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壮丽70周年奔竞新时代 > 寻访全球萧山人—中南线 > 正文

沈仁芳: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更新时间:2019年7月30日 7:42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寻访全球萧山人】沈仁芳: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人物名片:沈仁芳,萧山瓜沥人,现任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土壤学会理事长,农业农村部耕地保育重点实验室主任,曾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主要研究方向为土壤化学、植物营养、植物生理等。

    采访那天,沈仁芳刚从西宁参加一个重要的学术会议后马不停蹄赶回南京。勤奋、诚信,是我们对这位萧山人的最初印象,也是他引以为傲的萧山人特质。研究土壤的沈仁芳觉得,正是萧山水土在他身上注入了勤奋、诚信的元素。

  沈仁芳1982年离开萧山后,到省城读大学、出国、回国做科研,30多年了,乡音未改。他认真地说:“一切都在改变,唯独我的名字和乡音是改不了的,这辈子都不会改了。”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

  采访是在南京土壤研究所的土壤标本馆中进行。成千上百种的土壤标本,让沈仁芳感到自在和踏实。

  “土壤是什么?是我们地球的皮肤。温度、湿度、海拔、母岩成分不同,都会让一个地方的土壤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而不同的土壤,长出不同的植物,塑造不同的生态。”对土壤,沈仁芳如数家珍。

  我们这些科学“小白”傻傻地问:“沈教授,您是不是每去一个地方都抓一把土回来?”沈仁芳笑言:“那是用来思念的土,搞不了研究。”指着“中国土壤分布”模型,沈仁芳严肃起来:“进入样本库的土壤必须有典型性、土壤层的深度必须达到1.2米以上、必须逐层取样。一代又一代的土壤研究者,从祖国各地取回样本分析研究,才构成了这多彩的分布图。”从黑龙江的黑土到四川的紫土,从江南地区的含铁土到西沙群岛的含磷土,每一种土壤的成分是什么、特性是什么、适合种植什么植物、应该如何改良,都在研究所里存着一份完整的“档案”。

  没有不良的土,只有不良的技术

  作为土壤研究的专家,沈仁芳要关注的土壤相关课题很多:中低产田改良、受损土壤的修复、土壤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每一个课题,也都很大。

  向记者解释这些课题时,沈仁芳坚持用萧山的土壤做例子:刚围垦出来的土壤盐分高,用淡水洗盐后,就能成为富有营养的土壤;前几年印染厂多,污染了土壤,这就需要修复,抗生素也会污染土壤,也需要修复;至于土壤生态环境,萧山必须平衡好快速发展和土壤自净能力阈值的关系,目前大力推行的垃圾分类,也是土壤保护的重要手段。

  古希腊哲学家色诺芬尼说:“万物土中生,万物归于土。”这是土壤研究者沈仁芳最喜欢的一句话,他希望人们能像重视大气、水质一样重视土壤。毕竟,我们的根扎在土里。



作者:  编辑:来陈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