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后郑自然村:郑氏祠堂传承红色文化

2019年12月2日 9:34来源:萧山日报

  11月29日,萧山义门郑氏祠堂举行修缮竣工仪式。已有284年历史的祠堂经过修旧如旧,终于迎来了崭新时刻。戴村镇戴村村的郑氏后裔齐聚祠堂,祭祖宗、做戏文、放烟花,庆贺郑氏祠堂修缮竣工。

  郑氏祠堂修缮历时1年多时间,不仅发扬了孝义治家之风,把族人紧紧凝聚在一起,而且摘得了市级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牌匾,今后或将成为一块红色文化旅游的宝地。

  萧山义门郑氏祠堂竣工,之所以能引发如此大的声响,关键在于它是萧山南片地区尚存历史最长且保持相对较完整的祠堂,更是金华浦江“江南第一家”郑义门的分支,具有独特的文化价值。

  据了解,萧山义门郑氏祠堂的创建可追溯到大清雍正乙卯年(公元1735年),至今已有284年历史。新中国成立后,祠堂做过学堂、办过工厂、开过小店。这几年,萧山各地兴修祠堂,加之去年寻到了郑氏宗谱,修缮郑氏祠堂便被戴村村后郑自然村的义门郑氏族人后裔提上了议程。

  去年4月,郑氏族人成立了修缮理事会。闻讯要修缮祠堂,不仅后郑自然村的族人拍手叫好,许多散落在各地的郑氏后裔也纷纷慷慨解囊。平时省吃俭用的老人们纷纷拿出积蓄,嘴里念叨着:“修祠堂是大事,我也要尽点力。”浙商郑芹生之子郑冠贤掏出6万元,并担任修缮顾问,为祠堂修缮找资源、出点子。据了解,此次修缮祠堂所有资金100余万元,全部由郑氏族人捐助。

  5月,风尘多年的郑氏祠堂被打开,据祠堂修缮牵头人之一的郑利勇回忆,虽然墙壁斑驳,外表破旧,但门梁上的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雕花,却无声地诉说着曾经的辉煌。随后,一场文物“抢救”大戏上演,修缮理事会上阵、文物维修队入驻、专家莅临指导……在一砖一瓦的修复中,老人们脑中的记忆被唤醒,郑氏祠堂逐步焕发出光彩。

  2019年1月修缮完工,挂上郑氏祠堂牌匾;9月挂上了杭州市园林文物局授予不可移动文物保护点牌匾。如今,村子里包括包粽子、新春祭祀等民俗活动,都会在这里举行。“今后,我们将围绕郑氏祠堂,把后郑农会旧址、郑芹生浙商纪念馆、郑振庭抗日烈士墓等进行重修和新建,从而打造成红色文化集聚区,推动红色旅游文化发展,为戴村文化旅游事业增添色彩。”戴村镇相关负责人表示。

作者:首席记者 王慧青 通讯员 沈镇 郑剑平  
编辑:韩晨璐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