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抓好“三个年”撸起袖子干 > 新闻 > 正文

【聚焦萧山新制造】加码高新化,激活萧山制造“创新基因”

更新时间:2020年5月15日 7:41    内容来源:杭州日报   

  5月11日举行的萧山打造新制造中心动员大会上,杭州科百特过滤器材有限公司负责人张应民与万向集团董事长鲁伟鼎并肩站在发言席上,是当天唯一两个发言企业代表。“作为一名在萧创业者,非常荣幸能在大会上发言。”

  张应民能站在这里,有他的资本。2011年,科百特“安家”萧山,真正开启企业的产业化之路。不到十年时间,科百特靠着创新驱动和人才驱动创造了多个“跨越”,人才数量上,从三名大学生到400多名研发人员、300多名工程师和20余位顶尖海外技术专家;创新研发上,始终专注于膜过滤技术的开发和应用,产品从化工、电子、食品、医疗等方面的微孔过滤逐步过渡到制药过滤、半导体超纯过滤等领域,拥有发明专利150多项,年均复合增长率达50%。拥抱着这些“创新成果”,科百特也从一家由三名大学生创立的小企业发展成膜过滤领域全球仅有的具备全产业链生产制造能力的三家企业之一,更被业界称为最有潜能成为中国微孔领域的“华为”。

  作为一家依靠技术驱动和人才驱动的成长型企业,科百特要走的路还很长,要攻克的“山头”还有很多。面对萧山众多高新企业,张应民说:“对制造企业来说,耐得住寂寞是成功的必要条件,创新和品质都需要沉淀和积累。”比如这次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国仅有400多台的ECMO(人工膜肺)成为万众焦点。而特百特从2013年起率先启动PMP氧合膜丝的研发项目,几年来一直致力于技术研发提升,它的坚持不懈终有收获,此次为抗击疫情作出了贡献。

  “我们将继续坚持走技术研发创新之路,心无旁骛做好主业,把膜产业技术做到极致。”据张应民介绍,接下来,未来几年,科百特将加快半导体超纯过滤和生物制药过滤领域的步伐,为全球半导体晶圆制造商提供国际先进水平的纳米级过滤解决方案;在信息港成立生物安全实验室,为生物制药公司提供生物检测和过滤的全套解决方案。同时加大在萧山的投资,总投资超10亿元,在萧山经济开发区建设总部研发大楼,投资建设ECMO膜材料、诊断试剂材料及中空纤维材料的新生产线,并在河上打造膜过滤应用研究和验证实验中心。

  传统产业高新化的新动能

  当科百特与万向并肩站在一起,就像“两代人”,一个是初出茅庐的“新科生”,另一个是笑傲江湖的“猛牛”。但这样个性鲜明的“对比”往往更有启示意义。萧山要打造新制造中心,需要万向等领军企业的发力,更需要“科百特式”高新企业的群体发力,唯有此才能拥有雨后春笋般的生机与活力。

  当然,科百特与万向启示引出的是同一个关于“高新化”的话题,它们由弱到强,由小到大,走的是同一条“高新之路”。

  对拥有2万多家工业企业的萧山来说,萧山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必须面对一个严峻的现实,是传统制造业比重很大。要提高产业的产出效率,主要靠两条路径,一是上接天线,依靠“高精尖”产业的引进和培育发展,另外就是要广接地气,鼓励传统产业“高新化”。所以,传统产业高新化改革是一项永不过时的课题,也是萧山高质量发展必须迈过的“鸿沟”。

  日前,萧山区举行了今年首场创新创业项目投融资对接会,经过前期筛选过的10个创业项目涵盖了信息技术、生物医药、人工智能等新兴产业领域,并与萧山传统企业做了深度对接。萧山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举办投融资对接会,就是要通过政府搭台、企业唱戏的形式,为创业项目对接优质资本,为投资机构寻找优秀项目,为创新项目拓展应用场景,为传统企业嫁接高新科技,以资本的力量助推创新创业项目加速发展,促进传统产业与新兴产业的深度融合。”接下来,萧山将继续探索资本、企业、政府精准对接的常态化机制,像这样的投融资对接会原则上将安排每季度举行。

  为传统企业“嫁接”高科技的同时,萧山也鼓励企业加大自主研发力度,搭建“双创”平台。杰牌传动是萧山一家有着30年历史的传统企业,但这两年,它开始打造创客空间、创新工场和创新DNA路演室,鼓励员工全员创新,并拿出新产品收益的10%作为创新激励,把创新链植入到了企业的全价值链中。现在,杰牌的智能产品已广泛应用于智能工厂、智能港口和智能电厂等各类场景。还有恒逸这个传统化纤制造领域的巨头,两年前就与浙江大学合作成立浙大恒逸全球未来先进技术研究院,每年投入1亿多元,通过更多技术创新,积极创建一个赋能传统化纤行业的生态圈。恒逸石化总裁楼翔说,通过“双创平台”,恒逸要试点出很多行业首创的新技术。在单线单工厂试点完成后推广到恒逸下属十几家子公司,然后以开放共享的心态,推广到行业中的其他企业。

  而所有推动传统产业高新化的“实践”最终将固化在各种经济数据里,比如国家高新技术企业的数量和质量指标。2018年,萧山启动高新技术企业培育三年行动计划,力争通过三年努力,“国高企”数量在2017年基础上实现倍增,到2020年达到730家。取得最大“增量”的是2019年度,全年新增“国高企”273家,创历史新高,累计达到了658家。

  在5月11日公布的萧山打造新制造中心行动方案(2020-2025年)里,萧山对制造业的高新化提出了新要求,培育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360家,促进产业基础再造。另外,与恒逸打造双创平台有着相同逻辑的是,该行动方案里也特别提到,支持企业建立全球研发中心,加强企业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实现规上工业企业研发机构全覆盖。无论是“基础再造”还是“全覆盖”,表达的是同一种愿景,通过传统产业高新化,变萧山制造业的“最大存量”为“最大增量”,进而推动制造业的高质量发展。

  R&D的新跨越

  在萧山打造新制造中心行动方案中所陈列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诸多“质量指标”,R&D指标尤为引人注目,到2025年,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4.14%。

  R&D即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常被用来考察一个地区的科研实力和发展潜力,更反映了一个地区愿意把多少资源用于研发,体现其对科技的重视程度。所以在新一轮城市竞争中,R&D背后的科技驱动经济发展的模式显得愈加重要。

  对萧山来说,这一指标的“一路上扬”背后就是一部萧山科技创新重塑的“简史”,或者说是传统产业高新化带来的“群体反应”。2017年,这一指标数据是1.94%,低于全省水平。到2018年,跃升至2.57%,与全省持平,这一年是萧山迈出了“加速”的一大步,比上一年度提高了0.63个百分点,也打破了近年来萧山R&D经费投入占GDP比重一直在2%以下低位徘徊的困境。而2019年度也非常“稳健”,萧山有研发经费投入的企业数量达到526家,同比增长了32.2%,预计R&D指标数据有望在2018年度2.57%的基础上再次取得较大幅度提升。“随着创新能力的提升,企业有了更多研发诉求。”萧山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年来萧山持续营造有利于企业创新的营商环境,也释放了政府经费对全社会加大研发投入的杠杆效应。

  当然,R&D指标要跨越4%这一关口,萧山除了多措并举鼓励企业加大有效科研投入外,更大的课题或许仍然在于补大院大所和双创平台的“短板”。

  引进大院大所方面,最近两年包括北京大学信息技术高等研究院、浙江大学计算机技术研究院和中乌航空航天研究院等相继落地,并释放出极强的科创动能。尤其是由省市区和浙大四方共建的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的落子,更为萧山高质量发展增添了新引擎,它将在微纳级领域破题中国“卡脖子的技术”,并集聚起一大批科学家、创业家和投资家。

  萧山科技局相关负责人表示:“萧山制造业基础好、优势在,一大批重大科研平台的集聚,在融合萧山制造场景后,势必加快创新技术从‘书架’到‘货架’的转换。”特别是在双创平台的构建上,萧山也显示出蓬勃力量。比如萧山聚力打造的风情科创中心里,中国(杭州)工业互联网产业园开园,进而加码萧山新制造。毋庸置疑,工业互联网是新制造高质量发展重要的“基础平台”。接下来,萧山还将打造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示范区。

  无疑,随着科创气质的进一步凸显,萧山构建起更具竞争力的产业生态,也将极大推动全区经济迈向高质量发展。



作者:记者 方亮   编辑: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