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英勇的萧山人,英雄的母亲河

2019年6月12日 8:48来源:萧山文化遗产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其实我们的母亲河也是一条红色之河、革命之河。运河的开通,不仅给萧山带来了人流和财富,同时也带来了革命思潮,在那段动荡的岁月里,运河沿线发生了许多感人故事,今天就给大家作一介绍。

  国父的到访

  很多人萧山人都不知道,国父孙中山曾经到访过萧山,而且就是从运河坐船而来。1916年8月16日,孙中山与夫人宋庆龄等人从上海抵达杭州,在杭州游历三天后,于8月19日从南星桥坐轮渡达到西兴,换乘轮船沿萧绍运河东行赴绍兴、宁波等地,随行的有胡汉民、邓家彦、朱执信、周佩箴、陈去病等五人,当船行在运河中,孙中山等人看到运河沿线如画的风景,不禁纷纷赞叹,同行的国民党元老胡汉民还写下一首《舟过萧山寄天仇》,“西湖三日共勾留,乘兴扁舟更远游,我有一言君信否?会稽山水胜杭州”。

英勇的萧山人,英雄的母亲河

  孙中山在杭州访问

  当然,孙中山一行来到浙东不仅仅是游览,更重要的是宣传三民主义思想,看望慰问革命同志。船至萧山城厢镇东门(党校附近)时,孙中山还特意下船拜访了一户人家,是什么人那么重要,需要孙中山等人上门拜访呢?下面就和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不为大多数萧山人所知的革命烈士——汪珪。

  汪珪,萧山城厢镇人,1878年出生,家住城河边的东旸桥下街,自幼十分好学,1901年考入上海震旦大学化工系就读,逐渐接受民主革命思想,结识了宋教仁、黄兴等人,并加入光复会,之后为筹备建立同盟会而东渡日本。回国后,任上海《神州日报》主编。辛亥革命时,汪珪参加革命军攻打南京,任敢死队队长。民国建立不久,袁世凯篡权,孙中山起兵讨袁,发动“二次革命”,有识之士纷纷响应,但缺乏资金和枪械,于是汪珪回到萧山,变卖祖产购置枪械,以助讨袁斗争,为革命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1913年8月,在上海试制炸药时因意外爆炸,汪珪身负重伤不幸去世,年仅35岁。

  1916年8月,汪珪逝世三周年时,其妻儿将灵柩运回萧山安葬,适逢孙中山在杭州,亲自护送灵柩到钱塘江边,几天后,在乘船路过汪家时,孙中山等人还上门慰问了汪珪烈士家属,拜谒了烈士的遗像。

  其实陪同孙中山到浙东的五人中,还有一位萧山人,那就是被孙中山称为“革命的圣人”“最好的同志”的朱执信,朱执信祖籍萧山衙前翔凤村,曾祖父辈从萧山迁往广州定居,可惜的是,这位同盟会最早期的成员、孙中山最得力的助手不幸于1920年遇难,他和汪珪遇难的年龄相同,也是35岁。如果这两位萧山籍革命家不是如此英年早逝,肯定会为中国革命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英勇的萧山人,英雄的母亲河

  萧山籍革命家朱执信

  农运的先声

  了解萧山历史的朋友对衙前农民运动一定都耳熟能详了,这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领导的第一次有组织有纲领的农民运动,那么这场运动为什么会发生在衙前,与运河有什么关系呢?

  在俄国十月革命影响下,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中国传播,经过五四运动,逐渐形成强大的社会思潮。初步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的先进知识分子开始对乡村革命进行探索,其中中国共产党早期党员、萧山人沈定一就是探索者之一。1920年7月,他和中国共产党创始人之一、诸暨人俞秀松回到萧山衙前老家,对农村问题进行考察,酝酿策划农民运动。

英勇的萧山人,英雄的母亲河

衙前农民协会旧址,运河旁的东岳庙

  衙前位于萧绍运河畔,这里河港交错、土地肥沃、人口密集,是萧绍平原的一个重要集镇,但辛亥革命后,接连而来的旱灾、蝗灾,使得广大农民民不聊生、生活于水深火热之中。沈定一回乡后,着手开展发动农民运动的各项准备工作。他首先捐出自己位于运河边住宅的一部分,于1921年4月开办了衙前农村小学校,聘请进步青年宣中华、刘大白、唐公宪、徐白民、杨之华等担任教师,吸收穷苦人家的孩子入学,教授文化知识和革命真理,为农民运动制造舆论氛围。据说当时学校里有一项特别的课程,每个学生都要学会划船和游泳,也许用意是希望学生们学会在革命长河中奋勇前进吧。

英勇的萧山人,英雄的母亲河

衙前农村小学校旧照

  1921年9月,萧绍地区的上千农民从四面八方乘船到运河畔的衙前东岳庙集会,宣告成立衙前农民协会,发布了《衙前农民协会宣言》和《衙前农民协会章程》,提出了土地应该归农民使用,由农民所组织的团体保管分配的革命主张,选举了李成虎、陈晋生、单夏兰等6位贫苦农民为领导者,掀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抗租减租斗争。此后,在短短一两个月间,运河沿岸的萧山、绍兴、上虞等地先后有82个村建立了农民协会,十余万穷苦农民参加。虽然农民运动最后被镇压了,但它揭开了中国现代农民革命斗争的序幕,显示了农民群众潜在的伟大力量,为中国共产党进一步开展乡村革命提供了重要借鉴。

英勇的萧山人,英雄的母亲河

  当年参加衙前农民运动农民协会的老贫农

  如果说1921年嘉兴南湖上的“红船”见证了中国共产党的诞生,那么同样是1921年萧绍运河上的“乌篷船”则见证了中国共产党领导农民运动的华彩序章。

  抗战的烽火

  时间来到1937年,这是每个中国人都应刻骨铭心的年份,这一年“卢沟桥事变”爆发,日本开始了全面侵华战争。这年的11月30日,萧山县城遭受了日军惨无人道的疯狂轰炸。据最新解密的日军战报显示,因获得国民政府第七战区前敌总指挥部进驻萧山的情报,日军制定了空袭萧山县城、实施斩首行动的计划,妄图摧毁中国军队的抵抗意志。

英勇的萧山人,英雄的母亲河

  日军空袭战斗概报

  可以看到第七战区总司令部所在地萧山等字样

  为此,日军调动了驻扎在上海及台湾的两支航空队共44架飞机,从当天上午11时开始,对萧山县城进行了长达2个多小时的地毯式轰炸,共投弹177枚,其中包括大量60公斤及250公斤炸弹。

英勇的萧山人,英雄的母亲河

  正在投弹的日军飞机

  萧山城内西门到东门的三里直街,是当时萧山人口最稠密,商业最发达的地方,也就是上几期中我们介绍的萧山CBD,日军将其尽数炸毁,昔日繁华的街区顿时成为一片废墟,仅剩东西城门附近还有些残余房屋。

英勇的萧山人,英雄的母亲河

  被日军炸毁的竹林寺

  我们来看看当时《东南日报》报道,“敌机在萧山县城中心沿运河两岸投掷烧夷弹和爆炸弹百余枚,县政府、法院、监狱署、公安局等处全毁,大街一带房屋亦多被炸毁,隔河江寺前县党部暨附近民房大都炸毁或震坍,燃烧极烈,情况至惨。灾区自东门起迄市心桥止,计善政坊、凤堰桥下街、西河下等处各焚毁房屋百余间,江寺前、东桥、陈家弄及仓桥一带灾区最广,焚去房屋当有四五百间,仓桥河道已被坍屋堵塞。”据战后国民政府统计,此次大轰炸造成死亡200余人、受伤1000余人,炸毁房屋千余间。

英勇的萧山人,英雄的母亲河

  《上海申报》对萧山轰炸的报道

  1940年1月21日凌晨,日军偷渡钱塘江,到第二天上午,县政府自卫队虽经抵抗,但仍不敌敌军,逐步向城外撤退。县长程运启在兵力不足的情况下坚持指挥,直到日军扑至县政府时,才从城河上乘船撤离,船篷上还留下了日军射击的弹孔。

英勇的萧山人,英雄的母亲河

  沿萧绍运河行军的日军 日军沿运河追击中国军队

英勇的萧山人,英雄的母亲河

  日军在城河的回澜桥上行军

  日军占领萧山县城后,为防止中国军队反攻,又将城河沿岸影响视线的房屋大量拆除,造成数以百计的商户无家可归。之后,日军又沿运河向衙前、坎山进攻,与中国军队发生激战,由于缺少重武器,中国军队伤亡惨重,浙江省国民抗敌自卫团第八支队在衙前凤凰山一带被日军包围,数千士兵几乎全部牺牲,衙前卫家村全村房屋毁于战火,在今天坎山的化成禅寺内还留有一座抗日阵亡将士墓,其中就埋葬有一百多位在凤凰山战斗中牺牲的浙抗卫将士。

英勇的萧山人,英雄的母亲河

  坎山化成禅寺内阵亡将士墓

  抗战胜利后,从1945年9月27日开始,在县城西门城河边的宝莲庵日军司令部,举行了受降仪式,浙东方面日军7000余人向国民政府第三战区第二接受组缴械投降,饱经战火蹂躏的母亲河终于能够扬眉吐气,迎来了最后的胜利。

  由于资料的局限,我们无法为大家展现更多运河的革命故事。“喜奔竞、善商贾”的萧山人因运河而发展富裕,同时运河大气包容、胸怀天下的精神也早已渗入萧山人的血脉,因此才能孕育出众多的革命英雄人物,使近代萧山在中国革命史上占有重要一席。近年来,余杭、滨江的发展超过了萧山,巧合的是,两地对运河的保护及运河文化带的建设都高度重视,开放包容也成为两地快速发展的内在根源,在今天萧山面临发展瓶颈、各级开展思想解放大讨论之际,我们是否应该从文化上寻找原因,重新审视被忽视已久的运河精神呢?

作者:  
编辑:周颖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