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 决战2020,萧山在行动 > 我眼中的全面小康 > 正文

萧山建德两地探索协作发展新路子

更新时间:2020年9月8日 9:38    内容来源:记者 姚潮龙 杨圆圆 摄影记者 管丽莎   

  萧山建德两地探索协作发展新路子

  同饮一江水 携手奔小康

萧山建德两地探索协作发展新路子

  水稻长势喜人

萧山建德两地探索协作发展新路子

  三都镇由良桔

萧山建德两地探索协作发展新路子

  儒博生态农业观光园

萧山建德两地探索协作发展新路子

  医生问诊

萧山建德两地探索协作发展新路子

  大洋镇小微创业园

萧山建德两地探索协作发展新路子

  七桔家庭农场

萧山建德两地探索协作发展新路子

  三都镇绿道

萧山建德两地探索协作发展新路子

  (扫二维码看更多文字、视频)

  从新安江边的建德,到钱塘江边的萧山,两座相隔百公里的城市,由于“同饮一江水”的上下游,使得彼此关系无比亲密。而随着区市协作的深入实施,让这种“亲密”更是超越了简单的地理范畴。

  自区市协作以来,在“产业共业、项目共建、资源共享、环境共保、乡镇结对、干部挂职”中,两地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也探索出了一条协作发展新路子,特别是推动建德市社会经济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5900万元带来一个新医院

  “我们医院现在可不好进呢,今年招的都是研究生。”张晶是院办科员,她所在的建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在7年前是建德市第三人民医院。当时的院党委书记汪建军最愁的就是招聘:“医院职工176名,其中医生不到30名,本科生都招不到,大家嫌医院条件不好,人才流失率也很高。”如今院里有医生107名,研究生15名,今年外来人才4人,甚至出现主城区医院人才“逆流”现象,这样的变化汪建军过去连想都不敢想。

  转折点发生在2017年6月。当时,建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从破旧的老院区搬迁进了宽敞明亮的新院区。在老院区里,病床少,医生配备不足,配备设施跟不上,住院病人挤在过道处,附近乡镇的重大疾病患者只能去杭州市区医院就医。造新院的计划从2013年开始筹备,因资金不足而无法动工,最终来自萧山的定向协作资金5900万元成了及时雨,促成了新院区建设。投资约1.48亿元,占地面积42.7亩,硬件设施设备先进齐全,彻底摘下了“老破小”的帽子,成了一所现代化的特色医院。

  如今,随着人才引进、硬件设施提升、医疗实力全面加强,医院辐射范围变广,甚至有不少外地病患慕名而来。“我们是从安徽过来看病的,听说这里中医治疗效果很好。”因为类风湿性关节炎,58岁的美英带着老伴赵宝仓去过很多医院,两周前在路上摔了一跤后,赵宝仓病情加重,一时间瘫在床上,大小便失禁。听附近诊所医生推荐,他们来到了这里,经中西医配合治疗,入院一周病情就有明显好转。

  “群众对中医治疗的需求很大,门诊量逐年增加。”中医康复科副主任医师沈永进介绍,帮扶资金中有一部分用于医疗设备更新,目前医院的治疗设备基本上都是最先进的,比如冲击波骨刺治疗仪,在建德市是唯一一家配备的医院,以前群众治疗骨刺要去杭州市区医院,现在在家门口也能接受治疗。在学科实力提升后,建德市中西医结合医院经常接到从杭州市区转过来的患者,“他们之前长期在省级医院看病,异地求医病患和家属都很困难,现在家乡有了好医院,转回来治疗更方便。”

  说起医院的变化,多年在医院工作的护工阿姨方素娟说:“以前一间病房满满当当地要挤六七张床,乱糟糟的,过道、走廊也都是病床,一个楼层只有一间公共厕所,要上厕所只能排队。现在房间宽敞多了,两人间、三人间,配备电视机、独立卫生间,每层还有治疗室,方便偏瘫的患者锻炼肢体、放松肌肉,环境一好,大家的心情也都变好了。”

  最让沈永进开心的是,医院为每位医生配备了工位、台式和移动电脑。“这样我们录入、查询病患信息就方便多了,以前是插卡查房,现在拿着移动设备查房,信息及时录入,医院还搭建了数据库,病人不用再打印X光片,我们从系统后台直接看片,替他们省了20元钱还有排队等待的时间。”

  “我们这个医院很好的,特别是治你这个腰椎间盘突出,我有个亲戚也是这个毛病……”在康复门诊外的等待区,有位本地村民向初次看诊的外地病患强烈推荐这所家门口医院的疗效。看到这一幕,汪建军说:“能够满足群众的期待,我们的工作就有了意义。”

  950万元探索抱团消薄

  “垃圾不能乱扔,以后鸡蛋壳要扔进易腐垃圾里,记住了没有?”9月1日下午,建德市大洋镇里黄村的鲁秀珍在家里教孙女。因为一个错扔进其他垃圾的鸡蛋壳,鲁秀珍家在当天的垃圾分类中被扣了一分。偏偏村里的垃圾收购机采用智能机器打分,丝毫不讲“情面”,担心在月评比中落后,她有点郁闷。

  垃圾分类很较真,这是里黄村全体村民的常态。在上个月的全镇大检查中,里黄村垃圾分类一项拿了第一。他们的秘诀是积分奖励制度,每日垃圾分类智能打分,每月凭积分兑换奖品,包括日常油盐酱醋等物,村民争先创优,短短数月,村庄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推行积分制以前,鲁秀珍常常把家庭垃圾随手倒至门前的洼地上,让村干部颇为头疼。如今她已经成为村里垃圾分类的满分选手,极少出现鸡蛋壳错分的意外。

  村党总支书记黄永健算了一笔账,每年发放给村民垃圾分类积分奖励的资金总额大概为5万元。有意思的是,这笔钱,跟萧山有点关系。

  里黄村是个经济相对薄弱的村庄,土地不适合耕作,村集体收入大多来自茶山、厂房承包租金,2018年村集体经营性收入约4万元。收入不多,但村里开支的口子不小。

  如何通过区市协作帮助村庄消薄?萧山用实际行动探索破题,抱团消薄,变“输血”为“造血”。

  2019年,锁定大洋镇12个经济薄弱村,区市协作帮扶项目投入950万元,收购占地10亩的旧厂房,改造提升为小微创业园,成立建德市红旅企业管理服务有限公司,性质为国有企业,帮扶资金作为村庄的入股资金,每村每年可享受经营性收入5万元左右,增加创收的同时,解决村民就业问题。2019年已收入租金41万元,预计今年可收入租金76万元。大洋镇镇长何洪宇说:“今后随着租金上涨,村庄的分红也会水涨船高。”去年底,里黄村收到了第一笔5万元分红。

  何洪宇告诉我们,目前该园区业态调整为集镇铝合金加工及经营,汽车、摩托车出售及维修、洗车、快递、家私等为经营主体,“其中1栋建筑占地600平方米由镇政府承租改造为大洋镇党群服务中心及便民服务中心,方便群众办事,受益人口约32000人。”

  2600万元建起致富道

  建德市三都镇被称为桔香小镇,这里家家户户种桔子。朱红霞是村里的种植大户,家里有20多亩桔子园,近几年和旅行社合作搞旅游采摘赚了不少钱。“我们办了几次千人采摘活动,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她说:“生意变好是在绿道建成以后,交通方便了,游客也多了起来。”

  朱红霞家的桔园在新安江边,她说的绿道是三都镇桔香映柳精品示范线项目。总投资8500万元,其中萧山扶持资金2600万元。这是一个沿江景观设计工程,从三江口杨家到三都大桥、春江源下线自然村,全场9.4公里的江边,打造出15米宽的沿江景观,6米宽的道路景观,今年5月1日全线贯通。

  原本是磕绊不平、狭窄难行的村道,如今是平整宽阔、环境优美的景观路。道路通畅后,三都镇的知名度提升,村民的桔园生意越做越好,朱红霞说:“桔子成熟时,每天都有几十辆观光车和私家车开进村里,村里的民宿和农家乐生意也很红火。”

  光搞旅游采摘还不够,今年朱红霞试种了新品种——由良,一种特早熟高糖品种,价值较高。“原来种的是普通品种,3元钱一斤,新品种比较甜,可以卖到25元钱一斤。”朱红霞说:“镇上鼓励我们种新品种,由良苗每株28元,镇上补贴20元。”

  在三江口村的七桔家庭农场,老板陈小友一口气培育了五种精品桔,包括红美人、由良、沃柑等,用的是自动温控系统和水溶性有机肥。“除了桔苗,政府对农业大棚也有80%的补贴。”他是台州人,在村里承包50亩地,从工业企业转型办农业,他很有信心:“村里旅游发展起来了,我看桔园发展前景肯定好的。”

  朱红霞和陈小友的桔苗和大棚补贴,也都来自区市协作补助资金。

  “区市协作工程让村民富起来了。”三都镇镇长方睿说,“三都镇距离建德市主城区35公里,交通不便是发展硬伤,以前我们过来上班甚至要坐轮渡,农业资源再好,也开发不出新的价值。”随着桔香映柳示范线打造完成,三都镇以农业资源撬动旅游产业的愿景初步实现,打响了桔香小镇的品牌,村民有望实现大幅增收。

  在松口村,三都镇打造了一个旅游接待中心,配合柑橘博物馆、柑橘交易市场、青创直播间,今年1月建成使用。其中协作资金800万元,建成后将成为三都镇旅游发展的中心。

  松口村之前也是个经济薄弱村,村经营性收入不足20万元。如今党总支书记胡光兴意气风发:“今年我们经营性收入可以轻松突破30万元,明年预计超过60万元。村里也在加紧开发新的旅游产品和项目,目标对准亲子游、三日游。”



作者:  编辑: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