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包家弄2号老墙门

2018年1月5日 15:8来源:

  小燕子其实也无所爱,只是沉浸在朦胧而飘忽的夏夜梦里吧。

  在俞平伯作的《忆》中,所有的过往即使是薄薄的影,只要它们历历而可画,他便摇动了那风魔了的眷念。

  周祖惠六旬有余,当青春正盛时,对萧山眼前的风物倒没有什么感觉,如今一年里有半年居住在加拿大的女儿家中,又眼见萧山城市的变化更新如此之快,不免回想起往昔的老墙门、小桥、流水来,启动了如俞平伯那般风魔了的眷念。

  赵子渐《萧山赋》曾描述:“萧山之形胜,雄哉伟乎……县治爽垲,市井周匝。车马骈阗,纵横阡陌。上下之岸人烟嚣杂,东西之桥盘贩云集。”

  农业社会的繁盛,总归是“小雨润如酥”,浸润起来时间跨度也长。即便时间轴碾压到50多年前的萧山,县城的繁华处也只在西河、城河一带打转,基本绕不出那古寺石桥和老城河。

  那时,城河的南面一溜的民宅,高低错落的,倒有点西塘临水居的感觉。北面的江寺曾经是个大寺庙,但当时已经不复原样了,周边有点零星的农田之类的。

  城河南面有一条不太长的包家弄,就是老城厢镇米市街江寺桥头,弄底与俗称“老鼠尾巴”的大樟树及水曲弄相接。一个小弄弄里有1号、2号之类的墙门,曾经住了好多户人家。其中,包家弄2号的东侧后门还连着河溏百尺溇。

  但如今,大樟树还在,百尺溇河也在,但包家弄的几个墙门已经被拆了,只能去某些人的记忆深处找寻了。

  在周祖惠的记忆里,包家弄2号墙门曾经是一个陈姓人的私宅,解放后被收归公家使用,一开始用作包家弄居委会所在地,搞大跃进的时候办过居民食堂,后来重新变成了居民楼。

  周祖惠一家是第一个搬进包家弄2号墙门的,那时周祖惠只有17岁,还是青葱少年。有缘住四合院,完全是托父亲的福,因为父亲在邮局上班,才有资格租公房来住。

  包家弄2号墙门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民居,四合院院落格局,朝南坐北,两层木结构砖瓦建筑,三面围合,一面开口,进大门是一个天井,朝南一楼有一个正厅,有东西厢房。

  家里分到一间一楼、半间二楼,总共50平方米,租金是每月4.7元,算起来,比私房的租金便宜。那时候一个月的工资也没几块钱,一大家子人花销,必须省着点用。

  后来,搬进的住户多了,一共有9家之多。周祖惠家隔壁就是原诸炳权副县长一家,之后陆续迁入的租户中有离休干部、公安干警、商业五交化领导、机关企事业的干部、职工等等。大家同处一个老墙门,近20年,一直相亲相爱,从无纠纷。

  因为是老墙门,生活起居上还是有很多不便,比如没有卫生间,大家只能用马桶,每天都要从楼上拎下来倒洗一回。也没有灶房,只能在楼上摆个小土灶做饭烧菜,或者在楼下摆放小灶头,点个柴火也熏得够呛。

  整个院子也没有自来水,好在院内留有一口水井,后门又有两个与百尺溇相连的河埠,要洗刷倒是挺方便的。不过,饮用水还得隔天去弄口挑自来水倒入楼上水缸,这个需要男劳力。改革开放后,天井里安装了公用自来水,房管处又为他家在墙门外空杂地搭建了独立宽敞的厨房,日子越过越舒心了。

  那时候,从包家弄2号墙门东南门走出,就是百尺溇,水面清澈,不深的沿河一带螺蛳虾蟹可随时捉摸。每天下午三点时分,鸬鹚渔船卖鱼叫喊声不绝于耳,一毛钱可以买三两河虾,大人买了来,小孩子家就等着做霉干菜河虾毛豆汤了,那可是萧山最地道的菜肴了。

  熬到夏日的傍晚,百尺溇里全是游泳、洗澡的人群,而临河居住的人最是方便,妈妈们都站在岸上,一边摇着蒲扇聊天,一边望一眼河里扑腾的娃儿。

  包家弄2号老墙门,用现代语言来说,就是当时萧山的黄金地段。弄堂口对面就是江寺改建的人民大会堂,看个电影或演出非常方便。萧山首个新型的百货公司就在弄口,临近即是邮政税务局。不远处就是已经扩建的人民广场。

  除了街上逛逛,老墙门里的人还是喜欢在自家院子里聊天,那份热闹总是在夏夜达到顶点。院子内纳凉是每日必行的,犹如一场小型晚会,家家户户都会坐在自家院子里,包家弄2号墙门也不例外,9户人家谈天说地没完没了。

  而且,住在包家弄老墙门里的人,基本都是有公职的,生活条件比别人略好些。当年,周祖惠家最早买了一台黑白电视机,一时成了香饽饽,每到盛夏初秋的夜晚,墙门内外的邻居早早搬好小凳椅子,在2号墙门的天井里占好位置,等天黑了就可以看电视了。遇到下雨天,放电视就改在楼上客间,母亲放上瓜子沏上茶水,大家边看边笑,那种温馨热闹的场面令人难忘。

  和睦友爱,也是包家弄2号墙门生活的主基调。周祖惠清楚地记得,生母病故那年,丧事都是墙门里的邻居帮忙操办的。

  之后,包家弄拆了,变成了现在的江寺路一带了,邻里们也各奔东西,但在2017年,2号老墙门里的老邻居们终于聚会了一次,周祖惠还特地以七律小诗纪念:“风顺心舒天地宽,墙门情怀满庭院。不老邻里情弥笃,再书夕阳幸福缘!”

  在城市更新发展之际,如何处理古老建筑已经成为一个课题,传承传统文化更崇尚的是“看得见青山绿水,记得住乡愁”。一棵老树、一口老井、一座老宅子、一栋戏楼,都承载着乡愁。

  据说临浦现在还保留了一些老墙门,我们希望类似包家弄2号墙门之类的民居建筑,能够有规模地真实留存,而不只是在美好的记忆里。乡愁,不只是一怀愁绪,真实的粉墙黛瓦或许才是更好的寄居处。

作者:文/武俏君  
编辑:缪承林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