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谈嘉宾:孙建平
访谈时间:2019年5月31日14:30
嘉宾简介:孙建平,戴村镇党委书记,主持戴村镇全面工作
访谈摘要: 5月31日14时30分,戴村镇党委书记孙建平将走进萧山网直播间,就如何打造“杭州南花园”,解答网友疑问,听取市民意见。
  网友:请结合戴村实际谈一谈对“创新强区”的理解?

  孙建平:“创新强区”战略是区委区政府顺应时代潮流,把握发展大势的重大决策部署,既是时代赋予我们的历史使命,也是戴村实现发展定位的最佳途径和必然选择。戴村的发展定位,就是一句话——“杭州南花园,城市新阳台”。其中“城市新阳台”里就饱含“创新”之意。首先“城市”是个文明的集聚地。戴村今后的发展,将有别于一般的美丽乡村。我们实施的是“城市化推进”和“乡村振兴”双轮驱动的发展战略。这种乡村与城市的融合,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其次,“新”,就是指戴村发展迎来了“新机遇”,迈向了“新目标”。什么是新机遇?我们常说“时代大道到戴村,戴村进入新时代”,实质上就是杭州半小时经济圈,这就是戴村面临的新的发展机遇和契机;什么是新目标?就是我们原来是“美丽乡村、生态戴村”,现在是“打造杭州南花园、建设城市新阳台”。抢抓新机遇、实现新目标需要我们创新。最后,“阳台”的含义主要是四层意思。一个是风景独好之地;第二个是开发建设的前沿阵地;第三个是城里人的向往之地;第四个是休闲游乐之地。其中,开发建设的前沿阵地也需要我们创新。
  网友:这几年戴村发展势头非常强劲,已经成为萧山南部发展的热门板块之一,请介绍一下这些年戴村发展的经验。

  孙建平:“创新强区”对于戴村而言,其实就是“创新强镇”。近年来,我们围绕市委“干好一一六,勇当排头兵”和区委“勇当两再排头兵”的要求,提出“干好一二三三六,勇当两再排头兵”的奋斗目标,小城镇建设、美丽乡村创建等工作全面开花;时代大道、城市中环等一批重点交通项目相继启动;南部银泰城、威雅国际学校、春来科技等一批优质项目相继落户;去年,我们6家企业总产值增长超过50%,比如浙江建机、华诚机械、拂晓新材料、鄂达五金、佳龙光学等势头非常好;我们连续两年取得全区镇街年度综合考评小组第一、全区第一的优异成绩。可以说,戴村这只股票已经彻底探底反弹,戴村发展进入了加速期、蝶变期、启航期。

  这样良好的发展局面,得益于我们始终致力于交通先行,构建区域发展的新轴线,确立以时代大道为轴线的发展架构;得益于我们始终致力于改革开路,激发体制机制新活,创新“镇街+平台”的合作模式;得益于我们始终致力于开放合作,构建互利共赢新局面,打造政企互惠的城市命运共同体;得益于我们始终致力于民生改善,创造幸福美好新生活,着力提升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交通先行、改革开路、开放合作、民生改善”这十六个字,我认为也是我们戴村新一轮腾飞起步的基本经验。当然,现在还只能说是蝶变的开始。这十六字的基本经验我们还要持之以恒做下去,坚持好,发扬好。
  网友:“镇街+平台”的合作模式,能否请详细介绍一下?

  孙建平:2016年开始,我们就在全区首创了“镇街+平台”的合作模式。为什么我们会有这种创新?原因在于我们遇到了发展瓶颈,戴村虽然有优势,但是没有充足的资金。所以,我们联合城投集团,将它的“项目优势、资金优势、城市经营经验优势”和戴村的“生态优势、区位优势、空间优势、人力资源优势”充分整合,打造“规划共绘,配套共建,项目共招,产业共兴,利益共享”的城市命运共同体。小城镇环境综合整治、工业园区整治征迁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区委佟书记为此还专门做了批示,充分肯定了这种模式。下一步,我们将按照佟书记的有关指示精神,进一步深化与城投的合作,走出“镇街+平台”2.0版新路径。一是坚持规划引领。我们将不断完善现有工业园区规划,在共同招商的过程中逐渐明晰产业定位;从“三生融合”的角度出发,坚持“环境立园、配套先行”,邀请城投集团全面参与小微企业园、工业邻里中心、人才公寓等产业配套设施建设。二是坚持市场运作。创新产业社区“投资-建设-运营”模式,以“政府主导、企业参与、基金支持”为导向,由政府牵头,联合城投集团等设立戴村产业社区发展公司,推动产业社区基础和平台开发建设、服务配套健全并持有物业,实现收益长期平衡。三是坚持长短结合。算好“两本账”,即“退二进三”一本短期账和“腾笼换鸟”长期账。在双方合作区域内,计划用1/3的地块用于生活配套建设,增强区域对于人口流入的支撑,2/3的地块用于产业项目落地,由“做地产”升级为“做资产”。

  网友:孙书记,听说您前段时间在戴村镇镇村干部读书会上对“创新”有一番深刻的见解,能否在这里和广大网民一起分享一下?

  孙建平:我所理解的创新,其实很简单,就是“更新”+“改变”。作为镇街,我们需要的创新其实不是技术突破、科研创造,而是思想观念的更新和工作方法的改变,其目的是要解决问题。所以,对于戴村来说,创新不是花拳绣腿,更不是照搬照抄,而是结合戴村实际“找痛点、找问题、找短板”,然后再创造性的解决问题。

  当前,制约创新的因素主要有四个。第一个是传统观念,简单来讲就是过去我们怎么做的,现在仍旧怎么做,土话讲就是“老簿子腾腾”,因为这样最省力,最直接,但是却未必有效。第二个是思维定势。就是我们干部平时训练的不够,没有扩散性思维、逆向性思维,遇到问题只会正面想,不会反面看,只知道“堵”,不知道“疏”。第三个是客观约束。就是对外部形势、外部环境的变化不了解,不清楚,导致不敢想、也想不到,没有真正做到“跳出戴村看戴村”。第四个是思想包袱。就是我们容错免错的机制还不健全,一些干部想创新,但是又有顾虑。

  所以,我们该如何破除这些制约因素,然后创新工作呢?我觉得主要是着力抓好三个方面。一是要多看多学多思考。我认为,镇街干部核心是做好三件事——学习、思考和实践。就是要多看多学,学理念,学经验,然后深入思考,多问几个“为什么”,最后在结合实际工作,加以实践,这个过程就是创新。二是要多组织头脑风暴。头脑风暴是一种很好的激发创新的方法,这种带着问题的“思想交换”和“智力激荡”,能够有助于我们打开工作局面,敞开工作思路,创新工作方法。三是要注重思维方式的转变。要注重动态思维、逆向思维、扩散思维等思维方式的培养。正如德国诗人海涅说的“思想走在行动之前,如闪电走在雷鸣之前”,只有思想转变了,我们的工作创新才有可能。

  最后,我总结实现创新就是六个字“看得准,办法多”。“看得准”就是能够发现问题、找准问题、正视问题,这也是一种创新能力。“办法多”就是解决问题的方法多、路径广、思路宽。主持人,这就是我对创新的理解。

  网友:区委提出实施数字经济“一号工程”,推动“三化融合”发展,请问孙书记,戴村在产业数字化和数字产业化上有哪些重大布局?

  孙建平:近年来,戴村紧扣区委“创新强区”战略,主动拥抱新理念、新模式、新技术,为戴村高质量发展注入了强大的数字动能。一是高规格打造数字产业平台。抢抓数字经济“一号工程”和全区“两带两廊”建设机遇,邀请省工业和信息研究院等智囊团队,高标准启动戴村V智造产业社区。二是高水平助力实体企业数字化。以工业园区改造提升为契机,倒逼实体企业实施数字化提升,同时帮助企业对接国内外先进资源,组建技术创新联盟,全方位推进数字技术在传统产业上的深度应用。其中,九龙厨具在“生产控制数字化和产品制造智能化”上实现突破,成为行业标杆;鄂达机电实现了精密微小回转零件的数字化研发,并据此成功进入特斯拉、华为等供应商行列。三是高标准招引数字产业新秀。戴村紧扣V智造主题,积极招引视觉相关项目,包括传感芯片、器件、设备等,已成功引入春来科技入驻,加快推动第五代芯片项目落地。

  网友:无论是产业数字化,还是数字产业化,其实人才是关键,那么戴村在数字化人才队伍建设上又有哪些举措呢?

  孙建平:的确,地方发展数字经济,汇聚人才是关键,核心在于干部队伍要有数字思维。戴村坚持内铸铁军、外揽贤才,着力锻造一支堪当数字经济发展重任的施工队。一是打造一支思想开放的生力军。戴村坚持以思想大解放推动事业大发展,围绕“城建学新城,产业学滨江,美丽学桐庐,团队学阿里”,开展专题学习,并组织头脑风暴、促进“思想交换,智力激荡”。我们建立机关“周一夜学”制度,着力破解干部“本领恐慌”难题,逐步形成“大气开放、砥砺前行”的干事创业新格局。二是聘请一支专业突出的顾问团。聘请腾讯、阿里、网易等技术大咖,组建数字戴村顾问团,为数字戴村发展提供创新性的政策建议;三是组建一支团结协作的精兵连。以乡镇机构改革为契机,抽调相关人员,成立数字戴村建设办公室,强化对外交流合作,推动部门协同合作,形成专业数字化能力后将全面赋能数字戴村建设工作。

  网友:听说戴村在数字化赋能乡村振兴上,也有一些积极探索,请孙书记给我们介绍一下。

  孙建平:戴村积极探索“数字+旅游”“数字+农业”“数字+治理”三篇文章,全面打造乡村振兴新品牌。一是探索乡村旅游数字化。成功签约智慧乡村5G设施建设合作协议,完善数字化旅游基础设施,增强戴村旅游交互性,提升个性化和智慧化服务水平,大力发展旅游流量经济;同时举办图灵运动会等赛事活动,锁定IT人才,造浓戴村数字经济发展氛围,实现旅游和产业的流量互换。二是探索乡村农业数字化。以实现农民增收为出发点,着力推动数字技术在农特产品生产、营销和售后全过程的应用,并将散布在千家万户“碎片化”农业资源,以数字为纽带,以农业公共质量追溯平台为保障,实现“规模化”发展,城乡联动,打造戴村特色农业品牌;三是探索乡村治理数字化。以“映山红行动”为抓手,不仅保护戴村的千亩野生映山红,更是探索公众参与乡村治理新模式。戴村尝试应用数字化手段,集聚群众力量,全面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美丽乡村建设、环境整治、资源保护、社会治理等各个环节,有效弥补乡村公共管理资源相对匮乏的弊端,全民共建共享共有。

合影

现场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