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迁至掬星岛的“辛庐” 周易藻在此写湘湖志

2020年6月28日 10:16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周易藻(1864—1936),名芹生,号璐琴,萧山戴村镇人,清光绪十五年 (1889) 26 岁时中举,乡人称“老爷”。

  中举后的周易藻仕途坎坷,虽在同辈学子中颇有声名,但4 次参加进士考试,均无功而返。清廷曾委派他为龙游县教谕、黄岩县教谕、江苏候补知县等职,民国初也曾出任萧山县劝学所总董 (县教育主管)、萧山县立高等小学校校长、县参事等职,但或未正式就职,或就职不久即辞职而归,总之一生郁郁不得志。

  1921年,58岁的周易藻在湘湖边的缸窑湾买地筑室。此后数年,他常与湘湖相伴,遥想成湖 800 余年来的毁湖复湖,当时又正发生激烈的开垦与禁垦之争,遂渐生编纂一部 《湘湖志》 的愿望。

  1925年夏天,经过几年的观察,周易藻开始编写《萧山湘湖志》。从此,他白天驾着小船,或沿湖考察,或登山游访,穷幽探隐;晚上则伏案灯下,检阅各种文献,对比考订。经一夏一冬的辛劳,编写成一部八卷的初稿。次年又续编一卷,共九卷的 《萧山湘湖志》 正式成稿,至 1927 年自费付梓印行。

  编写《萧山湘湖志》完全是周易藻的个人行为。

  盛夏时,湘湖边热不可耐,蚊子成群;冬季,湖上寒风刺骨,湖边寸步难行。但强烈的使命感促使周易藻克服了重重艰难。夜晚,一灯如豆,不畏夜深;冬天,脚下一个火熜,手边一个手炉,用热水化开冰冻的砚台,执笔写作……

  将近完稿时的一个阴沉的冬日,似要下雪,他不听家人劝阻仍执意出门。他说:“等到大雪铺地,我更无法出门。湘湖南面尚有糠金山和大湾两个村未到,心里不踏实。”为此,他还是请了船夫出发了。下午返程时,狂风大作,宽阔的湖面掀起大浪,两人双双落水,幸亏小船已靠近岸边,才艰难爬上岸。

  正是凭着“不写就一部完整的湘湖志死不瞑目”的心愿,周易藻终于以一己之力,完成了《萧山湘湖志》的出版。

  周易藻编的《萧山湘湖志》是继《湘湖水利志》《湘湖考略》之后又一部有关湘湖的专著,而且内容更加翔实、全面。

  《萧山湘湖志》包括湘湖水利制度沿革、侵占与清退的斗争、主禁与主垦的争论、水利设施、名胜古迹、湘湖特产、湖贤事迹、湘湖诗文、碑记档案等各方面内容,其中有湘湖自北宋政和初年兴建以来的各种历史文献,也有作者亲自考察所得的有关湘湖的第一手资料。

  因其材料丰富全面,《萧山湘湖志》成为后人了解、研究湘湖不可或缺的重要参考文献,对21世纪萧山保护与开发湘湖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

  1921年,周易藻在湘湖西岸、原城山之麓的缸窑湾建造生圹(未放入棺的墓穴),又在墓地边造了3间平房,取名“辛庐”。

  辛庐门前挂有周易藻自己写的一副对联:

  读书不成名,著书未成卷,行年周甲,马齿徒增,悔当年浪迹飘零,万里轮蹄销壮志;

  左傍至湖岭,右傍跨湖桥,太岁在辛,牛眠是卜,愿此后尘缘摆脱,一龛风月寄闲身。

  此后,周易藻以一己之力,在辛庐中完成了 《萧山湘湖志》 的编写,为湘湖保存了史料,为后人留下了旧湘湖的面貌。辛庐也因此成为湘湖文化中一个特殊的符号。

  21世纪湘湖保护与开发的过程中,建设者特将此屋移建于掬星岛,以此来纪念这位为湘湖文化做出贡献的周易藻先生。

  绿岛若星,双手可掬。

  掬星岛为湘湖上一座湖心小岛,占地约2.7亩。岛在湖中,犹如天上落下的一颗星星,仿佛用双手就可掬起,故名。

  岛内主要建筑为“辛庐”。并设有掬星茶馆、创投咖啡屋等不同功能的配套设施,兼具党群驿站的功能。

  目前的掬星岛,由掬星岛文化艺术馆负责打理,适合举办读书会、文化艺术展、各类沙龙、小型音乐分享会等团体主题活动。

  (根据《湘湖人物》和《湘湖史话》整理)

作者:文/ 许湘  
编辑:周颖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