护主题展,将在沈家渡村永思堂、祠堂广场、浦阳江游步道开展。届时,将会有200对亲子参加活动。

  启动仪式当天,将会有非遗传承拜师仪式,大家也可以参观进化镇文化遗产展览,体验非遗文创市集,更有进化美食、传统演出,还可以在浦阳江畔放河灯。

  小记者 赵若涵 回澜小学401班

  河灯,又称荷灯,是用防水彩纸折成荷花状作底托,再将一张方形纸糊上松油烧热定型后修剪成小碗状放在荷花底托上,最后用餐巾纸拧成一根灯芯立在“碗”中,“碗”内再倒点香油,点着灯芯就成了一盏美丽清雅的河灯。

  至于为什么要放河灯呢?裘老师说沈家渡村紧邻着浦阳江,每次洪水的时候当地都会被淹没,死伤无数。村里的百姓就在每年农历七月十五,也称“七月半”时做河灯、拜龙王,祈求一年的风调雨顺、万事如意、国泰民安;还要做许多荷花糕,祭祀那些被大水冲走的孤魂鬼魄。这一习俗从清朝嘉庆年间开始延续至今,已有几百年的历史了。听完风俗介绍,看完荷花灯的制作流程,我们每个小记者手捧一盏河灯,在裘老师的带领下走到江堤,来到浦阳江畔。我们排着队一边许愿一边放下荷灯,一盏盏灯满载着我们的美好祝愿,随风飘向远方……

作者:文/摄 张丽梦 蔚佳豪  
编辑:韩晨璐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