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网
微信

破解区域间医疗资源不平衡:100万人家门口有了新医院

2018年4月18日 10:13来源:浙江在线

  

破解区域间医疗资源不平衡:100万人家门口有了新医院

  浙江在线4月17日讯(浙江在线记者 陈宁 通讯员 应晓燕 吴婧)在浙江,家门口看病的便利已覆盖城乡。但在部分城市化进程发展较快的地区,区域性医疗资源失衡的问题日益凸显。近日,杭州市西湖区的一项全新举措,为这一道医改老难题提供了新解法,数以百万计的居民将从中获益——

  从2018年起,在三年时间内,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浙江医院、杭州市第一人民医院等5家省市级三甲医院将在西湖区分别成立分院,旨在提升区域医疗服务能力。

  那么,医疗资源失衡的难题如何出现?这一探索,将如何提升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为此,记者走访了我省相关医院和专家。

  老难题

  区域医疗资源失衡

  在西湖区卫计局三楼的一间办公室内,墙上贴着的一张地图格外引人注目。这张《西湖区主要医疗机构分布图》上,用红、蓝、绿三种颜色标识出不同医疗卫生机构在这一区域内的分布。

  “很明显,这一区域的医疗资源相对匮乏,我们有着约100万的总人口数,却只有5家省市公立医院。”西湖区卫计局副局长楼卓鑫告诉记者。

  一张静态的分布图,折射出动态发展着的医改难题——在杭州市西湖区,该区域内的浙江省立同德医院,2017年的急诊人次达16万,这在杭州市的公立三甲医院中位列第二;但同样位于该区域的三墩镇始终是医疗资源分布的“盲点”,目前该区域有人口25万,到2020年,这一数字预计将增长为40万。

  据杭州市西湖区卫计局统计,该区所拥有的千人床位数、医生数、护士数,均在杭州市的平均水平以下;更为严峻的现实是,西湖区的老龄化进程在20%以上,养老的压力日益凸显……

  这个难题,同样也出现在浙江的其他地区——

  “我们的城市正在变得越来越大,医疗资源配置的失衡也就不可避免。”省卫计委医改专家咨询委员会成员、浙江大学医学部卫生政策研究中心主任董恒进教授告诉记者,国家在设置公立医疗机构时有严格的参照指标。“比如一家大型三甲公立医院,必须设在有一定人口数的区域,才能发挥它最有效的社会功能。”

  “一家大医院从落地到成熟必然需要时间,城市化让原本属于郊县、农村地带快速发展,所以医疗机构的‘成长速度’往往就跟不上了。”相比重新筹建一家大医院,建分院的时间将更短,同质化的管理也将给人才培养、技术下沉带来诸多好处。

  新解法

  重新布局城市医疗网

  为了破解这个老难题,一份《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在杭州市西湖区正式启动,5家省市级三甲医院将陆续在这一区域内成立分院,这将给居民的生活带来哪些改变?

  在三墩镇居民老夏的记忆里,有着半个多世纪历史的三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地方小、设备旧,那里只有简单的门诊功能,附近居民们得了大病,如要住院,需到8公里之外的公立三甲医院……

  就在今年的3月16日,杭州市三墩镇墩祥街398号,曾经的三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转型升级”为西湖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在这里,宽敞、明亮的新病房由浙江医院统一运行和管理,病房内共计床位135张,第一期开放床位41张。试运行半个月后,西湖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已经收治48人,出院24人。

  这些即将在杭州市西湖区设置分院的公立医院,除了增设一个新院区之外,更希望将优质的医疗资源、专科技术逐步下沉,重新布局老的城市医疗网。

  “城市三甲医院要应付大量的疑难杂症、危急重症病人,往往没有精力、没有场地完成老年照护工作;另一方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又没有足够的经验和高精尖的技术。”浙江医院院长严静告诉记者,因为挂靠浙江医院高水平医联体,西湖区中西医结合医院将在老年专科上发挥所长。

  在西湖区合作办医的规划中,根据区域特点发展医学专科,被列入重点考虑——老年专科在基层的加强,应对日益加重的老龄化进程;即将开设的杭州市妇产科医院城西院区,将填补多年来西湖区妇产科资源的空白。

  规划中,医学人才也成为三甲公立医院向基层倾斜的关键。

  “优质医疗资源应该让老百姓可及。大型公立医院除了承担公共卫生、疑难杂症和危急重症的抢救功能之外,还应该将医疗人才输送到基层去。”省立同德医院院长柴可群告诉记者。

  在我省“双下沉、两提升”工作推行的近5年来,省立同德医院与杭州市西湖区的五常、古荡、翠苑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展合作,向基层输送了大量医学人才。

  未来,省立同德医院之江院区(杭州市西湖区第二人民医院)将占地36亩,总面积达5万平方米,通过人才的输送,之江院区将“平移”医院精神卫生等方面的优势专科并设立门诊。

  

破解区域间医疗资源不平衡:100万人家门口有了新医院

  新希望

  完善分级诊疗体系

  从杭州市西湖区卫计局的规划看来,新增设的5家医院,既有大型三甲综合医院的分院,也有“转型升级”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多层次的医疗资源配置,是为了满足区域内不同人群的就医需求,引导基层首诊。

  “合作办医模式如能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实力,它的最终指向一定是分级诊疗。”董恒进说,现在自己一旦需要看病,他的第一选择是几百米之外的浙江大学校医院。就近选择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是他在德国生活时的习惯,也是他在回国后身体力行“家门口”首诊。

  早在2013年,董恒进就受省政府委托,启动《分级诊疗、双向转诊课题报告》,经过调研后,课题组发现,推动分级诊疗的关键,在于加强基层的临床能力建设。“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仅要发挥在预防保健、慢病管理等方面的功能,还应该加强在常见病、慢性病、老年疾病等方面的临床诊治功能,从而减少大医院的门诊压力。”

  除此之外,形成基层的分级诊疗体系的建立还有更多的“硬骨头”要啃。

  “比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薪酬制度是否能得到有效改革,全科医生的管理是否到位,基层的基本药物制度有没有完善等等……”在董恒进看来,这是一个涉及到财政、人力、医保等多方面的问题,需要在政策层面加以引导。

  “医疗资源的下沉依然是未来的大方向。”省卫计委相关负责人认为,“双下沉、两提升”工作在浙江推行了近5年后,需要建立长效机制,上级医院和基层医院需要建立更紧密的合作办医关系,有效引导分级诊疗,加强基层首诊。

作者:  
编辑:夏燕云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图片新闻

头条推荐

视频推荐

新闻 即时报 专题 视频 教育 房产 理财 家居 健康 汽车 钱塘新区 网络问政 湘湖社区 北干楼宇 钱塘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