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数字化留存 让文化遗产“存”下来“活”下去

2019年4月22日 12:39来源:萧山日报

  本报讯 拥有8000年文明史的萧山,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今年年初,萧山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发布,萧山非遗项目增至118项。楼塔镇流传600多年的传统音乐“楼塔细十番”与浦阳镇“翻九楼”、河上镇“龙灯胜会”一并被列入国家级非遗项目。

  “丰厚的历史文化遗产,如今却面临传承危机,尤其是老一辈的手工技艺,很难找到年轻的传承人。” 如何让文化遗产“存”下来、“活”下去?区文化馆馆长李萍表示,这是一个需要积极摸索和长期探索的课题。

  在靖江街道,有一项传统手工艺在G20峰会期间惊艳世界,它就是始于2000多年前周商时期的丝绸画缋。峰会期间,送给东盟十国第一夫人们的国礼,就是由其工艺制成。“一套完整的丝绸画缋技艺有70多道工序,工艺流程复杂、耗时耗力,但技法展现的画面色彩艳丽,稀少而珍贵。”作为这项工艺的第四代传承人叶建明,笑称自己不过是个“固执的手艺人”。从选绢开始,到最后定型、装裱,没有10年以上时间是学不好的。正因如此,能坚持下来的手艺人少之又少。

  “老祖宗流传下来的技艺,不能让它最后只进入博物馆。”这位“浙江工匠”决心把女儿培养成为第五代传承人。两代人对于传承却有着不同的理解,如何原汁原味保留这项手艺又能符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成了一大难题。

  面临同样问题的还有国家级非遗项目“翻九楼”。目前唯一还能表演这一民间杂技的传承人钱小占技艺超群,双手不抓桌挡,只在桌子边缘轻轻一攀,就如猴子似的双脚勾住上层桌面。这一连串的高空表演,在没有任何安全措施下进行,动作异常惊险。而作为古时祭祀的一种仪式,其实际功能已经退出历史舞台,得不到年轻人的青睐。

  “正因为看到这些散落在民间的文化、习俗、技艺等正逐步出现传承危机,保留文明样本才显得尤其重要和迫切。”李萍告诉记者,今年,我区将积极推动文物和非遗的数字化保护、传承与弘扬,在文化遗产数字化保护上进行了积极探索,互联网、三维、AR和VR等数字化新技术越来越多地引入到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中,使文化遗产“存”在当下,走向未来。

  文化遗产如何实现数字化留存?李萍介绍,这是一个异常艰巨、繁琐且长期的过程。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字、语音、图像记录。例如,在访谈环节,需要有专业人士根据文化遗产技艺,与文化技艺传承人代表围绕核心环节分解访谈,将视情况需要几十或上百个小时;技艺传承的视频记录将完整详细地贯穿全过程,关键环节尤其特写细节,短则数月多则数年。可见其过程之艰辛。

  当然,这也离不开一支专业的团队。李萍表示,接下来,我区将在现有资源、禀赋和人才的基础上,引入专业人才或团队,对全区历史文化遗产进行数字化传承保护。

作者:首席记者 洪凯 通讯员 卞嫣斐  
编辑:周颖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