萧山网萧山生活网萧山装饰装修网萧山健康网萧山教育网萧山房产网萧山企业网萧山车网萧山购物网
<
您现在的位置:萧山理财网 >图片新闻 >

沙地农居变迁,见证萧山乡村振兴

2021-04-21 10:05:47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 一位摄影师的“母城记忆”

■记者 魏乐钇 通讯员 陈新

从父辈搭建的茅草简屋,到劳动补贴的单层平屋,从功能齐全的三层农房,到如今崭新整齐的联排、别墅……最近,这一组“网红”照片打开了大家的话匣子——

城市变迁记忆绵长,而在相机里酝酿“时光”的就是本土著名摄影师张祥荣,数十年间,扎根在萧山围垦的张老师,先后跟踪拍摄了不同时期的沙地民居。他用镜头聚焦生产生活,那一张张定格岁月的照片,凝聚了他对生活的无限热爱,更是见证了乡村振兴在萧山的落地生根。

资深摄影师张祥荣介绍沙地民居变迁史

“这是我们生活的变迁史,从物质不断丰裕到文化日渐繁荣。”张老师说,在几十年前想象不到的事情很多都成为了现实,而这一切都记录在了照片里。在建党100周年之际,张老师整理出百张沙地老照片,于近日捐献给了萧山区档案馆。“萧山沙地农居的变迁,其实就是萧山农村经济的变迁史,是萧山围垦精神的传承史,需要萧山人代代相传。”这是张老师的拍摄初心,为我们打开了独一无二的“母城”画卷,谱写了日新月异的赞歌,诠释了幸福生活的蝶变。

第一代住房: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萧山沙地农民住的草舍

第二代住房: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萧山沙地农民住的平房

第三代住房: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萧山沙地农民住的单平台

第四代住房: 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沙地农民的二层楼房

第五代住房: 上世纪九十年代,萧山沙地农民住的三层楼房

第六代住房: 2000年以后,萧山沙地农民的别墅

第七代住房: 2010年后,萧山沙地农民住的联建房

第八代住房: 2015年后,萧山沙地农民住上高层楼房的小区

勤劳致富,“茅庐”换瓦房

“每座城市都有过去,都有着独特的记忆和味道。”张老师说,新中国成立初期,萧山沙地居民住房条件普遍较差,三代人挤在同一间房的情况屡见不鲜。改革开放以前,沙地普通人家的住宅大多以茅草搭建的简屋为主。

“那时候,喝的是河(池塘)水,做饭用柴火,大家对住房的要求普遍不高,能遮挡风雨就不错了。”提起过去,张祥荣感慨万千,“小时候一家人生活在河庄向公村,茅草稻草搭建的房子散热不好,炎热的夏夜只能坐在露天南瓜棚下纳凉。梅雨季节,草舍里东漏西漏,没法安然入睡。”

新翻修的草舍看上去金黄灿烂,下几次雨就变成了灰黑色,不仅如此,茅草房,不出两年,就要重新翻修。因此,造屋是沙地人祖祖辈辈奋力追求的事,是经济翻身的象征,也是生活改善的标志。

1980年初,张祥荣响应当地政府围垦迁户的号召,全家迁徙到围垦前进公社东庄大队落户。“新围垦那时候人烟稀少,沙地面积又比较大,条件相对比较艰苦。政府为了鼓励建设围垦,每人都有落户补贴。我家那时候6口人,再添上一些积蓄,就这样建起了自己的4间砖瓦平房,这比之前好多了。”

三产发展,平房改三层楼房

初到围垦,当时农户主要经济来源均为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农作物种植收入,以单一的水稻、大小麦为主。“由于收入一直不高,后来我们生产大队里有人提出种络麻,从试验田推广到全村,稻麻轮种,收入也提高了一点。”

1983年,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普及,农民的生产主动性提高,种植也趋于多样化。“辣椒、胡瓜、大萝卜、毛豆、韭菜等,全在围垦区‘安家落户’了。”多种经营收入让农家生活改善了不少。“我们那时候种出来的胡瓜,非常爽口解渴。还有沙地有名的白头韭菜,配上鸡蛋炒一炒,味道喷喷香。”张老师拿出一张农民手捧辣椒的照片,如数家珍。

据1986年1月18日《人民日报》档案记载,萧山八十年代乡镇企业大发展,产值占全县工农业总产值的三分之二。随着社队企业的不断增多,围垦农民生活得到明显改善。张祥荣的妻子原先靠挑花边补贴家用。有了经济作物等额外收入,她在镇上开了一家小卖部。因小镇周围有企业,外来人口逐年增多,小卖部生意还算不错,钱袋子就这样一点点鼓了起来。

1990年,张祥荣一家迎来了一件大事——盖上了三层楼的新房。“以前想都不敢想,在短短的十年里,全家就住进了舒适的新居,你看——”张老师拿着照片给我们介绍着,如果没有张老师拍摄的照片,我们实在很难想象过去的生活。

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成风景

时光进入新世纪,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推进,按照区委、区政府《关于加快农村住房改造建设的若干意见》要求,农村住房建设“二统一”(即统一规划用地,统一建房式样)成为一种新的发展趋势。农居统一联建,屋内设施配套,家用电器一应俱全,沙地人过上了让城里人羡慕的幸福生活。

“我家住平房的时候人均年收入不上百元,如今钞票多起来了,兄弟几个新房子也造起来了,日子也越来越好。”张祥荣兄弟三人陆陆续续都翻建了老家的房子,住上了三层小洋房,后代们也先后成家立业,有的还出国读博了。

其实,张祥荣家的变迁是萧山三农发展的一个缩影。张老师拍摄的照片更是记录了时代前进的步伐,一张张平面的照片展示了我们更加立体、美好的生活。

“现在真的太方便了,以前没有无人机的时候,靠爬到楼房顶层拍摄,只为记录城市焕新颜的过程,只要我走得动,我会一直拍下去……”从黑白胶卷,到数码照片,在张老师看来,无论摄影器材如何进步,变的是载体,不变的是对萧山的无穷无尽的热爱与真挚朴素的情怀。

萧山农村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景致将在张老师的镜头里越来越生动……


作者:  
编辑:王鹰

相关新闻

萧山网版权声明

    根据萧山网与萧山日报社和萧山广电局的合作协议,萧山网拥有萧山日报、萧山电视台、萧山人民广播电台的所有文字、图片和音视频稿件的网上独家发布权,版权均属萧山网所有,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未经本网协议授权不得转载、链接、转贴或以其他方式复制发表。已经本网协议授权的媒体、网站,在下载使用时必须注明"稿件来源:萧山网",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责任。
萧山网络传媒有限公司 萧山网 版权所有 ©2003-2017 地址:杭州萧山金城路1038号七楼
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浙B2-20100267 信息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号:1110482
广播电视节目制作经营许可证编号:(浙)字第69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