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壮丽70周年奔竞新时代 > 新闻中心 > 正文

萧山人70年消费巨变:从凭票购买到乐享“全球购”

更新时间:2019年10月10日 7:49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统计显示,萧山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从1949年的0.2063亿元,增长至2018年的738.21亿元,70年增长3500余倍。这些数字的背后,真实记录了萧山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小康的跨越发展,折射出萧山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深刻变革。

  攒票过年

  油票、粮票、布票、电视机票……这些现在年轻人十分陌生的票证,对于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的陈珍儿来说,却很亲切:“那个时候,票证就是‘柴米油盐’,没有它,就没办法过日子。”

  彼时物资匮乏,几乎所有商品都要凭票购买,小到买米买油、买肉买鱼,大到买电视、买手表,都需要票。然而,有时候有票也不一定能买到东西,比如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结婚必备的“三大件”自行车、手表、缝纫机,不仅得有票,还要有钱,“要是哪家配齐了这三件套,绝对能引来街坊邻居羡慕的目光,找对象都容易很多。”

  在她的印象里,那个时候,大多数居民的餐桌上极少有荤腥,大家会把每月居委会和工厂里发的肉票攒起来,到过年再与家人一起一饱口福。“稀少才觉珍贵。”至今,陈珍儿仍很怀念这样有仪式感的过年方式。

  随着改革开放深入推进,萧山在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初,逐步取消了“凭票购买”,迎来了“现金时代”。

  商场遍布

  20世纪90年代,“旧三件”逐步被“新三件”取代,彩电、冰箱、洗衣机渐成生活标配。与此同时,物资也渐渐多了起来。

  “以前,萧山只有一幢贸易大楼,周边乡镇上的供销社都得来这里进货,后来,秀衣坊、购物中心、二轻大厦、江南大厦等拔地而起,我们购物的选择更多了。”今年56岁的李英说,“从重量到重质”的消费理念正在那时悄然变化。

  2007年,恒隆广场正式开业,从此,萧山商贸业迎来了蓬勃发展的黄金时期。如今,市心路和金城路一带,银隆—旺角商圈、万象汇、天润中心等大商场大超市遍布,让市民挑花了眼。截至2018年底,我区共有商品专业市场26个(市场集群),其中10亿元以上10家、百亿元以上6家,商贸综合体7家,国字号街区2条(个)。

  网购“全球”

  上衣是韩国的,裙子是日本的,手表是瑞士的……27岁的公司职工陈洁全身上下名牌,但没有一样是飞到国外买的,取而代之的,是通过手机里各种海淘App“淘”到的。

  “现在网购那么发达,坐在家里,动动手指,就可以查看各种商品,购买各种紧跟潮流的个性化商品。”陈洁认为,互联网的产生,模糊了消费的地域界限,让足不出户购“全球”成为可能。2018年,全区实现网络零售额720.4亿元,比上年增加24.1%,网购已成为萧山市民的热衷选择。

  与此同时,随着移动支付、刷脸购物、无人店销售等模式更新迭代,线下“怎么买”也正不断刷新萧山人的购物体验。比如,今年5月,全国首条阿里巴巴本地生活新零售生活街——萧山市心中路口碑街正式开街,家门口的线上线下融合体验,让萧山市民直呼“方便”。相信,借助互联网技术,未来萧山市民的消费将更时尚、更多元。



作者:  编辑:桂信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