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益农:手写的春联更有年味

2017年1月20日 15:45来源:萧山网

益农:手写的春联更有年味

益农:手写的春联更有年味

益农:手写的春联更有年味

  辞旧岁,迎新春,还有几天就是春节,家家户户都在张罗着过年,年味渐浓。过春节贴春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习俗,春联的内容饱含着人们对美好未来的寄托。这不,今天上午,由团区委、区青少年宫联合开展的“新春送春联”志愿服务活动在镇文化中心热闹举行,让当村民们切实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氛围。

  活动现场,十几名小书法家挥毫泼墨,忙着为村民们写春联。他们中间大多是小学生,但写起春联来却下笔有神,毫不逊色。一副副蕴含年味的春联,一张张喜气洋洋的“福”字,从孩子们的笔墨间传递到村民的手中,也传递着他们的美好祝福。

  喜庆热闹的场面吸引了大批过往群众驻足观看。领取春联的人越来越多,有的耐心等候,有的咨询各种春联的寓意,有的竖起大姆指不停夸赞……在广播里得知今天有送春联活动,李大妈今天一大早就赶到活动现场。她乐呵呵地说:“没想到小朋友们的春联写得这么好,亲眼看着他们一笔一笔地写春联,更有年味。”

  在近三个小时的时间里,小书法家们和老师一起共送出了百余副春联,这样具有浓郁传统特色的活动深受村民们喜爱和好评。现场活动结束后,志愿者们还把写好的春联送到独居老人和困难群众手中,让他们也一起感受浓郁的节日氛围。(图/徐国民)

  新闻链接:

  沙地过年习俗你知道多少?

  时代在变迁,过年的习俗也在慢慢淡化,很多人都在怀念曾经快乐热闹的春节,今天就让我们在送春联活动中,来回顾一下沙地春节的习俗。

  春节是一年中最大的节日,沙地上叫“过年”。它是辞旧迎新的标志,人们将告别三九严寒,迎来生机盎然的春天。

  “春节”这词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还存在不同的特指。汉朝时,人们把二十四个节气的第一个“立春”叫“春节”。南北朝时,人们把整个春季叫“春节”。辛亥革命后,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行夏历。在政府机关、工矿、学校和社会团体中实行公历,以公历元月一日为元旦,一般人称之为“阳历”,而称夏历为“农历”或“阴历”,

  1949年9月27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使用全世界通用的公历纪元。把公历元月一日定为新年元旦,而农历正月初一一般都在立春前后,就把农历正月初一定为春节。

  春节一般指农历正月初一,但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二十三日祭灶起,一直到正月十五或十八。其中初一至初五称“新正”,最热闹。除夕和正月初一则为高潮。

  春节期间,沙地人家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活动内容丰实多彩,且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临近春节,家家户户都要做好充分的准备。腊月过年,年终的气息就会出现。街镇上,熙熙攘攘,热闹非凡,各种物品丰富齐全,男女老少争相购买。而到腊月二十,人们都会感到年关已经逼近。因为从这一天至除夕,循俗每日不叫“日”,而叫“夜”。如二十日称“二十夜”。廿三日要叫“谢灶夜”等,而在年前诸多的准备事项中,最主要的当推办年货。从沙地人家的过年习惯来看,办年货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起荡鱼,沙地人家一般都在门前的“淘米塘”中养鱼,称为“家塘”。荡中养的主要是“鲢、鳙、草、鲤”四大家鱼。春季养,过年吃,因此年底都要起荡鱼。有的将水抽干,既清淤,又起鱼;有的则请“纤大网”来牵。纤大网是一种长方形的大网,平时极少使用。仅少数人家有。牵鱼的时候,先将网身展开,连接池塘两岸。入水后,设有数十个锡锤的网底自然下沉,而上边系缚着数十个竹筒漂浮,齐于水面。这样七八个人在两岸牵拉。网的两端又各有一人下到水里,他们脚穿长筒雨鞋,用竹竿别到网角。随网的牵行而慢慢行走,不让鱼从边缝溜出。当网从池塘一端牵到到另一端时,群鱼跳跃,众人欢呼。纤大网的网眼都较大,漏网之鱼一般在一市斤以下。如小而不堪食者,则扔入塘中。

  搡年糕,裹粽子。年糕、粽子是过年必不可少的东西。否则就不成其过年了。搡年糕都在立春之前,大户人家独自开,中小户人家合做。切条浸缸时,必切几块正方形的菩萨年糕,以备祝福之用。沙地人家过年必裹粽子。粽子都用笠壳包裹糯米,扎成三角锥体形,称三角棕。有两个捆扎在一起的叫“抱抱粽”。后来又有了横裹的“横粽”。品种主要有四样:纯糯米裹成的叫“白米粽”、杂以红枣的叫“红枣粽”、杂以乌豆红豆的叫“豆粽”、裹进一块猪肉的叫“肉粽”。祀神祭祖都用白米粽或红枣粽,绝不用豆,否则会有疮疡之患。

  谢灶与接灶,是过年的大事。灶神,俗称“灶司菩萨”。据说玉皇大帝册封其管理家中的吉凶祸福。故被誉为“管家菩萨”,家家重视。灶梁之上,设以神龛或贴以神像。两边写有一副对联“上天奏好事,下界保平安”,沙地人对灶司菩萨尊敬有加。四时八节祭祖前,必先祭灶。农历八月初三灶司生日,更是郑重再祭。

  每年腊月廿三至大年三十,据说还是灶司上天述职期,所以廿三日的夜里都要举行隆重的关灶仪式。先是祭灶,供品必备,糖煎年糕和大盆糖,用以粘嘴,以免他在向玉皇大帝说坏话。并特备“谢灶鸡”,忌用豆腐,以图吉祥。祭灶的多为女人,一面打躬作揖,一面念念有词。既对灶司歌颂功德,又求向玉皇大帝美言。祭毕,取下神像,放入阁富,用筷子作轿杠抬。抬它到门外,与烧纸烧锭一起焚烧,送灶司上天。用豆杆竹梢垫底,使之哔哔作响,好似“百子炮仗”以壮灶司行色。

  在年三十分岁前,又家家接灶,把新的灶司神像贴于神龛式灶梁上,并祭之。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有一村。”陆放翁在这首诗中提到的腊酒,俗称米酒。这是一种以糯米为原料的家酿土酒,色白,稍浑浊,性若黄酒而口味较淡,后力较足。一般是腊月酿制,春节饮用,故称“腊酒”或“春酒”。

  沙地人的饮食习惯传承于绍兴,米酒也不例外。许多人家年前做一两缸酒。春节用来招待客人。米酒制作方法是:糯米浸胀,淘干净,蒸成干饭,摊与竹扁,用凉水浇淋,糯米饭松散而不粘结。将酒曲碾碎拌入缸。表面抹平,中心打涡。为促发酵,须覆盖保湿。三四天后,视酒渗至半酒涡,即可放水(必须冷水)水米的比例各一半。 须隔日搅拌一次,共三次。一个月可开缸饮用。

  除夕一般称作“年三十夜”或“大年三十”。在这一天,沙地人的主要事情是“分岁”,但在分岁前,有许多事情要做。

  从上午起,各家都要在祖先的遗像前或堂前一角的“神堂”前设供桌,置烛台、香炉及糕点、水果等,恭拜。然后布春联,换门神,贴元宝。春联左右大门各贴一张。贴元宝是将红纸剪成元宝或福字,贴于米桶、水车、蚕架、风箱、布机等大件家什上。下午,在烧年夜饭前,还要淘一箩白米,放上数枚红枣,搁置在灶上以备用。正月初一至初五之间做的饭称“万年粮”。除了接灶,还要到附近的庙里去点“寿岁蜡烛”,以谢神一年来的关照,并祈求来年平安。

  分岁,首先要孝敬祖宗,称之“做分岁羹饭”。大致供品为年糕粽子及各式荤素。祭祀时间须斟酒三次。全家长幼都要跪拜,最后在桌前焚化元宝、银锭和经卷。

  接着家人开始分岁,即吃年夜饭。吃年夜饭不邀请客人,但必须合家团聚。远离他乡者,必须设法回家。分岁的菜肴最为丰盛,不少于十碗。务必成双,不准上汤,必备一碗八宝菜,以图来年八宝上门。分岁时,唯元宝鱼须留待新年动筷,取“年年有余”之意。

  吃罢年夜饭,长辈都要给晚辈分压岁钱。压岁礼包不能立即打开,要放在枕头下过夜,是谓“压岁。

  半夜零时须放炮仗,以示新旧交替。至今有的沙地人家还保留有点灯“守岁”的习俗。就是点着油灯、蜡烛或电灯一直坐到半夜子时,甚至通宵达旦,直至新年旭日东升。

  沙地烧蝗虫是在正月十四晚上进行的。这次活动,无需人发动和组织,都是男孩们自发式的行为。为了赶上烧蝗虫的时刻,男孩子们顾不上吃一碗元宵节的特色晚餐——油菜蕻炒年糕,便早早地来到野外等到天色将暗时分。他们焚烧池塘边的芦苇,埂上的茅草。或各家用一个火把,在田野上边烧边跑,又大声高呼:“哗啦嘟——哗啦嘟——”于是,沙地草原上,星星点点的火把,大堆亮起来。随之火点越来越多,喊声越来越响,转眼间都是流动的火光了。如此兴高采烈地夜火烧草,据说为的是烧死虫卵,并积灰肥田,以兆丰年。当然烧蝗虫也是元宵节的内容之一。正月十五,各家各户吃了元宵,扎起各色各样的灯笼后,像集会一样,称之正月十五闹元宵。至此新年宣告结束。

作者:  
编辑:王瑜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