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开民宿热情高涨、村寨搞起乡村游、特色美食火辣辣……因地制宜吃上“旅游饭”

2020年8月13日 7:49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文旅之变:念活资源致富经

  开民宿热情高涨、村寨搞起乡村游、特色美食火辣辣……因地制宜吃上“旅游饭”

微信图片_20200813080038.jpg

  (扫二维码看更多文字、视频)

微信图片_20200813080042.jpg

微信图片_20200813080044.jpg

微信图片_20200813080047.jpg

微信图片_20200813080050.jpg

  美丽的从江,有个大歹村,被称为“山脊上的非遗走廊”,苗绣、苗歌、苗俗庆典、木构工艺等苗族特色资源极其丰富。这个曾经封闭甚至与世隔绝的中国传统村落,如今打造了一支50人左右的歌舞表演队,全部由该村村民组成。在中国乡村游的大潮下,他们载歌载舞展示民族特色文化,吸引游客驻足观望,走出了一条旅游脱贫致富之路。从封闭走向开放,大歹村吃上了“旅游饭”。

  大歹村,是从江文旅产业迎来大改变的缩影。从江,拥有丰富的旅游资源和文化底蕴,发展文旅产业有天然优势。如今,在一系列东西部帮扶项目的带动下,从江的文旅产业正迎来“井喷”的发展态势。“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高增乡小黄村、“世外桃源”高增乡占里村、被国家列为第三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往洞乡增冲鼓楼……各种丰富民族元素与生态自然元素在这里实现有机结合,脱贫路上,文旅融合成为从江最显著的地区优势,也是萧山帮扶从江最独特的脱贫方式。

  ■本版撰稿 记者 姚潮龙 王慧青 本版摄影 记者 范方斌

  一间民宿带动一个产业

  从从江县城出发,两个多小时车程,我们便来到了藏于深山处的加榜梯田,这里被誉为中国最美梯田之一。八月盛夏,放眼望去,群山环抱,满目皆绿,层层片片的梯田绵延如带,眼下正是稻田生长的季节。

  一个约摸十岁的小男孩拎着一只红色水桶从绿色稻田间蹦跳出来,他高兴地对我们“炫耀”,“这十几条鱼都是我抓来的!”“我们要谢谢抓鱼师傅才好。”一旁的中年男子说。父子俩从嘉兴自驾来旅游,一下午泡在稻田间体验野趣,“跟城市生活比,这里有不一样的享受”。

  他们口中的“抓鱼师傅”名叫吴志丹,今年45岁,是加榜梯田所在地加车村村民。近年来,让他喜出望外的是,从小种稻、捕鱼的传统劳作,却能成为正当“活路”。“像这样一下午收100元辛苦钱。”吴志丹黝黑的脸上,豆大的汗珠不停落下来。

  欣喜的事不止一件。2017年,他那破旧不堪的百年世居房“变身”精品民宿,还有了个洋气名字“丹宅”。“丹宅”一楼是客厅、厨房,二楼共隔出6间房,3间装修成日系简约风,作为民宿;其余3间自住。这样一来,既改善了居住环境,也增加了家庭收入。吴志丹介绍,去年守着宅子,新增收入2万余元,“住在这里,脱贫致富有盼头”。

  “有盼头”的何止是吴志丹,“丹宅”幕后推手、两花梯田民宿负责人汪葱葱,2015年初访此地,便“一见钟情”,认为“这里的农耕文化和梯田美景,值得被更多人欣赏”,从此便扎下根来,与萧山两家企业合作,共投资500万元,深耕民宿产业。如今沿着加榜梯田,共有3个民宿点,除了“丹宅”外,其余两处也是民居改造提升项目,年均入住率达60%左右。

  汪葱葱至今仍记得,第一次进村时,路小且难开,车胎被扎破了好几个洞,满地的碎石子路现在是看不到了,短短几年时间,加车村面貌焕然一新——柏油马路边开起了二三十家家精品民宿,形成了民宿集群态势。以前,放眼全村仅有3家农家乐。

  加榜乡加车村第一书记龙再浩认为,“两花”入驻,带来了新思想,传来了“致富经”,不少低端农家乐纷纷效仿,升级为精品名宿。“从该意义上说,‘两花’是探路者、引领者,是精品民宿建设的探路者,村民致富路上的引领者。”

  加车村共有289户、1200余人,外出打工占六成,初步统计,在民宿项目引领下,已带动全村90余人脱贫,占在家务农人数近20%,而且品牌辐射效应不断扩大,不仅村民创业开民宿热情高涨,也引来“外来和尚”欲分“一瓢羹”。龙再浩介绍,今年村里引来贵州旅游“大鳄”——西江千户苗寨文化旅游发展有限公司,在它的推动下,全村新增6家精品名宿,与村民利益捆绑后,有望再带动20余人脱贫。

  这厢,利用加榜农耕特色,带动了民宿产业发展;那厢,汪葱葱也没闲着,在距离加榜梯田75公里的县城附近,搭建了一个“两花非遗文创工坊”,用非遗展示形式,密切两地文化交流,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据了解,“两花非遗文创工坊”共有4层楼高,设有知识书吧、非遗展示区、蜡染扎染和银饰体验区、胶囊式酒店区。该项目是2019年东西部扶贫协作项目,总投资800万元,其中帮扶资金500万元,每年分红30万元,覆盖加榜乡镇500户贫困户。

  一个村寨吃上“旅游饭”

  一踏进大歹村,入村口的鼓楼上传来一阵阵苗语歌声,面对夕阳西下、晚鸟归林,刚刚从地里回来的村民潘祥具正引吭高歌,表达着内心对幸福生活的追求。

  37岁的潘祥具是村里一名文艺青年,喜欢唱歌、擅长芦笙,除了平常种稻、养牛养鸡,他现在还多了一个新身份:大歹村表演队队员。这支表演队有50人左右,全部由村民组成,主要工作是民俗文化展示、民族歌舞演艺。

  “参加表演队开始心理是拒绝的,后来经过反复劝说,纯粹抱着试试心态来了。”起初,潘祥具的普通话不是很流利,词汇也不多。见我们听不太明白,他干脆说起了苗语,再由一旁的潘写祥翻译成普通话。

  在村民口中,潘写祥是“大歹村难得见过‘世面’的人”,27岁的他已有4个小孩,迫于经济压力,近些年他时不时到广州、浙江等地打工,但最终还是回到了大歹村,“听说村里要搞旅游开发,回来看看能不能帮上什么忙。”潘写祥缓缓地说。

  在从江,海拔仅600米、坐落于山头上、距县城仅25公里的大歹村并不算偏远,从县城到大歹村车程也仅需40分钟左右。但由于长期交通闭塞、信息不通等原因,村里仍沿用传统落后的耕作方式和以粮食为主的经营模式。

  走在大歹村的石板路上,一栋栋黝黑色木寨、一个个苗寨鼓楼,屋前房后,妇女们忙着织布、孩子们光着脚丫戏耍,见我们这群生人拿出手机、相机拍摄,不少村民纷纷躲了起来,给人感觉“差不多就是与世隔绝”。

  驻村干部张学录介绍,全村288户2092人当中,60%以上的人没下过山、能讲普通话的不超过600人,“大歹是从江县最为贫穷落后的村寨之一,一向有‘大歹脱贫从江脱贫’的说法。”

  但另一方面,大歹村是第五批中国传统村落,苗绣、苗歌、苗俗庆典、木构工艺等苗族特色资源极其丰富,被称为是“山脊上的非遗走廊”。

  但一切正在改变。

  大歹景区游客中心建起了一家凌飞扶贫餐厅,这是萧山企业凌飞环境捐赠建造。不止如此,大歹村旅游项目启动实施以来,旅游公路、大歹景区游客中心、旅游公厕、乡愁驿站、鼓楼书阁等旅游基础配套设施建成,萧山也向从江定向捐赠100万元用于大歹村旅游资源开发保护。

  更重要的是,今年7月底,从江县大歹苗寨景区正式开园,新成立的大歹村表演队正是整个景区展现苗寨特色文化最重要一环。

  “与外面相比,我们真的太穷了,村里很多人思想比较保守,对外来的生人充满担心。”作为村里表演队组织者之一,潘写祥为了这个事,用了两个多月时间挨家挨户做村民思想工作,总算拉起了一支队伍,“开发旅游项目,对我们来说,踏出了很重要一步,也给了我们脱贫希望。”

  一道“酸汤”盘活民俗文化

  8月3日晚上9点,地处从江县城銮里风情园对面美食街的“萧从烩”餐馆,灯火通明,店内7个服务员忙进忙出,不得空闲,就连老板楼永波也亲自上阵,做回了烧菜厨师“老本行”。

  今年4月,店面升级改造,由11桌变为21桌,还设置了一个全县最大的30人包厢“浙商厅”,自此成为整条美食街生意最好的餐馆。该餐馆占地136平方米,总投资310万元,是东西协作帮扶资金和萧山青年商会企业共同出资项目,不管是店内装修,还是餐品特色,都具有浓浓的萧山特色。楼永波是萧山楼塔人,用他的话来说,这里是萧山人乃至浙江人到从江的必经“打卡地”。

  “从江菜以酸辣著称,与杭帮菜偏甜口味不一样。”去年5月开业后,楼永波就对不少从江菜进行了适当改良,特别是针对浙江来的客人,楼永波会特意嘱咐厨师长少辣少油。当然,作为萧山特色餐馆,烹饪正宗萧山菜,是义不容辞的担当。近段时间,到“萧从烩”品尝萧山菜的从江人越来越多,东坡肘子、醋爪、红烧肉等成了餐馆“热门菜”,上桌率极高。

  饮食文化是两地交流最直接的方式,通过舌尖上的味道能直指人心最深处。“萧从烩”扎根从江后,从江人品尝到了萧山菜,同时也把从江菜搬上了萧山餐桌。

  今年3月,萧山企业跨湖楼餐饮集团派主厨和服务员共4人赴“萧从烩”,输送餐饮服务经验,没想到却被从江特色菜“酸汤”吸引了,“偷师”学来了“酸汤”制作方式,改良后现已成为跨湖楼的特色菜。“不虚此行!”跨湖楼餐饮集团董事长章金顺称,此趟旅程为两地饮食文化交流互鉴、共通互融打开了“窗口”。

  这不是说说而已。位于杭州湾信息港的“跨湖楼萧从烩扶贫餐馆”已正式启动建设,建成后,萧从两地的交流将愈发紧密,同时也将通过利益联结从江县贫困户,为对口帮扶输出“楼宇飞地”新模式,助力脱贫攻坚向纵深推进。

  说起饮食文化,“酒”文化少不了。贵州的酒久负盛名,茅台、习酒扬名中外、供不应求。而在从江壮族地区还深藏一种特色酒——煨酒。该酒有近千年历史,其酿造方式独特。在刚边乡刚边村壮族煨酒发源地,我们至今还能看到原始的、家庭作坊式的酿造场景——置于火炉旁慢慢煨烘。“煨酒酿造要经历洗米、蒸煮、酿晒、发酵、煨烘等10余道工序,其中以煨烘时间最长,需经历7天、每天10个小时。”村民潘艳朝说。

  这几年,在脱贫带动下,煨酒也成了“脱贫酒”。前不久,在300余万元东西部协作资金的帮扶下,位于从江县城边的煨酒厂正式启用。据公司老板韦胜彬介绍,该工厂采用机器煨烘,大大提高了酿造效率,产能是原本小作坊的10倍多,目前煨酒市场广阔,已销往全国各地,并率先闯入了东南亚市场。

  煨酒销量提升,带动了原材料大米采购量扩大。前不久,该厂与附近的高增曾盈合作社签订了新增20吨大米收购协议书。同时,酿造用的酒糟还能带动水稻种植和养猪业发展,为脱贫致富带去“新养料”。“传播煨酒文化,带动脱贫致富。”韦胜彬信心满满,目前该厂已带动200人脱贫致富。

作者:本版撰稿 记者 姚潮龙 王慧青 本版摄影 记者 范方斌  
编辑:刘舒晨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