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壮丽70周年奔竞新时代 > 寻访全球萧山人—中南线 > 正文

魏海坤

更新时间:2019年7月29日 7:51    内容来源:萧山日报   

魏海坤:十年磨一剑 南极圆梦

【寻访全球萧山人】魏海坤:十年磨一剑 南极圆梦
魏海坤在南极科考站。


  人物名片:魏海坤,萧山所前人,现为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院长,教授,博士生导师,2010年中国第27次赴南极科考队员。主要研究领域为人工智能技术及其应用。

  本报南京电   南京,东南大学。梧桐树撑起的浓荫大道上,疾步走来一位中年人。不需要介绍,我们就认出他是魏海坤。精干、黝黑、朴实,这是他独有的外貌特征。

  正是这个土生土长的萧山人,主持研制了我国第一套自主知识产权的南极科考支撑平台:昆仑站远程遥控和无人值守能源装置。今年年底前后,又一套这样的装置就要在南极内陆的中国泰山站投入运行。它将在极度恶劣的气候环境下,为我国的无人值守科考站提供能源保障和远程监控支持。

  测试样机  他在南极科考站住了58天

  在东南大学自动化学院的实验室,一排排红色的电池组正在接受测试。魏海坤说:“再过一个月,泰山站的‘充电宝’就要在这里完成组装。”

  稳定、抗极端气候、无人值守,是这套南极“充电宝”系统的关键词,也是魏海坤和他的团队倾注10年心血的成果。此前,极地科考站的能源供应和无人值守等核心技术,都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魏海坤和他的团队,立志要让这一技术实现完完全全的“中国造”。2011年,为了测试样机的稳定性,魏海坤在南极科考站住了58天,在有限的时间里、极端的环境下,解决技术症结、调试设备适应性等问题。记者问起一个南方人在极地的感受,魏海坤坚定地回答:“值。” 

  在魏海坤的回答里,透出故乡水土哺育的坚韧和坚定。

   里士湖水  滋养务实学者

  魏海坤,是所前里士湖滋养的农家子弟。少年时的经历,也许在不经意间促使他走上了“人工智能”的应用研究之路。

  魏海坤笑着说:“我父亲是乡间有名的木匠,曾经自己设计制作了恒温孵化箱。那个年代,里士湖一带很多人经营哺坊。父亲的恒温孵化箱也成为热销的产品。上初中的我,就帮着父亲去安装、调试。”自动化让父母乡亲从辛苦的劳作中解放出来,让少年时魏海坤对自动化有了很深的好感。

  如今,里士湖畔的少年已成业界栋梁,解放劳动力的务实之心从未改变。当然,魏海坤的研究早已从“自动化”升级到“智能化”。从1995年开始潜心研究神经网络理论及其应用的魏海坤,尝试着将神经网络等智能工具应用到工程中。“把智能和机器结合起来,将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找到很多应用场景。”

  如今,魏海坤正在从事另一个国家级重点项目,叫“分布式光伏系统智慧运维技术”。通俗地说,就是在光伏电站中,用人工智能、机器人等技术,自动监测多达数万块光伏板的发电效率,并诊断问题、分析数据、实现自动维护。

  同时,魏海坤和他的团队也很“接地气”地为制造业提供智能化的解决方案。就在最近,魏海坤为某叉车厂设计搭建的一套智能系统,为这家企业的每一台叉车配备了“随行医生”:不管这台叉车销售到哪里、使用了多久,厂家都能提供远程数据监控、提供个性化运维方案。

  一直关注家乡发展的魏海坤说:“在萧山的传统制造业转型升级的过程中,智能制造是一个方向。如果家乡有需要,我当然愿意出力。”     



作者:  编辑: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