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人物 | 抗战初期的县委书记杨源时

2020年7月30日 15:23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杨源时(1917-2000),曾用名杨桂林、杨克捷、杨克全等,江苏省张家港市大新乡人。1937年10月到延安进入中共中央青年干部训练班第四期学习,1938年3月由八路军武汉办事处安排到浙江丽水地区工作,是年7月1日在诸暨加入中国共产党。1938年10月至1939年10月调任中共萧山县工作委员会书记(简称县工委书记)。后调任绍兴和嵊县县委书记。1940年11月奉调中共中央东南局党校学习,1941年1月派到苏中抗日根据地工作。抗战胜利后奉命北撤,解放战争时期在鲁南地区工作。1949年3月随军南下浙江,任金华地区专员等职,1952年11月就任中共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等职,1957年在反右扩大化中受到错误处分。1960年7月后回省委工作,“文革”期间受到冲击。1980年平反,撤销1958年对他的处分,恢复名誉,并先后就任浙江省教育学院党委副书记,省委党史资料征集委员会副主任等职。2000年病逝于杭州。

  化名杨克全来到萧山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的1937年12月24日,浙江省会杭州沦陷,日寇没有立即抢渡钱塘江,隔江对峙的萧山成为浙东抗日前线。

  在国共第二次合作形势下,中共宁绍特委根据临时省委的决定,加强地处前线的萧山党组织。1938年3月,杨源时从延安奉命来到浙江,他先在丽水参与了抗日救亡活动。同年6月,组织上将他召到诸暨草塔。7月1日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组织决定由他化名杨克全,与在萧山临浦的徐里平、徐继跃夫妇联系,前往萧山建立和发展党组织。

  出身于江苏张家港贫民家庭的杨源时,虽然只身到了陕北延安,并在那里接受了青年干部学校学习,但没有到过浙江,更没有到过萧山,他知道杭州沦陷后,萧山是浙东前线,所以早就做好了为国牺牲的思想准备。出发前特委书记杨思一详细地向他介绍了萧山情况——此前萧山曾在抗日自卫队建立过党的支部,土地革命时期党在萧山有过县级组织,是具有革命传统的地区。26岁的杨源时,按照杨思一的指示,于1938年9月乘火车到达诸暨湄池,因浙赣铁路萧山段已全部拆毁,杨源时只能从湄池坐船到达萧山南部重镇临浦。杨源时按组织告之的联系方式,找到了临浦“前哨书店”经理徐里平和他的夫人徐继跃。

  徐里平夫妇都是记者出身,周旋于各种场合,抗战前就加入组织,是党内隐蔽战线上的统战高手。他获悉杨源时到来的信息后,经暗号联络,便带着杨源时到沿江一家酒楼,以朋友关系,边饮边谈,他告诉杨源时化名杨克全,到萧山县第二流动施教团以干事身份为掩护开展工作,并向他介绍了第二流动施教团的大致情况,还给他引见了一名“挑夫”,为杨源时担行李并引路。午后他俩坐船到了一片废墟的萧山县城,因时间已晚,在县城勉强过了一宿,第二天在挑夫的带领下步行了整整一天,到了东乡钱塘江边的义盛小镇。在当地一所由庙宇改建的小学里,挑夫见到了萧山县第二流动施教团主任秦其寿,自此,他以杨克全的名字,成了这个施教团的一名干事。

  施教团主任秦其寿如亲人般地接待了他,让跋涉千里、从未经历过党的正式工作的杨源时油然生发出一种回家的感觉。是晚,杨源时顾不上走了一天的劳累,请秦其寿介绍施教团基本情况,正如杨思一所说,该团是清一色的进步青年,秦其寿毕业于“湘湖师范”,早与共产党员有过接触,干事王冠民也是“湘师”毕业生,也受过进步思想教育;张丽笙、张华都是上海工人,唐友清还受到过党内著名人士林淡秋、周朴农等的教育。

  杨源时在路上就考虑尽快在该团发展组织,尽快在该团建立起党支部,以便于下一步工作的开展。秦其寿知道杨源时来自党中央所在地延安,因而第二天便召集全团11人,请他介绍延安的情况。杨源时及时向大家介绍了党的团结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方针,以及如何面对现实,如何推进全面抗战、持久抗战等策略。

  杨源时很快就发展了秦其寿、王冠民等5名同志加入了党组织,并建立了第二流动施教团党支部。不久,全团成员都加入了党组织,杨源时便正式决定以第二流动施教团为据点,按上级要求着手建立中共萧山县工作委员会(简称县工委),发展壮大党在萧山的组织。

  成立中共萧山县工委

  在杨源时未到任前,萧山的战时政治工作队(简称政工队)中有一个党支部,几名党员如王文彦、金行奇、唐戌中、刘茂文、左捷、施培云、王华等虽来自外地,但都有较强的工作能力,分派在两个区政工队里起着先锋模范作用。因萧山地处最前线,随时可能被日寇占领成为沦陷区,特委交给县工委的任务是把工作重点放在农村,放在抗日救亡团体,在农民、盐民、渔民中,在政工队及国民自卫队中发展党组织,为将来开展抗日游击战争做准备。

  杨源时感到任务艰巨,必须尽快建立起县工委。问题是选择何处召开一次党员会议,选举产生县工委?对萧山情况比较了解的秦其寿,提议在萧山县城之西的一个庙里举行党的会议。杨源时采纳了他的建议,这时,特委书记杨思一意外地来到施教团驻地。团内除杨源时以外都没有见到过书记杨思一,只知道萧山党组织的上级是宁绍特委。大家为之一惊,不知所措。只见杨思一戴着礼帽,穿着长衫,形同教师先生,更像是一位商人。他环顾四周说:“这里很好嘛!我回来与大家聚聚,怎么样?”说着从怀里掏出一块银圆,叫站在一旁的施培云到外面买些蔬菜和一斤老酒。杨源时苦于囊中羞涩,只得让施培云照办。

  在难得的聚餐中,杨思一满脸喜悦地说,我们工作到那里,那里便是我们的家。以后施教团驻地便是我们共同的家。这一说法让杨源时顿时开了窍,是啊,何必到其他地方去开会,就在自己的工作之处,以施教团为掩护作为县工委所在地,比任何地方都更为安全。杨源时立即要王冠民到县城设法将刘茂文和唐戌中叫来,晚上就吃住在此。

  因当年的国民党萧山县长程运启是跟随黄绍竑的人,政治上处于中间状态,他对政工队和施教团的人和事并不怎么过问,反而对这批年轻人不辞艰辛从各地来到战地开展救亡工作颇有赞扬之意。杨思一是到萧山来检查工作的,他觉得杨源时工作开展得较为顺利,认为这个流动施教团驻地可以作为党的据点。当天晚上杨思一召集了杨源时、秦其寿、刘茂文、唐戌中、左捷等几名骨干,决定中共萧山县工作委员会由杨源时、刘茂文、唐戌中、左捷、施培云五人组成。杨源时为书记,刘茂文为组织委员,秦其寿为宣传委员,左捷负责青年工作,施培云负责妇女工作。委员唐戌中,虽然在县工委中没有安排具体工作,但县工委指示他必须紧紧抓住《萧山日报》编辑这个岗位,把报纸办成全民抗战的报纸,办成能够启发民众,宣传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报纸。

  这一天是1939年的春节前夕,庙外飘起了雪花,庙内全体施教团成员和政工队的几名负责人欢声笑语,相聚晚餐,大家心里知道这是个值得欢庆的日子,是中共萧山县工委正式成立之日。杨思一一再重申,施教团必须抓紧在农村建党,政工队必须抓住对广大民众宣传我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的宗旨,宣传当局颁布的《浙江省战时政治纲领》,以利扩大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和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并提醒大家要注意国民党中的两面派,特别是国民党的特务组织,现在似乎是在调查汉奸和敌情,但也时时刻刻关注着我党的一举一动,害怕共产党在抗日救国中发展壮大。行动必须注意方式方法,不要显得太红,以免被那些特务抓住把柄。杨思一又对杨源时说,萧山是闽浙赣的交通枢纽中心,是战略要地,敌人迟早要侵占这块土地,必须尽一切努力在农村发展壮大党的队伍,必须关注国民自卫中队的工作,时刻有开展敌后游击战的准备。

  重来萧山赋诗一首

  杨源时遵照杨思一的指示,有意将施教团安排到沿江的南阳,头蓬、新湾等集镇,这里盐民多,贫苦农民也多,有利于发展党的地方组织。但未料到春节后发生了意外。

  县政府决定恢复战前的民教馆(相当于文化馆),招考馆长。因施教团是由民教馆负责的,因此县工委决定争取民教馆的领导权。秦其寿和王冠民都是琴棋书画的能手,招考有绝对把握。杨源时决定由秦其寿应试,让王冠民随秦其寿一起到了民教馆。秦其寿被录取后,和王冠民一起举办了抗战画展、抗战音乐会,组建了县绘画和音乐爱好者小组,对扩大党的影响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因秦其寿原是第二施教团的主任,县政府便派了国民党员朱宝衍和特务高德本到了第二施教团,并指定朱宝衍任主任,这就给党开展工作造成了困难。好在朱宝衍和那个特务每到一地就与当地的地主士绅享乐。杨源有意将施教团安排到新湾底,那里生活条件艰苦,朱宝衍就找借口没有随往。杨源时在那里发展了几名贫困盐民,建立了党支部。后又避开他们在头蓬盐区建立了党支部。

  1939年5月,杨源时作为萧山党组织代表,出席了在诸暨枫桥秘密召开的宁绍特区党的代表大会。会后,杨源时召开全县党员积极分子会议,传达了宁绍特委代表大会精神,对开展群众运动及建党工作做了部署,未经入党宣誓的同志补行了入党宣誓仪式。

  1939年7月,国民党秘密颁布了“限制异党活动办法”,由县工委委员唐戌中参与编辑的《萧山日报》,巧妙地刊登了周恩来于是年三月视察浙江时在某地日语训练班上的讲话全文,宣传了我党的政治主张,引起了当局极大恐惧与关注。把国民党的顽固分子左洵调到萧山县党部任书记长,随行的一批特务分子,加强了对施教团、政工队等抗日救亡组织的监视。尤其注意到由秦其寿任馆长的民教馆,准备暗中逮捕秦其寿。幸亏王冠民及时发现苗头,杨源时果断地令秦其寿撤离。秦其寿离开后民教馆的馆长由一名耶稣教徒担任,这个教徒却不大管事,杨源时要求大家尊重他,吹捧他,使在民教馆工件的王冠民得以隐蔽下来。

  杨思一曾特别关照杨源时,必须设法加强国民自卫大队内党的建设。这支地方武装原是由我党帮助建立的,虽然极大部分党员都已离开了萧山,但尚有两名党员,组织上又从诸暨派来了两位同志加入自卫队,秘密地在第二中队建立了党支部,由陈锡华任书记,杨源时通过统战渠道,说服了县军事科长黄剑鸣,将4名党员安排到两个中队任职。杨思一表扬杨源时这件事做得好,不仅仅是发展了几名党员,关键是为开展钱塘江南岸的游击战争做了准备。

  经杨源时和同志们的共同努力,党在萧山的组织由1938年底的10余名发展到60余名,建立了10个支部,其中农村支部4个,极大地推动了萧山的抗日救亡工作。

  1939年11月杨源时奉令离开萧山,先后任职中共绍兴、嵊县县委书记。他对在萧的那段抗日救亡生涯终生难忘,因为这里是他正式投身于革命事业的“始发站”。1985年他因指导萧山党史工作故地重游,写下了《重来萧山有感》一诗:

  血染钱塘九室空,萧绍诸吏各西东。四方奋起抗倭寇,百里江防尽英雄。武穆风波仍似在,伍相逐浪痛无穷。重来故地乾坤转,烟雨楼台迷旧踪。

  (本文主要依据《中共萧山党史》和杨源时回忆录)

作者:文/ 王行  
编辑:周颖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