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朱新予:丝绸事业的开拓者

2020年5月23日 12:28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1902-1987),字心畲,萧山浦阳桃源十三房村人。早年毕业于浙江省立甲种蚕桑学校,1922年留学日本,学成回国后既从事蚕桑丝绸专业的教学,又指导江苏金坛和萧山两县的蚕桑改良。

  新中国成立后,曾任职于杭州市工商局、企业局、工业局等行政机构。1961年9月改任浙江丝绸专科学校校长,1979年改任浙江丝绸工学院院长。为第五、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九三学社中央委员、省科技协会副主席、顾问。1985年6月以84岁高龄加入中国共产党,是中共党史上少有的高龄入党的高级知识分子。1987年因病去世,2002年11月,当时的浙江丝绸工学院为他隆重召开纪念朱新予诞辰100周年座谈会,寄托人们对他的深深思念。

朱新予:丝绸事业的开拓者

朱新予

  指导萧山县蚕桑改良

  朱新予出身于浦阳桃源的书香门第,幼年受到祖、父“两代书屋、紧跟时代”思想的熏陶。青年时期又受辛亥革命和孙中山先生建国大纲的教育,立下了兴教育、重实业的志愿。由此,他于1915年考入杭州“省立甲种蚕业学校”,攻读蚕桑和丝绸织造技术。但当时的军阀政府、国民政府,没有从根本上关注民生、关注包括蚕桑丝绸等在内的民族工业。朱新予痛心疾首,出于振兴中华丝绸事业的自信和决心,于1922年11月考取浙江省留日公费生留学日本,先后学习了日本的半沉式缫丝法、多条缫丝机械工艺、机械烘茧等等在当时远胜于国内的先进技术,并将学习心得和研究编撰成专题报告或论文,发表于国内刊物,1925年编写出版了《蚕卵稀盐酸人工孵化法》一书,对推进我国秋蚕饲育,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26年朱新予学成回国,踌躇满志地上书军阀政府实业部,却遭到回绝。理由是:洋人的技巧会让原本干这一行的人吃不成饭!报国无门、才华难展,朱新予以自己的实践,自己的试验,苦劝蚕农和织造印染业主放弃过时的生产方式,同时,与志同道合者一起先后在苏州、无锡、镇江创办了蚕桑专业学校,坚持“学以致用”,走教育、科研与生产实践相结合之路,身体力行、苦口婆心地推广先进的育蚕缫丝新技术。

  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使我国的丝绸业遭到沉重打击,生丝滞销,丝价惨跌,蚕农毁桑还地成风。为挽救这一困局,朱新予于1932年至1934年间发起建立了江苏金坛县和萧山县蚕桑模范区,传播推广新法、新种育蚕和缫丝新技术。他与同仁挨家挨户地向蚕农发放优良蚕种,并派出专业技术人员分头深入乡村加以指导。同时又劝说缫丝业主放弃陈旧的缫丝方式,推广新式缫丝设备。广大民众虽然在开始时对新法新种有疑惑,但看到新技术确实远超老方法的收益,因而,次年的新种育蚕和机器缫丝业得到迅速发展,仅在萧山就进口了数十台烘茧机械。在朱新予与他的同仁们的共同努力下,终于使我国的蚕丝业得到质和量的提高,经受住了世界经济危机的冲击。

  抗日战争期间由于侵略者的强行毁桑植粮,使江浙蚕丝主产区受到严重摧残,他只得将已经创办有年的镇江女子蚕业学校迁至云南楚云。在那里朱新予担任了7年云南蚕业推广部主任,并以楚云地区为中心,办训练班,从育蚕到缫丝进行具体指导,推进了云南的蚕丝生产。其间还出任中山大学和云南大学的蚕桑系教授。抗战胜利后,他担任了中国蚕丝公司专门委员兼经济蚕丝协导会浙江区主任,着手恢复被日寇严重摧残的蚕丝生产。杭州解放前夕有人劝他去台湾,他坚定地说:“我相信共产党也要发展丝绸事业的!”

  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时值春茧收购季,如不及时组织收购,全省几十万担蚕茧必将遭损。他立马找到军代表,反映了此情况。军管会问他,眼下时局还不稳定,西湖边尚有枪声,你能下乡吗?朱新予拍着自己的胸脯说:“这可是时不待人的急事,哪有心思去管什么枪声,放心!我是行家,请求解放军协助组织一支人数众多的收购队伍,必定完成任务。”有不怀好心者说:“朱先生,你这何苦!”朱新予说:“你不懂!蚕茧我比生命还重要!”他不顾个人安危,立即组织丝绸界同仁开始收茧工作,解放军也动员了上万人到蚕桑区收购蚕茧,并由朱新予为主组织烘茧,及时完成了春茧的收购,既挽回了损失,又对恢复杭州丝绸业起到积极作用。事毕,他应马寅初校长之聘,就任浙江大学农学院教授。

  出任丝绸工学院院长

  1950年8月,朱新予先后就任杭州市工商局、企业局、工业局局长、副局长等职。当时的杭州乃至全省的丝绸行业基本是个体织户,规模微小,朱新予实事实办,一家家地动员业主恢复生产。后来,他又针对丝绸行业规模小、设备简陋的现状,动员业主搞联营,提高生产率。特别是对印染作坊,基本上是“一只缸两根棒”的土法染色,联营后便开始机械化染整,极大地提高了产量和质量,减轻了劳动强度。1951年,朱新予举办了一个浙江土特产展览会,丝绸等手工工艺颇具特色,引起华东各省的重视。至1955年后,朱新予一度担任浙江省工业厅、轻工业厅副厅长兼丝绸局局长,提出了成立一所丝绸学校、建设一个丝绸研究院的设想。

  他首先在杭州缫丝厂内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纺织科学研究所,自兼所长;又创办《浙江丝绸》,沟通信息,探讨丝绸发展和技术问题。他认为“今天的丝绸工业,在科学技术方面应用尚可,原理太少。必须在实践中提出问题,提高到理论上认识,再去指导生产,必须加强对丝绸高等教育与科学研究的领导。”1960年,他离开行政岗位,专任杭州工学院副院长兼纺织系主任。次年9月,该校并入浙江大学,纺织系单独成立浙江丝绸专科学校,由朱新予任校长。他提出了两条办学思想:第一,要为丝绸工业服务,办四年制本科,形成自己的特色;第二,学老浙大的办学精神,加强基础理论学习。在他的努力下,该校提高了基础理论课的质量。在“文革”期间,朱新予的教学、科研和加强基础理论的教学思路,被视作“修正主义”遭到批判,但没有动摇他对祖国丝绸事业的信心。

  1979年3月,77岁的朱新予由省委任命为丝绸工学院院长。他每天坚持上班,中午也不回家,在校食堂吃碗面条,打个瞌睡继续办公,一心一意要将学院搞上去。到1982年在校学生已经达到1251人,各项工作有序开展,呈现出一派新气象。他创新地推出了其他同性质院校所没有的“丝绸美术与品种设计”新专业;1980年,他又开始试办服装专业,也属国内纺织丝绸院校的首创。经他努力全校教职员工从1977年的244人,增加到1983年的671人,其中讲师138人,教授、副教授16人,又另聘6名兼职教授。为了提高中青年教师的业务水平,从1981年开始选派教师赴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家留学进修。

  在办学过程中经费不足是经常性的问题,朱新予不厌其烦亲自出马,找省政府相关部门和省丝绸公司、中国丝绸公司等领导,争取增拨经费,用于新建和扩充实验室,保证教学科研的需要。

  在注重教学的同时,他一如既往地关心蚕桑整个生产链,设想从医学、农学、生物学的基础学科方面入手,提高蚕丝的质量,以求达到中国丝绸质量跃升至国际顶级水平,还丝绸为国粹的原貌,使丝绸文化承接中国的文明之光。1984年经朱新予的多方奔走,将丝绸工学院由原省政府领导,改为中国丝绸公司和省政府的双重领导,以中国丝绸公司为主领导体制,并得到教育部的批准。从此浙江丝绸工学院开始面向全国,学生由全国招收、全国分配,使学院跨上了一个新台阶。

  临终犹念丝绸志史

  1978年,朱新予参加了全国科技大会,听到邓小平提出的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讲话,深受鼓舞。1980年他亲手创办了国内第一个丝绸史研究室,制定丝绸史研究计划,开创了丝绸史研究学科。主编《丝绸史研究资料》,会同丝绸界的专家和老同志,经几年努力编写了《中国纺织科技史》的丝绸部分;主编了《中国百科全书纺织卷》丝绸部分,均于1984年出版。

  浙江作为全国主要的蚕桑丝绸之乡,朱新予早在上世纪50年代就着手浙江丝绸史的研究,后来他通过丝绸工学院会同全国丝绸科技情报站继续这一工作,并得到浙江省农业厅、省丝绸公司的支持,经数年努力,由朱新予主编的《浙江丝绸史》于1985年由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受到国内外专家好评。

  为推动中国丝绸史的研究,他以浙江丝绸工学院丝绸研究室的名义,邀请全国丝绸界专家、研究单位于1983年9月召开了第一届“中国丝绸学术讨论会”。交流讨论了近年来丝绸学术研究成果,并就筹建中国丝绸史研究会、编写《中国丝绸史》等事项展开讨论。与会成员推选朱新予教授等13人为中国丝绸史研究会筹备委员会委员,并将《丝绸史研究资料》改刊为《丝绸史研究》,作为会刊发行。1992年,浸透了朱新予等专家心血的《中国丝绸史》出版发行,1995年该书被纺织工业部评为优秀图书二等奖。可惜朱新予自己未能见到该书的出版。

  在朱新予的发起建议下,1983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中国丝绸公司。为发掘丝绸历史宝库,他又在全国政协会议上提出建立中国丝绸博物馆的建议,受到国务院、浙江省和杭州市政府的重视,于1986年立项拨款建馆,1992年2月,建筑面积1万多平方米的中国丝绸博物馆在杭州西子湖畔落成开馆。可惜朱新予自己未能见到该馆的建成。

  朱新予数十年曲折经历,让他深刻认识到“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只有在共产党领导下,中国的现代化和国家的强盛、人民的富裕才能实现。”出于对中国共产党的热爱和对党的信仰,1985年3月,已84岁高龄的他再次提交了入党申请:“回忆我60多年的经历,青年时期教育救国、实业救国的思想都成了幻想;壮年流亡西南,只能艰苦度过;至抗战胜利后更是困难重重。只有迎接解放,才见光明。新中国成立以来,面貌大变,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团结奋斗,振兴中华,向着世界先进行列迈进,万感兴奋!老牛奋蹄,更待何时!”同年9月,他光荣地加入了中国共产党,终于实现了他一生孜孜追求的人生理想。

  1987年初,朱新予重病住院,但仍为校庆九十年写了《坚持改革,办出特色》的文章,书写了“为振兴丝绸事业而共同奋斗”的题词。同年4月在校庆大会上,他仍登台向大家招手致意,师生们感动得流下热泪。同年6月,在病危临终前,他向前来看望的前副省长翟翕武嘱托三件事:一是“恢复林社”,以纪念林启创办蚕学馆(丝绸工学院的前身)的功绩,教育后人;二是帮助建成中国丝绸博物馆;三是帮助落实美籍华人赠款建丝绸陈列室。病危中的朱新予仍念念不忘他为之奋斗数十年的丝绸事业。同年6月无情的癌症夺走了他的生命,朱新予以“老牛奋蹄,更待何时”的高尚情操,为重振我国的丝绸事业献出了毕生精力。

作者:王书培  
编辑:吴新红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