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萧山网 > 2019理论学习专题 > 镇街篇 > 正文

传统文化村落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萧山区进化镇欢潭村为例

更新时间:2019年12月27日 18:11    内容来源:   

  传统文化村落的乡村振兴路径研究——以萧山区进化镇欢潭村为例

  进化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

  【摘要】文化引领是乡村振兴的题中之义,也是乡村振兴的内在驱动力,更可以转化为乡村振兴的物质基础。为了推进传统文化村落的可持续发展,做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就必须要对传统文化进行保护和利用。本文以萧山区进化镇欢潭村为例,对中国传统文化村落的保护、开发、利用问题进行探讨,通过保护和传承并举,塑形与铸魂并重,守好乡愁古韵,树好文明新风,把农耕文明的优秀遗产与现代文明要素结合起来,让文化成为乡村振兴的核心竞争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文化保护;文化利用

  一、背景介绍

  乡村是中华传统文化生长的家园,乡土文化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柢,更是坚定文化自信的根本依托。在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地域都有其独特的建筑类型,有着不同的文化特征,更有着不同的发展底蕴。而经过了漫长的文明发酵,各个民族、地域都已经有了属于自己的文化表现形式,在这种文化的侵染下,逐渐的诞生了文化村落。随着时间的推移,文化村落已然成为了地域文化的载体,成为了文化文本的特殊表现形式。

  随着改革开放的重心从乡村转向城市,后者在虹吸乡村地区剩余劳动力之余,也将商业逻辑传向乡村。一些传统文化村落受到利益至上的观念冲击,敬老尊贤、守望相助等固有价值和传统文化的养分在乡村渐渐衰败。随之而来的是乡村地区与城市在生产水平、文化教育、社会服务等各领域不断扩大的鸿沟。如何拉近城乡差距,让古老的文化村落重现辉煌,是人们一直在不断思考和探索的。

  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新时代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根本遵循和行动指南。2018年,中共中央一号文件《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意见》,明确提出“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提出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激发农村活力,必须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铸魂工程。一些传统文化村落背负着乡村文化振兴的重任,应多管齐下,重拾乡村传统文化价值,努力实现乡村振兴。

  进化镇位于杭州市萧山区南部,南接诸暨店口,东连绍兴夏履,西临浦阳江,北靠临浦镇,是萧山区的生态大镇、文化重镇。在这里有着多个带有文化印迹的传统村落,如云飞村的葛云飞文化,大汤坞新村的汤寿潜文化、印纹陶文化等等,而其中欢潭村文化村落中的典型代表。近年来,欢潭村牢牢把握自身在文化上的优势,在镇村两级的不断努力下,通过保护和传承并举,塑形与铸魂并重,守好乡愁古韵,树好文明新风,努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不断深化。

  二、欢潭村的发展要素分析

  (一)概况

  欢潭村位于萧山区进化镇南部,是萧山区唯一的省级重点文化保护村落,为原欢潭乡人民政府驻地,辖欢潭、东坞、傅家3个自然村。村域面积7.83平方公里,共有1224户、3620余人。欢潭村原名徐家村,有近千年历史,相传南宋岳飞率军抗金路过此地,凿潭饮水而欢,后人为纪念岳飞,故改村名为欢潭。

  (二)文化资源要素

  欢潭村古迹众多,历史文化底蕴深厚,文化资源极其丰富,具体来看可以分为三层。

  一是古建文化元素。欢潭村现保留有岳园、务本堂、老洋房、二桥书屋、大司空家庙、明清古街、26个老墙门和11颗古樟树等一大批文化古迹,其中省级文保3处,共有明清古建约3万平方米,为萧山区保存最完整的明清古建筑群。多处古建筑为传世精品,如欢潭老洋房,其由门廊及3层四合院式小洋楼组成,清水青砖外墙、拱券式门和窗,是典型的仿西式建筑,有较强的时代特征。二桥书屋是萧山现存唯一的清代书屋,从浦阳江坐小船溯欢潭溪而上,有两座石拱桥,分别是仁济桥与上睦桥,二桥书屋正处于两座桥之间,因此得名。务本堂是一幢宏大的砖、木、石混合四合院式建筑,前后三进,东西厢房,中间是天井,横宽纵深达36.5米。这样的建筑在欢潭还有很多,每座建筑后面又有自己的故事,堪称是一座近代建筑的天然博物馆。

  二是乡绅文化元素。欢潭村是一个典型的江南文化村落,村内名人辈出,村风淳朴,学风浓郁。特别是村内的田氏家族先后出了进士8名、国学生30多名、太学生20多名、仕官133名,形成了务本、进学、勤政的家学、儒学传统。形成了以“五义”(义学、义医、义仓、义渡、义葬)为架构的乡绅文化,在村内流传着“耕读传家崇五义,正身务本继遗端”的文化传语,可以说是萧山历史的完整记录者。

  三是岳飞文化元素。《山阴县志》、《欢潭田氏家谱》载:南宋时岳飞率兵抗金过此,笑饮潭水,当地百姓为纪念此事,将泉池用石砌成七角潭,取名“欢潭”。在欢潭井旁石栏上刻有“宋岳武穆行军经此,饮潭水而欢”字样。距潭一公里处,有因牛皋驻兵而名的牛皋岭。可以说,欢潭因岳飞而名,其历史是和岳家军紧密结合起来。

  (三)自然山水要素

  进化镇生态资源丰富,是国家级生态镇、全国环境优美镇,森林覆盖率达65%,欢潭村所处的大岩山区域正是进化镇的精华所在。

  欢潭村位于有着萧山“小九寨沟”美称的大岩山风景旅游度假区,村内核心区“三面环山、一面朝田、四水归塘”,真正体现了因山而聚、因水而生的格局。村中山地竹林茂密,是开发农业生态休闲旅游的良好地带,整个村庄空气环境质量较好,村庄内及周边基本无水污染、大气污染的企业。在村境内有美丽的东方红水库,另有水域面积共150亩。

  欢潭生态环境得天独厚,动植物种类丰富。1984年,在欢潭大岩山发现了中国小鲵,连同义乌所采的小鲵经浙江博物馆认定为新种“义乌小鲵”,“中国小鲵”有3亿年历史,与恐龙同处一个发展时代,是珍贵的“生物活化石”,被生物学家誉为研究古生物进化史的“金钥匙”,1986年被国家列入《中国濒危动物红皮书》。在欢潭村大岩山东方红水库内外,及东湾山山岙划定2平方公里内为中国小鲵的保护区。

  欢潭村依托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积极开展各类旅游活动。目前,在欢潭周边的大岩山已初步开发了集风景旅游、度假酒店、别墅住宅、度假公寓于一体的复合型旅游项目。同时,欢潭村毗邻浦阳江,与浦阳江水系相通,是进化镇全镇域景区化规划中南部景区开发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政策因素

  萧山区委区政府提出了要打造浦阳江生态经济区,为欢潭村发展生态休闲旅游、发展文化旅游提供了一个较大的发展前景,萧山“旅游南进”战略的深入推进,更为欢潭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在2015年萧山区人代会上提出,要进一步创建更高品质的美丽乡村示范点项目,为萧山打造自己的美丽乡村品牌。2015年,经区政府综合比较,欢潭村以其丰富的历史人文资源和优越的自然生态条件,成为全区唯一重点打造的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对象,决定由区人民政府出资建设。重大的政策利好,给欢潭村这一古老的文化村落带来了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目前各项创建工作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

  进化镇党委政府深入实施“全镇域景区化”战略,按照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风情小镇的创建要求,明确了打造“净心文旅小镇”的产业方向和“1+3+3+X”的发展路径,其中“1”即古韵欢潭核心区,将欢潭提升到全镇产业布局规划中的核心位置,进行总体规划,总体布局。目前,进化镇正按照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的创建要求,不断优化创建机制,派镇班子成员担任欢潭村党委书记,下派青年干部担任“第一书记”,全面强化欢潭的组织领导。在欢潭村设立了现场指挥部,整合了创建力量,成立了专项工作组,积极开展古村空间治理、历史风貌再现、基础设施建设、村庄运营管理等工作。

  三、欢潭村的文化保护开发路径研究

  (一)坚持科学规划引领

  科学规划是龙头,欢潭村通过实施规划组合拳,实现规划先行,做到谋定而后动。

  一方面做好整体规划。从2016年4月份开始,进化镇邀请了在规划上有着丰富经验的中国美院专业团队深入调研,派驻规划师入驻欢潭,历时半年,完成了总体规划并通过评审。总体规划将欢潭定位为“青山、秀水、儒乡,浦阳江畔,美丽欢潭”,推出了文化推广语——千年耕读寄国忧,一潭清水释乡愁。给欢潭打上了深深的文化烙印,力求通过对欢潭历史文化的挖掘以及山水关系的梳理,把欢潭打造成一个深具历史文化积淀和秀丽山水景观的文化型美丽乡村。后期进化镇在扩大拆迁区块的基础上,由中国美院进一步优化了总体规划,明确拆迁区块拆后利用功能,提升总体规划的科学性和示范性。

  另一方面推进分项规划。在严格落实整体规划的同时,完善美丽乡村创建规划智囊团,借助中国美院和文物保护等规划编制单位力量,突出产业用地、传统特色和宜居环境,细化近期项目规划,拉高远期项目规划。在总体规划的指引下,推进水系整治规划、省级历史文化村落保护利用规划、“杭派民居”等分项规划编制工作,其中回迁安置及农户新建区项目被杭州市列为“杭派民居”示范点,力争打造成依山傍水型“杭派民居”。同时,根据景区化打造目标,启动了古韵欢潭4A级旅游景区创建规划编制工作,为景区村庄建设打好基础。目前所有创建工作都严格按照规划要求落实。

  (二)全面打开空间节点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农村最大优势和宝贵财富,也是文化的重要依托。打造美丽乡村,让文化展现出来,首要的是要让古村的面貌再现于世,必须先做减法,做好空间整理。

  近年来,随着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逐,乱搭乱建、开小作坊,导致了村庄无序的发展。早期的农民建房也不够规范,有许多后遗症,比如房屋规模、形式不一,影响了整村的面貌。在村内存在着数量不小的乱搭搭建及一定数量的散乱污企业,这些建筑的村庄不仅影响了村庄的环境提升和整体美观,也影响着文化的更好展示。近两年,特别是创建工作开展以来,欢潭村广泛发动党员群众,通过党员带头拆,不断加大力度推进核心区块的拆迁拆违、环境治理、行业整治各项工作,力图通过打开核心区的空间节点,让美丽的文化能够以美丽的姿态展现给世人。截止目前。共完成拆迁农户40户和6家企业,拆除各类违章300余处,面积超过1万方。随着村庄核心区块的空间节点打开,人们发展美丽乡村、发扬美丽文化的思路也进一步开阔,村庄的各项建设得以顺利进行。

  在欢潭村有一条一千多米长的古溪,这条古溪就是村庄的动脉。原来是溪水清清,流水淙淙,风景迷人。在近三十多年里,不少村民都在河上违章搭建了附房,严重影响了水体环境。该村下定决心,还古溪于本来面目,腾出发展空间。共完成水系75户农户2750平方米违章拆除。在违建的拆除基础上,开展了水系的综合整治,让还原后的古溪串联起欢潭的文化景观,成为一道迷人的风景线。

  (三)大力加强文化保护

  文化是乡村的发展之魂,欢潭村共有省级文保单位3处,市级文保单位多处,有近3万平方米的民国和明清古建筑,可以说是雕梁画栋,马头墙林立。美丽的古建筑是欢潭最大的宝库,也是欢潭未来产业发展的最大资源。

  一方面全面排摸资源。欢潭村在前期已完成核心区22处老墙门、19口古井等物件基本情况的摸底。积极做好务本堂、老洋房和二桥书屋等中心节点古建筑的文保申报,并于2017年初成功列入第七批省级文保单位目录。通过建立文化资源库,为后续文化发展打好基础。

  另一方面全面加强保护。邀请了古建筑修复专业团队,先后完成大司空家庙、欢潭老洋房、二桥书屋等文保单位修缮工程,目前正在加快推进务本堂、明清老街的修缮。在修缮过程中,做到修旧如旧,力求还古建筑以原貌,让欢潭村成为一个古建筑展示馆。

  (四)挖掘乡土文化精髓

  乡村世世代代流传下来的精神文化是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乡村文化精华的集中体现,经过世代传承,成为宝贵的文化遗产。发扬乡村的传统文化精神,让他们展现出历久弥新的生机活力,是对乡村文化精华的继承与发扬,是丰富广大村民精神文化生活的有效方式,有利于改善乡村精神文化风貌,凝聚人心、共谋发展。

  千年耕读寄国忧,一潭清水释乡愁。欢潭田氏家族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文韬武略、代有豪杰,欢潭义仓、义学、义渡、义诊、义葬的五义精神广为流传,已经成为欢潭人的精神寄托。欢潭村通过落实专人重点开展了对欢潭历史故事的收集和整理,已形成20万字的初稿《欢潭记》。整理完成文保点的介绍资料,力求通过乡村空间的重新整理和历史遗迹的开放,向世人展示欢潭“耕读传家崇五义,正身务本继遗端”的文化精髓,为村庄的全面协调发展注入精神动力。

  田姓是欢潭的第一大姓,占了全村80%以上的人口,历史上产生了世界著名鸟学专家田曾垲、医学专家田曾基等诸多名人。欢潭田氏宗谱续谱开谱,续修《田氏宗谱》,凝聚广大田氏后人来守护文化遗产,传承历史文脉。通过继承田氏先辈的优良传统,发扬田氏后辈“爱国、创新、包容、厚德”精神,传承宗族历史文化,增强宗族自豪感,提升凝聚力,齐心协力,和衷共济,振兴田氏家族,振兴乡村文脉。

  (五)打造文化展示载体

  乡村文化的传承发扬需要展示载体,让文化从人们的语言、纸上转化为实实在在看的见的,展示在世人面前,这是文化村落“活”起来的关键。

  在欢潭古村的打造中,共梳理了5大类26个项目,为美丽乡村、美丽文化提供全方面的展示载体。如岳园,以“欢潭”井为核心,打造岳飞文化的展示馆,和杭州西湖的岳庙交相辉映。“樟园”围绕11颗古樟树做文章,既成为村民和游客观赏、游憩的场所,也成为文化的展示公园。拥有着40余座比较完整院落的欢潭明清一条街,通过整理打造,将成为人们感知欢潭文化,讲诉欢潭故事的文化长廊。修缮好的大司空家庙、欢潭老洋房、二桥书屋、务本堂等古建筑,将通过不同的角度开展欢潭古村文化展陈工作,真正把欢潭文化展示给世人,成为欢潭这一古村落的文化之魂。

  同时,欢潭村还积极和院校、企业合作,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体验活动,让文化“活”起来。2018年1月,中国美院在欢潭设立了中国美术学院乡建工作室,建立了中国美术学院环境艺术系实践基地,目前已经开展了“欢潭艺术家驻村计划”等系列活动,推进“美丽乡村+艺术文化”。浙江工商大学旅游学院组织留学生来到欢潭村,让外国学子感受浓郁的中国乡土文化,感受文化的冲击。走在欢潭的角落里,常常可以碰到年轻的学生在这里驻足、写生、沉思,为欢潭这一千年古村注入年轻的活力。

  (六)及早谋划产业发展

  产业发展是文化振兴的重要目标,也是文化振兴的依托,没有可持续发展的产业,乡村的传统文化无法得到有效的利用,村民的积极性也会大幅降低,文化终究将继续被埋没。

  近年来,进化镇深入实施全镇域景区化的战略,积极打造省级旅游度假区和省级旅游风情小镇,把全镇当做一个景区来打造,规划了“1+3+3+X”的产业格局。古韵欢潭核心区是进化镇省旅游风情小镇创建的核心区块。欢潭将按照4A级景区的标准来打造。目前,按照A级景区创建标准,正在稳步旅游配套各项工作,新建乡村旅游停车场、景区公厕、景区道路,不断完善旅游基础设施,开展了欢潭旅游标识标牌的统一设计、引入智慧旅游等工作,并与大岩山景区、浦阳江、湘湖马术俱乐部等周边景区景点相结合,联合打造精品旅游线路。

  同时,进化镇有机结合了村庄景区旅游开发,配套村级资产资源清理,利用好村级资产积极招引优质产业。目前掌握在村集体的古建墙门有33处、面积1510平方米,以及集体土地1800亩、集体山林12500亩,通过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在建设过程中同步做好旅游推介工作。

  四、存在的问题

  (一)开发资金、力量的不足

  古建筑的修复,文化的展陈,各类项目的打造,都需要大量的资金。尤其是在欢潭美丽乡村建设中,涉及到大量的征迁、建设,可以说资金巨大。虽然有区级资金的支持,但是单靠政府有限的财政投入,无法满足文化深入挖掘的需要,也不符合经济运行的市场化逻辑。目前,在欢潭村到打造过程中,资金缺口依然较大。

  (二)乡村人才的缺乏

  目前进化镇全镇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达到18.13%,是萧山区老龄化最为严重的镇街之一(全区第2高)。欢潭村也不例外,村里老人多,大量的年轻人在外,回乡意愿不强,导致在村工作的“能人”偏少。文化的继承发扬是一门专业工作,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上,年轻人意愿不强,主要还停留在几位老人手上,缺乏后来的继承人。而在古建筑的保护利用上,涉及到建筑、历史、文化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更多的专业人士介入。

  同时,与当前的国际化、开放化的社会环境来说,在文化的打造过程中,村干部的思路不够宽,乡村振兴的办法不多,存在“等、靠、要”思想,缺乏长远发展眼光,不能有效开拓思路,培育新的增收点。

  (三)社会力量参与度不够

  在欢潭村创建工作的推进上,无论是环境整治、项目建设还是文化保护工作上,主要力量还是镇村干部,群众的参与性、积极性依然欠缺,没能形成巨大的合理。特别是在征迁、拆违等工作中,因涉及不少村民的切身利益,不配合,产生阻扰情绪,甚至和工作人员发生冲突。如在对务本堂进行修缮统一管理中,由于务本堂内还零星住着几家散户,且多为世居户,家庭经济条件不佳,在搬迁过程中村民不配合,导致在搬迁住户上花费了大量的精力和财力,也影响了工作的进展。

  在欢潭村各个项目的建设开发中,目前仍然以镇为主体,没有很好地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尤其是缺少专业公司的介入运作,影响了工作的专业化。

  五、构建乡村文化振兴的协同参与机制

  (一)发挥好政府的主导性作用

  文化村落的开发利用是一件综合性的工作,政府部门必须在其中起着主导作用,要做到积极引导,在保护的前提下实现合理开发、合理利用。在政府的主导作用下,广泛吸引社会力量参与进来。

  欢潭村作为萧山唯一的区级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对象,目前创建力量仍然以镇为主,创建力量需要全面加强。要由区委区政府牵头,成立包括区农办、区住建局、区文广新局、区旅游局、国土萧山分局等区级相关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的攻坚班子,通过集中时间现场办公,全面加强欢潭的创建力量,真正打造国内国际的美丽乡村样板。

  (二)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服务业

  文化村落的开发,需要落实产业,发展特色文化旅游服务业对于欢潭村等文化村落来说,是重要的方向,是将乡村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一条重要途径。要正确处理开发与保护的关系,科学规划,合理布局,有条件、有步骤地将农村园舍、农家院、农业庄园等改造成为乡村旅游景点。

  要深入开发特色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开发文化体验、游憩休闲、健康养生、文化教育等特色服务,打造绿色生态环保的文化旅游产业链。建设特色文化旅游景区景观,扩大乡村旅游服务的影响力与知名度,把那些具有地方特色的景观进行整体包装,借助微信、抖音以及电视、广播、广告、旅游推介会等媒体手段进行宣传和营销。打造特色文化旅游文化活动,深入挖掘农耕文化蕴含的优秀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发挥其在凝聚人心、教化群众、淳化民风中的重要作用。

  (三)专业社会化团队的介入

  在政府加大财政投入之余,需要充分发掘社会多元资本的活力,引导有责任心的大型企业以及非营利性文化服务机构投身乡村文化事业。逐步形成以政府财政为主,企业和非营利性文化机构为辅的乡村文化建设新格局。引导多元资本投入乡村文化建设,不仅补足了政府财政的短板,也创新了乡村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模式,更为乡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活力。许多例子表明,投身乡村文化建设的企业,也助力乡村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资源的开发,丰富了乡村地区的产业类型,为乡村经济转型和乡村振兴创造了有利条件。

  欢潭村通过两年多美丽乡村示范村创建工作,停车场、公共厕所、岳园等公共基础设施逐渐完工可投入使用,二桥书屋、大司空家庙和老洋房等古建修缮完成又转入布展工程,美丽乡村业态招商和培育已迫在眉睫,迫切需要打造一支强有力的村干部队伍,也迫切需要培育一支懂经营善管理的公司化运作的团队。需要组建欢潭旅游公司,统一管理,统一运营,及早谋划欢潭美丽乡村的后续运营。

  目前,进化镇已经与萧山区国资总公司达成全面战略合作协议,并设立了旅游公司,利用国资公司雄厚的经济实力、强大的人才资源、雄厚的资金实力,及在投融资、项目开发建设等方面丰富的经验,充分发挥双方在资源、资本、人才等方面的优势,全面开展全镇域景区化的打造,深入推进欢潭美丽乡村示范村的打造。

  同时,要发挥好现有的中国美院乡建工作室、中国美院环境艺术系实践基地等的作用,从美丽乡村的规划设计、旅游策划、产业规划设计、视觉规划设计和公共艺术设计等多个层面进行全方位深层次的合作,推进乡村文化复兴、传统工艺的复兴,唤醒古老的乡村文明。

  (四)与周边资源的互动、协同发展

  欢潭是萧山浦阳江旅游度假区的重要一环,要把欢潭旅游的开发放到整个进化、整个南部浦阳江旅游度假区来,整体规划、整体开发,形成开发合力。要和进化镇的云飞村、大汤坞新村等古村共同开发,连线打造文化古村游览线。

  要加强与周边资源的互动。欢潭周边配套资源丰富,要以欢潭为核心,丰富和提升区域内其他项目配套,打造精品旅游线路。积极引导大岩山景区项目建设管理,积极管控大岩山林道项目功能发挥,推进大岩山景区的整体提升。积极争取浦阳江“义渡”游客码头规划布局,用浦阳江将沿线景区串联。积极推进岳联马术基地发展,和欢潭共同打造岳飞文化。

  (五)推进村民的共同参与

  村民是乡村的主人,是乡村文化的传人,乡村文化振兴的根本目的是为了村民的更好生活。由于我国国情的影响,长期以来广大村民受教育的程度总体偏低,现代经济意识、生态意识、文明意识普遍不强。要努力提高村民的思想和科学文化素质,培养农民的文化观念和产业技能,积极投身于乡村文化、生态文明建设的中。

  要广泛宣传,大造声势,让美丽乡村建设的目的意义、总体要求、工作内容及具体措施家喻户晓,让村民从“要我干”转变到“我要干”。充分利用各类宣传载体等形式,围绕文化村落建设规划,对群众进行宣传动员,在全村兴起创建新热潮,形成强大的创建合力。

  同时,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建设。村党委和村委会,以农村经济发展、农民收入增加为重点,勇于改革创新,坚持求真务实,努力勤奋工作,带领群众走共同致富的道路。以“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为基本要求,完善“村规民约”。妥善处理农村种种社会矛盾,积极构建和谐文明新农村。让广大村民切身体会到乡村振兴带来的好处。

  (六)倡导文明的生活方式

  文明的生活方式是乡村文化生活的重要体现。乡村生活方式有许多城市生活方式所不具有的优势,绿色、低碳、环保、便捷、和谐、闲适、慢节奏、亲近自然等。每一个地方都有自己丰富多彩的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 点点滴滴的日常生活、当地的手工美食、特产市集、花鸟市场,无不体现着居民的文明素质,展现着人们的精神面貌。我们要对乡村生活方式进行研究,摒弃乡村生活方式消极落后的因素,积极倡导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打造文明的乡风、家风。

  要支持戏剧、表演、音乐、舞蹈、美术、摄影、书法、曲艺、杂技等艺术门类在乡村发展,推行乡村文化艺术激励机制,使得乡村古老的艺术得以走向新的繁荣。如欢潭的扇面画艺术在萧山小有名气。通过活动提高广大乡村居民的参与意识、主人翁意识,发挥自身的潜力潜能,提高自信心。还可以利用农村文化礼堂,举办一些乡村特色节庆活动,如结合农民丰收节、中秋节、端午节,举行一些特色节庆、展会,这些活动不仅是“文化搭台、经济唱戏”,而且也能潜移默化地提升着当地居民的文化自信,让乡村文化真正发扬。

  六、结束语

  传统文化村落是文明的累积,是历史的沉淀,更是彰显地域特色,体现城市风情的文化载体,我们可以在文化村落中窥视到文明的进程。但是,现如今由于一些现实问题,传统文化村落的保护受到了极大的限制,一些文化村落遭到了极大的破坏,为了对传统文化进行继承和发扬,就必须要做好文化村落的保护开发工作,防止文明的流失。

  在中国,类似于欢潭这样的传统文化村落还有许多,欢潭是幸运的,有政府的大力开发,但更多的村落至今还藏在深闺无人问津。中国未来可持续发展战略应该转向“经略农村”,希望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大力实施,让这些文化村落真正展现在世人面前,传统文化得以长久流传。希望让那些生活在绿水青山之间,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成为村民真正引以为豪的财富。

  参考文献

  1. 陈思文. 浅谈传统文化村落的. 保护城乡规划,2017年12月下,52

  2. 张月昕. 以绿色发展引领乡村振兴——浅析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的行政路径. 中国行政管理,2018年第7期,156

  3. 王磊. 乡村文化振兴是乡村振兴铸魂工程. 大众日报,2018年7月5日版

  4. 王景新,支晓娟. 中国乡村振兴及其地域空间重构———特色小镇与美丽乡村同建振兴乡村的案例、经验及未来.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18(2),17

  5. 杨吉华.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的文化自信与提升路径. 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8 年1月第20卷第1期,24-26 



作者:  编辑:程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