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时政经济 > 

乡贤童世骏畅谈共同富裕萧山路径 | 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寻求精神富有

[ 时政经济 ]    
2021
09-06
08:03

乡贤童世骏畅谈共同富裕萧山路径   

在共同富裕道路上寻求精神富有

开栏语:当前,萧山已经进入新的发展阶段,为进一步营造群策群力推进萧山高质量发展的良好氛围,本报与萧山区委统战部联合开设“连线智库”专栏报道,通过邀请乡贤中的专家、学者等智库人士,以访谈形式,为萧山发展出谋划策、开拓思路。

童世骏

现任华东师范大学哲学系终身教授、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年曾在萧山进化镇华家垫村度过,1982年、1984年分别在华东师范大学获学士学位和硕士学位,1994年在挪威卑尔根大学获博士学位;2020年6月任职上海纽约大学校长。

主要研究领域为认识论、实践哲学和社会理论,已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学术著作十余种,出版译作近10种。

日前,浙江省公布了首批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试点名单,杭州市萧山区作为“建设共同富裕现代化基本单元领域”试点,成功入选全省28个试点之一。近年来,萧山在推进未来社区、未来乡村建设方面敢为人先、先行先试,率先走出一条共建共治共享共富的发展之路。如何全面理解共同富裕?怎样答好萧山打造全省未来社区和未来乡村建设的示范样板这道题?进化乡贤、现任上海纽约大学校长童世骏接受了本报记者的采访。

对家乡萧山

有着很深厚的感情

记者:您作为萧山进化乡贤,请谈谈您的印象中的萧山。

童世骏:我对家乡萧山有着很深厚的感情,我的父亲是临浦人、我的母亲是进化人,我也一直以“萧山人”自居。

自改革开放以来,萧山一直都是走在全国前列的工业经济强区,萧山人民生活都是相对富足的。而我,从小就在进化镇华家垫村长大,我觉得萧山是一个具有中国元素和特色的地方,尤其是萧山的乡村,具有鲜明的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特色,保留着传统习俗,而且萧山乡村自古就有一种“互帮互助”的氛围,邻里关系都很和谐。

尽管离开萧山,但也一直关心着家乡的发展。听亲戚说,近两年来萧山乡村振兴、美丽乡村建设都做得非常好,华家垫村也成为了萧山南片一个旅游景点,非常期待回乡体验一下童年那种青山绿水、溪水潺潺的美好风景。所以,原本计划今年7月同朋友一起,回华家垫村走一趟萧绍古道,但因为台风“烟花”和疫情暂时搁置了,所以我非常希望可以尽快回到华家垫村,好好看一看现在的家乡。

我也相信,未来,萧山的乡村必定会更加美丽和宜居,留得住绿水青山,记得住乡愁。

共同富裕,既要有财富获得感,更要有生活幸福感

记者:您如何理解“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的富裕”这句话的含义。在您看来,萧山能够成为浙江共同富裕首批试点城市之一,这意味着什么?

童世骏:我们讲的共同富裕,是社会全面进步和人的全面发展,既要有财富获得感,更要有生活幸福感。

首先,共同富裕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是一个中长期目标。共同富裕是一个制度性、体系性的概念,不仅是“共”,更是“富”,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以前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以前讲的“均贫富”,到最后一定是均贫而不是均富;现在讲的共同富裕不是要消灭人与人之间的收入差距,而是实现人人富有的发展环境。其次,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在追求物质共富的同时,我们更要寻求精神层面的“共富”,在推动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不断提升的同时,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断得到满足。

中央把浙江作为共同富裕示范区是希望浙江先行先试,积累相关经验。我们也要认识到,有些经验在其他地方可以复制,但一些文化层面的基因可能是浙江所独有的——市场经济的基因、改革创新意识、务实精神和合作精神等。但总的来说,浙江在先行先试中会产生很多创新性做法,这会对其他地区实现共同富裕起到引领作用。

其中,萧山能够成为首批试点城市,说明这是中央、省市对萧山发展水平、发展高度,对萧山人民的能力、德行充分肯定,这也是中央承认萧山等试点地区已经达到了可以率先走向共同富裕的能力和前景。萧山人民自古就有敢拼敢干的精神,就是“勇立潮头、自强不息”,在不断总结以往的经验教训,脚踏实地走过来的。这种高度的肯定,作为萧山人而言,我是非常自豪的,我也相信萧山人民是能够交出满意答卷的。

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和关键抓手

记者:如今,乡村振兴成为实现共同富裕的主战场,请您就共同富裕与乡村振兴的关系谈谈看法。萧山在走向共富的道路上,可以从哪几个角度切入去实现。

童世骏:共同富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目标和关键抓手,也是乡村振兴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在我看来,乡村走向共富,首先是需要有良好的乡风,乡风文化是村的“根”和“魂”,良好的乡风文明可以凝聚人心。这一点,我觉得萧山的乡村做得非常好,每个村都能将乡村文化和传统习俗相结合,将村民都能团结在村庄里。其次,高质量发展进程中推动和促进共同富裕,我们要坚持“先富带后富、帮后富”的途径,通过补齐社会弱势群体“短板”来实现共同富裕的目标。在政策的制定中,我们要鼓励乡村勤劳创新致富,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形成人人参与的发展环境。

走向共同富裕,首要是发展不能停。这是萧山的强项和优势。从改革开放以来,萧山的经济社会发展就一直是走在前列的。接下来,还是要坚持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为人民提高受教育程度、增强发展能力创造更加普惠公平的条件。

此外,实现共同富裕是没有“一刀切”的政策,也没万能的公式套用。萧山在走共同富裕的道路上,根据创建项目所在区域的共同富裕探索方向和相互关联性,综合谋划形成产城高质量发展、城乡融合、老旧改造、特色保护乡村四种类型社区。例如东片的党湾、瓜沥,走的是产业项目拉动、数字化改革模式;城区的北干、城厢是通过推动老旧社区“微更新”模式;南片的进化、楼塔以美丽乡村建设为载体,打造美丽经济。这些模式“因地制宜”,会是萧山探索共同富裕路径的“最优解”。

不论是共同富裕,还是乡村振兴,关键要完善人才回流机制

记者:您的著作大部分在用哲学社会科学来解答中国精神文明方面的内容,譬如《理性与梦想》中探索的是青春梦想与成熟理性的关系,可以说,共同富裕也是我们的梦想。那您觉得,萧山在物质条件优越后,面临的精神文明富裕挑战是什么,应当如何补齐。

童世骏:我之前也回答过,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萧山本身重视教育,有非常良好的文化传统,是很好的一个区位条件。但是我们也可以看到,现在很多地区存在一个现象,就是高等教育普及以后,优秀青年在接受高等教育以后会选择留在都市工作、生活,反而给乡村造成人才外流、文化枯竭的趋势。

不论是共同富裕,还是乡村振兴,人才都是关键。如果说乡村的硬件条件、共享设施可以通过政府项目来补齐,那么人才的引进是需要依靠软环境的。能否吸引流动的人才留在乡村、建设乡村,关键在于如何完善人才回流机制。

而现在,很多青年人才选择回乡,其回归主要因素还是对乡村的情感。中国人自古以来,就有故土情节与隐世情怀,“叶落归根”就是中国人的乡土情怀。这种乡土情怀,就如同一种隐形的“粘性剂”会促使人们回乡。因此我认为,我们是需要有这样一批带头人,来引领并形成一种回乡创业的氛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急不得,但是必须要有目标。

我觉得萧山有一个非常好的条件,就是美丽乡村建设带来非常强大的吸引力。亲戚也一直在和我说萧山乡村现在建设的不比城市差,也有很多年轻人愿意留在乡村生活。也有很多都市人过厌了都市生活,选择去乡村过精神生活,去体会乡愁。

有了这个良好的基础条件,让人才“留下来”,就需要我们加快乡土文化资源的收集、保护与传承,发展相关产业。

同时,建立乡村共治共享理念,搭建乡村引才聚才平台,健全完善扶持政策体系,让愿意留在乡村、建设家乡的人,愿意投身农业、逐梦乡村的人,都能在乡村有事业可干、有才华可展,更能在乡村尽情绽放靓丽青春。

文化教育事业是提高人们精神富裕的一个抓手

记者:随着萧山近两年的国际化程度提升,萧山有了多所国际合作院校,基础教育水平有所提高,但是高等教育一直是我区教育的短板,您觉得如何破解这个难题?

童世骏:文化教育事业是提高人们精神富裕的一个抓手。人们的综合素质提高,更懂得如何发展和进步,同时生活方式本身也能获得提高。

我认为,中外合作的模式有很多种,譬如职业教育、艺术教育等等。可以适当地开拓一下视野,未必让孩子毕业后离开乡村、离开家乡就是有出息的。在萧山,各级政府要有信心来做一个引领,实实在在地去改善青年在家乡建设的能力、在家乡生活的能力,不仅仅是收入提高多少、基础设施建设得多好,而要将目光放在更长远的位置。因为萧山人民本身的生活条件、生活质量就相对较高,所以要追求更高的精神层面,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愿景。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作者:记者 黄婷  

编辑:蔡少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