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十五届四次全体(扩大)会议提出,萧山要勇当"八八战略"再深化改革开放再出发排头兵。目标已定,战鼓擂响,全区上下要坚定信心、抢抓机遇,干字当头、行动至上,转变观念、创先争优,自觉对标先进,强化进位意识,以更高站位、更大格局、更宽视野打造新亮点,培育新优势,实现赶超发展。本网特推出《萧山怎么干》专题,展现萧山新时代新作为。
您的位置:萧山网 > 萧山怎样干 > 走进滨江 > 正文

“乡镇滨” 何以成为“国际滨”

更新时间:2018年9月10日 7:50    内容来源:.萧山网—萧山日报   

【“走读滨江”系列报道之一】“乡镇滨” 何以成为“国际滨”  

宇视科技的数字安防设备可用于多种指挥场景。

  提起滨江,对很多萧山人来说,有一种复杂的感情。

  钱塘江南岸的这位“同胞”,曾经与萧山一样,产业基础以传统的化工、纺织业为主。经过20年多年的转型发展,如今的滨江挂上了闪亮的“国际滨”称号。

  “以前满大街都是牛肉拉面,现在到处都是星巴克。”这是很多滨江人直观的感受。事实上,滨江的产业也在由“土”转“洋”的道路上一骑绝尘。阿里巴巴、网易、海康威视……走在滨江的大街上,这些企业的名字跳入眼帘,其中很多在全球都是响当当的。

  滨江的面积并不大,仅有80多平方公里。但是,土地面积不到浙江千分之一的滨江,却培育了全省8%的高新技术企业、近11%的上市高新企业。而每亩地800多万元的GDP产出,让滨江在高新区“国家队”中跃居全国第三,仅次于北京中关村和上海张江。

  面对这些炫目的数字,我们不禁要问:曾经的“乡镇滨”,是怎样一步步发展成为“国际滨”的?

  产业新生 是导向也是方向

  在滨江的南星桥码头,曾经有一家“高铁”牌水泥厂,华水芳是这家乡镇企业的“老板”。

  就在高新园区与滨江区合并不久,华水芳把红红火火的水泥厂关了,在建业路拿了80亩地,开始做符合高新产业导向的园区,“那个时候导向大家都看明白了,要搞高新技术产业,像我们这种漫天扬灰的水泥厂,早晚要被淘汰的。”

  在这10多年里,华水芳在自己的华业高科技产业园内,孵化出了聚光科技等众多明星企业,并成为国家级科技园。“我卖水泥卖了20多年,销售额不到15亿,但园区设立到现在,销售额就有100亿。”

  华水芳和他的华业高科技产业园是滨江产业嬗变的一个缩影。1997年,滨江建区,2002年,滨江与杭州高新区正式“联姻”,扛起了“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的使命,也由此开启了发展的新征程.。

  随着导向的转变,滨江的传统乡镇企业要么产业转移,要么产业转型。如今留下来的本土传统企业,厂房还在,土地还在,但已经是高端产业与高端人才的集聚地。

  “产业发展需要不断转型升级,国家顶层设计中有了国家级高新区,它的核心在于创新,高新区(滨江)的设立,是缘于经济转型,为产业而生。”滨江区相关负责人如是说。

  明星企业 从“种子”长成“大树”

  阿里巴巴从滨江起步后,已经逐步走出滨江、走出杭州,在全国、全球范围内展现中国企业的影响力。

  组建于2003年的华三通信,是全球顶尖的网络设备供应商,微信70%的流量由其支持。

  海康威视,这家从做监控探头起家的企业,如今已是全球安防行业老大。

  滨江的这么多全球都具影响力的大企业是怎么冒出来的?

  “真正顶级的研发总部,是招商招不来的。”滨江科技局一位负责人说,以滨江原有的产业和环境来说,想发展总部经济很难,没别的捷径,只能靠自己培育。

  在滨江,有个理论叫“树论”,意思是自己种树、自己育苗。无论是阿里巴巴,还是华三通信、海康威视,这些明星企业都从滨江开始,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快速成长,成为现在顶尖的企业,迈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

  谁能想到去年营收近420亿元的海康威视,在2002年的时候营收仅为3000万元。在与滨江同成长的十多年里,海康威视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一举坐上了全球安防行业第一把交椅。

  滨江的这些明星企业,从小到大的发展的历程,带动了本地产业发展,形成了产业链,进而推进整个产业走向国际化。

  如今,滨江的数字安防,工业自动化领域,金融软件服务领域等已经在全球中高端市场实现了引领性发展。与此同时,滨江已经成为杭州最大独角兽企业集聚地,孕育着下一个明星企业。

  创新驱动 强化内生动力

  对滨江来说,土地或空间并不是发展的核心要素,创新才是经济腾飞的主因。

  说起创新,很多人会觉得太宽泛,太老套。但是在滨江,创新这个词语,有最直观的感受。

  从创新的“代言人”——专利来看,2017年在滨江,每万人就拥有276件发明专利。这个拥有量在全省排第一,在全国也是领先的。滨江企业新华三集团的数字更亮眼:平均每个工作日就能诞生超过3个专利。

  数据显示,滨江每年研究与试验经费(R&D)投入占GDP比重平均达到13%-15%,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速稳定在20%左右,为全国所有高新区最高。

  滨江负责人表示,未来的潜力,不在于“盖了多少房子”,而在于“集聚了多少脑子”。

  滨江把人才当作第一资源和创新驱动的核心资源。“5050计划”、人才新政30条、人才安居改革……这些精准的政策,让滨江引进了海外高层次人才6700余人,年均新增大学生就业2.5万人左右。

  “人才带技术,技术变项目,项目融资金,实现产业化”,正是因为选择了“创新驱动”这一发展路径,滨江已经成为浙江经济发展最快的地区,成为引领发展潮流的“国际滨”。



作者:  编辑:张伟