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萧山网 >  新闻中心 >  萧山新闻 >  文教卫 > 

读萧山典故 忆先贤故事 —— 励志篇

[ 文教卫 ]    
2021
08-16
08:07

越王城山

(上)祖道亭(中)越女舫(下)洗马池

古代萧山属于越国疆域,是越国的西北门户,地理位置可谓举足轻重。越王勾践时来萧山巡历,吴越两国多次在此地征战,也留下了馈鱼退敌、临水祖道、卧薪尝胆、西施沼吴等诸多典故,这些典故当中无不蕴含着越人的智慧、坚毅、自励、奋勇,尤其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事迹,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前沉后扬”,对于后世萧山一带的文化精神,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那种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精神为中华民族所传承不息,也是萧山精神的基因。

馈鱼退敌:坐归十万水犀军

两千五百多年前,越王勾践在萧山唱过一出“空城计”。

湘湖的城山,素有“周朝胜迹,越代名山”之称,山上筑有越王勾践屯兵抗吴的军事要塞,据说“馈鱼退敌”的故事就是发生在这里。

春秋时期,吴越之间一直相互攻伐,征战不断。

有一次,越军战败,一直退到古湘湖一带。勾践带着三千残兵钻进山间丛林,上了越军最后的防线——城山要塞。吴军多次猛攻,伤亡惨重而没能攻取城山。就在山下安营扎寨,以图不战而屈人之兵。然而,吴军围困日久,却不见越军动静。于是,夫差便派出使者上山劝降,并带上两条咸鱼作为礼物。

此时,山上的越军已是粮尽水缺,勾践登高远望,四顾萧然。听说吴军使者上山,勾践赶紧吩咐范蠡作了布置,有的进行操练,有的加固城池,有的骑上仅剩的几匹瘦马来回奔跑,弄得尘土飞扬,好似这里还有千军万马一般。

勾践带着范蠡昂然接见了吴军使者。看到两条咸鱼,勾践明白夫差是告诉他越军缺粮绝水,“咸鱼不得翻身”了,不如投降。

勾践也不多说,回赠夫差两条活蹦乱跳的鲤鱼。夫差大出意外,山上竟然还有水有鱼,看来越军粮草充足,城山不是短时期能够攻得下来的。而吴军远道而来,补给线也拉得很长。况且劳师远袭,将士们已经疲惫,又怕其他的诸侯国会趁机侵扰。

夫差无奈,只得下令退兵,城山之围得解。这场战役,夫差的两条咸鱼劝降没有成功,勾践的两条鲤鱼倒劝退了吴军。

“兵家制胜旧多门,赠答雍容亦解纷。缓报一双文锦鲤,坐归十万水犀军。”越军凭两条鲤鱼退却数万兵马,故事传奇之极。北宋身为越人的华镇,用了这短短四句诗,更是把这一历史传奇概括得精彩绝妙,也抒写出了勾践的胆识、智慧,以及强悍的心理力量。

临水祖道:壮士一去复还

湘湖城山怀古牌坊东面,有一座面山背水的六角亭子,名为“祖道亭”,亭子里石碑上刻着“临水祖道”四个大字,相传这里有一个勾践君臣的故事。

话说勾践馈鱼退敌之策虽然让吴军暂时退了兵,但越军并不能挡住吴军的攻伐,不久,越人选择了求和,勾践自为人质入吴为奴。

午夜时分,勾践带着夫人及范蠡等三百多人出发。“临水祖道,军陈固陵”。码头上,“群臣垂泣,莫不咸哀”。借着火把的光亮,人们开始进行祖道仪式,祭祀路神,饮宴饯行,为将要出行的勾践一行祈求平安。

临行之际,大夫文种收起眼泪,朗声读起了祝词:现在的灾祸是孕育德行的根源,眼前的忧患会转化为滋生福气的土壤,越国当前虽然遭受了失败的命运,但日后肯定会振兴激扬。

夜色里,船队越行越远。勾践的夫人站在船舷边,呜咽着唱起歌来。勾践望着已经透露出一丝曙光的茫茫江面,眼睛里透出坚毅锐利,他从容劝慰夫人道:寡人六翮已备,高飞有日,夫人不必忧伤。

这就是勾践君臣临水祖道的故事。

勾践的故事引得历代很多骚人墨客、仁人志士赋诗缅怀,其中明朝宰辅后裔朱彝尊的一首《固陵怀古》很值得一读:“越王此地受重围,置酒江亭感式微。想象诸臣纷涕泪,凄凉故国久暌违。天寒竹箭参差见,日暮乌鸢下上飞。犹羡当年沼吴日,六千君子锦衣归。”

“临水祖道”石碑的另一面刻着的碑文,就是大夫文种的祝词:“皇天祐助,前沉后扬。祸为德根,忧为福堂……”祝词写出了对越国命运转机的强烈期待,阅读这一段祝词能让人深切地感受到越文化中强大坚韧、不屈不挠的抗争。亭里还有一副楹联写道:“黄钺初收,酒满难消臣虏恨;乌鸢乍起,风高不断国妃歌。”勾践收起帝王的仪仗去吴为奴,满杯的美酒难以消除越国君臣的悲哀,面对飞去复来的乌鸢,勾践夫人痛苦地唱着乌鸢歌,描绘出一幅悲壮的饯行画面。

卧薪尝胆:三千越甲能吞吴

勾践入吴三年后被赦返,奋发图强,养精蓄锐,实施“灭吴九术”,以求雪耻。

为了不忘耻辱,磨炼意志,勾践放弃安逸的生活方式,刻苦自励,劳其体肤。他晚上就枕着兵器,睡在柴草堆上,还在住所上方挂了一个苦胆,以让自己随时能看到,每天早上起来后都要尝尝苦胆的滋味,并让门外的士兵问他:“你忘了三年的耻辱了吗?”他又经常到田里干活耕作,妻子也亲自动手纺线织布。他们过着清贫的生活,吃饭没有鱼肉,穿衣不加修饰,屈己容人,礼贤下士,与将士百姓们同甘苦、共患难。

这就是卧薪尝胆的故事。

吴越各地都流传着卧薪尝胆的故事,相传老虎洞也是勾践卧薪尝胆的所在地。

传说勾践回国后,图谋复兴越国,带着随从到各地巡察。每到一地,都要有一段时间的停留,查看当地的山川地势、军事布置,以及老百姓的粮食生产、人口增长等情况。

一天,勾践一行又来到多次征战的古湘湖边,登山瞭望,观察地形。

走到半山腰时,忽然一声虎啸,密林中蹿出一只老虎,老虎挡在了路中间,却没有扑过来,只是与勾践对视着。一会儿,老虎又长啸三声,腾空而去,消失在丛林中。将士们很是惊异,面面相觑。勾践也皱起眉头,觉得怪异,便一头钻进了丛林,顺着老虎的足迹一路跟了过去。山势陡峭,杂草丛生,勾践一行披荆斩棘,一直找到老虎藏身的地方,老虎已经离开。

这个老虎洞,洞里怪石嶙峋,清凉透风,还有细细的泉水从石缝渗出。走出山洞往西,又豁然开朗,往西北瞭望,视野开阔,只见江海流淌,一览无余,远望对面,正是越国的死敌——吴国。

看着这个老虎的藏身之处,勾践觉得似有神灵相助,老虎是特意指引着他来到了这里。古湘湖一带地处吴越边界,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勾践打算在这里作长时间的停留,眼下正需要一个落脚之处。记得几年前,临水祖道时,文种大夫祝词里有一句是“乾坤受灵,神祇辅翼”,说天地能受到神灵的感应,神灵都会辅佐大王。当时不以为然,只道是大夫们宽慰自己,今天看来果真应验了。

老虎威猛,以老虎洞作为栖身之所还能借点虎威,也合乎大王的身份。于是,勾践就在洞里铺上柴草,在洞口悬挂苦胆,出入都要尝一下。每天起来都要望望对面的吴国,时刻提醒自己不忘三年耻辱。

勾践就住在了这山洞里,走访百姓,慰问将士,查看地形,视察沿江防线,尤其是重视这里的城山要塞的军事准备,以及城山下水域水军的驻守训练情况。

“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勾践君臣苦心计谋,励精图治,越国军民强悍坚忍,共度艰难,经过二十年的养精蓄锐,积聚力量,越国国势日盛,转弱为强,终成霸业。

历代许多文人墨客留下了吟咏“卧薪尝胆”这一典故的诗文,如“敌国谩论尝胆事,野台还著卧薪名”“卧薪人已去,千古只荒基”等等。明代越人刘宗周游览老虎洞后,还留下一副对联:“此地曾传尝胆事;我来犹忆卧薪人。”

勾践卧薪尝胆,打败了夫差,而卧薪尝胆的实质是忍辱负重的坚韧,以及“锐兵任死”的勇气。

一次坐车出行,勾践途中遇到一只青蛙,挡在路中间,一副气鼓鼓的样子。勾践看见了,命令停车。他站起身来,恭恭敬敬向青蛙俯首致意。随行的大夫们都很奇怪,问他为什么向青蛙行此大礼。勾践说,因为这只青蛙有勇气!

“夫战,勇气也”,勾践正是要激发越人勿忘国耻,为兴兵伐吴鼓气。他颁布的《维甲令》正是号召将士们激起冲天的怒火,在野地里宿营苦练,到前线去制胜攻关!勾践的将士都能赴汤蹈火,在所不辞。一次吴越两军对阵时,一批有血性的勇士居然一起拔刀自杀,威慑吴军。锐兵任死,越之常性。正是越人具有这种勇于牺牲的精神,才能成就霸业。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精神,不仅在当时取得了巨大成功,实现了前沉后扬,对于后世萧山一带的文化精神,也产生了莫大的影响。古代城山上有勾践祠。当地许多企业家、民众乃至学生,在遇到艰难险阻时,都习惯于登上城山朝拜越王勾践,以取得越王精神的支持。一直以来,当地人们非常自觉地维护这个场所,凡有修建,一些企业家以及民众都会慷慨解囊。萧山中学校园里的一块大石上刻着的校训就是“心存薪胆,奔竞不息”。

坚韧不拔、奋发图强的精神,为中华民族所传承不息,也是“奔竞不息,勇立潮头”的萧山精神的基因。

西施沼吴:踏碎山河是此声

“沉鱼落雁,闭月羞花”,指的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沉鱼”即西施。

勾践受尽屈辱后回到越国,发愤图强,立志雪耻,实施了“灭吴九术”,其中的第四术是美人计,“遗之美好,以劳其志”,使他放松对越国的警惕。范蠡遍访越国,后来在苎萝山下找到了绝色美女西施。

西施很美。范蠡找到她时,她正在溪边浣纱。水中的鱼儿被她的美丽所吸引,居然都忘记了游水,以至于沉入了水底。不光是水中的鱼,范蠡也被西施的美貌深深吸引住了,而西施也对这个英才出众、气度不凡的范郎一见倾心。然而,国难当头之际,范蠡还是把西施迎入越宫,“饰以罗縠,教以容步,习于土城,临于都巷”,把她进献给了吴王。

相传范蠡护送着西施前往吴国,来到古湘湖一带时,当地的人们纷纷前来送行。此时正是鲜藕上市的季节,鲜藕外面裹着的是故国的土,蕴藏着的是家乡的水,于是乡亲们就挖了一筐鲜藕送给了西施。西施一路前行,离故土越来越远,思乡之情也日渐加深。范蠡就让西施吃点鲜藕,以缓解思乡之情。西施却把藕节、藕苗切了下来,请范蠡带回越国交给乡亲们,以示她的心像藕丝一样与家乡山水相连。

乡亲们把藕节和藕苗栽到了古湘湖里,长出来的这些藕,仿佛也沾了西施的灵气,变得更白更嫩,于是人们就把这种藕叫作了“西施藕”。

西施一行来到固陵一带,在这里整理妆容,准备渡江。相传为纪念西施当年在这里理青丝、绾云髻,唐代在这里建有一个“妆亭”,后来又称“庄亭”或“樟亭”,历代很多名人墨客吟诵如流。

西施渡江入吴,自此开启了沼吴的进程。

“沼”的本义是积水的洼地,使吴为沼,就是让吴国沦为沼地。夫差终日与西施嬉戏,沉湎酒色,无心国事,荒废朝政。他还为西施大兴土木,建馆娃宫、响屐廊等。西施忍辱负重,她的绝世容颜让夫差神魂颠倒,就给了越国励精图治的发展时机。数十年后,励精图治、厉兵秣马的越国发动了进攻,一路攻城略地,消灭了吴国。

对于西施的事迹历史上多有褒扬,明朝姚广孝说西施在破吴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怜伊几两平生屐,踏碎山河是此声”,清代蒋士铨的诗里更评述是西施的响屐舞踏碎了吴国山河。

无论西施历史上是否存在,作用多大,在萧山一带自古就有着很多关于西施的传说和遗迹。自宋历元、明、清直至民国时期,萧山还都设有苎萝乡、苎萝都、苎萝村、西施里等建置。如今,湘湖景区矗立着一个“西施别越”雕塑,展现的是乡亲们以藕相送的场景;不远处城山之上的越王祠里,也展示吴越争霸历史中西施的故事;景区有一座小桥,名叫“浣月桥”,如果在月夜下,登桥观望湖面,一轮明月在水中荡漾,好似西施浣月。

“越王台下草萋萋,越王台上鹧鸪啼。啼尽江山多少恨,游人还唱浣纱溪。”芳草萋萋,江山遗恨,清代萧山人沈堡的一首《湘湖竹枝词》写尽惆怅苍凉。


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作者:通讯员 傅浩军 记者 徐益欣  

编辑:蔡少鸣
相关新闻
推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