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抓好“三个年”撸起袖子干 > 新闻 > 正文

谋变图强 萧山全力打造新制造中心

更新时间:2020年5月12日 7:44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谋变图强 萧山全力打造新制造中心

  昨天下午,在“数字经济”首倡地的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萧山发出新时代“最强音”:打造新制造中心,创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和杭州产业数字化第一区。

  根据计划,围绕新制造中心这一目标,萧山将加快建成工业互联网标杆区、产业数字化第一区、民营经济活力引领区和新制造总部集聚区。力争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技改投资等在2018年基础上“翻番”增长。

  无疑,萧山制造正迎来一场新的“谋变图强”。

  制造是“萧山之魂”

  站在时间轴上,谁能料想,当年一家小小农机修配厂,日后竟能成长为营收破千亿元的大型跨国企业集团,成为商界“常青树”。这是万向集团所创造的发展奇迹。

  不只万向,萧山发展的历史长河中,类似的企业还有很多:有“PTA双雄”之称的恒逸集团、荣盛控股集团,中国化工行业引领者传化集团,中国汽车制动系统龙头企业亚太机电集团……在这仅仅1000多平方公里的土地上,萧山培育出21628家制造业企业,其中民营企业20967家,占比达96.94%;规上制造业企业1324家,中国民营制造业企业500强12家,数量稳居全市第一。

  从基业长青的行业龙头,到迅速崛起的单打冠军,从深耕萧山的本土强企,到走向世界的跨国航母,从引领未来的科技巨擘,到专注前沿的创新先驱,以及大量的优秀中小微制造企业,萧山制造业早已形成头部尖、中部稳、底部实的金字塔型企业梯队,每一个梯队都拥有一批行业影响力大、话语权强的“巨人”。

  企业集群的背后,是制造业产业集群。

  作为两大主导优势产业,化纤和汽车零部件是萧山规模最大、影响最深的块状经济。其中,全区化纤产能占到全国总量9%左右、世界总量6%左右,萧山是全国最大的化纤生产基地之一,并形成了最具完整的产业链优势;汽车零部件是萧山制造业另一张金名片,规模体量大、龙头企业多、综合竞争力强,仅国内资本市场首发的上市企业就达到6家,产业链基本涵盖了发动机、底盘、传动系统、制动系统、锂电池等汽车零部件主要领域。

  总体来看,立足于吃穿住行等基本消费需求,萧山已形成以化纤、汽车零部件、机械钢构、羽绒服装等为主体的传统产业结构体系,块状经济效应明显。不少萧山企业在国内外拥有很高知名度,并占据产业制高点,在各自领域深度影响着行业走势,而这种影响力需要日积月累,是后起之秀难以撼动的。

  事实上,制造业一直是萧山增长的强引擎、转型的大平台、创新的主战场,没有制造业的持续增长,难有经济的健康发展;没有制造业的转型升级,难以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没有制造业的现代化,就没有经济现代化。因此,当前和今后很长一段时期内,制造业依然是萧山经济的主体。

  可以说,萧山从制造起步,因制造而兴;制造业是萧山最雄厚的家底、最宝贵的财富,更是萧山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和优势所在。

  这优势,体现在庞大的企业群体、雄厚的产业基础,为新制造的落地提供了广大且丰富的应用场景;这优势,还体现在制造业使得萧山企业家以最快速度完成了资本积累过程,为实施“新制造业计划”、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提供充足“弹药”。

  显然,制造业是萧山创富的“根”,是萧山创强的“魂”,更是萧山高质量发展的“芯”。

  新制造是“萧山未来”

  制造业强则萧山强。制造业从来没有过时,也永远不会过时,永远是萧山经济的顶梁柱和基本盘。

  不可否认,当前萧山制造业面临诸多“成长的烦恼”,尤其是在新一轮信息技术革命浪潮之中,这种“烦恼”表现得尤为突出,集中体现在“大而不强”:传统成本优势不再,新兴动能尚未形成;产业结构不优、层次不高,处于价值链中低端;创新能力不足,竞争实力偏弱……随着这些问题逐渐暴露,制造业迫切需要转型求变。萧山一名本土企业家坦言,制造业不是要不要做,而是如何做好的问题。

  在后工业化阶段和数字经济时代,以制造与数字技术高度融合为主要特征的“新制造”正在重新定义制造业,供应链、生产链、服务链、销售链等各个环节都在发生系统性重构,新制造既是一场技术革命,更是一场思想革命。夯实萧山制造基本盘,开启萧山制造新征程,萧山必须以新制造引领未来。

  打造新制造中心,这是萧山制造业的新路径、新方向、新目标。某种意义上,“新制造”对应的是“传统制造”。萧山发展新制造,并不是要放弃传统制造。恰恰相反,是要在传统制造的基础上,以数字赋能制造业,以科技提升制造业,激发传统制造的新活力,通过打造产业数字化第一区,实现制造业高质量发展,重塑“萧山制造”这张金名片。

  那么萧山将如何推进打造新制造中心,争当全省乃至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头雁”?围绕“新”“制造”“中心”三个关键词,萧山提出了坚持新模式引领、新生态构建、新要素支撑、新技术应用和新产品研发五个“新”,明确了智能制造、优势制造、未来制造三个主攻方向和打造实体集群、人才汇聚、科技创新、金融服务和数据赋能五大中心的目标,大力实施集群制造强链行动、全链协同创新行动、数字赋能加速行动、平台提升聚能行动、企业育大育强行动、供给优化增能行动六大行动。

  特别是,萧山发布一揽子新政策新举措,史无前例地加重了制造业“砝码”:今年开始,计划3年投入超1000亿元资金,提供1万亩产业用地,推出“千亿万亩”新制造计划,其中安排100亿元政府资金扶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并每年安排4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打造纤维新材料、智能汽车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以更快更实更有力地实现萧山经济“质的跨越”、企业“质的飞跃”。

    打造“新制造中心”

  为实现新制造中心愿景目标,争当全省乃至全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头雁”,区委区政府研究制定了《萧山区打造新制造中心行动方案》《关于加大“杭州市萧山区创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新制造中心”要素保障若干意见》《杭州市萧山区关于创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新制造中心实施意见》三大新举措,为赢取产业基础高级化、产业链现代化攻坚战吹响了冲锋号,注入了强心剂,铺就了保障网。

  “新”
是关键

  ●坚持新模式的引领

  未来的制造模式,将从M2C转向C2M。新制造将更关注消费端需求,更重视按需生产。

  ●坚持新生态的构建

  数字经济时代,制造业的组织方式由单点做强变为网络协同。企业既要提升核心竞争力,更要主动融入产业生态。

  ●坚持新要素的支撑

  重视数据,在数据要素的配套建设、开放共享、市场培育、资产管理等方面积极探索、先行先试。

  ●坚持新技术的应用

  必须紧紧抓住这一波科技浪潮,加速新技术对制造业的渗透、融合、赋能。

  ●坚持新产品的研发

  企业要关注下一个十年,研发契合未来需求的新产品,让产品始终保鲜。特别是在万物互联的时代,企业更要关注智能产品的研发。

  “制造”是方向

  ●主攻智能制造

  第一步是数据化,第二步是网络化,第三步是智能化。

  ●主攻优势制造

  做强优势链。着力培育纤维新材料、智能汽车两大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补齐产业链。大力培育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新兴产业,聚焦产业链核心节点,着力引育一批强链补链延链企业,打造一批更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淘汰落后链。积极推进全域绿色发展,深化亩产论英雄改革,倒逼落后和过剩产能加快退出。

  ●主攻未来制造

  做大数字经济。着力打造互联网时代的数字经济高地。

  做强生命健康产业。聚焦数字健康、生物创新药、创新医疗器械,抢占生物经济科技竞争与产业转化战略制高点。

  做深制造服务业。全力支持软件开发、研发设计、知识产权、创业孵化、科技金融、营销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发展,鼓励专业化服务企业以制造业产品为基础开发更多技术密集、数据密集的增值服务。

  “中心”是目标

  ●要打造新制造的实体集群中心

  要深入实施企业育大育强行动,在“点、线、面”三个层次全面发力,打造一支结构更优、活力更足的制造业企业梯队。

  ●要打造新制造的人才汇聚中心

  要做强做优现代企业家团队;要全力争抢创业创新人才。要大量培育新制造产业工人。

  ●要打造新制造的科技创新中心

  要推动平台赋能;要强化协同创新。要支持企业创新。

  ●要打造新制造的金融服务中心

  要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撬动作用;要加快钱塘江金融港湾的建设。

  ●要打造新制造的数据赋能中心

  要加速推进新基建,打造数据的高速公路;要打造数据共享平台,让数据活起来。

    冲锋号——《萧山区打造新制造中心行动方案(2020—2025年)》

  目标:通过系列行动,确保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区生产总值比重稳定在三分之一以上。力争到2025年,规上工业增加值、规上工业企业数量、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工业新引进项目投资、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工业技改投资在2018年基础上实现“翻番”增长;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提升至4.14%。
  集群制造强链行动

  ●打造卓越先进制造业集群。聚力化纤、汽车零部件行业省市级试点建设,力争行业增加值率每年提升1个百分点以上,到2025年,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00亿元以上;实施新兴产业集群提质行动,力争数字经济核心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32%;实施未来产业牵引计划,育强5G、人工智能等重量级产业,打造未来产业先导区。

  ●突出重大产业项目建设。聚焦集成电路、高端装备等一批标志性产业链,年均完成制造业高新投资项目100个以上,确保累计拉动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0个百分点以上;推进产业招商统筹布局,实施产业链精准招商;力争工业新引进项目投资额累计达到300亿元以上,实现规上工业增加值500亿元以上。

  ●推动产业整体质效双升。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扶强一批“亩产效益”突出的制造业企业和产业平台,力争规上制造业亩均税收年均增长15%以上;加快工业用地有机更新,推进全域绿色制造,发展循环经济。

  全链协同创新行动

  ●强化制造业协同创新。在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膜材料等领域培育3个创新联合体、省实验室或制造业创新中心;每年扶持10项以上产业链关键技术协同创新项目;培育5家高水平的共性技术研发平台、CNAS认可实验室和社会检测资源开发实验室。

  ●提级企业创新平台。加强企业重大科创平台建设,建成国家企业技术中心9家;对重大技术攻关项目分阶段予以资助,培育制造业高新技术企业360家。

  ●聚力产品价值链升级。支持企业与国内外知名高校等力量合作推进产品创新,支持萧产品在地应用;到2025年底,培育浙江制造精品等60项以上,培育国家知识产权优势示范企业5家、省商标品牌示范企业5家、省专利示范企业10家。

  ●促进创新成果在萧转化。鼓励企研合作,促进新技术测试、工程转化和产业化;培育“精而优”的产学研用新型机构5家;力争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速高于同期规上工业5个百分点、占规上工业增加值比重达到60%以上。

  数字赋能加速行动

  ●加速产业数字化转型。支持区内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向上下游企业拓展应用;着力推广区内工业云平台,每年推动1000家中小企业开展深度云应用。

  ●推动制造方式智能化。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为主线的技术改造,每年实施工厂物联网和机器换人试点项目300个、智能化改造技术示范项目10个。

  ●推广“新技术+”制造业。支持制造业企业应用智能视觉、人工智能、5G、区块链等新技术创新优化研发设计、运维服务等环节,每年实施“新技术+”示范项目10个。

  平台提升聚能行动

  ●建设4286高能级产业平台。以“一平台一产业链一集群”方式提升平台的产业聚焦能力和发展层次,力争各平台的主导产业规模占比达到70%以上。

  ●促进工业园区提效发展。继续探索镇(街)工业园区分类发展路径,确保2021年底前完成51个镇街工业园区分类发展工作;新增规划1平方公里以上、亩均效益突出的工业园区3个以上;培育三星级以上小微企业园15个以上。

  企业育大育强行动

  ●支持领军企业跨越发展。力争培育世界500强3家、中国企业500强5家、中国制造企业500强14家;培育年营收千亿元以上工业企业(集团)4家、百亿元以上工业企业3家;支持企业依托在萧总部开展全球产业链布局。

  ●支持成长企业高速发展。精准培育营收超10亿元企业85家;大力培育专精特新企业;制定区内优质企业和优质项目跨平台、镇街流转分配机制;减少区内成长企业整体外迁或非限制性生产制造环节外迁。

  ●支持小微企业升规发展。分门别类扩大“升规”后备企业库,力争每年净增规上工业企业100家以上;每年新建投产达标入库企业(工业)30家以上;每年培育竞争力强、成长性好的科创园内企业升规(工业)30家以上。

  ●加强“凤凰企业”培育。支持企业境内外上市;鼓励区内制造业上市企业并购重组;对开展跨国并购的企业和开展区内并购的企业分别给予一定支持。

  供给优化增能行动

  ●确保工业用地供给。实行工业用地“占一补一”“先补后占”,每年盘活存量工业用地2000亩;每年出让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总出让土地的40%,到2025年,累计新供应工业用地19680亩;严格实施新增土地出让“标准地”制度;推进“零土地”技改和厂房改造。

  ●深化产融合作。鼓励银行加大对萧制造业企业的中长期贷款支持;新增工业用地有机更新贷款、智能制造专项贷款各100亿元;加快“亩产效益”综合评价结果在信贷中的运用;鼓励制造业企业以债券融资、产业链融资、动产抵质押融资等方式融资。

  ●加强产业人才保障。重点引进创新型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团队,新增国家、省、市各级领军型人才70名以上;探索给予亩均效益A类企业一定名额的F类人才待遇享受;构建职业教育改革匹配新制造业需求的产业人才促进机制。

  ●深化用能和环保改革。实施全域“区域环评+环境标准”;建立企业新增排污量差别化机制,全部放开规上工业企业电力市场化交易。

    强心剂——《关于加大“杭州市萧山区创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新制造中心”要素保障若干意见》

  从2020年起,三年统筹超1000亿元各类资金,提供10000亩产业用地,以最优的营商环境、最实的要素供给兜底高质量发展。
  安排100亿元政府资金,扶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

  ●安排30亿元资金,扶持5G、人工智能、集成电路、智能汽车、生物医药等先进制造产业链,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和生物经济,推进企业智能化、数字化改造,助力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安排20亿元资金,扶持重大产业平台建设、工业园区改造提升、产业社区培育孵化。

  ●安排15亿元资金,支持人才队伍建设,资助人才项目开发,单个项目资助额最高可达1亿元。

  ●安排20亿元资金,鼓励和支持创新创业载体建设,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服务体系。

  ●安排15亿元资金,扶持企业跻身世界500强、中国500强,做强总部,加快上市。

  新增200亿元以上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贷款

  对存量工业用地有机更新、智能制造技术改造项目给予30%-50%的贴息资助。

  落实减税降费各项措施

  累计为企业节约超100亿元

  组建总规模超600亿元

  的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产业基金

  支持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产业发展。

  提供10000亩产业用地(含存量盘活)

  保障高端制造业项目落地和企业转型升级。

    保障网——《杭州市萧山区关于创建全省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新制造中心实施意见》

  针对萧山产业短板、企业发展难点,从7大方面24个方向集中资源、集中力量、集中突破。
  大力推进集群制造

  ◆培育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

  每年安排4亿元财政资金用于打造纤维新材料、智能汽车两大世界级产业集群,在协同创新、改造提升、集群强链、人才引育、联盟建设等方面给予资助

  ◆推进集群强链建设

  骨干企业每年累计采购区内无关联企业配套产品5000万元(含)以上的,给予每家最高200万元资助;鼓励以企引企,对区内企业引进规模以上战略性新兴产业、纤维新材料、智能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按每家20万元给予资助

  ◆推进产业链协同创新

  给予“技术靶点攻关+场景开放+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最高1500万元资助

  构建高质量企业梯队

  ◆支持领军企业跨越发展

  对新上榜世界500强企业给予最高2000万元资助,对市级鲲鹏企业(集团)在萧营收首次达5亿元以上的,在市级资助基础上追加50%

  ◆支持成长企业高速发展

  对重点培育的规模以上制造业及新兴产业企业按照分类给予资助,对各类示范企业给予最高200万元资助

  ◆支持小微企业加快发展

  对首次进库的工业企业及新兴产业企业给予10万-15万元资助,连续在库的给予30万元追加资助

  激发企业释放发展活力

  ◆支持企业创新平台建设

  给予新评定的省、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等研发机构按市级资助标准1:1配套

  ◆鼓励企业开发新产品

  给予重大技术装备首台(套)项目最高200万元资助和采购萧企首台(套)产品最高300万采购资助

  ◆支持企业并购重组

  给予兼并重组或司法拍卖盘活存量资产的企业,投产后给予资助;达产后按照盘活存量土地面积最高500万元资助

  推进产业转型升级

  ◆鼓励工业投资和技术改造

  资助门槛从投资2000万元下调至500万元,受益面更广,最高资助由原来的封顶1000万元提高至5000万元。新兴产业示范项目、智能制造示范项目由原来的封顶1500万元提高至1亿元

  ◆鼓励先进技术应用

  择优扶持一批产业链重大技术创新项目,给予单个项目最高1500万元资助

  ◆加快行业精准治理

  对列入区级以上(含)年度行业整治关停计划的企业,按被淘汰设备评估值的25%给予资助

  ◆推进制造业绿色发展

  对新认定的省级、国家级绿色工厂给予50万元、100万元资助。对列入省级以上效能“领跑者”企业每家给予20万元资助

  加快推进数字赋能

  ◆支持产业数字化示范

  对各级产业数字化示范企业给予最高300万元资助

  ◆提升数字化服务供给

  对新认定的国家、省级工业互联网平台分别给予500万元和300万元资助,国家级、省级、市级和区级工业互联网平台,每年最高1亿元平台投入资助;每年安排1000万元资金,以政府采购区级(含)以上工业互联网平台应用服务的形式鼓励企业使用;对开展智能化改造咨询诊断和智能制造成熟度评价的企业,分别给予最高5万元和20万元资助。依据诊断方案实施改造的,按投资额30%、最高1000万元资助

  ◆加快数字经济倍增发展

  在此基础上,下阶段我们还将优化出台数字经济、生物经济、未来产业等专项政策,推进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快速发展

  强化资源要素供给

  ◆加强工业用地供给

  确保每年出让工业用地比例不低于总出让的40%,每年盘活存量工业用地2000亩,确保全区总量不变

  ◆支持企业自建职工租赁房

  先进制造企业可按标准自建职工租赁房

  ◆强化制造技能人才支持

  每年安排3000万元资金用于制造业技能人才培育,实施“金蓝领”职业技能提升和新生代企业家加速计划,构建新制造业人才培育机制

  ◆推动金融资本服务实体

  新增100亿元智能制造和100亿元有机更新专项贷款

  提升工业发展环境

  ◆加强科技创新支持力度

  ◆支持工业园区改造提升及存量用地有机更新

  符合条件的生产制造小微园区,经区政府批准可分割转让。涉及工业用地有机更新项目提高容积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并减免相应的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

  ◆深化亩均论英雄改革

  按照亩均效益A、B、C、D四类评价结果,依法依规推进制造业企业资源要素优化配置

  ◆加大年度重大活动和重大研究支持



作者:  编辑:刘舒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