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壮丽70周年奔竞新时代 > 我和我的祖国 > 正文

【我和我的祖国】施加农:萧山文物的守护者

更新时间:2019年9月27日 7:36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施加农:萧山文物的守护者

    人物名片:施加农,从事文物与博物馆工作30年,中国当代文博专家、萧山文博领域学科带头人,曾任萧山博物馆馆长,现任杭州市古迹遗址保护协会理事长,对跨湖桥遗址和萧山文博事业等本土文化挖掘保护作出重大贡献。擅长古陶瓷研究和古陶瓷修复,被评为浙江省最美文物修复师。

  2001年,跨湖桥遗址列入全国十大年度考古新发现;2006年跨湖桥遗址、茅湾里春秋战国时期印纹硬陶与原始瓷窑址双双被国务院公布为第六批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填补了萧山无“国保”的空白……这一切的背后,都凝聚着“萧山文物守望者”施加农的心血。

  作为萧山文博领域名副其实的学科带头人,施加农一直为开拓文博事业新天地作出不懈的努力。

  打开萧山文物新局面

  今年9月18日,对施加农来说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从事文博工作整整30年。这些年来,跨湖桥遗址始终是施加农绕不开的话题。

  跨湖桥遗址最早发现于1990年,那时候的施加农虽然还只是个文物工作新兵,但他有很强的职业敏感,向文物上交者提出了去出土现场查看的要求。

  之后,才有了跨湖桥遗址的第一次考古发掘 。但当考古人员把发掘的出土文物做了碳14年代数据测定,结果让人惊讶无比,竟然有7000到8000年的历史,比著名的河姆渡遗址要早整整1000年,是当时浙江境内年代最早的史前文化遗址。只不过,这一论证在十年后才得到认可。

  “如何让经济发达的萧山在文博事业也打开新局面,在文博界占有一席之地?是我当上博物馆馆长后的使命和夙愿。”此后,遗址再次调查的愿望一直埋在他的心里。2000年,施加农抓住省考古所浦阳江流域考古调查的机会,要求再到跨湖桥遗址区做调查,于是有了跨湖桥独木舟及相关遗迹的重大发现,跨湖桥遗址考古因此被列为2001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这是萧山文物考古史上一个崭新的突破。

  2002年,施加农又组织力量对跨湖桥同类型遗址进行为期一年的大规模调查,2003年5月发现了下孙遗址,为“跨湖桥文化”的成功命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那些年,施加农把大量精力投入到跨湖桥遗址的相关工作中。用他自己的话说:跨湖桥遗址是萧山文物工作的重点,一定要抓住这个重点不放,以点带面,才能打开萧山文博事业的新局面。

  事实也确实如此,跨湖桥遗址的一系列重大成果,引起了各级领导的高度关注。曾被戏称为“文化沙漠”的萧山,一举成为浙江文明的源头,国内外学者纷纷前来考察研究,新闻媒介蜂拥而至。

  让文物在自己手中“复活”

  在考古工作中,挖掘出土的古代陶瓷品,难免会有缺损,甚至是一堆碎片。

  “看到那些破损的文物,那种心痛只有自己知道。”对文博事业很有情怀的施加农发现出土的古陶瓷中有很多破损后,便决心开始自学古陶瓷修复,并不断在实践中钻研、探索古陶瓷修复技术。

  至今,施加农的电脑里保存着一些得意之作。比如一件西晋的青瓷器虎子,缙云县博物馆送到施加农手上就是40多片碎片,虎头的花纹也被破坏了,施加农花了一个月时间精心修复后恢复了原样。再比如用清代碎片修复的金瓷碗,是故宫博物院分发到的残次品,经过他的拼接,最后呈现给世人的是一个精美绝伦的红底鎏金瓷碗,目前藏于中国茶叶博物馆……

  施加农就像一位“工匠”,用炉火纯青的古陶瓷修复技术,让文物重新焕发光彩。从事22个春秋的施加农,已修复了200多件古陶瓷文物。去年,他被评为浙江省最美文物修复师。

  而面对着更多沉睡在各地库房内的文物,施加农期盼尽可能多地让这些文物在自己手中“复活”。

  施加农一心牵挂着萧山文物的保护与利用、文博人才培养、博物馆的生存与发展,并将继续为萧山的文博事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作者:  编辑:刘舒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