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修旧如旧 283年的郑氏祠堂将迎“新生”

2018年5月17日 10:46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修旧如旧 283年的郑氏祠堂将迎“新生”

郑氏祠堂现状。记者 唐柯 摄

  不久前,位于戴村镇后郑自然村的郑氏祠堂打开了封尘已久的大门,这座有283年历史的祠堂将修旧如旧,重现古时孝义治家之风。这事儿引起了文物保护的专家、学者注意。区博物馆副馆长崔太金实地走访后表示,郑氏祠堂历史悠久,文化深厚,理应加以修缮和保护。

  郑氏族人纷纷慷慨解囊

  郑氏祠堂因久未修缮,看起来略显破败。全木质结构建筑,门梁上双龙戏珠、双凤朝阳等雕花,仿佛诉说着岁月的痕迹和曾经的辉煌。郑氏祠堂修缮牵头人之一的郑利勇说,文保装修队已入驻,并将按村中老人的记忆,修旧如旧。

  萧山义门郑氏祠堂的创建可追溯到大清雍正乙卯年(公元1735年),至今已有283年历史。那时郑家人丁兴旺,两百余家、千余人,族人长者便提议创建郑氏祠堂——追远堂,意为追思先灵,泽福后代。

  祠堂见证着郑氏宗族的发展。解放后,举国上下搞生产,祠堂功能渐失,后来还做过学堂、办过工厂,开过小店。这几年,萧山各地兴修祠堂,加之去年寻到了郑氏家谱,修缮郑氏祠堂便被萧山义门郑氏族人提上了议程。

  闻讯今年宗祠要修缮,不仅后郑村的族人拍手叫好,许多散落在各地的郑氏后裔也纷纷慷慨解囊。93岁高龄的郑志金一大早从义桥走到郑氏祠堂,捐出多年积蓄;定居山东、今年82岁的郑星斋将写有25000元的汇款单寄到郑氏祠堂;来自金华浦江、曾被朱元璋亲赐“江南第一家”的浦江郑氏义门一行10余人,驱车80多公里来到郑氏祠堂参观交流,并捐款5000元,支持同根同源的萧山郑氏分支兴修祠堂……

  5月份以来,郑氏族人纷纷通过转账或到现场的方式捐款,与此同时祠堂修缮工作和申请文物保护工作也同步启动。

  与“江南第一家”同根同源

  为何位于萧山南部的这个郑氏祠堂如此受人关注?与“江南第一家”同根同源这层关系,为郑氏祠堂的修缮工作增添了浓重的色彩。

  据郑利勇介绍,萧山郑氏义门是金华浦江“江南第一家”郑氏义门的分支。在萧山郑氏祠堂大门石柱楹联上,写有“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门”,而在浦江郑氏宗祠内也写有“史官不用春秋笔,天子亲书孝义家”。“家”与“门”的勾连,便是同根同源的最好印证。

  据了解,“江南第一家”又称郑义门,坐落于浦江县城东面12公里的郑宅镇,是饮誉中外的华夏古代家族文化的重要遗址,也是国家文化保护单位。居住于此的郑氏家族,以孝义治家名冠天下。历经宋、元、明三朝十五世同居共食达360余年,鼎盛时3000多人同吃一“锅”饭。而且郑义门170人为官却无一贪官,创造了168条《郑氏家规》治理家族的神话。

  “江南第一家”文史研究会会长郑秋义在参观萧山郑氏祠堂时感慨万千:“希望萧山郑氏祠堂修缮后能像浦江郑氏宗祠一样,将郑氏孝义治家文化发扬光大。”事实上,萧山郑氏祠堂也具有极高的历史人文价值。其雕花木质建筑历史久远,郑氏家谱彰显文化气息,还有代代相传的宗族血亲更是宝贵的活文化。“郑氏祠堂是我们宗族文化的外在展现,在这里先人有安放,后人能瞻仰,孝义治家之风也能流传。”郑氏族人某长老说。

  目前,萧山乡村振兴战略加快推进,郑氏祠堂的建成或将掀起周边郑振庭抗日烈士墓和农民运动会旧址重修之风,为戴村乃至萧山的历史文化注入鲜活色彩。

作者:记者 王慧青  
编辑:张悠枝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