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人物 | 越剧“十姐妹”中的张桂凤

2020年6月23日 10:47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人物 | 越剧“十姐妹”中的张桂凤

  张桂凤(1922-2012),瓜沥镇坎山人,1936年去嵊州(时称嵊县)学戏,工老生角色,兼习小生、花脸,后又兼习徽班武功和绍剧,1941年开始到上海与袁雪芬等同台演出。1947年参与了《山河恋》的联合义演,成为著名的“越剧十姐妹”之一。新中国成立后,曾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人演出,因为参与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越剧影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拍摄名声大震。在长期的演艺生涯中积累了越剧剧种的丰富经验,为越剧艺术的发展作出卓越贡献,2008年2月,被命名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越剧代表性传承人”。2012年3月4日在上海徐家汇中心医院病逝,享年90岁。

  因义演一举成名

  张桂凤出身于坎山贫民家庭,父亲略有文化,以剪羊毛兼缫丝为业,生活艰难。张桂凤年幼时就喜欢唱戏,而且记性极好,善于模仿,听到的说唱她就能有板有眼地脱口而出,腔调高昂,邻居说她是个演戏的料。说来也巧,张桂凤14岁那年,父母到嵊县缫丝,听说当地正在招收“小歌班”艺徒,父母经商量后决定让阿凤(即张桂凤)到戏班习戏。在坐夜航船去嵊县的路上,父亲语重心长地告诫她:“以后的路要你自己去走、去闯,做戏虽然名声不大好,但行行出状元,只要能够把戏学好,也同样能够立业,但必须牢记‘清清白白做人,认认真真学戏’,千万不能为钞票而失节,习艺无止境,名节比山高,父母没有什么企盼,只希望你能靠自己的唱戏养活自己。”张桂凤带着父亲的嘱咐,开始了她长达60余年的舞台生涯。

  当时的越剧并不称越剧,而是无丝弦伴奏,随鼓板的笃声说唱的“小歌班”“的笃戏”,难登正式舞台,只能在乡间草台或祠堂庙宇演出。因为演出的剧目多为委婉曲折的爱情故事,深受百姓的欢迎。那年月“戏子”形同贱民,常受歧视和欺压。唱好了台下会起哄、掷红包,唱不好流氓地痞便向台上乱掷石块、脏物。这种场景张桂凤自然是知道的,但她知道家境的贫寒,别无选择,只能依靠自己的努力,演出个名堂!

  一进戏班,师傅第一句就是问她能不能吃苦?张桂凤咬咬牙,坚定地说,“凡姐妹们能够做到的自己也一定能够做到!”师傅亲切地拍拍她的肩头说,“家有家法,行有行规,既然你已有吃苦的准备,就必须知道学戏的行规……”学艺的历程很是辛苦。每天清晨练嗓子、习武功,下午到晚上随师父学唱。因识字不多,唱词须跟随师傅一句句地学,既要学会唱调,更要记住唱词,还要学会“戏步”,第二天如果背不出,或戏步乱套,不是敲手掌,便是罚跪。张桂凤个性倔强,不甘落人之后,每天深更半夜还在学走戏步,学练戏功,往往是在死记硬背台词中睡去。勤学苦练一年多,便正式上台演出,长期的认真习练获得丰厚的回报,首场演出大获成功,赢得了台下观众抛上来的许多红包。师傅笑了,告诫她艺无止境,张桂凤下定决心要成为舞台上的“状元”。

  张桂凤所在的戏班很快唱红,不仅在嵊县,也到常山、绍兴、金华、慈溪一带演出。三年后,戏班来到安徽,她看到当地“徽班”的武功特别好,便拜徽班“越明舞台”的武戏师傅邢胜奎为师,奠定了她的武功基础。1941年她所在戏班因有一个张桂凤和一个张正仙,故被取名为“凤仙舞台”(剧团名),闯入了大上海。在上海她又拜著名绍剧老生筱芬锦为师,有了绍剧的功底。张桂凤通过多方拜师,拓宽了戏路,丰富了剧目。

  1942年,张桂凤的演艺已有一定的名声,尤以老生角色闻名。是年10月,她走进了上海大来剧场,与袁雪芬、范瑞娟等姐妹同台演出《古庙冤魂》《蛮荒之花》等剧目。其后,又参与了现代剧《祥林嫂》的演出,使越剧紧跟时代迈向巅峰。风华正茂的张桂凤因出色地扮演了《祥林嫂》中的卫老二,走红大上海,蜚声越坛。

  1947年,解放战争如火如荼,十里洋场的上海滩,民众在怒吼,百姓在抗争,戏曲舞台不能没有自己的声音,以袁雪芬、范瑞娟、傅全香领衔的东山越艺社,决定以义演的形式,演出表达人民心声的《山河恋》!因义演需要参与演员签订合约,由袁雪芬领衔,先后在合约上签名的有尹桂芳、徐玉兰、竺水招、筱丹桂、袁雪芬、张桂凤、吴小楼、傅全香、徐天红、范瑞娟,无意中,张桂凤跻身于“中国越剧十姐妹”,同时也奠定了张桂凤在“十姐妹”中“头肩老生”的重要地位。

  盖过小生的老生

  张桂凤虽然独攻老生角色,但她能广取博采,勤学苦钻,京剧、昆剧、晋剧、川剧、绍剧、徽剧都曾认真学习,日积月累,无论是传统剧、历史剧、现代剧,她所塑造的角色都符合戏曲表演特征,不仅有行当的技巧,更具有活生生的人物个性和形象。因她的戏路很宽,擅演剧目众多,从帝王将相到无赖地痞,塑造了诸多角色,除了老生行当,对丑角、老旦也多有涉猎。如《西厢记》中的崔夫人、《祥林嫂》中的卫癞子,以及由歌剧改编的《江姐》中的双枪老太等等,获得广泛赞誉。

  在以才子佳人为主要内容的越剧中,仅以老生角色登台是远远不够的。但张桂凤在《凄凉辽宫月》扮演的道宗帝与萧皇后的情深意笃,丝毫不逊色于任何一个小生。在唱腔上也富有创意,与人物的身份、性格非常贴切。这与她一直十分注重演员一定要“走内在”的思维有关,她在演出中悟到,表演一个人物,必须从人物心理出发去理解人物、体验人物;注重挖掘人物的“里三层”,她多次说过“演员必须要把剧本读透,把人物的来龙去脉弄清楚,走进人物的心里头,达到进入角色”。在此理念的指引下,她成功地塑造出《梁祝》中的祝员外、《金山战》的中韩世忠、《西厢记》中的崔夫人、《打金枝》中的唐皇、《祥林嫂》中的卫癞子、《李娃传》的郑北海、《九斤姑娘》石二佬、《二堂放子》刘彦昌、《三看御妹》刘金龙、《江姐》中的双枪老太婆、《天国风云》李昭寿、《桃李梅》中的母亲……一个个鲜明的舞台艺术形象不胜枚举,演出的角色包括了帝王、将帅、官吏、夫人、书生、员外、无赖、英雄、叛徒、财主、商贩、老妪……成功塑造的人物形象之多,反差之大,在戏曲史上也不多见,不仅体现了她的技巧,更体现了她的智慧、她的视角、她的胸襟、她的心境,因而,被越剧界戴上了“性格演员”“千面人物”的桂冠。

  张桂凤的人物刻画,也体现于她的唱腔。她从不需要别人为她设计唱腔,她曾说“演员创造人物,唱腔要自己琢磨,自己设计,唱出人物特点。”在戏曲全盛时期,各剧种的表演艺术家和从业人员,几乎都在传承和吸收的基础上,自己依据人物性格设计唱腔曲调,张桂凤更善于揣摩每个角色的唱腔语汇,除运用越剧固有的曲谱外,还借鉴吸收绍剧、京剧、民间小调等作为素材,融会贯通地创造出符合人物特色的唱腔。就连白口都有她自己的独到之处。如《二堂放子》中的刘彦昌,说服夫人留下秋儿放走沉香,在万般无奈中抉择取舍。她的白口情理交织、动人心魄。《打金枝》中的唐皇,识得公子被打真相,权衡得失,趋利除弊,在从容不迫的念白里透出明智的思辨。《九斤姑娘》中的石二老对张箍桶的白口,为娶儿媳九斤姑娘持家,言语间成竹在胸、巧作安排……

  在艺术上,张桂凤对人对己都很严格,袁雪芬曾说:“张桂凤这个人脾气大,本事也大,她在业务上的钻研和成绩是不可替代的。”与张桂凤合作过的编剧几乎都与她争执过,但编剧还是喜欢把剧本送到她手里,因为“本子在她手里转一圈,总会有所提升。”在才子佳人戏当道的越剧界,老生行当常常只能是个配角,但张桂凤却以老生这一角色确立了自己的艺术地位。对此,有位青年编剧做了很好的总结:“越剧界,金生银旦比比皆是,如张桂凤老师这般在老生领域造诣非凡,一枝独秀,却是越剧界的珍稀财富,是钻石老生。”

  言传身教育桃李

  新中国成立后,越剧之花在戏剧舞台上大放异彩。1950年张桂凤有幸进入中南海为毛泽东主席等中央领导人演出《梁山伯与祝英台》,其间中央领导掌声不断,成为张桂凤艺术生涯美好的记忆。1953年,她又与范瑞娟、傅全香主演并拍摄了新中国第一部彩色越剧艺术片《梁山伯与祝英台》。紧接着又有接二连三的出国演出,1955年6月至7月,赴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多场演出;同年7月底至9月,又在苏联多地演出;其后又先后赴法国、荷兰、比利时、卢森堡、加拿大、朝鲜等地演出。同时,在上海多次参加了由外事部门组织的为到访的国家级代表团和国际友人的演出,1960年她又参加了上海市委组织的西北建设职工慰问团,到了兰州、玉门、西宁、银川、西安、敦煌等地慰问演出。改革开放后,她虽已上了年纪,仍参与了《梁山伯与祝英台》《李娃传》《西厢记》等戏曲电视片的拍摄;1991年,她将她拿手的折子戏及片段,摄制成6集电视片《张桂凤艺术集锦》。2014年,由黄德君主编的《越剧老生泰斗——张桂凤文论集》由上海文化出版社出版。

  张桂凤于1962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为上海市第八、九、十、十一、十二届政协委员,改革开放后被评为一级演员。

  她把一生全都献给了越剧事业,从戏60年,其中极大部分都是配角,甚至只有一句台词的配角,但都十分投入。她时时刻刻想着剧中人物和人物的情感,经常会在路上情不自禁地手舞足蹈起来。她的从艺精神为同台的演员、后起之秀深深敬佩。

  她桃李满天下,在越剧界闻名的王金萍、章海灵、费禄娇、乐彩珍、张国华、张承好、吴群等都是她的弟子,其中最有名的当属浙江小百花的董柯娣。她对弟子非常严厉,说话常常直抵要害,不给人留面子。董柯娣清楚地记得,1982年她到张桂凤家里学《二堂放子》,老师吃饭也在说戏,晚上睡觉聊天说的还是戏,达不到要求,就会一遍遍地教,一遍遍地教她重来。老师拿到剧本后,不是先背台词,而是先分析戏的主题、风格、人物特征、关系、心理活动等等,理清线索,然后设计唱腔、形体动作。时隔30年董柯娣依然记得老师的那句口头禅——“讲究人物”。

  张桂凤对身外之物都不在乎,只在乎剧本的剧情和演员的演艺。即使到了“新越剧”时期,老生行当基本退位为“永远的配角”,但她仍以富有创造力和说服力的表演征服内行、同行和观众。这不是为了表现她自己,而是为了给新手言传身教。上世纪90年代以后,她退休了,除了偶然接见曾经的艺徒外,几乎很少出门,日常生活过得十分低调。她有许多子女,但都没有因她的名声而获利。80岁以后的10多年里,很少在外露面,除了保养身体,就是阅读历史书籍。凡电视中播放历史正剧,她都喜欢看,但不喜欢赶时髦,偶尔的娱乐就是和王文娟等老姐妹打打小麻将而已。

  2013年3月3日,张门弟子集聚于上海龙华烈士陵园3号门,看望已经永别一年的老师,到者除在上海的几位弟子外,还有浙江的董柯娣等6人。大家带着一个共同的心愿:“更幸福地生活,更快乐地生活,是对已经作古的亲人最好的祭奠和供奉。因为在我们身上,还不得不携带上老人家没能继续下去的那一份事业!”

作者:文/ 王纾涛  
编辑:周颖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