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壮丽70周年奔竞新时代 > 寻访全球萧山人—华北线 > 正文

汤水富

更新时间:2019年7月2日 8:14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汤水富:胸中有家国笔中著风云

  人物名片:汤水富,男,1955年出生,萧山进化镇人,副厅级干部、高级记者。历任新华社国际部编辑、伊斯兰堡分社记者、首尔分社首席记者、华盛顿分社记者、欧洲总分社副社长、非洲总分社社长、国际部部务会成员等职务,退休后担任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定稿专家组成员。

  ■记者 赵邱峰 李慧强 戴晓青 旷野

  “世界早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中美两个大国也是谁都离不开谁,不仅现在如此,将来更会如此。”汤水富先生在北京接受家乡媒体采访时格外激动,他特别寄语萧山企业家,“面对中美经贸摩擦,需保持定力和信心,要相信困难毕竟只是一时。”

  作这样的判断,汤水富有底气,曾派驻华盛顿三年多的时间里,他不仅见证和记录了中美关系发展的重要时刻及各种波折,也对国际局势发展有了更为独到的见解和思考——去过全球20多个国家和地区,采访过多位政经界要人,撰写过多篇有影响力的新闻报道,先后在新华社欧洲总分社、非洲总分社担任领导职务……他的职业生涯堪称完美。作为萧山大汤坞山里走出去的孩子,无论离开家乡多少年、无论身在世界哪一个地方,他时时刻刻怀揣着中国心、家乡情。

  祖国给予机会 奋斗书写人生

  “我是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1974年招收的工农兵大学生,”汤水富介绍说,“在萧山读高中时外语成绩比较好,所以被北二外提前录取。”

  就这样,坐了一天时间的火车,汤水富从萧山来到了遥远的北京,开启了人生第一个重要时刻。此后三年半的学习生涯里,他刻苦学习,成绩优异。为了方便照顾在萧山的家人,毕业之际,汤水富向组织申请希望能分配到杭州工作。出乎意料的是,他这样的“好苗子”早就被新华社看上了。

  “国家给了我上大学的机会,我必须服从国家安排,”汤水富回忆道,“学的是英语专业,但我毅然决然地投身新闻行业。”

  1978年,汤水富在新华社国际部开启了人生第二个重要时刻,从编辑开始干起,他慢慢熟悉业务、钻研本领,并在8年后走出国门,前往巴基斯坦首都伊斯兰堡,正式成为一名驻外记者。1988年,时任巴基斯坦领导人齐亚·哈克将军坠机身亡,该国局势陡然生变,汤水富那时的工作压力之大和节奏之快,可想而知,但他总能克服困难,完成报道任务。

  一张珍藏的泛黄照片,勾起了回忆。“你看,这个身着普什图族服装、站在当地全副武装安保人员间的中国人就是我,”他指着照片对记者说,“当时对邻国阿富汗的新闻报道,也由新华社伊斯兰堡分社负责,我就是在这群安保人员的护送下,1988年乔装进入阿富汗采访的。”

  当时,苏联军队控制着阿富汗,该国内政不稳冲突频发,崎岖的山路里还埋有地雷,即使这样,汤水富仍冒着生命危险,沿着坎坷不平的山路进入阿富汗,历时两天完成采访任务。“第三天我采访的地区就遭到了战机轰炸,”他笑着说,“想起来还是有些后怕。”

  秉承萧山人吃苦耐劳、敢为人先的基因,又在早些年艰苦环境下不断锻炼,养成了汤水富无惧艰辛、无惧危险、敢于冲锋的奋斗精神。他在新华社工作37年里,有16年在驻外分社工作,即使是在欧洲、美国、韩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他生活依旧简朴,严格遵守工作纪律和外事纪律,工作起来是满满的激情。

  情系桑梓报效祖国 是初心也是使命

  37年里,汤水富多篇精品力作不仅屡获各级优秀作品奖,也成为国人了解世界风云变幻的重要渠道。他打趣说,自己是按照毛主席对新华社“把地球管起来”的指示来激励自己。话虽轻松,可文章背后的艰辛甚至磨难却很少为读者所知。

  “纽约世贸大厦遭飞机撞击后,我和华盛顿的同事们立刻驱车前往美国五角大楼打探消息,却被告知已封道。”回忆美国“9·11事件”时,汤水富眉头紧蹙,“当时美国人心惶惶,全世界的目光都集中在美国,为了将尽可能多的准确消息传回国内,那些日子我和同事们动用了各种渠道、想尽了各种办法,昼夜不息,高强度高负荷工作,顺利完成了报道任务。”

  令汤水富感到自豪的是,随着中国国际影响力的与日提升,新华社、人民日报等中国主流媒体,现在越来越多地使用全媒体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退休后到央视发挥余热,继续传递‘中国声音’,”汤水富笑着说,“国际形势云谲波诡,更要向世界展示一个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这也是我们新闻工作者奉献祖国的责任。”

  退休后时间宽裕了,汤水富有空也会回老家萧山,探亲访友,享受大汤坞山的清新空气。2017年,更作为乡贤代表受邀参加首届“萧山人大会”。少小离家老大回,汤水富对萧山的变化赞不绝口,对当下萧山全力打造亚运城市、建设美丽家园等工作,十分肯定。“萧山是我心中魂萦梦绕的地方。”他说,无论走到世界哪一个地方,都能感受到日益强大的祖国是自己的后盾,更不会忘记自己的根在萧山,“读书、工作和生活,长年不在家乡,但那种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却是在家乡萧山养成的。不忘初心,报效家国,是我一生的使命。”



作者:  编辑:姚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