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40年,40个家庭故事】1986年 我成为萧山图书馆首批读者之一

2018年10月30日 8:26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40年,40个家庭故事】1986年 我成为萧山图书馆首批读者之一

【40年,40个家庭故事】1986年 我成为萧山图书馆首批读者之一

    人物:周祖惠

  职业:退休职工

  背景:1986年5月,位于文化路上的萧山图书馆开放服务。

  萧山图书馆开放

  成文艺青年“打卡地”

  在《萧山县志》上,有这样一段记载:1984年1月,在城厢镇文化路83号动工兴建图书馆大楼,翌年12月竣工。总面积2151平方米,有阅览座位240多个,书库9层,可藏书35万册。1986年5月17日开放,1987年藏书14万册。有采编、参考资料、少儿、阅览、外借、辅导6个组室,是浙江省第一批建立的市(县)图书馆。

  32年来,矗立在文化路上的这家图书馆,陪伴了一代萧山人成长。周祖惠的家,离图书馆不远。“当时城河南面有一条不太长的包家弄,就是老城厢镇米市街江寺桥头,我家是第一个搬进包家弄2号墙门的。”周祖惠说。那一年,位于文化路的萧山图书馆开放,因为离家近,再加上对书的热情十分高涨,让他与图书馆有了割舍不断的缘分。

  当时还在萧山运输公司从事工会工作的周祖惠,依然清楚地记得初次拿到图书馆借书证时那种兴奋的心情。他急切地跑进书架中,挑了本渴望已久的书,带回家里如饥似渴地读起来。“那时想要办本借书证,可不像现在这么容易。”周祖惠回忆说,办证还要排队预约,但读者很热情,一时间这里成了当时文艺青年的“打卡地”。

  图书馆内沐浴书香

  两代人共同成长

  “对我们家来说,1986年是有特殊意义的一年。那一年,我的两个子女都面临人生中比较重要的考试。”周祖惠说,长子高中毕业未能考取理想的大学,心有不甘选择了复读,只要一有时间就往图书馆跑,不是去温习功课,就是读一些自己想看的书,获得求知的乐趣。功夫不负有心人,第二年,孩子终于考进了理想的大学。

  周祖惠的小女儿那一年正好中考,课余时间待得最多的地方也是图书馆。“那个年代,图书馆是为数不多可供人们寻求精神食粮的地方。当时多数家庭收入不高,而子女又多,书籍报刊一类读物相当稀罕,能订上一份报纸的家庭大多不是一般人家。”周祖惠说,每逢图书馆开放日,人们尤其是青年和少年儿童都十分渴望能到那里去借书看书,图书馆真称得上座无虚席。每年高考前夕,考生们更是互相邀约到此借书、阅览。

  有了书籍的滋养,当时正值壮年的周祖惠在这里拓展了眼界,陶冶了情操。而他的子女,也在这里获得了知识的提升。

  退休后不忘“充电”

  古稀之年仍爱读书

  2002年,从浙江登峰集团退休后,周祖惠有了更多属于自己的时间。为进一步提高自己的老年生活品质,他不断给自己充电。2007年2月1日,萧山图书馆新馆正式对外开放,周祖惠又多了一个好去处。新图书馆藏书更多,而且检索书籍也更方便,还常常有各种文化展出。周祖惠花更多的时间泡馆看书、参加文学沙龙,更自学了电脑和上网,还在“乐龄网”等网站上担任版主,经常撰写有益社会和老年健康向上的帖子,晚年生活十分丰富。

  周祖惠和老伴4次去加拿大小住,作为北干街道侨联委员,他人在北美不忘家乡,经常通过QQ和微信与社区干部交流信息,时刻关注社区活动,并连续在华文报刊上发表宣传祖国新事新貌的文作,其中宣传家乡节能的文章“感恩阳光”还获得征文大赛一等奖,其摄影作品也曾多次获奖。

  回国后,周祖惠在图书馆老年沙龙讲坛上或在同学聚会时,经常介绍国外生活感悟及华裔爱国思乡情结。2012年1月,他自编自勉的《二我也》文集出版。

  “老马已知黄昏近,不用扬鞭自奋蹄。”77岁的周祖惠说,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的阅读方式变得更为多元和便捷,但他与书籍的缘分是一辈子都割舍不断的。

作者:文/记者 项亚琼 摄/记者 丁毅  
编辑:来陈华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