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19理论学习专题 > 镇街篇 > 正文

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若干思考

更新时间:2019年12月27日 18:11    内容来源:   

  关于“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的若干思考

  宁围街道党工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2012年11月15日,在十八届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全党同志一定要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十九大修改的新党章,明确要求“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我们现在正在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这个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人民谋幸福,是中国共产党人的初心。我们要时刻不忘这个初心,永远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以下简称“奋斗目标”),其背景意义是什么?其精神内涵是什么?中国共产党如何带领人民实现这个奋斗目标?本文试图从这三个层面作一些学习思考。

  一、“奋斗目标”提出的背景意义

  1、这是中国共产党奋斗目标的历史体现。党必须从历史发展的客观实际和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正确地提出具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引导人民群众认清党的奋斗目标与自身根本利益的内在一致性,团结和带领人民群众为之奋斗。从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实践来看,一般分为最终奋斗目标和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中国共产党的最终奋斗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实现共产主义最高理想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为此,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在不同历史阶段的具体奋斗目标。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经过长期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从社会主要矛盾看,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由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是关系全局的历史性变化。我国稳定解决了十几亿人民的温饱问题,总体上实现小康,不久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日益广泛,不仅对物质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要求,而且在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安全、环境等方面的要求日益增长。而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已经成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的主要制约因素。基于这个历史阶段主要矛盾的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就是要着力解决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大力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更好满足人民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等方面日益增长的需要,更好地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社会全面进步。

  2、这是中国共产党人民立场的根本体现。人民性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品格。始终同人民在一起,为人民利益而奋斗,是马克思主义政党同其他政党的最根本区别。中国共产党作为马克思主义政党,党性和人民性从来都是一致的、统一的。“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首次提出“着力践行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就是站稳人民立场。只有真正领悟了人民立场的真谛,才会自觉站在人民立场上想问题、作决策,做事情、干事业,做有利于人民、符合人民眼前利益要求和人民长远利益要求的事。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从根本上回答了“为了谁”的问题,是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生动体现,是共产党人始终坚守的政治灵魂和精神支柱。在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向广大党员干部深情讲述了长征路上半条棉被的故事:在湖南汝城县沙洲村,3名女红军借宿徐解秀老人家中,临走时把自己仅有的一床被子剪下一半给老人留下了。老人说,什么是共产党?共产党就是自己有一条被子,也要剪下半条给老百姓的人。在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我们党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始终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为人民利益和幸福而努力工作;我们党制定的路线、方针、政策都充分体现了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中国共产党的奋斗史,就是一部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历史。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奋斗目标,最终要落实到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我们追求的发展是造福人民的发展,我们追求的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要“把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不断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朝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不断迈进”。不忘初心,方得始终。坚持一切为了人民,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我党的奋斗目标,生动诠释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根本立场,生动诠释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生动诠释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追求。

  3、这是习近平总书记民本情怀的生动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对人民有着深厚的情怀。1969年,不满16周岁的习近平来到陕北高原当知青。种地、拉煤、打坝、挑粪……他什么活都干,什么苦都吃。能吃苦、爱学习,“有知识、点子多”,习近平被乡亲们选为大队党支部书记,他带领大家建起了陕西第一口沼气池。7年的插队生活,让他立下了人生志向——“从政,做一些为老百姓办好事的工作。”正是由于在特殊历史时期体验了几年的农村生活,对农村产生的深厚感情,由此引起的对疾苦群众的大爱之心,一直持续到现在,这种大爱不需言表、无声就是最大的声音。习近平总书记有本书《摆脱贫困》,全书收录了习近平总书记担任宁德地委书记期间的重要讲话和文章,语言朴实,内容接地,字里行间渗透着习近平总书记对农村基层浓浓的慈爱,透露着习近平总书记对贫困疾苦的种种感知和同情。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始终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风雨兼程、访贫问苦,从黄土高坡到青藏高原,从太行山区到乌蒙山区,从零下几十度到海拔数千米,从“贫瘠甲天下”的甘肃定西到“隔山走一天”的四川大凉山,足迹遍布大江南北、遍布全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地区,听民声、察民情、思对策,身体力行、率先垂范。党的十九大报告,全文共3万多字,出现频率位列第一的词是“发展”,共出现232次;第二是“人民”,共出现203次。习近平总书记就是一个时刻把人民装在心中的人。他说,我的执政理念,概括起来说就是:为人民服务,担当起该担当的责任。我们党干革命、搞建设、抓改革,都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幸福生活;使人民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久。

  二、“奋斗目标”表达的精神内涵

  生活美好不美好?这个问题似乎很感性,就是说人的主观感受很强。前几年央视有个“你幸福吗”的调查,就是记者到基础一线去问群众的幸福感。有很多回答,比如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有的吃、有的穿、有的住了。当然也出现一些有趣的回答,比如有人会回答,我姓曾、姓刘之类的。尽管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美好生活这个概念,我认为不是抽象,而是具体的;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是不一样的。本文引入一个理论,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个理论是人本主义科学的理论之一,由美国心理学家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在《人类激励理论》论文中所提出。书中将人类需求像阶梯一样从低到高按层次分为五种,分别是:生存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和自我实现需求。结合这个理论,本文试图对美好生活的精神内涵作一个分析。

  1、中国人民的“生存需求”。生存需求,这是人类最基本、最起码的需求。如满足解饥、御寒、睡眠等所需的食物、衣服、住所等方面的需求。这些需求如果不能得到最低程度的满足,人类就无法继续生存和繁衍。近代以后,由于西方列强的入侵,由于封建统治的腐败,中国逐渐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山河破碎,生灵涂炭,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苦难,一穷二白、流离失所、民不聊生!因此,谋求民族独立、人民当家作主,是鸦片战争之后的一百年多年来,中国人民最为迫切的“生存需求”。民以食为天。毛泽东同志有首四言诗,叫《手里有粮》:手中有粮,心就不慌。脚踏实地,喜气洋洋。土地是老百姓的命根子。鲁冠球同志于2001年7月5日在《经济日报》上刊登的一篇文章中写的,“我们农民对党的感情很深。没有共产党,哪来的土地?没有党的好政策,怎么可能发家致富?对党的恩情,唯以行动来报答!因此,解决吃饭问题、土地问题,这是中国人民最基本的“生存需求”。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还有为数不少的困难群众。贫穷不是社会主义,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因此,解决贫困问题,尤其是绝对贫困问题,这是中国人民最关注的“生存需求”。

  2、中国人民的“安全需求”。马斯洛认为,当生理需要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满足之后,人们最需要的是周围环境不存在威胁生存的因素,需要生活环境具有一定的稳定性、有一定的法律秩序,即需要生活在有一定安全感的社会里,或者生活中有一种力量能够保护他,需要所处的环境中没有混乱、没有恐吓、没有焦躁等不安全因素的折磨。2018年2月16日上映《红海行动》,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 2015年3月26日到30日的5天时间内,中国海军第十九批护航编队临沂舰、潍坊舰和微山湖舰顺利撤离了在也门的571名中国公民。电影《红海行动》就是以此次“也门撤侨”事件为背景的。《红海行动》凭借好口碑和高话题度,累计票房接近30亿,豆瓣评分达到8.5分。这部电影体现的就是中国人民对安全的需求,海内外中国人需要强大国家力量提供安全保障。国泰才能民安,因此,国家安全是中国人民强烈的“安全需求”。民生是人民幸福之基、社会和谐之本,也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中国人民希望:幼有所育、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弱有所扶;有更多、更直接、更实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因此,民生保障是中国人民期盼的“安全需求”。

  3、中国人民的“社交需求”。社交就是社会上人与人的交际往来,是人们运用一定的方式(工具)传递信息、交流思想的意识,以达到某种目的的社会各项活动。世界上最大的社交是什么?就是男人和女人的社交。在旧社会,女人是没有社会地位的。有句话,叫男主外,女主内。女人的社交天地就那么一小方天地,甚至把女人的脚绑起来,美其名曰“三寸金莲”,千金小姐足不出户,把“半边天”限制在家中。那是一个畸形的社会形式,那是一种畸形的社会心态。男女平等,是指男女两性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家庭等各个方面,享有同等的权利,负担同等的义务。男女不平等,何来正常的社交。因此,“男女平等”是中国人民进入新社会的“社交需求”。当今世界,人类交往的世界性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深入、更广泛,各国相互联系和彼此依存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频繁、更紧密,和平、发展、合作、共赢已成为时代潮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类生活在同一个地球村里,生活在历史和现实交汇的同一个时空里,越来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顾名思义,就是每个民族、每个国家的前途命运都紧紧联系在一起,努力把我们生于斯、长于斯的这个星球建成一个和睦的大家庭,把世界各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变成现实。因此,与世界人民进行交流合作是中国人民新时代的“社交需求”。

  4、中国人民的“尊重需求”。尊重需求指的是,人们都希望得到社会和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当尊重需求得到满足,人们会对自己充满信心,感受到自己存在的价值。落后就要挨打、贫穷就要挨饿、失语就要挨骂!国家不强大,人民无尊重。转述钱学森的长子钱永刚曾经对记者媒体说过的一件事情:一位居住在西德的华人,每天早上一开门,就是满眼的垃圾,如此待遇,持续多年!可是有一天,他突然发现门前的垃圾没有了。一个社区警察对他说,以后你的门前不会再有垃圾出现了;态度亲热,和原先的冷漠判若两人。过了几天,这位华人知道了中国原子弹试爆成功,他才知道那些人不在他门前倒垃圾的原因!国家有尊严、民族有尊严、大家才有尊严!中华民族必须要实现伟大复兴,中国人民必须要改变挨打、挨饿、挨骂的局面!因此,重新赢得世界的尊重,这是中国人民必须争取的“尊重需求”。 “中国人民站起来了”,毛泽东同志在1949年9月的全国政协会议上庄严宣布。翻身解放、当家作主,从被奴役、被压迫的地位中站起来,这是中国人民所获得的最大“尊重”。人民当家作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和核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就是要体现人民意志、保障人民权益、激发人民创造活力,用制度体系保证人民当家作主。”因此,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中国人民不断追求的“尊重需求”。

  5、中国人民的“自我实现”需求。自我实现的定义,马斯洛解释为:“有这样一种人,能够充分开拓和利用自己的天赋、才能、潜力等因素,能够实现自己的愿望,对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总是尽力去完成,使自己不断趋于完美。”自我实现,要实现的是人生价值,包括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千年第一思想家”马克思17岁时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这样写道:“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而工作的职业,那么,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作出的牺牲;那时我们所享受的就不是可怜、有限、自私的乐趣,我们的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悄然无声地存在下去,但是它会永远发挥作用,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们将洒下热泪。”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在推动中国历史前进中发挥着无可替代的领导核心作用。因此,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实现”,是引领中国人民“自我实现”的领路人。历史告诉我们,每个人的前途命运都是与国家和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相连的。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会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中国梦把国家的追求、民族的向往、人民的期盼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整体利益,表达了每一个中华儿女的共同愿景,已成为激荡在近十四亿中国人心中的高昂旋律,成为中华民族团结奋斗的最大公约数和最大同心圆。因此,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激励中国人民“自我实现”的目标和方向。

  三、“奋斗目标”实现的奋斗历程

  1、党带领人民实现“生存需求”。 解决百姓的生存问题。1921年中国共产党诞生后,在95年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团结带领中国人民进行28年浴血奋战,打败日本帝国主义,推翻国民党反动统治,完成新民主主义革命,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人民革命的胜利,在辽阔的中国大地上结束了100多年来中华民族遭受资本—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各族人民遭受资本—帝国主义同封建统治阶级联合压迫与剥削的历史,结束了国家战乱频发、四分五裂的局面,实现了梦寐以求的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受压迫、受奴役的中国人民从此成了新国家、新社会的主人,亿万中国老百姓解决了生存问题。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落其实者思其树,饮其流者怀其源!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我们一定要牢记历史。

  解决百姓的土地问题。耕者有其田,是百姓的立身之本。近代以来,在中国大陆惟一完成了土地改革、解决了土地问题的政党是中国共产党。从20世纪初到50年代初,中国共产党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提出了相宜的土地改革方针和政策,并努力付诸实践。在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就领导农民开展打倒土豪劣绅和反对重租、重息、重押、重税等斗争。十年内战时期,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根据地开展打土豪、分田地的斗争和查田运动,实行土地革命。1950年,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阶级的土地所有制,这是20世纪中国农村所经历的最大变革之一,以无偿的方式满足了广大无地少地农民对土地和财富的要求。在党的领导下,萧山从60年代开始大规模地围海造田。当时的围垦,条件十分艰苦,住草棚,睡泥地,饮咸水,以咸菜、萝卜干为菜肴;冒严寒,顶北风,赤脚踏冰,肩挑背扛;而抢险护堤和劈山采石更有生命危险。自1966年大规模围涂始至1988年,为围垦事业而牺牲者达52人。没有50多万亩的围垦,萧山就没有这么多的土地,就没有这么大的发展空间!

  解决百姓的贫困问题。经过长期艰苦奋斗,中国共产党在在实践中形成了先富带动后富、逐步实现共同富裕的规律性认识,推动人民生活质量和社会共享水平显著提升。粮票、补票、肉票、鱼票、副食本、工业券等百姓生活曾经离不开的票证,已经进入了历史博物馆。忍饥挨饿、缺吃少穿、生活困顿这些几千年来困扰我国人民的问题总体上一去不复返了,中国人民迎来了从温饱不足到小康富裕的伟大飞跃。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成功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扶贫开发道路,使7亿人口成功脱贫,中国成为世界上减贫人口最多的国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脱贫攻坚战进入决胜的关键阶段,务必一鼓作气、顽强作战,不获全胜决不收兵。”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绝对贫困问题,必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

  第二、党带领人民实现“安全需求”。我党为人民提供日益强大的“国家安全”保障。人民安全是国家安全的宗旨,我党坚持国家安全一切为了人民、一切依靠人民,为人民创造良好生存发展条件和安定生产生活环境。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创新国家安全理念,统揽国家安全全局,创造性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大安全”理念,涵盖政治、军事、国土、经济、文化、社会、科技、网络、生态、资源、核、海外利益、太空、深海、极地、生物等诸多领域,无所不在,而且将随着社会发展不断拓展。近年来,杭州市推出并积极打造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六和塔是杭州钱塘江畔地标性建筑,杭州市“六和塔”工作体系是一种全覆盖、多元化、立体型的市域社会治理创新工作体系。其基本内涵是构建六大体系、提升六大能力:构建党的领导体系,提升党建“领和”能力;构建群防群治体系,提升社会“协和”能力;构建纠纷化解体系,提升多元“调和”能力;构建科技支撑体系,提升智慧“促和”能力;构建平安宣传体系,提升文化“育和”能力;构建依法治理体系,提升法治“守和”能力。市域社会治理“六和塔”工作体系的建成,将使杭州基层社会治理的社会化、法治化、智能化、专业化水平明显提高,成为全国市域社会治理现代化首善之区。改革开放以来,我党以全新的角度思考和探索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问题,实现了政治稳定、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民族团结,这同世界上一些地区和国家不断出现乱局形成了鲜明对比。

  我党为人民提供日益完善的“民生保障”。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我党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努力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就业是最大的民生工程、民心工程、根基工程,我党把稳就业摆在突出位置,实施就业优先政策,实现高质量和更充分就业;使人人都有通过辛勤劳动实现自身发展的机会。收入分配是民生之源,是改善民生、实现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最重要最直接的方式。我党坚持按劳分配原则,完善按要素分配的体质机制,促进收入分配更合理、更有序。社会保障发挥着社会稳定器作用。我党按照兜底线、织密网、建机制要求,全面建成覆盖全民、城乡统筹、全责清晰、保障适度、可持续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人民健康是民族昌盛和国家富强的重要标志,我党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健全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实施食品安全战略,让人民吃得放心;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加快推进体育强国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采取针对性更强、覆盖面更大、作用更直接、效果更明显的举措,解决好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关的教育、就业、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社会稳定等民生问题,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第三、党带领人民实现“社交需求”。 中国共产党对人类社交事业最大的贡献,是实现了彻底的男女平等。新中国建立后,广大妇女得到了解放,这不仅仅是人身的自由得到解放,更是从社会地位得到了解放、从精神层面得到了解放。我国1954年就将男女平等写入了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48条第1款就男女平等问题明确指出:“中华人民共和国男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1992年10月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保障妇女的合法权益,促进男女平等,充分发挥妇女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2018年10月,第十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六次会议通过《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权益保障法〉的决定。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中,首次将男女平等作为基本国策写入报告。在中国,这个世界上最大人口的国家,“妇女能顶半边天”,几亿中国妇女历史性地拥有了正常社交权。

  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的社交是面向世界的。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二十一世纪海上丝绸之路重大倡议。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正成为我国参与全球开放合作、改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促进全球共同发展繁荣、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坚持对开放基本国策,打开国门搞建设,实现了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伟大历史转折。2000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启用,陆续开辟了杭州至泰国、日本、新加坡等地的多条国际直飞航线,为中国人民同世界的交流增添了多座“桥梁”。 2019年,杭州萧山机场三期主体工程正式启动,预计到2022年,一个面积扩大2倍的新航站楼将投入使用,旅客年吞吐量将从目前的3000余万人次,提升到9000万人次,成为长三角仅次于浦东的第二大航空港。杭州萧山国际机场的新定位是“大型机场、区域枢纽机场、未来航空货运及快件集散中心、长三角世界级机场群中心机场之一”。未来,杭州至卡塔尔、巴黎、阿姆斯特丹、莫斯科等多条跨洲际航线会逐步开辟。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我们积极发展全球伙伴关系,扩大同各国的利益汇合点,不断完善我国全方位、多层次、立体化的外交布局,中国人民与世界人民的交往日益密切,一个覆盖全球的“朋友圈”正在不断壮大。

  第四、党带领人民实现“尊重需求”。尊重不是天上掉下来的。没有共产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就无法打败压在自己头上的各种反动派,中华民族就无法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命运。毛泽东同志1956年8月在党的八大预备会议第一次会议上指出,我们建设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将完全改变过去一百多年落后的那种情况,被人家看不起的那种情况,倒霉的那种情况”。我们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新中国成立70年来,我们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世界“第一”。这些“第一”的背后,凝聚着世所罕见的经济奇迹:短短几十年,中国就从一个一穷二白、积贫积弱的国家,一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且连续多年担当世界经济增长引擎。深入了解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不难发现,如果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们的国家、我们的民族不可能取得今天这样的成就,也不可能具有今天这样的国际地位,我们中国人也不可能有现在这样的地位!2016年9月,中国首次举办杭州G20峰会(首脑峰会),这是这个由代表全球85%GDP的国家首脑参加的G20峰会首次在发展中国家召开!中国在G20中的角色经历了从"被动参与者"到"核心参与者",再到"引领者和国际规则制定者"的变迁。中国在G20中的角色定位的变迁凸显了中国在全球治理中的地位变化。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力量、中国模式、中国方案,中国人以无比的自信屹立在了世界的东方!

  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地位是有制度体系保证的。我们坚持宪法确定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政体不动摇,让人民监督权力、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中国人民在人类政治制度史上的伟大创造。在党的领导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充分发挥了根本政治制度作用,充分保证和发展人民当家作主,支持和保证人民通过人民代表大会行使国家权力。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重要内容和制度保障。基层群众自治制度是我国的一项基本政治制度,促进群众在城乡社区治理、基层公共事务和公益事业中依法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教育、自我监督,保障人民依法直接行使民主权利,切实防止人民形式上有权、实际无权的现象。我国社会主义制度保证了人民当家作主的主体地位,也保证了人民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的主体地位。在我国,法是党的主张和人民意愿的统一体现。中国共产党把社会公平正义这一法治价值追求贯穿到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的全过程和各方面,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项法律制度、每一个执法决定、每一宗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把体现人民利益、反映人民愿望、维护人民利益、增进人民福祉落实到依法治国全过程,使法律及其实施充分体现人民意志。

  第五、党带领人民实现“自我实现需求”。一百年前,十月革命一声炮响,给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近代以后中国社会的剧烈运动中,在中国人民反抗封建统治和外来侵略的激烈斗争中,在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过程中,1921年中国共产党应用而生。据有关部门统计,自从1921年7月中共成立,到1949年10月新中国成立的28年革命斗争岁月里,仅中共党员就约有370万名在革命中献出了生命,平均下来每天约有370名共产党员牺牲。中国共产党人人生价值的实现,其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党领导人民打土豪、分田地,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抗日战争、赶走日本侵略者,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推翻三座大山、建立新中国,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开展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改变一穷二白的国家面貌,实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领导人民实行改革开放、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同样是为人民根本利益而斗争。中国共产党人的“自我实现”,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我将无我,不负人民”! 在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众志成城,迸发出了强大的“自我实现”动力和活力!

  毛泽东同志在《沁园春?长沙》中写道“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改革开放40多年来,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取消农业税到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打赢脱贫攻坚战、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从兴办深圳等经济特区、沿海沿边沿线和内陆中心城市对外开放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共建“一带一路”、设立自由贸易试验区,从“引进来”到“走出去”,从搞好国营大中小企业、发展个体私营经济到深化国资国企改革、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从单一公有制到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和坚持“两个毫不动摇”,从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前无古人的社会主体市场经济体制再到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从以经济体制改革为主到全面深化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体制和党的建设制度改革等;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扎实推进了一系列重大改革,中国人民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发展平台、迸发出了前所未有的创业创新动力。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广大萧山人民在改革开放中,用“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尝遍千辛万苦”的“四千精神”,在时代发展的大舞台上“奔竞不息、勇立潮头”,书写了一个又一个的萧山故事、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的萧山奇迹。《2018年中国百强区发展白皮书》公布,萧山在全国968个市辖区中排名第10名,在整个浙江省位列首位!坐拥萧山打造国际城区、建设杭州新中心的时代契机,站在“后峰会、前亚运”风口上的萧山人民,必能用智慧和勤奋创造新的人生价值、实现新的人生梦想。” 中国梦,就是要让每个人获得发展自我和奉献社会的机会,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作者:  编辑: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