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课堂·萧萧讲地名—南阳老街

[ 审管办(行政服务中心) ]    
2021
08-27
16:52

南阳地处钱塘江故道中小门,曾几度沦为钱塘江水道。后淤涨成陆。这块潮涨潮落的凸肚沙(海涂涨得比较高叫凸肚沙)上清乾隆末年就有人在这里开始垦荒种地。清嘉庆十八年( 1813)划归萧山,但分字号不编都图。至民国初,不少移民来到这凸肚沙种地栽桑养蚕,经营买卖。相传,有两兄弟就在直湾东做买卖,阿哥叫惠南、阿弟叫惠阳,是较早开的一爿粮食店,生意做得蛮闹猛。由于两兄弟的服务态度好,买卖又公平,大家都愿意把农副产品拿到他们那里去交易。并把这两兄弟的名字连起来说:“到南阳去....”渐渐地人们把“南阳”两字就作为地名一直流传下来了,现在人们把他们两兄弟开店过的地方叫“老南阳”。

民国4年(1915),是南阳历史上非常有意义的一年,也是开始兴建南阳街市的一年。那时,南阳的市面就只有在穗昌兴桥东侧有平屋三间,开着一爿“穗兴堂”米店。当时桥西(直湾西)都是稀稀拉拉的简易棚舍。在这七零八落的棚舍中,也有两幢像样的四合院住宅,分别建有两个台门。这就是南阳大家耳熟能详的大户人家“丁家”(丁联镳、丁联一两兄弟)。清光绪二十三年(1897),是从乐园搬迁来南阳落户的,至今已有120年历史了。

南阳后街(今惠阳街)

民国4年(1915),南阳后街、直湾西边开始兴建楼房。这是“新南阳”的起点。当时,有三位主要人物发起兴建南阳街,第一位是高位南的第二个儿子德梁,当时大家都叫他小荣店王(小名),时年45岁。第二位是高其凤江师的第四个儿子叫德一,大家都叫他文桂四店王(小名),时年36岁,第三位是高德一的阿弟叫德棻[fēn](小名斯馨),大家都叫他斯馨小江师,当时25岁。这3人身强力壮,办事有胆识,多次共商计议,决定兴建新南阳。

南阳南街(今惠南街)

民国4年,钱塘江西沙大坍江,赭山坞里西南的莫家湾坍得非常厉害(现是钱塘江),这小集镇上的老百姓因坍江而四处逃难,许多人把快要坍陷的,房屋随意卖掉。德梁、德一和德棻就利用这一时机,到坍江严重的莫家湾去买旧木料,兴建南阳街的热火就这样烧起来了。

高德梁第一个在大湾边自己的土地上按照徽派的建筑风格,朝南建楼房15间,朝北建平房15间,东西两边建起两个圆洞门。至今上了年纪的人对这两个圆洞门门都记忆犹新。当时在南阳有这样气派的楼房,影响很大。所以,当时大家都叫“新南阳”。同时西边接着有德一建朝南楼房8间,朝北建平屋6间,屋基由其父亲其凤江师协调,由其阿弟德菜调给;德棻就在自己的土地上与阿哥接壤建楼屋5间,直到邬宝丰弄为止。德棻房屋造得比较讲究,门窗家具特地从东阳请来木匠雕琢,经过3个月时间的装饰,至农历十二月十五日完工。过年喜气洋洋、大摆酒席,邀请了许多亲朋好友庆贺新屋落成。

在三条汉子的带动下,大家从四面八方赶来南阳兴业。许多都是从西沙莫家湾坍江而搬迁来的,也有的是从绍兴等地过来建房兴业的。接着就接二连三地往西扩建,俞大昌米店、李阿多花轿店、朱维万木行、茧行等,很快一条后街形成。在后街形成的同时,中街、南街也相继兴起,协盛的高德祥、大园的王阿伟、南阳的丁小毛、南阳乡乡长胡少梅、陆恒源、汇成和相继兴起。


来源:区审管办地名管理窗口  

作者:  

编辑:桂信怡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