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壮丽70周年奔竞新时代 > 寻访全球萧山人—西北线 > 正文

萧山援疆干部

更新时间:2019年7月12日 7:26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他们 把深情洒在美丽的南疆

【寻访全球萧山人】他们 把深情洒在美丽的南疆

萧山援疆干部召开支部会议研究工作。

    人物名片:萧山援疆干部和教师们是一群可爱的人。他们带着人生的追求,从祖国的最东面,一路向西,来到了阿克苏,将满腔深情和汗水挥洒在这片美丽的南疆。

    ■记者 陈蓉 邱芳 王慧青 唐柯 莫利锋

    本报新疆阿克苏电   车辆行驶在阿克苏的马路上,透过车窗,可以看到一排一排小白杨。这些一米多高的小白杨,在干燥的土地上倔强生长。萧山的援疆干部宋宇告诉我们,这些小白杨下面是一排排的滴管系统,因为这里的水资源非常宝贵,所以滴管系统可以精准浇灌,让这些小树苗在干旱的环境里也能茁壮成长。

  飞越大半个中国

  5名援疆干部和7名援疆教师,从萧山奔赴4500多公里,来到阿克苏,融入到这片“求贤若渴”的南疆土地上。

  萧山的援疆干部和教师来到阿克苏的时间不一,但是他们都面临着同样的挑战。“刚到阿克苏的时候,因为实在太干燥,非常容易流鼻血,到了晚上睡觉时,一定要在屋子里放上水,不然肯定睡不安稳。” 援疆教师魏友武说。

  除了干燥的天气,这里三四月份的沙尘暴也非常壮观。援疆干部谈智君说第一次见到沙尘暴时非常惊讶:“狂风和沙子结伴而来,车子的雨刮器都来不及刮,就像是天上在倒沙子。”

  留下的是玉还是石头

  新疆有一句谚语:流水走过的地方,留下的是玉还是石头?每一位萧山的援疆干部和教师,来到这里也会问自己这样一个问题,我能给阿克苏留下什么,留下的是玉还是石头?

  宋宇来到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六团的时候,第一件事是调研,一个企业一个企业的走访,一个单位一个单位的调查。在他的理念中,援疆工作应该利用后方的资源和优势,来补齐当地短板,解决最需要解决的问题。

  摸清情况之后,他选准了方向。很快,在他的牵线之下,在其他援疆干部的一起协调对接下,一个总投资2亿元、年产1亿平方米高档瓦楞纸包装制品、全疆最大的彩印包装龙头企业落户兵团。这个项目2018年4月奠基,6月动工建设,9月投产,跑出了“当年开工、当年建设、当年投产、当年产税”的“萧山速度”。

  宋宇、谈智君、赵坚瑜、林哲丰、蒋一冬,萧山的这5名援疆干部“组团”援疆,对口单位是兵团第一师六团。兵团第一师六团还有一个称呼,就是双城镇。从原来什么都管到以政府管理职能为主,萧山援疆干部在兵团的这次改革中,在公共事务管理、城镇服务和经济运行等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谈智君来新疆之前在楼塔镇工作,他把小城镇管理的“楼塔经验”经验运用到兵团改革上,其中供水、供电、供热以及物业这“三供一业”的管理上,制定方案和协议,引入市场机制,完善考核办法,用更低的成本取得更好的效果。

  扶贫先扶智

  如何让援疆发挥更大作用? “智力援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板块。

  推开第一师兵团中学的一间办公室门,崭新的办公桌椅展现在眼前,每位教师的桌上摆着崭新的电脑。2017年挂职六团以来,宋宇很挂牵学校教育。在他的“牵线搭桥”下,多家萧山企业共计捐赠了近100万元,用于购买电脑、打印机、乐器等教学设备。“教育与老百姓生活紧密相连,援疆要从民生实事做起。”宋宇说。

    与宋宇抱有同样想法的,还有7名萧山援疆老师:沈迪锋、王琴、戴建源、姚仁杰、曹灿刚、魏友武、程添珏。他们来自萧山不同学校,却有一个共同的使命:到新疆阿克苏地区进行支教。
  王琴是城南初中的道德与法治老师,去年8月,她踏上征途,并给自己定下一个目标:在顶岗教学的同时做好“传帮带”,为当地留下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今年开学伊始,王琴所在的阿克苏第十五中学开设了一个一年级“杭州班”,王琴担任品德老师。从初中到小学,尽管教学对象变了,但教学理念却始终没有变,她常常将折衣服等日常生活场景引入课堂,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习知识。如今,这样的理念也深深影响了当地教师,新颖且有趣的课堂让阿克苏地区教育增色不少。



作者:  编辑: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