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寻访全球萧山人 > 华北线 > 正文

韩济生:倾我心血济众生

更新时间:2019年7月1日 7:42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韩济生:倾我心血济众生

    人物名片:韩济生,男,1928年出生,萧山城厢街道人,神经生理学家、疼痛学家,中国疼痛医学学科的开创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大学医学部神经生物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神经科学研究所所长。

    ■记者 赵邱峰 李慧强 戴晓青 旷野

  韩济生有很多头衔,也有很多荣誉。他是学界泰斗,是业内巨擘,但按他的自我介绍,“更是萧山人”。

  在北京家中,这位精神矍铄、笑口常开的“国宝级”大师与记者聊起千里之外的故乡,依然掩饰不住内心的喜悦,“我来到世上的第一个身份就是萧山人。”尽管离开萧山已80多年,九旬高龄的韩院士仍然思维敏捷、记忆清晰,“我儿时的萧山虽然生活穷苦,但没有一个懒人,正是故乡给了我勤奋这个遗传基因,我一生都愿苦干,也希望萧山现在的青年才俊也能做到。”

  择“济生”为业  从“济生”为终

  1928年,在当时的萧山城厢,一个男孩呱呱坠地。男孩父亲姓韩,是一名小有名气的医生,尽管只跟外国传教士学习过简单的医学知识,能对简单症状进行处理,但依然怀揣悬壶济世的理想,更希望儿子能继承事业、完成自己心愿,用更大的能力普济众生,故为儿子取名为“济生”。

  在萧山度过童年的韩济生,对故乡最深刻的记忆,便是勤奋。“萧山人早上耕作卖柴,晚上捕鱼捉虾,全凭自己劳动过生活。”他说,有了这段儿时经历,往后再多的苦都不觉为苦,反以为乐。

  有时人生的发展,并不为他所规划的那样顺利。毕业后十年中,他先后经历了5次调动,想做外科医生的愿望,也因为服从国家学科建设的安排而搁浅。1965年,周恩来总理指示当时的卫生部,要下大力气组织力量研究“针刺麻醉”的原理,因为针刺穴位止痛的方式在当时还被西方学者视为东方巫术。

  于是,从事了12年西医基础研究的韩济生再次服从国家安排,从零开始,在极为艰苦和简陋的条件下展开了针刺镇痛试验。并在此后数十年中,将“针刺”这门神秘的学问作为自己毕生研究的课题。

  在“以苦为乐”的数十年研究中,韩济生回答了“总理命题”,其团队的试验证明,针刺穴位可以促进脑和脊髓释放出化学物质,从而产生镇痛作用,证实了中国针灸学中关于“在同一穴位用不同手法进行针刺可产生不同的疗效”说法的科学基础,并阐明了针刺镇痛的内在机制。更重要的是,针刺镇痛一旦为学术界所认可,在临床运用上便打开了无限的空间。

  以我所学,普济众生,年轻时的心愿在他数十年的苦干中慢慢达成。

  萧山后生可畏  但奋斗不能停歇

  韩济生一家刚刚搬入北京大学医学部家属区时,左邻右舍还不熟。邻居也一直以为新搬来的住户“有个要参加高考的中学生”,因为书房的灯凌晨四五点就亮了,往往深夜十二点还没熄灭。直到一个偶然的机会,邻居才知道,这位“中学生”是大名鼎鼎的韩济生院士,十分惊讶,“韩老已是学界泰斗、桃李满门,上了年纪还这样勤奋!”

  “七八十年都这样了,早已习惯。”韩济生自我解嘲地说。因为习惯了奋斗,所以奋斗也成为人生的一部分。从怀揣外科医生梦想的学生,到基础医学的年轻讲师,到冷门学科的研究者,再到名满学界、普济众生的院士,斩获奖项更是不胜枚举——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和三等奖各一次,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一次,卫生部甲级奖三次、乙级奖二次等,1995年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2006年首届北京大学蔡元培奖,2011年获中国医学界最高规格个人奖项吴阶平奖,2014年获张安德中医药国际贡献奖……这么多年下来,只有岁月催生了华发、缓慢了步伐,但低调、谦逊、勤奋的个人标签,却多年未变。

  “生于萧山,不能忘本。”韩济生告诉记者说,“我是勤奋的基因撞上了时代的机遇,然后有了今天一些不足为道的成绩。萧山后生可畏,我每次回萧山,这座城市的显著变化都是看得到的。”

  但是,萧山年轻人想要更有所作为,为家乡作更大的贡献,也要放下浮躁,保持定力,不断奋进——临别时,韩济生这样嘱托记者。忽然,他似乎想到了什么,从书房抽出一张白纸,用毛笔工整写下几行字交予记者——“我为我自己是萧山人而自豪,也希望一生九十多年朴实真诚的努力,能为萧山人增添一丝光彩。韩济生,二〇一九年六月。”

  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也正是这个道理。



作者:  编辑: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